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景观2013辑
定价:30.00元
作者:北京市公园绿地协会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126164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景观(2013·辑·总第37辑)》主要内容包括:景观大道颂、美丽的公园我的家、碧桐书院逸闻、小桥流水人家——京西韭园村与马致远故居、梦中的园林——浅谈《红楼梦》中的造园艺术、四世同堂说古树、*在双清别墅与柳亚子谈诗论政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购买这本书的时候,我主要看中的是“辑”这个概念,以为它能提供一个相对集中的、有主题性的内容。然而,阅读体验相当碎片化,更像是一本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的期刊合订本,而不是一本经过精心策划的年度总结。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公共空间活力重塑”的章节,这是当前城市设计的一个热点。我原本期望看到的是关于社区参与式设计(Participatory Design)在2013年前后的实践案例,以及如何通过微小的、可迭代的景观干预来激活沉寂的街区。遗憾的是,书中提到的案例似乎都是自上而下的、宏大的项目,缺乏对“人”的尺度和日常使用的深入考察。例如,一个广场的设计,书中花了大量篇幅介绍铺装的材质和灯光的色温,但几乎没有提及市民是如何使用这个空间的,座椅的摆放是否考虑了不同社交群体的需求,或者儿童游乐设施的设计是否真正具有启发性。这种重“物”轻“人”的倾向,使得这本书在探讨现代景观设计核心——为人服务——这一点上显得力不从心,读起来总有一种隔着玻璃看风景的疏离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倒是令人满意,纸张很有质感,彩色图样印得很清晰,这对于一本看图为主的景观书籍来说是加分项。但内容方面,我总觉得少了一股“锐气”或者说“前瞻性”。2013年,设计思潮正在快速变化,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开始深刻影响人们对城市体验的需求。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些关于“数字景观”或者“反应式景观”(Responsive Landscape)的早期探讨,哪怕只是理论性的设想也好。但翻阅全书,内容大多停留在传统的设计手法和已经被验证的成熟模式上,缺乏对未来可能性的探索和批判性思考。有一种强烈的时代脱节感,仿佛这本书的编辑团队是基于几年前的资料来整理的,没有及时跟进行业内最新的学术讨论和技术进步。阅读体验就像是吃了一顿精心烹饪但食材略显陈旧的晚餐,虽然入口顺滑,但回味无穷的惊喜感却付之阙如。对于想了解一个特定年份设计前沿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参照系不够“新”。
评分我对这本《满28包邮 景观2013辑》的期待值其实挺高的,毕竟“2013辑”这个标签暗示着它应该是一个时间节点的总结和回顾。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尤其是2013年前后,中国园林的设计语言是否在寻求一种现代的转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提供的视角太过分散,像是在一个大盘子里胡乱撒了一把调料,每种味道都有一点,但没有一样能突出重点。比如,它提到了几个关于滨水空间改造的项目,我希望能看到针对特定水文条件和历史文脉的解决方案,比如如何应对季节性水位变化,或者如何将工业遗迹转化为富有叙事性的公共空间。但书中对这些关键的“如何做”和“为什么这么做”的部分着墨甚少,更多的是展示了最终效果图——那些光鲜亮丽的、似乎没有经过任何设计挣扎就自然而然形成的美景。这种展示性的内容,对于我这种想学习设计逻辑的读者来说,价值有限。读完后,我唯一能记住的,就是一些零散的、缺乏上下文关联的视觉印象,而关于2013年景观设计界的“关键转折点”或者“新兴趋势”,则完全没有捕捉到。
评分这本《满28包邮 景观2013辑》的书,说实话,我本来是冲着“景观”这两个字去的,毕竟我对城市规划和自然风光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翻开第一页,我期待看到的是2013年那些令人惊艳的年度设计案例,或者是对当年设计思潮的深入剖析。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更像是随机收集的一本行业内部资料汇编,缺乏一个清晰的主线和深入的论述。比如,关于可持续性景观设计的章节,我本以为会涉及到具体的材料选择、雨水管理技术在当年有哪些突破性的应用,或是哪个项目在生态修复方面做得尤为出色。结果,呈现的更多是项目图片的堆砌和一些非常基础的、在任何一本入门级教材里都能找到的理论阐述,这对于一个已经关注行业动态多年的读者来说,实在有些乏味。我记得其中有一部分似乎在讲商业综合体的景观设计,我期待看到的是如何通过景观元素提升商业价值、如何处理人流动线与休憩空间的平衡,但内容却止步于对绿化率的简单介绍,缺乏实际案例的深度剖析和设计师的独到见解。整体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停留在表面的图集,而不是一本有思想深度的专业书籍,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去脑补那些缺失的、本应有的内容。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书中对特定设计元素的描述总是显得有些“套路化”。比如,在介绍某个公园的设计理念时,总会不厌其烦地引用诸如“师法自然”、“天人合一”之类的宏大叙事,但这些概念在具体的设计手法上并没有得到有力的支撑和创新性的转化。我更喜欢那种直面问题、不回避设计难点的分析。例如,在一个高密度城市核心区的绿地设计中,如何处理噪音污染、空气质量与有限的植栽空间的矛盾,这才是真正考验设计师功力的地方。而这本书似乎更倾向于展示那些在资源和空间上相对充裕的项目,并用一些美好的、但略显空泛的语言来包装它们。读到最后,我感觉自己并没有获得任何可以立即应用到实践中的“工具箱”或者“思维模型”,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了一系列标准化的、看上去很“漂亮”的结果。这本书更适合作为初学者了解行业基本面貌的入门读物,但对于寻求深度思考和创新路径的专业人士而言,它提供的营养价值相对有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