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中华大字典 | 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5-01 |
| 作者:本书编委会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108.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57902957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本字典收字丰富、栏目设置合理、功能完备、实用性强,特别适合学生、教师、学生家长及汉字爱好者使用。本字典收汉字10 000多个(含繁体字、异体字),包括《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一、二、三级通用规范汉字。本字典正文含字头、古字形、注音、汉字属性、字源、释义、组词、字里字外、插图等,功能齐备,针对性、指导性、实用性强。本字典古字形考究、注音规范、字源详细、释义准确、例证精当、组词丰富,各栏目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本字典设有古字形、汉字属性、字源、释义、组词、字里字外、插图等栏目,功能齐备,涉及面广,方便读者学习、理解与运用汉字。其中古字形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汉字属性栏目列出字级、笔画数、结构、部首等内容。字源阐释该字演变源流及字形结构发展情况等。释义除详列现代常见常用义和新出现的义项外,还酌情列了较为常见常用的文言义项。另据字头在古汉语中的语法性质和在现代汉语构词中的作用,为其加上类别标志以方便读者学习、使用。在释义之后配有丰富的例词、例句。字里字外栏目包括与该字头相关的科技、文化、历史、典故等词的解释。部分字头下还配有插图以解形释义。
汉语大字典编纂处的成员由全国从事语言文字研究的专家、学者组成,他们具有丰富的字典编纂经验,编纂出版了一批优秀的工具书,所编《汉语大字典》先后荣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等***奖项。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部字典的排版设计无疑是极具匠心的,尽管篇幅巨大,但主编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来优化阅读体验。他们采用了对比度适中的油墨和清晰的字体切割技术,确保即使在光线不是特别理想的情况下,阅读长篇的注释也不会造成眼睛的过分疲劳。更值得称道的是,不同释义层级之间的区分非常到位,主条目、引申义、古义、异体字形,它们之间的层次划分清晰可见,这对于需要快速提取核心信息的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我注意到,很多同义词的辨析部分,往往几句话就能点明精髓,避免了冗长拖沓的论述,做到了“言简意赅”的极致。这本字典的价值在于,它要求你主动地去构建知识体系,而不是被动地接收筛选过的信息流。它培养的是一种深度的、关联性的阅读习惯,而不是浅表的、即时的知识获取。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中华大字典》的初衷,是想彻底摆脱对网络在线词典的过度依赖,回归一种更“踏实”的学习方式。网络查询的弊端在于,它往往只给你一个当前最主流的释义,缺乏历史纵深感。比如,一个词在唐宋时期的用法和现代可能大相径庭,但在便捷的APP上,你很难迅速捕捉到这种流变。而这部大部头则完全不同,它的条目释义往往会附带引文出处,有些深奥的词条,甚至会列举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多种解释,让你清晰地看到一个概念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微妙变化的。这对我进行古典文学的深入研读帮助极大,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文言小说的晦涩之处时,翻阅这本字典就像是请了一位沉默而博学的导师在旁边随时指点。当然,它的检索速度自然比不上电子设备,初次使用时确实需要一些耐心去适应其独有的索引体系,但一旦掌握了窍门,那种“亲手触碰知识源头”的感觉,是任何快速搜索都替代不了的。
评分拥有一本《中华大字典》,对我来说,与其说它是一本工具书,不如说它更像是一件精神上的“镇宅之宝”。它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我对汉语的博大精深抱有最深切的敬意和最执着的探索欲。我偶尔会做的一件事是,随机翻到某一页,然后从那一页的第一个字开始,尝试去理解和背诵它所包含的所有信息,包括它在古代的地位、它与其他字的亲缘关系等等。这个过程极大地锻炼了我的专注力和记忆力。它迫使你慢下来,去体味每一个汉字的形、音、义是如何相互勾连,如何共同编织出中华文明的脉络。每一次翻阅,都感觉与千年前的文人墨客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世界观、他们的审美趣味,都隐藏在这些方块字深处。这本书代表着一种对传统学术精神的回归和致敬,是任何轻量化、碎片化的数字产品都无法取代的厚重遗产。
评分这本《中华大字典》的封面设计得颇具古朴之风,墨色的底子上烫着金色的繁体字,一眼望去便有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让人不禁心生敬畏。我特地挑选了一本装帧精美的版本,纸张摸上去很有质感,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仿佛能让人嗅到旧时书页特有的气息。初次翻开时,那种仪式感是其他任何工具书都无法比拟的。它不像现代字典那样追求轻薄和便携,反而因其厚实而显得可靠。我记得第一次查阅时,是想核对一个不太常见的古籍词汇的发音和确切含义。我习惯性地先在手机上搜索,但得到的解释总是零散且缺乏系统性,很多时候连字源都无法追溯。然而,当我在这本厚重的典籍中,循着严谨的部首和精妙的笔画索引,最终定位到那个字时,那种“柳暗花明”的满足感是数字信息时代难以提供的。这部字典不仅仅是词汇的堆砌,它更像是一部微缩的汉字演变史,每一个解释后面都蕴含着古人对世界观察和理解的方式。那种字体排版的匀称和间距的考究,也体现了那个时代印刷工艺的极致追求,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收录上展现出的那种“包容性”,或者说,它对传统文化领域边缘词汇的罕见重视。很多现代的、追求效率的工具书,往往会毫不犹豫地删减掉那些使用频率极低、似乎已经退出日常交流的生僻字词,或者只给出一个极为简略的标注。然而,《中华大字典》仿佛拒绝做任何妥协,即便是那些仅在少数地方志、古医书或宗教典籍中偶尔闪现的字眼,它也给予了详尽的考证和解释。我曾经为了一个古代农具的名称查阅了不下五六本工具书,最后还是在这本字典的角落里找到了精确的图示和详细的结构描述。这体现了一种对“完整性”的坚守,它不仅仅服务于日常交流,更致力于成为一个文化遗产的载体。阅读这些罕用词条,我总有一种探险家的感觉,每发现一个陌生的记录,就好像挖掘出了一段被时间尘封的技艺或生活方式的碎片,这种探索的乐趣,是阅读其他任何“精简版”工具书所无法体会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