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历代利息问题考 | 作者 | 熊正文 |
| 定价 | 35.00元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1206157 | 出版日期 | 2012-05-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99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绪论章 周考(前1134—前247年) 节 周代利息之种类及收付 第二节 周代利息率之高低 第三节 周代利息所以高低之原因及其影响 第四节 周代高利贷者之情势 第五节 周代关于利息之思想及法制第二章 秦汉考(前246—219年) 节 秦汉利息之种类及其收付 第二节 秦汉利息率之高低 第三节 秦汉利息之所以高低之原因及影响 第四节 秦汉高利贷者之情势 第五节 秦汉关于利息之思想及法制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考(220—588年) 节 魏晋南北朝利息之种类及其收付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利息率之高低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利率所以高低之原因及影响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高利贷者之情势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关于利息之思想及法制第四章 隋唐五(589—959年) 节 隋唐五代利息之种类及其收付 第二节 隋唐五代利息率之高低 第三节 隋唐五代利息之所以高低之原因及影响 第四节 隋唐五代高利贷者之情势 第五节 隋唐五代关于利息之思想及法制第五章 宋考(960—1296年)(辽、金附) 节 宋代利息之种类及其收付 第二节 宋代利息率之高低 第三节 宋代利息之所以高低之原因及影响 第四节 宋代高利贷者之情势 第五节 宋代关于利息之思想及法制第六章 元考(1277—1367年) 节 元代利息之种类及其收付 第二节 元代利息率之高低 第三节 元代利息之所以高低之原因及影响 第四节 元代高利贷者之情势 第五节 元代关于利息之思想及法制第七章 明考(1368—1643年) 节 明代利息之种类及其收付 第二节 明代利息率之高低 第三节 明代利息之所以高低之原因及影响 第四节 明代高利贷者之情势 第五节 明代关于利息之思想及法制第八章 清考(1644—1911年) 节 清代利息之种类及其收付 第二节 清代利息率之高低 第三节 清代利息之所以高低之原因及影响 第四节 清代高利贷者之情势 第五节 清代关于利息之思想及法制结论参考书目附文 纸在宋代的特殊用途 |
| 编辑推荐 | |
| 熊正文所著的、孙家红校注的《中国历代利息问题考》的主体是熊正文先生1934年在燕京大学的硕士毕业论文。该文带有明显的民国文风,文法句法与今日有所不同,本次编校过程中,除明显而可以确定为错误者进行校改外,尽可能地保持原文,以显示当年学术之风貌。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金融概念。《中国历代利息问题考》这个书名,直接点出了一个我非常关注的领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会以怎样的逻辑结构来呈现中国历史上关于利息的演变。我设想,作者可能会从早期的物物交换时代,逐渐过渡到金属货币,再到纸币的出现,以及不同时期货币的价值波动,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利息的产生和计算的?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一些古代的借贷契约范本,通过这些具体的文本,来窥探当时的交易习惯和利率水平?我尤其好奇,在那些动荡的年代,比如战乱时期或者经济危机时期,利息会呈现出怎样的极端变化?这本书是否也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利息的道德评判,以及这些评判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变化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穿越时空,去感受中国古代人民在经济活动中的智慧与无奈,理解利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跨学科的分析,比如从社会学、人类学甚至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利息,那将是极具启发性的。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史,就必须从其最基础的金融活动入手,而利息无疑是其中的核心。《中国历代利息问题考》这个书名,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想象中,这本书会是一部详尽的历史文献梳理,可能会涵盖从古至今,历朝历代关于借贷、放贷、利率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官方文献、以及民间契约。我特别想知道,在不同的朝代,政府是如何对待利息的?有没有针对高利贷的禁令?如果有,执行效果如何?如果没有,又是基于怎样的经济理念?这本书会不会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利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例如,是农业收成、商业繁荣程度、还是政治稳定程度?我脑海中浮现出,书中可能会出现大量的数据图表,展示不同时期利率的变化趋势,并辅以详实的史料分析,来解释这些变化的动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利息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与社会生产力、财富分配、乃至社会结构发生关联。如果书中还能对一些历史上的经济学家或思想家关于利息的论述进行解读,那将是锦上添花。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很吸引人,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凭书名《中国历代利息问题考》就勾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中国历史悠久,经济发展脉络复杂,而利息作为金融活动的核心要素之一,其演变必然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梳理从古代到近代的利息制度变迁,是会重点关注不同朝代的法律规定、民间借贷的实际利率、还是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有没有可能涉及到一些历史上著名的金融案例或者经济事件?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探讨不同时期,比如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时期,利息是如何被看待和运作的;又或者是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利息的浮动范围和民间借贷的风险情况。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引用大量的史料文献,通过严谨的考证来呈现一个真实而生动的中国经济史图景。如果作者能加入一些对古代经济思想家关于利息的论述的分析,那就更加完美了,例如儒家对高利贷的态度,或者法家对于金融管理的看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古代经济运作模式的窗户,并且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利息会呈现出如此不同的面貌。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书,就被其厚重的内容和严谨的学术风格所吸引。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现代金融市场,但对于历史上的经济现象,我始终抱有浓厚的求知欲。《中国历代利息问题考》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许多关于古代经济的疑问。我很好奇,在没有现代金融体系的年代,利息是如何被计算和定义的?是否存在统一的标准,还是各地、各行业都有各自的惯例?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不同历史时期,例如从先秦时期到民国时期,关于利息的法律条文和司法实践?我尤其想知道,在一些重要的历史转折点,比如朝代更迭或者重大经济变革时期,利息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这种变化又会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很可观,我想象中,它会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能够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中国历史上关于利息的方方面面,包括但不限于利息的计算方法、不同时期的主要利率水平、以及政府对利息的管制政策等。如果书中还能穿插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或者具体的案例分析,那就更能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经济概念,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透露出一种沉稳和学术的气息,让我对它所承载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对“利息”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演变尤为关注。《中国历代利息问题考》这个书名,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数字的计算,更可能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和伦理的考量。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在古代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对于利息的态度是如何差异化的?例如,士大夫阶层对高利贷的道德批判,与普通民众在生存压力下的借贷行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怎样的张力?此外,我还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利息”这个概念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它是否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利息有所区别?有没有可能涉及到一些与利息相关的民间习俗、宗教观念,甚至是哲学思想?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视角,去理解利息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多重意义,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经济符号。如果作者能够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或者对一些争议性的历史事件进行独到的解读,那就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