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金融制度改革中利益集团作用机制研究 | 作者 | 徐加根 |
| 定价 | 35.00元 | 出版社 |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50408814 | 出版日期 | 2012-11-01 |
| 字数 | 页码 | 163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金融制度改革中利益集团作用机制研究》从利益集团作用的视角来研究中国金融制度的改革。利益集团是指在一个社会中或某个具体变革过程中那些具有共同利益或利益倾向比较一致的人们组织起来以各种集体行动的方式来影响其他组织或公共部门决策的联合体。利益集团内涵可以抽象为三个要素:共同利益、组织化、集体行动:成员的共同利益是利益集团存在的前提;组织化是利益集团形成和存在的保障;集体行动是利益集团的作用机制。利益集团的组织化程度有高低之分,它既可以呈现为显性的组织形态,也可以隐性的组织形态出现。我们可以把利益集团组织化程度分为四个等级:法定正式组织;未经法定程序的契约型组织;没有固定的组织结构和名称的非正式组织;故意隐形的组织,主要是非法的犯罪组织或有意隐瞒自己利益倾向的组织。集体行动也有多种表现形式,或者是显性的集体行动,或者是默认的集体行动,还可以是内部协商一致之后的利益集目代表或代言人行动。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本书的研究方法 1.2.1 个人主义的方法论 1.2.2 三种研究方法 1.3 本书的总体思路和主要观点 1.3.1 本书的总体思路 1.3.2 本书的主要观点 1.4 本书的创新及不足 2 利益集团理论的综述 2.1 利益关系变动与利益集团形成 2.1.1 利益 2.1.2 利益关系的变化 2.1.3 利益集团的形成 2.2 利益集团概述 2.2.1 利益集团的内涵 2.2.2 利益集团的分类 2.3 利益集团理论综述 2.3.1 政治学角度的利益集团理论 2.3.2 经济学角度的利益集团理论 2.3.3 中国经济学者对利益集团的研究 3 中国利益集团作用机制与金融制度改革 3.1 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利益集团分析 3.1.1 中国社会结构演变与利益集团 3.1.2 中国社会利益集团的特征 3.2 利益集团的作用机制分析 3.2.1 利益集团的利益表达机制 3.2.2 利益集团的利益博弈机制 3.3 金融制度改革与利益集团作用 3.3.1 金融发展的金融政治经济学理论 3.3.2 中国金融发展的利益集团理论 4 中国证券市场制度改革中利益集团作用机制分析 4.1 中国证券市场利益集团特征分析 4.1.1 各类利益集团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4.1.2 中国证券市场利益集团的特征分析 4.2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中利益集团作用机制分析 4.2.1 新股发行制度沿革 4.2.2 新股发行过程中利益集团的作用机制分析 4.3 股权再融资制度改革中利益集团的作用机制分析 4.3.1 中国证券市场股权再融资制度的演变历程 4.3.2 股权再融资过程中的利益集团 4.3.3 股权再融资中利益集团的作用机制分析 5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制度改革中利益集团的作用机制分析 5.1 国有银行制度改革回顾 5.1.1 国有银行制度改革的几个阶段 5.1.2 对我同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评价 5.1.3 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利益集团的类型与特征 5.2 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利益集团的博弈机制:控制权竞争模型 5.2.1 控制权竞争的成本收益分析 5.2.2 控制权博弈分析 5.2.3 模型结论的意义与扩展 5.3 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利益集团的博弈机制:政治银行家模型 5.3.1 利益集团的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 5.3.2 利益集团的行为分析 5.3.3 政治银行家与国外战略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6 利益集团的协调与金融和谐发展 6.1 利益集团的作用效应评价 6.1.1 利益集团作用的正面效应 6.1.2 利益集团作用的负面效应 6.2 利益集团的协调机制 6.2.1 三类协调机制的特点 6.2.2 与利益集团之间的协调 6.3 利益集团协调与金融和谐发展 6.3.1 中国金融改革 6.3.2 金融业利益关系特性分析 6.3.3 以利益集团协调促进金融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不得不说,本书在剖析金融改革进程中的利益集团动态方面,展现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利益集团视为改革的阻碍或助力,而是精妙地梳理了不同利益群体(例如,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特定行业的企业、普通储蓄者等等)如何通过游说、寻租、信息不对称等多种方式,影响改革的方向和速度。书中对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特定金融政策的出台过程,背后是如何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以及在博弈中出现的妥协与反复,都写得颇为生动。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路径依赖”的论述,它解释了为何一些看似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会因为早期的选择而得以延续,并且对后续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制度惯性与利益固化的深刻洞察,为理解当前金融领域的一些难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评分这套关于金融制度改革的书籍,给我的启发是全方位的。首先,作者在梳理宏观经济背景和改革历程时,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历史时期金融制度演变的内在逻辑。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金融机构如何从服务于国家指令性生产,逐步转向承担市场中介职能的部分印象深刻。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利益博弈和观念更新。书中对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新兴的股份制银行在不同改革节点上的角色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分析了它们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以及金融创新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中国金融改革大潮中那些沉浮其中的金融机构,它们既是改革的推动者,也常常是改革的受益者和被动承受者。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对金融制度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金融制度的变革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性问题,而是深刻地与权力、利益和社会结构紧密相连。作者在探讨金融制度改革时,始终没有回避那些敏感而复杂的问题。书中对不同利益集团的划分和对其行为的分析,都力求客观和深入,即使有些分析指向了显而易见的利益冲突,也尽可能地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寻租”和“政策选择”的论述,它揭示了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和利益驱动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以及为何有时候效率并非最优决策的唯一考量。这种对制度背后隐秘力量的揭示,让我对金融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也促使我反思在制度设计和改革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平衡各方利益,并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福祉。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对于金融市场发展的细致观察所吸引。本书不仅关注了大型金融机构的改革,还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市场层面,探讨了不同金融产品(如股票、债券、保险、信托等)的出现和发展如何与利益集团的诉求相互交织。作者分析了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金融创新是如何被推动的,以及这些创新在满足特定利益群体需求的同时,又可能如何催生新的利益冲突。例如,关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讨论,书中不仅分析了其在化解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也深入剖析了其中涉及的各方利益博弈,以及可能带来的道德风险。这种对市场微观机制和利益动态的细致描绘,让我对金融市场的演进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理解,也体会到了市场机制在利益博弈中的复杂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探讨,而是将金融改革置于中国这样一个转型社会的独特语境下来考察,从而揭示了金融制度改革中利益集团作用的特殊性。作者并没有照搬西方成熟经济体中的理论模型,而是结合了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结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社会转型期的复杂性,构建了一个更为贴合实际的分析框架。例如,在分析国有金融机构改革时,书中详细阐述了政企关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困境,以及如何在这种背景下审视利益集团的诉求。此外,作者还关注了非正规金融部门和民间借贷等灰色地带,分析了它们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如何运作,以及它们与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中国式”的视角,使得本书的研究更具本土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