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中华大词典 | 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5-01 |
| 作者:本书编委会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108.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57902988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收条丰富,功能完善,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词典
《中华大词典》收词以现代汉语词汇为主,兼顾古今。释义详列现代常见常用义和新出现的义项,为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字、词、成语及其他熟语的意义和用法,词典在词条的释义之后配有十分丰富的例词、例句,有助于读者学习、理解与运用。此外,本词典设置了“备用词”栏,附列了一些以单字字头结尾的词语(含异形词),以便读者了解、掌握单字(语素)的构词能力和词汇信息,还在有些常用字后面配了图,以便进一步了解字的意义。
《汉语大字典》编纂处为《汉语大字典》的编写工作需要成立,是川鄂两省编写领导小组和大字典编委会的执行机构,负责《汉语大字典》日常工作,由四川省新闻出版局直接领导。
凡例 2音节表 5新旧字形对照表 12部首检字表 13(一)部首目录 13(二)检字表 15(三)难检字笔画索引 89词典正文 1-1285(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附录1286汉语拼音方案1287现代汉语词类表1290标点符号用法1295汉字笔画分类、名称表1308常见部首名称和笔顺表1309汉字笔顺规则表1313我国历代纪元简表1314节气表1316干支次序表1317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及省会(或首府)名称表1318我国少数民族名称表1319计量单位表1321
这部词典的妙处在于它对“语境”的把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很多词语,单独看定义可能很简单,但一旦脱离了它生长的文化土壤,就失去了灵魂。而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地方,就是它对词语在不同文化场域下的“变身”进行了详尽的记录。比如,一个本意是描述自然现象的词汇,是如何在佛教传入后被赋予了全新的哲学内涵,以及在近代白话文运动中又被赋予了何种新的社会意义。这种纵向和横向的交叉分析,使得读者对语言的感知力被极大地拓宽了。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在学习词语,而是在体验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迁徙。它让我明白,词语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思想情感的活化石。这种深度解读,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满足感,也极大地丰富了我进行文学创作时的表达层次,总能找到那个最贴切、最富有意蕴的词汇来表达心绪。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厚厚的家伙时,我还有点担心自己能不能啃得动,毕竟“大词典”这三个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严肃的学术气息。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完美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和大众的可读性。我特别喜欢它排版上的设计,那种留白的处理,让密集的文字有了呼吸的空间,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那么容易疲劳。更绝的是,它在解释那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生活化的比喻或者现代的案例来进行类比,瞬间就把晦涩的定义变得清晰明了。比如解释一个古代的官职名称,它会拿现代公司的部门架构来做类比,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发现自己不再是“查阅”资料,而更像是在“探索”一个知识的迷宫,每找到一个入口,都有新的惊喜在等着。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个耐心的、知识渊博的私人导师,在你需要的时候,用最恰当的方式为你揭示世界的奥秘。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是任何速成学习资料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这部工具书在查找效率上也做了很多创新,这对于我们这种查资料的“重度用户”来说,简直是福音。它的索引系统设计得异常人性化,不仅仅依赖传统的拼音或部首,还增加了“主题关联检索”功能。比如,如果你对“古代园林建筑”相关的词汇感兴趣,输入关键词,它就能立刻聚合出一批相关的专有名词、形容词和动词,并且清晰地标明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链。这种构建知识网络而非简单罗列的做法,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和知识迁移能力。我不再需要为了理解一个概念而像无头苍蝇一样在不同页面间跳转,这本书已经帮我把复杂的知识结构梳理好了。它就像是一个高明的架构师,不仅搭建了坚实的知识基础,还设计了最便捷的内部交通网络。这让我对它的整体设计理念充满了敬意,它真正体现了“工具为人服务”的最高境界,让研究和学习不再是苦役,而是一种高效且愉悦的探索。
评分我是一个对细节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人,在过去的使用体验中,很多参考书在引证和校对上总有这样那样的瑕疵,让人在使用时总感到一丝别扭。但对于这部作品,我只能用“匠心独运”来形容。我特意去对比了几个我个人比较熟悉的、有争议的古籍用词,结果发现这部词典的处理方式极其精妙。它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清晰地列出了几种主流的解释学派的观点,并注明了各自的出处和依据,甚至还会点出某个解释在特定历史时期是如何被推翻或演变的。这种尊重历史脉络和学术争鸣的态度,让我感到非常信服。这不仅仅是一本收录词语的工具,它简直是一部活生生的、不断被审视和完善的学术史诗。每一次翻阅,我都会发现作者们在背后付出的心血,那种对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执着追求,才是这部作品真正闪耀光芒的地方。它提供给读者的,不仅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是这样”。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我本来以为它可能就是那种传统的老学究式的工具书,没想到内容编排得如此新颖有趣。尤其是它对一些古典词汇的阐释,简直是深入骨髓。举个例子,书中对“风雅”这个词的解释,不是简单地给出几个近义词,而是追溯了它在唐宋诗词中的演变轨迹,还附带了多个不同朝代文人的小轶事来佐证,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历史的秘闻。而且,我特别欣赏它在收录新词时的谨慎和专业度,对于一些网络流行语,它会详细分析其语源、传播路径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褒贬倾向,而不是囫囵吞枣地一股脑塞进去。这种对待语言生命力的尊重,让我对这部作品的编纂团队肃然起敬。它不仅仅是记录语言,更是在解读文化现象。我常常在深夜里捧着它,随便翻开一页,就能沉浸其中很久,常常会因为一个词语的深层含义而产生新的联想,感觉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对汉语言文化的理解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对于任何一个热爱文字、希望深入了解汉语精髓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部不容错过的镇宅之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