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影印本):
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近有民国大师百花齐放,西学东渐东西交融,尽享思想学术文化盛宴。
1885年,张荫桓以公使身份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处理美国排华问题,办理华工被害各案交涉事宜, 张荫桓在出使三国驻外大臣近6年期间,所撰写的一部日记——《三洲日记》。1885年和1886年春,美国人想方设法驱赶中国商人和劳工,甚至炸陷,由于张荫桓外交交涉的结果,使得1886年2月以后,美国迫害华人有所收敛。日记中除了对当时多起美国排华案件始末的记述外,还对其对外交涉活动、参观游历、往来公私文牍均有记述。此外记载并分析其所认知的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制度的利弊,以及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后的对本国制度的审视与反思,对西方文化的宽容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认识和学习西方社会制度的心路历程。
1884年(光绪十年),张荫桓被慈禧太后赏识,授三品卿衔,命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跻身京堂并居要职。次年被任命为特派出使美国、秘鲁、西班牙三国大臣,侨居华盛顿三年之久,办理华工被害案获得赔偿,对西方社会进行全面考察,回国后进呈反映出使记录的《三洲日记》。
张荫桓(1837年—1900年),清末大臣,字樵野,广东南海人。中日甲午战争中曾与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谈判。1898年3月,协助李鸿章与俄国签订《旅大租地条约》。戊戌变法时,调任管理京师矿务、铁路总局,倾向变法。被时人称为“甲午至戊戌间之幕后大人物。”
说实话,一开始拿起这书还有些担心,毕竟是年代久远的文献整理,怕阅读起来会比较晦涩难懂,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这套书的编排非常讲究,文字流畅度远超预期,即便涉及一些早期的专业术语或政治概念,注释也做得十分到位,使得像我这样并非专业研究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更让我惊喜的是,它竟然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那种“向前看又回头望”的矛盾心境,那是一种夹在剧变中的无奈与希望的复杂情感。这种情绪的真实性,是任何后世的总结都难以比拟的,它让历史不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流动着的、充满张力的生命体验。
评分这套资料的价值,我认为首先体现在其史料的稀有性上。作为清末民初文献丛刊的一部分,它无疑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但就阅读体验而言,它更像是一扇通往旧时光的窗户。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社会风气变迁的细节记录,比如服饰、饮食习惯乃至娱乐方式的变化,这些微小的侧写,拼凑出了一个时代的侧脸。作者的观察角度非常独特,既有局外人的清醒,又不失身处其中的参与感。全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沉淀感,读起来需要静下心来,但一旦沉浸其中,便能体会到一种独特的历史韵味,仿佛能闻到旧纸张上淡淡的墨香和那个时代特有的烟火气。
评分这本《三洲日记》真是一部让人手不释卷的佳作,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清末民初社会风貌图。我尤其欣赏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迷茫、又充满希望的个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仿佛就在眼前。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身感受着新旧思想的碰撞与交织。书中的细节描写极为考究,无论是对街头巷尾市井生活的描摹,还是对复杂人际关系的剖析,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不禁对那个时代的命运与选择产生深刻的反思。合上书页,那份沉甸甸的历史感和对人性的洞察久久不能散去,强烈推荐给所有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我向来对民国时期的文献资料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套《三洲日记》可以说是我近期发现的一块宝藏。它的价值在于其一手性与私人化叙事的结合。不同于官方记载的宏大叙事,日记的形式让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阶层最为真实、未经修饰的情感流露和日常琐事。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日常社交活动的记录,从中能感受到当时精英阶层的生活节奏与精神面貌。书中的笔法看似随意,实则处处透露着时代的烙印,例如对新式事物的好奇与接受,对传统习俗的审视与批判。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一位远方的故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那种亲切感和历史的厚重感交织在一起,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它所呈现的观点和事件,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锐利与彷徨,读起来让人时而激动,时而沉重。尤其是一些关于中西文化冲突的论述,观点犀利,切中时弊,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作者的文字功力毋庸置疑,那种带着强烈个人色彩的叙事方式,使得原本严肃的历史题材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喜欢其中那种直面现实、不加粉饰的勇气。当然,对于习惯了快节奏阅读的现代人来说,这本书需要一定的耐心去细品,但所有的投入都物有所值,它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历史解读角度,远非教科书上那些冰冷的条目可以比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