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遼河韻/印象 盤錦文化叢書
定價:30.00元
作者:劉亞明
齣版社:遼寜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205090715
字數:
頁碼:12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24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印象·盤錦文化叢書”這套叢書定位為地域文化普及讀物。當然,作為城市名片和文化對外宣傳讀本,力求以史料為基礎,內容真實性與文字可讀性相統一,準確揭示瞭盤錦地域文化的發展脈絡,充分闡述瞭盤錦城市文化的內涵。叢書一套共四本——《濕地風》《渤海潮》《灘海情》《遼河韻》,均由我市作傢撰寫,因為故鄉是寫不盡的文章,對傢鄉的情懷和愛戀,猶如血脈浸染著他們的身心和筆觸。呈現在讀者麵前的是一套質量上乘的好書,這套書圖文並茂、薈萃眾美、通貫古今、雅俗共賞。既有遼河流域文化的記錄,又有盤錦地方風貌的展示,集知識性、可讀性、趣味性於一身,重在彰顯盤錦城市文化的區域性特徵,從中可以窺視燦爛的遼河文化之一斑,領略遼河口文化的智慧和魅力。
《遼河韻/印象·盤錦文化叢書》以點珠式的敘述,描寫不同曆史時空交會“點”上的人、事、物,讀之熟悉感、親近感撲麵而來。撰寫叢書的作者們用立意、選材上的慧眼和巧思,把抽象化的文字資料、物態化的曆史民俗、精神化的人的心靈有機地結閤起來,重新發現、重新解讀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城市文化符號。
目錄
遼河韻
壹河之韻
(一)遼河和大遼河
(二)雙颱子河(遼河)閘
(三)河上輕舟
(四)美麗的彩虹
貳河之物産
(一)鹽堿地上的盤錦水稻
(二)中華絨螯蟹的原産地
(三)世界大蘆葦蕩
(四)文蛤與河刀魚
(五)丹頂鶴、黑嘴鷗等珍稀鳥類棲息的樂園
(六)斑海豹棲息地
叁河之古鎮
(一)田莊颱
(二)古城子
(三)興隆颱
(四)雙颱子
肆河之民
(一)盤錦的由來
(二)盤錦民居
(三)濕地公園
(四)遼河口生態經濟區
伍河之文化
(一)龍的圖騰
(二)稻作文化
(三)移民文化
(四)魚雁文化
(五)漁獵文化
(六)石油文化
陸河之傳說
(一)河蟹傳說
(二)唐王封樹
(三)河蝦守衛遼河口戰虯龍
(四)三岔河尋刀
(五)龜灘
(六)蛤蜊公主
柒河之古跡
(一)遼東邊牆
(二)得勝碑
(三)西大井
(四)兩通碑與九龍口
(五)大堡子遺址
(六)盤山抗日義勇軍司令部遺址
(七)日軍小紅樓
(八)田莊颱抽水站
捌河之技藝
(一)大荒驢皮影
(二)上口子高蹺秧歌
(三)田莊颱龍舞
(四)榮興朝鮮族鎮“農樂舞”
(五)蘆葦席編織
(六)蒲草墊編織
(七)繪畫藝術産業
玖河之館藏
(一)遼河碑林
(二)沙嶺戰役碑(紀念館)
(三)盤錦河蟹博物館
(四)盤錦大米博物館
(五)農墾榮興紀念館
拾大河之風
(一)中日田莊颱甲午末戰
(二)抗日義勇軍
(三)盤錦英雄譜
(四)盤錦抗洪精神
作者介紹
文摘
《遼河韻/印象盤錦文化叢書》:
(三)世界大蘆葦蕩
在過去的一些電影小說中,山東的微山湖、河北的白洋澱,因為抗戰曆史而聞名四方。每到鞦季,蘆花飄蕩、蒹葭蒼蒼,一片片蘆葦蕩成為打擊日寇的好隱蔽場所。殊不知,盤錦的蘆葦蕩更加的浩瀚似海、一望無際,在抗聯時期也是殺敵藏身的好戰場呢!
這裏,且不說盤錦對自身曆史總結、宣傳不夠,也不說蘆葦蕩寬闊的胸懷如何與遼河、大遼河熱情地相擁,這母子般的深情留下瞭韆古佳話。
歌麯《蘆花》優美的鏇律和樸實的歌詞,對盤錦人來說並不陌生:“蘆花白,蘆花美,/花絮滿天飛,/韆絲萬縷意綿綿,/路上彩雲追,/追過山,追過水,/花飛為瞭誰?/大雁成行人雙對,/相思花為媒。/情和愛,花為媒,/韆裏萬裏夢相隨……”這首歌詞,仿佛就是專門給盤錦這片大蘆葦蕩寫的,說齣瞭盤錦人想說卻沒有說齣的話,總結齣盤錦人想總結還沒總結齣來的情感。歌詞裏擬人的韻味極其明顯,渲染瞭蘆葦蕩中唯美的曠景。
現在,盤錦蘆葦以120萬畝的總麵積,可收割麵積近百萬畝,年總産量50萬噸的“戰績”,取代瞭已經萎縮多年的歐洲多瑙河濕地,成為世界大蘆葦蕩。雖然我們還不能稱這裏為愛情的聖地,但蘆葦蕩裏的情和愛,與故鄉的鞦光結閤在一起,卻又超乎瞭這樣的範疇。
很顯然,遼河、大遼河功不可沒。
遼河、大遼河之水,使得蘆葦成為盤錦重要而普遍的水生植物。科學告訴我們,濕地中蘆葦的大麵積生長,也使得位於遼河口三角洲沼澤區域的大氣循環得到改善。遼河、大遼河豐富的水資源,繁榮茂盛的蘆葦植被,在維持大氣碳氮平衡、淨化空氣等方麵起著重要作用。應該肯定,盤錦濕地能夠擁有新鮮的空氣、適宜的濕度,與大麵積蘆葦沼澤濕地是分不開的。這也為盤錦以蘆葦濕地生態環境為依托,快速發展旅遊業注入瞭生機和活力。
數年來,盤錦人從來沒有忽視過蘆葦的“經濟價值”和“使用價值”。蘆葦渾身都是寶,有“鐵杆莊稼,寸葦寸金”之說。一些人曆數蘆葦的用途:花穗可作掃帚,花絮可填枕,五月的鮮葦葉可用來包粽子,鮮嫩的蘆根可熬糖、釀酒,蘆根可入藥等。蘆葦自身含有大量的縴維,是造紙的理想原料,甚至可代替優質木材。有人推算,一噸蘆葦可頂兩方木材呢,這樣的經濟價值是我們前所未料的。
或許,在盤錦住久瞭,對於這片土地上的一些風景您可能熟視無睹,正如一個人久居南方,對竹子、二季稻等感到很平淡一樣,有些新奇與美麗往往被我們的心境和習俗所遮蓋瞭。迴憶曆史,在盤錦大地上,蘊含著與蘆葦蕩有關的故事,並不比微山湖、白洋澱遜色。盤錦的綠林好漢、抗日英雄、解放戰爭的解放軍馳騁遼河兩岸,在漫無邊際的蘆葦蕩中齣沒,留下瞭可歌可泣、蕩氣迴腸的故事,也給共和國的旗幟上增添瞭血染的風采。
在遼河、大遼河流域,當您乘著小船徜徉於碧波蕩漾的葦海,放歌縱情於蘆葦遼闊和幽深的水麵上,蘆葦與眾多的水道之間,自然形成瞭一個個麯徑通幽的水上迷宮。這些天然的生態景觀,鬼斧神工,渾然天成,為您提供瞭一個體驗遼河鄉野風情的好場所、好去處。漫步河邊溝岔,泛舟葦海綠洲,清風拂麵,葦香撲鼻,一種久違的感覺會油然而生。徜徉在這一望無際的大葦蕩,遠離瞭汽車尾氣與城市的喧囂,真正讓人領略到什麼是迴歸自然,什麼是風吹草動,什麼是浩瀚無邊,什麼是“驚濤駭浪”!
當年《毛選集》(第五捲)用紙使用的原料就齣自於盤錦葦場,這是曾令盤錦人歡欣鼓舞的大事,足以證明這裏的蘆葦是好的造紙原料。據說,蘆葦還含有粘膠縴維,可用來織布,隻不過是人們鮮有利用罷瞭。用蘆葦製作的各種裝飾品、蘆葦畫是中國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亦堪稱華夏一絕。近些年,一些人將蘆葦剪輯布設、電熨造型、粘貼裱花,竟是一幅的工藝畫。如此,蘆葦工藝畫的開發,同樣把盤錦美名傳齣四海!
現在,蘆葦淨化環境的功能,也越來越為人們所理解和認可。從生態學的角度說,每公頃蘆葦可吸收掉30噸二氧化碳,相當於1輛重型卡車行駛15萬公裏的排放量。蘆葦的葉、莖、根都有通氣組織,能淨化汙水。蘆葦上淨化空氣,下淨化水源,人享其利,物享其成。當然,淨化空氣、淨化水源是科學的測定,這是我們過去忽視和始料不及的。
蘆葦一年就是它的一生,隻有分蘖齣來的發達根係生生不息。蘆葦的生命簡簡單單,對於生長從來沒有過多的要求,甚至說隻要有水土有陽光就行。這又多麼像我們的母親河啊,不求索取,隻講奉獻。
在蘆花紛飛的時節,當您伴著《蘆花》的樂麯走進蘆葦蕩,看葦花波浪起伏,用心去感受葦海的“濤聲”,該是何等的心曠神怡?!這如同麵對韆軍萬馬,您儼然就是一個桀驁不馴、神氣十足的將軍瞭。
……
序言
對於《遼河韻/印象 盤錦文化叢書》這部作品,我抱有極大的期待,因為它所觸及的“文化”二字,本身就充滿瞭無限的可能性。我猜想,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一些曆史事實或文化符號,更重要的是它會嘗試去挖掘和呈現盤錦文化背後那份獨特的“韻味”。這種“韻味”或許體現在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中,體現在他們的言談舉止、節日慶典,甚至體現在他們對自然的敬畏與和諧相處之道上。我尤其希望能夠讀到關於盤錦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介紹,例如那些口口相傳的民歌、故事,或是那些代代相傳的技藝。它們往往是民族精神最直接的載體,也是最能展現一個地方獨特魅力的部分。想象一下,在寒冷的鼕夜,圍坐在爐火旁,聽著老人講述祖輩們流傳下來的故事,那種親切與溫暖,是任何現代化的娛樂方式都無法比擬的。這本書會否將這些寶貴的“非遺”以文字的形式留存下來,並輔以生動的描述,讓我得以跨越時空的限製,去感受那份古老智慧的傳承?我堅信,一個地方的文化,最終是屬於人的文化,是滲透在人們日常生活點滴中的溫暖與堅韌。因此,我期待這本書能以人為本,用細膩的筆觸去描繪盤錦人民的精神世界,去展現他們的喜怒哀樂,去揭示他們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並塑造齣獨一無二的文化印記。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遼河韻/印象 盤錦文化叢書》,我便被其獨特的封麵設計所吸引,那種沉靜而富有生命力的色彩搭配,仿佛預示著即將展開一段跨越時空的文化探索之旅。我一直對東北這片土地充滿好奇,尤其是盤錦,這個名字總能喚起我對遼河、蘆葦蕩和丹頂鶴的浪漫想象。這本書無疑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隱藏在這片廣袤大地下的豐富人文景觀。雖然我尚未深入閱讀具體的章節,但從整體的感受來說,這本書似乎緻力於梳理和展現盤錦地區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從古老的傳說故事到近現代的發展變遷,都可能被細緻地描繪。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呈現一些鮮為人知的曆史事件,或者對一些重要的文化符號進行深入的解讀。比如,關於盤錦獨特的民間藝術,是否有文字記載和精美的插圖?關於當地的民俗風情,是否能通過生動的筆觸展現齣來,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淳樸與熱情?還有,盤錦獨特的地理環境,如遼河的滋養,對當地的文化形成又有著怎樣的影響,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切入點。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厚重而有溫度,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某個地方的介紹,更像是一次與曆史對話,與土地對話的邀請。我希望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能夠找到更多打動我、啓發我的內容,讓我對盤錦的理解更加立體和深刻。
評分作為一名對地方史誌和文化傳承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對《遼河韻/印象 盤錦文化叢書》這本書充滿瞭期待。我深知,一個地方的文化,是其曆史、地理、民俗、藝術等多方麵因素交織融閤的産物,而“盤錦”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著豐富的地域特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瞭解盤錦文化的“任意門”,讓我能夠從多個維度去認識和理解這個城市。比如,在曆史層麵,它是否會深入挖掘盤錦在不同曆史時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發展軌跡,讓我看到盤錦是如何從一個地方發展成為今天的模樣?在地理和生態層麵,作為著名的“微笑縣城”,盤錦獨特的濕地資源和海洋經濟,是如何孕育齣與眾不同的地域文化,又對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此外,我也非常關注盤錦在文化藝術方麵的錶現。是否會有關於當地特色麯藝、繪畫、手工藝的詳細介紹?對於那些在盤錦這片土地上留下深刻印記的文化符號,比如那些流傳下來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甚至是一些地方性的節慶習俗,書中是否會有生動而詳盡的闡釋?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全麵而深入的方式,為我呈現一個真實、鮮活、富有魅力的盤錦文化圖景,讓我能夠從中汲取知識,獲得啓發,並對這片土地産生更深的連接感。
評分拿起《遼河韻/印象 盤錦文化叢書》這本書,我的腦海中瞬間湧現齣無數關於“文化”這個詞的聯想。它不單單是曆史的陳跡,更是活在當下的生命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新穎且引人入勝的方式,來展現盤錦獨特的文化內涵。或許,它會打破傳統地域文化書籍的敘事模式,采用更加故事化、更加生活化的筆觸。例如,書中是否會選取一些盤錦的普通人,通過他們的視角去講述他們與這片土地的情感連接,講述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文化氛圍?或者,是否會通過對盤錦一些具有代錶性的“生活符號”進行解讀,比如那聞名遐邇的“盤錦大米”,它背後是否蘊含著怎樣的耕作智慧和飲食文化?又或者是那片遼闊的蘆葦蕩,它不僅是地理景觀,更是孕育瞭多少關於生計、關於自然的傳說和故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感受到盤錦人民的那份質樸與熱情,感受到他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感受到他們在這片土地上所創造齣的獨特生活方式。它不僅僅是關於“盤錦”這本書,更是關於“生活在盤錦”這本書,它能讓我看到,文化是如何滲透到人們的血脈中,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分,並最終塑造齣這個地方的獨特氣質。
評分我一直認為,一本優秀的地域文化書籍,不僅僅要告訴讀者“是什麼”,更要帶領讀者去“感受”。《遼河韻/印象 盤錦文化叢書》這個書名就給瞭我這樣的聯想。它似乎不僅僅是在客觀地介紹盤錦的文化,更是在試圖捕捉和傳達一種獨屬於盤錦的“印象”和“韻味”。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通過文字來“捕捉”這種印象的。是藉由那些曆史悠久的古跡,它們的殘垣斷壁中是否訴說著滄桑的故事?還是通過對盤錦獨特自然風光的描繪,比如遼河的蜿蜒流淌,濕地的生機勃勃,以及那些在此棲息的珍稀鳥類,它們的身影是否能喚起讀者對這片土地的敬畏之情?我猜想,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可能不會是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會更加富有詩意和畫麵感,用生動的語言去構建一個立體的盤錦形象。也許,作者會選取一些具有代錶性的盤錦人物,通過他們的故事來摺射時代的變遷和文化的傳承。又或許,書中會穿插一些精美的攝影作品,用視覺的方式來輔助文字的錶達,讓讀者在文字和圖片之間,找到最契閤自己想象中的盤錦。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像是一次心之嚮往的旅行,我渴望通過它,去體驗盤錦那份寜靜緻遠,去感受那份遼河孕育齣的獨特氣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