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文獻叢刊(影印本):
古有先秦諸子百傢爭鳴,近有民國大師百花齊放,西學東漸東西交融,盡享思想學術文化盛宴。
清光緒三年(1877)作者齣任駐日公使館參贊,目睹日本維新後百業俱興,當時,國內沒有一本而全麵介紹日本的書籍,日本本國也缺少通誌,黃遵憲根據耳聞目睹的日本社會情況,研究日本曆史與典章製度,開始撰寫《日本國誌》,於清光緒十三年完成此本巨著。是近代中國介紹日本政治、曆史、人文、地理的專著,意在介紹日本明治維新後“百務並修,氣象一新”的情況,以供清廷取法,以藉鑒日本強國之策,喚醒國人嚮日本學習,變法圖強,此外,加強對日本的瞭解,也是在警惕日本侵略擴張的野心。此書不僅加深瞭中國人對日本的認識,為中國的改革者提供瞭一部變法教科書。至今仍是研究日本曆史有價值的著作,研究此書,對正確認識與評價黃遵憲在近代史學發展史上的貢獻有著重要的意義。
黃遵憲著。全書共四十捲,五十餘萬言。光緒十六年羊城富文齋刊本。捲首《中東年錶》,薛福成《序》,黃遵憲《自序》,捲末有梁啓超《後序》。書中誌目分:國統、鄰交、天文、地理、職官、食貨、兵、刑法、學術、禮俗、物産、工藝等十二類。
黃遵憲(1848-1905),字公度,彆號人境廬主人,清朝詩人,外交傢、政治傢、教育傢。工詩,尤長古體,為晚清“詩界”的代錶人物。作品有《人境廬詩草》、《日本國誌》、《日本雜事詩》等,被譽為“近代中國走嚮世界一人”。
所成之《日本國誌》四十捲,當吾國二十年以前,群未知日本之可畏,而先生此書則已言日本維新之效成則且霸,而首受其衝者為吾中國。
——梁啓超
該道所著《日本國誌》四十捲,本大臣詳加披覽,敘述具有條理……故自抒心得,議論恢奇,深協覘國采風之旨。
——李鴻章
說實話,初次翻閱時,我被其中一些文獻的語言風格震懾住瞭。那個年代的白話文尚未完全定型,夾雜著文言的痕跡和特有的地方語匯,閱讀起來需要一定的耐心和背景知識。但正因如此,它纔顯得如此珍貴——這就是那個時代真實的聲音,沒有經過現代人語言習慣的“淨化”。我不得不經常停下來,對照著工具書去理解一些特定的術語或錶達方式,但這反而成瞭一種有趣的“考古”過程。這種略帶閱讀門檻的特性,也從側麵反映瞭這套叢刊定位的嚴肅性,它主要服務於需要深入挖掘原始信息的專業讀者,而非僅僅滿足於快餐式曆史消遣的讀者。對於那些渴望貼近曆史“原聲”的人來說,這份挑戰是完全值得的,它提供的知識密度和思想衝擊力是無可替代的。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簡直是藝術品,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曆史分量。內頁的紙張質地非常考究,不是那種一眼就能看穿的廉價印刷品,那種泛黃卻又不失清晰度的色調,完美地復刻瞭那個時代文獻應有的風貌。我尤其欣賞它的排版設計,字體選擇古樸典雅,行距和字距的處理恰到好處,即便麵對的是密密麻麻的史料原文,閱讀起來也並不感到吃力。書脊的設計也很巧妙,四冊擺在一起,那種渾然一體的厚重感,讓人忍不住想要立刻翻開探索裏麵的世界。裝幀上的用心,無疑為閱讀體驗增添瞭極大的儀式感,它不僅僅是一套資料匯編,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光是擺在書架上,就覺得整個書房的格調都提升瞭好幾個檔次。對於研究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學者或資深愛好者來說,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是非常重要的,它體現瞭齣版方對文獻本體的尊重。
評分從一個純粹的“愛好者”角度來說,這套書的閱讀體驗是一種慢節奏的沉浸。它不像現代通俗曆史讀物那樣用引人入勝的敘事手法推著你往前走,而是要求你主動去構建曆史的脈絡。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曆史的塵埃中拂去覆蓋物,發現新的細節。我嘗試著把它放在枕邊,睡前隨便翻開一冊的某一頁,讀上幾段關於地方官員的奏摺或是知識分子的通信,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非常強烈。它帶來的不是知識的炫耀,而是一種對曆史進程的深深敬畏感。這套書提供瞭一個觀察那個特殊曆史斷代的絕佳窗口,讓我們得以從紛繁蕪雜的史料中,窺見現代中國是如何在劇烈的陣痛中孕育而生的。對於任何對近代中國轉型期抱有真誠探究之心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評分這套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它收集瞭多少“史料”,更在於它如何將這些來自不同側麵、相互印證甚至互相矛盾的資料係統地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初步的研究框架。我尤其欣賞它在捲首或捲末對部分關鍵文獻的背景介紹和整理說明,雖然篇幅不長,但為初次接觸這些冷僻檔案的讀者指明瞭方嚮,避免瞭在浩如煙海的文本中迷失。它似乎在對讀者說:“看,這些材料是互相連接的,它們共同描繪瞭一個破碎又重構的時代麵貌。”這種結構上的引導作用,對於從事斷代史研究的人來說,能節省大量的初期梳理時間,直接進入到比較分析和深度解讀的階段。它更像是一份高度濃縮、經過精心提煉的研究工具箱,而不是簡單的資料堆砌。
評分我花瞭不少時間去比對一些關鍵時間點和人物事件的記載,發現這套叢刊在史料的甄選和校對上下足瞭功夫。它收錄的文獻並非是那些唾手可得的基礎讀物,而是深入到瞭清末民初那個風雲變幻、思想激蕩時期的“內部視角”。例如,其中關於地方士紳階層在新舊交替時期心態轉變的記錄,那種微妙的掙紮和妥協,遠比教科書上的宏大敘事要來得真實和觸動人心。我特彆留意瞭那些地方誌和民間報刊的摘錄部分,它們提供瞭官方文書難以觸及的社會肌理,那種市井百態下的無奈與希望交織的場景,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深化瞭一個層次。這本書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通過這些一手或近距離的二手資料,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曆史現場,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曆史洪流的衝擊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