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词典

中华大词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书编委会 著
图书标签:
  • 词典
  • 汉语
  • 语言学
  • 工具书
  • 中华文化
  • 百科全书
  • 汉字
  • 字词
  • 参考书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发图书网旗舰店
出版社: 四川辞书
ISBN:9787557902988
商品编码:29949627446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中华大词典 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5-01
作者:本书编委会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108.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557902988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

收条丰富,功能完善,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词典

内容提要

《中华大词典》收词以现代汉语词汇为主,兼顾古今。释义详列现代常见常用义和新出现的义项,为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字、词、成语及其他熟语的意义和用法,词典在词条的释义之后配有十分丰富的例词、例句,有助于读者学习、理解与运用。此外,本词典设置了“备用词”栏,附列了一些以单字字头结尾的词语(含异形词),以便读者了解、掌握单字(语素)的构词能力和词汇信息,还在有些常用字后面配了图,以便进一步了解字的意义。

作者简介

《汉语大字典》编纂处为《汉语大字典》的编写工作需要成立,是川鄂两省编写领导小组和大字典编委会的执行机构,负责《汉语大字典》日常工作,由四川省新闻出版局直接领导。

目录

凡例 2音节表 5新旧字形对照表 12部首检字表 13(一)部首目录 13(二)检字表 15(三)难检字笔画索引 89词典正文 1-1285(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附录1286汉语拼音方案1287现代汉语词类表1290标点符号用法1295汉字笔画分类、名称表1308常见部首名称和笔顺表1309汉字笔顺规则表1313我国历代纪元简表1314节气表1316干支次序表1317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及省会(或首府)名称表1318我国少数民族名称表1319计量单位表1321


《星海拾遗:失落文明的密码》 导语: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文明的星火在不经意间被时光的尘埃掩埋,它们的故事,如同深海中的遗珠,等待着有心人的打捞与解读。本书并非对既有知识体系的简单梳理与重述,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边缘化的、甚至一度被视为“神话”的古代遗存。我们拒绝“已完成”的定论,致力于在残缺的碎片中重构失落文明的真实面貌。 第一部分:欧亚大陆的“青铜回声”——被遗忘的贸易网络 传统史学将古代文明的兴衰归因于王朝的更迭与核心区域的军事力量。然而,《星海拾遗》的第一个核心论点是:在已知的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和中华文明中心形成之前,一条跨越广袤欧亚大陆的、更为古老且复杂的物质与思想交流网络早已存在。 一、塔里木盆地的“早期草原丝路”:我们深入研究了新疆地区,特别是楼兰古城外围及喀什河流域新近出土的陶器和金属冶炼遗迹。通过对这些样本进行年代测定和同位素分析,我们发现其铜锡配比与小亚细亚某些早期青铜器存在惊人的相似性,而其装饰母题中却夹杂着源自西伯利亚南部的几何图案。这表明,在公元前三千纪,一个以游牧和半定居群体为主导的贸易“干线”已将东方的玉石与西方的金属技术联系起来。本书详细描绘了这些群体如何利用季节性迁徙路线,构建了一个超越地理障碍的早期经济共同体。 二、高加索与里海的“黑曜石之路”:聚焦于公元前四千纪的黑海东岸区域,我们挑战了传统的“两河文明输出论”。通过对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部分高海拔遗址中发现的装饰性黑曜石制品的追溯,我们发现其原始矿源不仅局限于本地,部分高纯度黑曜石的化学指纹指向了安纳托利亚高原的特定火山群。更引人深思的是,一些陶器上的刻符,与早期的楔形文字原型存在结构上的相似性,但其语义系统却截然不同。本书试图揭示,在苏美尔人刻下第一笔记录之前,可能存在一套尚未被破译的、具有区域统一性的信息记录系统。 第二部分:地中海的“尼罗河异端”——克里特岛之外的航海者 对于古埃及与爱琴海文明的研究,往往集中于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但本书将聚光灯投向了地中海东部和南部边缘地带,那里存在着同样辉煌,却更为隐蔽的航海文化。 一、西西里岛的“巨石之影”:我们考察了西西里岛西南部发现的巨石建筑群。这些石块的切割精度与时间点,早于希腊古典时期的建筑技术。通过考古地层学分析,我们推断这些建筑的建造者并非简单的早期农耕部落,而是拥有复杂社会组织和高超工程能力的海洋民族。书中引入了对船坞遗迹的声纳探测数据,这些遗迹暗示着他们能够建造远超当时主流地中海船只的远洋舰船。他们与谁贸易?他们的知识体系如何流失?我们提出了一种“西地中海轴心”的假说,认为其文化影响力曾辐射至伊比利亚半岛的早期金属矿区。 二、撒哈拉“绿洲帝国”的断章:基于对北非提贝斯提山脉岩画的最新释读,我们发现了一系列描绘大型灌溉系统和城市规划的图像。这些图像的时间跨度远超传统意义上的“撒哈拉绿化期”的结束时间。书中详细对比了这些岩画中出现的星象图与同期近东的观测记录,发现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的天文知识交流的痕迹。我们探讨了,在尼罗河谷文明崛起的同时,撒哈拉腹地是否曾存在一个与埃及文明并行、但文化形态迥异的“绿洲帝国”,其衰亡并非简单的气候突变,而是与更宏大的地缘政治变动相关。 第三部分:文本之外的“认知考古学”——非语言信息体系的解码尝试 本书认为,人类文明的知识载体远不止于成熟的文字系统。许多失落文明的“遗产”以符号、度量衡和仪式结构的形式存在于后世的残余文化中。 一、玛雅前体系的“玉米密码”:我们跳出了对玛雅文字的传统解读,转向对尤卡坦半岛早期祭祀遗址中玉米植株形态的雕刻研究。通过生物形态学的分析,我们发现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玉米神祇形象,代表了对特定农作物品种改良路径的非文字记录。这些记录不仅关乎农业,更蕴含着其历法体系中对“丰收周期”的理解,这可能是一个更为基础的、基于生物节律的早期数学模型。 二、印度河文明的“度量衡的哲学”:哈拉帕文明的印章和标准化的砖块尺寸是其高度发达的象征。本书不再满足于确定这些度量衡的“值”,而是探究其“逻辑”。我们发现,哈拉帕的度量衡体系并非采用十进制或简单的倍数关系,而是基于一个复杂的、与特定几何比例相关的系统。我们推测,这种独特的度量体系反映了该文明对空间、物质和宇宙秩序的独特哲学认知,一旦这种哲学认知在社会剧变中瓦解,单纯的度量标准也随之失去意义,最终被更简洁的系统所取代。 结语:重拾破碎的知识地图 《星海拾遗:失落文明的密码》是一次对人类集体记忆的深潜。它旨在证明,历史的真实面貌是一个多中心、多路径交织的复杂网络,而非单一文明的线性发展。我们试图提供的,不是新的历史结论,而是观察历史的全新“透镜”——一个专注于边缘、关注断裂、并勇于挑战既有范式的探索精神。这些失落的知识和技术,如同散落在星海中的碎片,它们或许无法拼凑成完整的“中华大词典”式的宏大叙事,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起源与演化过程中,更为丰富、更为曲折的真实图景。本书邀请读者一同,成为这些文明的回响猎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词典的妙处在于它对“语境”的把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很多词语,单独看定义可能很简单,但一旦脱离了它生长的文化土壤,就失去了灵魂。而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地方,就是它对词语在不同文化场域下的“变身”进行了详尽的记录。比如,一个本意是描述自然现象的词汇,是如何在佛教传入后被赋予了全新的哲学内涵,以及在近代白话文运动中又被赋予了何种新的社会意义。这种纵向和横向的交叉分析,使得读者对语言的感知力被极大地拓宽了。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在学习词语,而是在体验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迁徙。它让我明白,词语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思想情感的活化石。这种深度解读,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满足感,也极大地丰富了我进行文学创作时的表达层次,总能找到那个最贴切、最富有意蕴的词汇来表达心绪。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厚厚的家伙时,我还有点担心自己能不能啃得动,毕竟“大词典”这三个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严肃的学术气息。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完美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和大众的可读性。我特别喜欢它排版上的设计,那种留白的处理,让密集的文字有了呼吸的空间,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那么容易疲劳。更绝的是,它在解释那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生活化的比喻或者现代的案例来进行类比,瞬间就把晦涩的定义变得清晰明了。比如解释一个古代的官职名称,它会拿现代公司的部门架构来做类比,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发现自己不再是“查阅”资料,而更像是在“探索”一个知识的迷宫,每找到一个入口,都有新的惊喜在等着。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个耐心的、知识渊博的私人导师,在你需要的时候,用最恰当的方式为你揭示世界的奥秘。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是任何速成学习资料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这部工具书在查找效率上也做了很多创新,这对于我们这种查资料的“重度用户”来说,简直是福音。它的索引系统设计得异常人性化,不仅仅依赖传统的拼音或部首,还增加了“主题关联检索”功能。比如,如果你对“古代园林建筑”相关的词汇感兴趣,输入关键词,它就能立刻聚合出一批相关的专有名词、形容词和动词,并且清晰地标明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链。这种构建知识网络而非简单罗列的做法,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和知识迁移能力。我不再需要为了理解一个概念而像无头苍蝇一样在不同页面间跳转,这本书已经帮我把复杂的知识结构梳理好了。它就像是一个高明的架构师,不仅搭建了坚实的知识基础,还设计了最便捷的内部交通网络。这让我对它的整体设计理念充满了敬意,它真正体现了“工具为人服务”的最高境界,让研究和学习不再是苦役,而是一种高效且愉悦的探索。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人,在过去的使用体验中,很多参考书在引证和校对上总有这样那样的瑕疵,让人在使用时总感到一丝别扭。但对于这部作品,我只能用“匠心独运”来形容。我特意去对比了几个我个人比较熟悉的、有争议的古籍用词,结果发现这部词典的处理方式极其精妙。它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清晰地列出了几种主流的解释学派的观点,并注明了各自的出处和依据,甚至还会点出某个解释在特定历史时期是如何被推翻或演变的。这种尊重历史脉络和学术争鸣的态度,让我感到非常信服。这不仅仅是一本收录词语的工具,它简直是一部活生生的、不断被审视和完善的学术史诗。每一次翻阅,我都会发现作者们在背后付出的心血,那种对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执着追求,才是这部作品真正闪耀光芒的地方。它提供给读者的,不仅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是这样”。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我本来以为它可能就是那种传统的老学究式的工具书,没想到内容编排得如此新颖有趣。尤其是它对一些古典词汇的阐释,简直是深入骨髓。举个例子,书中对“风雅”这个词的解释,不是简单地给出几个近义词,而是追溯了它在唐宋诗词中的演变轨迹,还附带了多个不同朝代文人的小轶事来佐证,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历史的秘闻。而且,我特别欣赏它在收录新词时的谨慎和专业度,对于一些网络流行语,它会详细分析其语源、传播路径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褒贬倾向,而不是囫囵吞枣地一股脑塞进去。这种对待语言生命力的尊重,让我对这部作品的编纂团队肃然起敬。它不仅仅是记录语言,更是在解读文化现象。我常常在深夜里捧着它,随便翻开一页,就能沉浸其中很久,常常会因为一个词语的深层含义而产生新的联想,感觉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对汉语言文化的理解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对于任何一个热爱文字、希望深入了解汉语精髓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部不容错过的镇宅之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