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案頭必備工具書,收錄古今中外各類漢字57000多個。天下漢字盡收其中。
《中華大字典》是中國人案頭必備的一部工具書。它規模較大:共收通用字、冷僻字、繁體字、異體字以及舊字形、義未詳字等57000多個。凡古今文獻、圖書資料中齣現的各類漢字皆能查齣,是當今世界上收字醉多的漢語字典之一;注音準確:通用字注音符閤規範,其他類型漢字注音皆有所本;釋義明晰:按照源流引申關係排列義項,例證精當,對古今字義演變、同義字詞的差彆以及使用習慣等予以辨析或提示;檢索方便:正文字頭按照讀音次序排列,音未詳字、漢字筆畫或部件按部首排列放在附錄中,並附有部首索引、漢語拼音音節索引。一言以概之:天下漢字,盡收其中。
一 序
二 凡例
三 部首索引
(一)說明
(二)部首錶
(二)部首檢字錶
四 漢語拼音音節索引
五 辨析提示條目索引
六 正文
七 附錄
(一)音未詳字、漢字筆畫或部件
(二)新舊字形對照錶
(三)中國曆史紀年簡錶
(四)中國省級行政區劃簡錶
八 後記
九 補白(括號中數字為頁碼)
漢字主要形體曆史分期簡錶
漢字結構分類錶
五行相生相剋圖
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的初衷,其實更偏嚮於一種“收藏癖”和“儀式感”的滿足。我這個人對紙質書有一種近乎偏執的喜愛,尤其是那些裝幀考究、內頁紙張質地上乘的作品。這部《中華大字典》,從觸感上就沒讓我失望。它的開本適中,便於在書桌上攤開查閱,但分量感又足夠強調它的權威性。我尤其留意瞭它的字體排版和墨色深淺。在長達數百頁的查閱過程中,眼睛疲勞感相對較低,這得益於清晰的字體設計和適度的字距。商務印書館的齣品,在工藝上嚮來是沒得說的,那種油墨散發齣的特有的清香,是任何電子屏幕都無法模擬的體驗。我並不是一個專業的文字學傢,更多的是一個愛好者,所以查閱時,我更關注的是那些不那麼“硬核”的部分,比如異體字的收錄與區分,以及那些帶有濃厚地方色彩或已經消亡的古老詞匯。每當我偶然翻到那些陌生的字眼,那種“啊,原來如此”的驚喜感,遠勝於在手機上得到一個冷冰冰的答案。這本書更像是一個知識的寶庫,而不是一個工具箱,它鼓勵你去瀏覽、去發現,而不是僅僅為瞭解決一個具體問題而打開。它靜靜地躺在那裏,本身就是對中華文字體係的一種無聲的緻敬。
評分這本厚重的典籍,初捧在手,便覺一股沉甸甸的曆史感與學術的莊重撲麵而來。我拿到它的時候,正是為瞭準備一個頗有些棘手的學術研討會,需要核對一些古代文獻中的生僻詞匯和它們的精確引申義。說實話,市麵上那些電子詞典和網絡查詢工具,在速度上無疑占瞭上風,但那種“一目瞭然”的背後,往往缺失瞭那種探尋本源的樂趣與深度。我最欣賞這部作品的一點,是它在釋義時所引用的例證之豐富和考據之紮實。它並非僅僅給齣一個現代漢語的對應詞,而是會追溯到詞條的早期形態,有時甚至會引用多位學者的不同觀點,讓人在理解一個詞匯的當下含義時,能清晰地看到它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演變、分化,甚至被賦予瞭新的文化內涵。比如,我曾查閱一個與哲學相關的術語,網絡上通常隻有幾句乾巴巴的定義,但在這部大部頭裏,它詳盡地梳理瞭該詞在不同朝代的哲學流派中的側重點差異,配上瞭原文齣處,那種“咬文嚼字”的精細勁兒,簡直是治學者的福音。翻閱此書,仿佛與韆年前的智者進行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每一次翻頁,都是一次對漢字生命力的深刻體悟。它需要的不是急躁的檢索,而是沉下心來的品讀,去感受每一個筆畫、每一個聲調背後的文化重量。
評分最近迷上瞭古代詩詞格律和韻腳的考證,這下可真是找著瞭“寶藏”。我原以為,對於格律上的細微差彆,大概率得依賴專業的韻書,但在這部巨著的檢索過程中,我驚喜地發現它對許多高頻用詞的讀音標注,竟然詳盡到瞭可以幫助判斷其在特定曆史時期的實際發音,這對於還原古詩詞的原始韻味至關重要。比如說,在處理一些涉及“中古音”的詞匯時,它不僅僅給齣現行讀音,還會附帶標注齣不同曆史階段的音韻歸屬,這種細緻入微的處理,讓我在嘗試“朗誦”那些古詩時,有瞭一種更貼近曆史真實感的參照。更讓我感到有趣的是,它對某些多音字的處理。很多時候,一個字的不同讀音,往往對應著完全不同的詞義甚至詞性,網絡工具常常會混淆這些,或者隻給齣一個最常用的讀音。但這部字典,通過精妙的排版,將這些用法區分得清清楚楚,讓你在使用時心中有數,避免瞭因讀音錯誤而導緻的意義偏差。坦白說,要真正吃透一首唐詩宋詞的妙處,單靠現代的白話解釋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深入到詞語最本真的音韻和語義結構中去,這本書恰恰提供瞭這種深度挖掘的基石。
評分作為一個語言愛好者,我最喜歡用這部字典來做“詞匯溯源”的遊戲。它不僅僅是字典,更像是一部濃縮的漢語文化史。我經常會隨機翻開一頁,選取一個我自以為“很熟悉”的現代詞匯,然後去尋找它的古義。通常的結果會令人大吃一驚。很多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詞語,其原始含義要麼與今天大相徑庭,要麼就帶著一種更具象、更具畫麵感的色彩。比如某個形容色彩的詞,今天的解釋可能非常抽象,但在字典裏,它可能追溯到一種特定的礦物或植物,讓你瞬間明白古人是如何觀察和命名世界的。這種對“詞語的生命軌跡”的追蹤,遠比單純記憶一個定義來得有趣和深刻。我甚至會花時間去研究那些收錄的生僻字,雖然我短期內幾乎沒有機會在日常交流中使用它們,但瞭解它們的存在和被淘汰的原因,也是理解漢語動態發展過程的重要一環。總而言之,這部字典培養的不是“查詞速度”,而是“理解深度”,它讓你對語言的敬畏感油然而生,每次使用,都是一次對中華文化厚度的重新確認。
評分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的“厚重感”在實際生活中也帶來瞭不小的挑戰。它體積龐大,重量驚人,如果你想把它帶去圖書館的某個角落,或者僅僅是從書架上取下來放到閱讀桌上,都需要一個相對寬裕的空間和一點臂力。這反倒成瞭一種有趣的“篩選機製”——隻有真正需要深度查閱的時刻,我纔會去費力地搬齣它。它不像那些便攜式的小詞典,可以隨時塞進背包裏應付突發奇想的疑問。正是這種“不便攜”,促使我更專注於當前正在進行的研究或閱讀,減少瞭被無關信息乾擾的可能性。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沉浸式學習”的提醒。我記得有一次深夜查閱到一個關於古代官職名稱的詞條,光是解釋和引用的篇幅就占瞭近半頁,當我閤上書本,抬起頭看看窗外,纔發現時間已過去良久,那種對時間流逝的“失察”,恰恰說明瞭內容本身的吸引力。對於那些尋求碎片化知識的讀者來說,它或許顯得過於龐大和耗時,但對於真正想做學問的人來說,這種“大開大閤”的知識鋪陳,纔是最讓人安心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