鶯飛草長雜樹生花(唐詩植物圖鑒)(精)

鶯飛草長雜樹生花(唐詩植物圖鑒)(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潘富俊 編
圖書標籤:
  • 唐詩
  • 植物
  • 圖鑒
  • 詩詞
  • 文化
  • 傳統文化
  • 博物
  • 賞析
  • 精裝
  • 插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木垛圖書旗艦店
齣版社: 九州
ISBN:9787510872365
商品編碼:29923049170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8-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鶯飛草長雜樹生花(唐詩植物圖鑒)(精)
  • 作者:潘富俊
  • 定價:49.8
  • 齣版社:九州
  • ISBN號:9787510872365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8-07-01
  • 印刷時間:2018-07-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32開
  • 包裝:精裝
  • 頁數:206
  • 字數:200韆字

內容提要

本書以自然科學與古典文學邂逅的創意,把彩色圖解應用到中國古典文學領域,以清楚的解說和清晰的照片,介紹瞭唐詩中的諸多植物。讓讀者在領略中國傳統的古詩意境的同時,能形象地看到所涉及的各種植物,豐富瞭植物學的知識。配圖精美,裝幀新穎,本書以植物圖作為一個新的切入點,把文字與圖片**的相結閤。本書作者係植物學傢,同時對古典文學又頗為精通,故能成此創新

作者簡介

潘富俊,美國夏威夷大學農藝及土壤博士,現任林試所森林生物係係主任。所學與植物密切相關,所愛與中國古典文學密不可分。近年來緻力於將颱北植物園從教學用園轉變成颱北市民優質的遊憩點。著有《草木》《民俗植物學》《詩經植物圖鑒》《楚辭植物圖鑒》《成語植物圖鑒》《紅樓夢植物圖鑒》等

目錄








閤昏















芙蓉








梧桐
大麥


白草


芭蕉
支子




苦竹
葡萄
蒺藜




白蘋



紫微





木蘭

槿




石榴
鬱金
紅豆

茱萸

豆蔻
紅艷

附錄


《漢字演變圖鑒:從甲骨到楷書的韆年流變》 本書導言:尋覓文明之源,解碼符號之美 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不僅是中華文明傳承的載體,更是中華民族精神氣韻的獨特錶達。它如同凝固的藝術,每一筆畫、每一個結構都蘊含著古人的智慧與宇宙觀。從殷商的甲骨蔔辭到秦朝的小篆,再到今天的楷書,漢字的演變曆程,清晰地映射齣中國社會、文化、乃至思想觀念的韆年變遷。 《漢字演變圖鑒:從甲骨到楷書的韆年流變》並非一本枯燥的字書,而是一部結閤瞭考古學、文獻學、書法藝術與文化史的綜閤性著作。它緻力於為讀者構建一個立體、動態的漢字演變認知框架,帶領大傢親身走入那個“依乎象,觀乎理”的造字時代,感受符號從具象到抽象、從繁復到規範的生命力。 第一章:文字的曙光——甲骨文與金文的神秘序章 本章將深入探究漢字的源頭——刻在龜甲獸骨之上的甲骨文,以及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鍾鼎文)。 1.1 蔔辭的世界:甲骨文的發現與結構 我們將詳述甲骨文的發現曆史,及其作為占蔔記錄的社會功能。重點分析甲骨文的造字“六書”原則在這一時期的具體體現。甲骨文的綫條瘦勁、結構自由,其象形程度遠高於後世文字。我們將精選百餘個典型字例,如“日”“月”“山”“水”等,通過圖解對比其在不同甲骨刻辭中的形態變化,闡釋古人如何以最簡潔的筆畫描摹客觀世界。同時,本章會探討甲骨文在語義上的模糊性與多義性,揭示其作為早期文字的局限與魅力。 1.2 禮器之上:金文的莊重與規範初現 相較於甲骨文的實用性和偶然性,金文承載瞭更重要的政治和祭祀功能。本章將集中展示西周至春鞦時期,禮器銘文中金文的演變特徵。金文的綫條圓潤、肥厚,結體趨於端莊對稱,顯示齣早期書寫規範化的努力。我們將對比分析毛公鼎、散氏盤等重器銘文的風格差異,重點剖析“長篇銘文”對敘事性錶達的要求如何推動瞭文字筆畫的連貫性與布局的規整性。特彆關注“泰山刻石”等過渡性文本,它們在某種程度上預示瞭後來小篆的齣現。 第二章:統一的時代——大篆的規範化與小篆的定型 秦朝統一六國,文字的統一被提升到國傢意誌的高度。本章聚焦於文字從“異形”走嚮“同文”的關鍵曆史階段。 2.1 戰國文字的百傢爭鳴 在秦統一之前,東方六國文字風格迥異,形成瞭“文字異形”的局麵。本章會展示齊係、楚係、趙係等不同地域大篆的獨特麵貌,例如楚文字的“蝌蚪篆”的奇譎,以及秦國文字的相對保守和穩定。通過對比分析,讀者能清晰理解文字統一的必要性,以及為何秦始皇選擇瞭以秦係文字為藍本進行標準化。 2.2 李斯主導:小篆的典雅與法度 小篆,是秦朝官方推行的標準字體,被譽為“古文字的集大成者”。本章將詳細解析小篆的特點:結構固定、筆畫勻稱、圓轉流暢,徹底摒棄瞭戰國文字的隨意性。我們將通過《琅琊颱刻石》《泰山刻石》等重要範例,係統講解小篆的筆畫定型,如“圓起圓收”的法則,以及偏旁部首的初步規範化。讀者將瞭解到,小篆的齣現,標誌著漢字進入瞭第一個成熟的、具有高度藝術審美的階段。 第三章:便捷的革命——隸變與隸書的誕生 如果說小篆是藝術的巔峰,那麼隸書的齣現則是對書寫效率的巨大解放。隸變,是漢字發展史上最關鍵的一次轉摺點,它完成瞭“古文字”嚮“今文字”的蛻變。 3.1 隸變的前夜:古隸的草創與實用需求 隨著秦漢帝國行政效率的提高,繁復的小篆難以滿足日常公文書寫的速度要求。本章將探討隸書産生的社會根源,並介紹“古隸”階段,即在小篆筆畫中開始齣現隸化(如直筆變橫、方摺齣現)的過渡現象。 3.2 波磔之美:成熟隸書的結構重塑 成熟的隸書,徹底打破瞭篆書的象形結構,將綫條化、符號化推嚮極緻。本章將深入解析隸書最顯著的特徵——“蠶頭燕尾”的波磔(bò zhé),以及橫嚮取勢帶來的扁平外觀。我們將選取漢代碑刻如《乙瑛碑》《曹全碑》等作為範本,分析其結體的方正、用筆的沉穩,並闡釋隸書如何奠定瞭後世楷書的筆畫基礎,特彆是“點、橫、竪、撇、捺”等基本筆形的確立。 第四章:定型與流傳——草書的自由奔放與楷書的規範永恒 進入魏晉南北朝,文字的使用進入多元化時代,楷書的最終確立,為後世兩韆年的漢字形態畫上瞭句號。 4.1 筆走龍蛇:草書的藝術自覺 草書,作為文字實用性被極大弱化、藝術性被高度強化的産物,在本章占有重要地位。我們將區分章草(隸書的快寫體)、今草(連筆、大幅度簡化)和狂草(張旭、懷素的奔放風格)。通過對“熹平石經”殘片中草寫體的追溯,直至魏晉竹簡中的草書實踐,讀者將理解草書是如何在保持文字可識性的前提下,實現最大的筆勢連貫與情感抒發。 4.2 方正典雅:楷書的確立與魏碑、唐楷的風格分野 楷書,又稱真書、正書,是沿用至今的標準字體。本章將重點梳理楷書從隸書中脫胎而齣的過程,即隸書的“扁平”結構逐漸拉長、波磔筆法被“直筆”取代。我們將詳細對比魏碑(如《龍門二十品》)的古樸雄強、內斂的筆力,與唐楷(如歐陽詢、顔真卿、柳公權)的精到嚴謹、法度森嚴。通過對唐代楷書“字形方正,筆力遒勁”的分析,闡釋楷書如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中和之美”的載體,並成為後世學習書法的必經階梯。 結語:文字的生命力 全書最後將總結漢字在近三韆年中的演變脈絡,強調其“形、音、義”的相對穩定與書寫形態的動態適應。漢字的演變,不是簡單的綫條增減,而是古人對自然秩序、社會倫理、以及個體審美追求的哲學迴應。閱讀此書,即是與曆史對話,體悟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深層邏輯。 附錄:重要碑帖選目與字形演變速查錶 本書將附帶詳盡的圖錶,列齣關鍵時期代錶性文字(甲骨、鍾鼎、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的對應關係,並配有高清拓片或摹本圖片,方便讀者進行直觀比對和研究。

用戶評價

評分

從裝幀設計到內容編排,都能看齣齣版方投入瞭巨大的心血,體現瞭一種對文化傳承的敬畏之心。書中對於典故和齣處的標注清晰準確,查閱起來十分方便,顯示瞭極高的編輯水準。即使是對文學史有所瞭解的讀者,也能從中發掘齣新的亮點和未曾注意到的細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呈現瞭唐詩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把鑰匙,幫助我們開啓理解那個時代精神風貌的大門。它成功地將學術的嚴謹性、藝術的感染力以及實用的普及性融為一爐,使得閱讀過程既充實又愉悅,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所營造的閱讀氛圍,它成功地在“知識性”與“審美性”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每一次翻閱,都像是一次冥想或是一場精神的漫步。作者的文字中流淌著一種寜靜的力量,能夠有效地將外界的喧囂隔絕開來。尤其是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抽齣時間來沉浸在這樣的文字中,無疑是對心靈的一種滋養和淨化。它不是那種追求效率的工具書,而更像是一位博學而謙遜的朋友,在你需要時,輕輕地為你點亮一盞燈,引導你進入一個更深邃、更寜靜的精神世界。這種對閱讀體驗的重視,是許多同類書籍所欠缺的。

評分

我發現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它並非那種堆砌辭藻的艱深之作,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極其親切的方式,將讀者帶入到詩詞描繪的意境之中。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對唐代詩人的心境捕捉得極為精準。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盛唐的繁華、邊塞的蒼涼,以及隱逸山林的寜靜。那些看似尋常的景物描寫,在作者的解讀下,立刻變得鮮活立體起來,充滿瞭生命力和情感張力。讀完一篇,總會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迫不及待地想翻開下一頁,去探尋詩人筆下另一個被賦予瞭靈魂的瞬間。這種深入淺齣的敘述方式,極大地拉近瞭古代詩歌與當代讀者的距離,讓經典不再高不可攀。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實在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選用的材質很有質感,摸上去有一種溫潤的觸感,色彩搭配也極為考究,那種深沉中透露齣古樸的韻味,讓人一拿到手就不忍釋捲。內頁的紙張選用也十分精良,米白色的紙張在保護視力的同時,也為書中的內容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載體。尤其值得稱贊的是,版式設計非常大氣,留白恰到好處,既保證瞭文字閱讀的舒適度,又為那些精美的插圖預留瞭足夠的空間。那種將傳統美學與現代印刷技術完美融閤的感覺,讓人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無論是作為案頭擺設還是日常閱讀,它都能展現齣一種低調而深厚的品味。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無疑是提升閱讀體驗的關鍵一步,讓人對內裏的內容更加充滿瞭期待。

評分

這本書在知識體係的構建上展現齣瞭深厚的功底。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和解釋詩句,而是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解讀框架。從詩歌的創作背景、詩人生活軌跡的側寫,到相關典故的考證,再到意象背後所承載的文化符號,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條。這種體係化的梳理,極大地拓寬瞭讀者的理解維度,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有“原來如此”的頓悟感。對於想要係統性研究某一領域或某一詩人風格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且易於上手的入門嚮導,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廣博的知識麵令人信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