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爱与性的实验报告 修订本
定价:32.0元
作者:小 庄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308141949
字数:141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G点到底有没有?女人都喜欢坏男人?一见钟情是种生理现象?90%的人有同性恋倾向?暴露就能吸引人?姐弟恋伤身?
一本书解答你所有关于爱与性的疑问!
★欲望都市,单身男女。或者成为时光恋人,或者成为分手大师。或者身陷危险关系,或者需要前任攻略。情、爱、性与关系的世界中,你所经历过的一切,自有科学道理,无谓对错,但求明白。
★两性科普畅销经典,大幅修订改版,加入更的数据与认知。
内容提要
把爱情放进实验室,会出现什么结果
让科学家当你的闺蜜,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听多了那些泛泛的情感建议,又不想看那些枯燥的理论分析,可以来听听松鼠会有文艺气质的科学女青年小庄怎么说,一起聊聊她和她女朋友们的故事。这群人化身为小说人物,轻松而又有趣地解读着关于爱与性的那些科学实验报告,既感性又理性地为你分析你不知道的、你想知道的、你还不知道你不知道的跟爱与性相关的问题。
目录
作者介绍
小庄
自然属性:智人种,具线粒体遗传功能。
社会属性:科学松鼠会元老级成员+高分子
化学与物理硕士+现科技图书出版人+前媒体人+前非乐评人。
著有《彬彬有礼地离开吧,不要和地球人谈恋爱》等,译有《守望灯塔》、《情种起源》等。
文摘
还是回过来说爱。
爱,的的确确,可以有多浮泛就可以有多深刻,可以有多狭隘就可以有多宽广,可以有多现实就可以有多飘渺。年轻一些的人们,对这个字的感受多来自于那些美丽的文字、影视。而当渐渐不年轻,对这个字就无法再做过多旖旎、不合实际的想象。
比如,关于“来电”,科学会告诉你,这其实是一种性唤起,如果用仪器测量的话,在狂热状态中人的某部分脑区活动变得特别频繁,从身体上来说,不过是因为去甲肾上腺素的大量涌出而造成了兴奋和心跳加快。关于永恒的爱,科学会告诉你,那种随着生物体的消亡才消亡的爱是个例,因为爱是对人身体的消耗,如果一直很疯狂地爱人,必须具备很强的体质,迸发式的状态只出现在很短暂的瞬间,基本上所有人都无法胜任这种事物,“永恒”只存在于传说里。
唐纳薇,担负着使命而出现,一边观察一边讲述,理据无非都是诸如上述那些。她做着看似聪明却不讨好的事,很辛苦地厘清着作为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一个女人渴望知道的那些道理,而那些辛苦,说白了,皆因本星球有着另一种叫做“男人”的生物。
我在六十多个篇目里,写的每个故事,均来自于这种对立而生的疑惑。写了它们的我和身在其中的每个角色一样,不曾穿越过这个困境,却也因为讲述带来的释怀而能够自在嬉笑。
让·波德里亚随笔集《冷记忆》里面写过一段非常有趣的描述,会被我在不同的场合下反复提起,因为无论用它来表达困境或提出解决方法都可说太绝妙。原文大致是说,男女相悦在双方的理解上难以调和:对于男人而言,他希望直入主题、省却那个过程;而对女人而言,她希望那个过程无限长、被反复玩味。那么化解这一矛盾的方法是:女人在去往男人房间的途中,从踏上层楼梯就开始脱衣服,一路脱,于是她占有了那个过程,当男人打开房门时,看到的是一个赤身的对象,于是他直抵了那个结果。
在能力范围内,我无法提出比波德里亚更无懈可击的设定,但却会据此想到动物学家、人类行为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的一个说法,他在畅销书《亲密行为》中把两往设定为12个阶段:眼对身阶段、眼对眼阶段、话对话阶段、手对手阶段、臂搭肩阶段、臂挽腰阶段、嘴对嘴阶段、手对头阶段、手对身阶段、嘴对乳房阶段、手对生殖器阶段、生殖器对生殖器阶段。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两那些中间环节,为的是到达后的阶段。其中的某个具体环节,可以很长也可能很短,一些情况下甚至可能停留在某个阶段就无法深入了。
不知道人们会不会和我一样,觉得这当中有一种美妙的对应,这种对应甚至掩盖了我们进入真实的一番挣扎后所必然直面的破碎和美感的消弭。
序言
有点装,但很真实,欢迎来到唐纳薇的世界。
一
在我不甚正常的和写字有关的岁月里,总试图用小说的格式来思辨,用公式的套路去讲音乐,又或者,用诗歌的方法来谈原理,用定量的企图去描述感觉。总之,总想很努力地把理性和感性糅合到一起,不管是否有吃力不讨好之嫌。
倘若被问之,为何总是热衷于此等混搭,唔,那的确是一个有点长的故事。
从头开始讲吧,大约在十年前,我所待的聚合物实验室,每天都要煮一锅以甲基酸甲酯为主料、各种烯酸酯为辅料的乳液。所谓乳液,是因为在那个透明的玻璃反应容器内盛满了水,而微小的油性有机分子以水包油形式存在。当它们逐渐以链接的方式形成为高聚合度的大分子之后,整个瓶子,就会透出微蓝的柔美的乳光来。
每天下午,坐在实验台对面的书桌上,透过层叠的仪器,面前摆着一本记录本,不时地探头看几眼反应器,每间隔一段时间就要起身,用一支滴管从中取出约0.5ml的样液,滴在表面皿上,称量,用快的速度烘干,继续称量,然后大致估算出一个叫做聚合度的数值来。
而在那等待乳光到来的漫长却又碎片式的时间段里,我花了大量的力气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到底,生命中重要的是什么?我是谁?我会成为谁?我将去追寻什么?
终于有一天,我决定放弃那抹微蓝。
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有些疼痛的成长阶段。说疼痛是因为许多变化发生得实在太快了——放弃科研转而靠写乐评和文字报道为生。那期间,许多场景恍如一梦:有一阵子我的工作就是晚十点之后打车出门,来到一家喧嚣的夜店,观察台上的DJ如何打碟,构想着怎么用文字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也许这样的生活值得很多年后去细细品味……
如果说,通过这些事,我终于把自己归结为一个以“写字”为重要属性之一的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个体,但在“写字”两个字前,仍显得十分空旷,我不认为对感觉对表象的描述就是自己的终点,虽然它感动了我,却并没有抓住我。就好像当年做的某种聚合物端基还在等着去设计……那么,该用什么词汇去填补呢?
我在等。
转机或说契机的出现,是在慎重选择了一家科学媒体供职之后,我开始涉及“科学写作”,名正言顺成为了一个“科学工作者”。生命于某个阶段会出现一种回归,如此选择,也许适合作为逃兵一枚却又怎么也放不下那不可捉摸的理性逻辑美的自己。虽说世间万象并不是非此即彼,但我愿意选择从脉络和机理的层面去看清,而不仅仅停留于感觉。
这本书的文笔简直像是流动的音乐,优雅又充满力量。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冷静而又深情的叙事口吻,它处理宏大主题时展现出的克制,反而更显出内涵的磅礴。它似乎在探讨人与人之间最微妙的情感连接,那种无需言语便能心领神会的默契,以及在关系中不断试探、磨合直至最终找到平衡的艰辛历程。我特别喜欢它对“孤独”这个主题的探讨,作者没有将孤独描绘成一种负面的状态,而是将其视为个体精神丰盈的必要土壤。书中穿插的那些富有诗意的比喻,比如将记忆比作老旧的胶片,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让我对自己的过往产生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和行距都非常适宜长时间阅读,这对于沉浸式体验来说非常重要。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漫长而深沉的冥想,心灵得到了极大的净化与滋养。它不提供标准答案,它只是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自己。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电影。它通过多重视角切换,将一个看似简单的主题,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情感细微差别的捕捉能力,那些介于爱与不爱之间、信任与猜疑徘徊的灰色地带,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书中有很多对话场景,极其生活化,真实到仿佛我能听到空气中紧张的气氛。它成功地避开了传统情感作品中常见的狗血和刻意煽情,转而聚焦于个体在亲密关系中如何处理自我边界和相互依存的矛盾。读到高潮部分,我甚至有点喘不过气来,那种情绪的张力是需要时间消化的。此外,这本书的篇幅适中,情节紧凑,没有一丝拖沓,每一个场景的设置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它让我重新思考了“亲密”的真正含义,以及如何才能在复杂的人际网络中,保持真诚且不失自我的状态。绝对是近年来读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关于人际互动的文本之一。
评分不得不说,这是一部非常具有思辨性的作品,它挑战了我原有的许多既定观念。作者在书中构建了一个非常严谨的逻辑框架,用来剖析现代社会中个体身份认同的迷失问题。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放下书本,去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尖锐问题:我们所追求的“成功”究竟是内在驱动还是外部定义?书中对消费主义文化对个体心理侵蚀的分析,尖锐得让人不寒而栗,但又无比真实。作者的论证过程层层递进,引用了大量跨学科的理论,但又巧妙地避免了学术术语的堆砌,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读者也能理解其核心思想。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批判性思考工具,让我能以更审慎的角度去审视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信息。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体现了其内在的严肃性,封面设计简约而富有设计感,拿在手里就有一种阅读的仪式感。它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工具书,而不是快餐式的消遣读物。
评分天哪,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书,简直让人醍醐灌顶!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案例,把那些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讲到了“选择的悖论”,作者通过几个不同的人生抉择点,展示了我们如何被过多的选项所困扰,最终反而错失了真正的幸福。书中的语言充满了画面感,读起来就像是身临其境地体验着主角们的挣扎与成长。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一观点的阐释,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追求目标过程中的每一次心跳加速、每一次挫败感,以及最终收获的不仅仅是成果本身,更是那个过程中打磨出的自我。这本书的厚度适中,但内容的密度却非常高,我感觉每读完一页都需要停下来回味很久,因为它真的能触及到你内心深处那些平时被忽略的角落。对于那些渴望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一点清晰方向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份上佳的指引。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献给所有正在摸索如何与世界相处的人的一份礼物。它的主题非常贴近当代人的困惑,尤其是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不被外界的噪音所淹没。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矫揉造作的辞藻,一切都显得那么坦诚和直接,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与你促膝长谈。书中关于“内在接纳”的部分对我触动最大,它鼓励读者放下对完美人设的执念,勇敢地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和局限性。这种温柔的督促,比任何严厉的批评都更有效。我尤其喜欢它在提出问题后,留给读者足够的思考空间,而不是急于给出结论,这体现了作者的高度自信和对读者的尊重。全书读下来,感觉像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心理“排毒”,那些积压已久的不安全感和自我怀疑,似乎都找到了出口。对于那些在成长路上感到迷茫的朋友,强烈推荐这本书,它会给你带来持久的温暖和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