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怒江印象——中国秘境之旅
定价:30.00元
作者:高舜礼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5032251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走进这些特色的城镇、乡村和景区,解读其形成、发展和存在的原因,追循数百年前先祖的生活意韵,感受其特有的文化氛围、远古传承的生活方式及深厚的人文底蕴,你会得到的精神享受。
内容提要
本书是以怒江峡谷的游览观光为主,兼及民俗风情、逸闻传说、社会文化、风土掌故、历史地理等为一体的旅游、民俗、文化、休闲类图书。本书以流畅优美的笔触、以生动风趣的见闻实感、以有稽可考的方志史料、以靓丽精美的摄影图片、以简洁实用的旅游资讯,全面形象地揭示了怒江峡谷作为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地的神秘、神奇和神圣,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趣味性和参考性,尤其适于旅游、探险、文化、民俗、社会学人士参考,也适于普通的大众读者阅读。
本书作者凭借多方面的有利条件,八次深入怒江大峡谷,对那儿的景观、民俗、社会、生活,有密切的接触和感受;搜阅了大量方成、史料、期刊、对当地历史、掌故和社会现象有把握,避免了一般游记、体验、实录类书刊的平庸和浮浅;对当地人士的大量访问,对当地出版物的充分阅览,不仅搜集了一些风土、民俗、传闻、逸事,也收到了立足前人、扬长避短之效。
迄今为止有关怒江峡谷的*观赏性、文化性、知识性的高品位图书之一。
目录
怒江篇
三江并流的大地
怒江无舟
人背马驮
民族少数为多数
六库篇
州、县、镇三级同城
峡谷边城
交通一二三
木棉古渡
坐拥山城
兰花之高雅与凡俗
怒江鱼及峡谷饮食
泸水篇
傈傈族人之起源的神话
封土列藩五百年
纷至沓来的洋教士
峡谷江畔的澡堂会
“四声部”唱响三大调
人文山水的峡谷风姿
薪火燃起希望之光
石月亮篇
民俗浓数福贡
古朴淳原的婚俗
神秘怪异的蛊祸与
人人都说美女村
温柔酒唇醉人
亚哈巴和神话与恩泽
高黎贡山下的人文生态
亚坪飞瀑与雪原林海
知子罗篇
先有怒族后有怒江
原始崇拜与万物皆有之“尼”
风水宝地老母登
尘封记忆中的知子罗
峡谷佳览胜处
峡谷滚石大如屋
怒江之犬
丙中洛篇
穿越原生态的山水画廊
人神共居的心灵伊甸园
仙女节与桃花节
双拉与茶拉
四季桶的“响水别墅”
登上互联网的丁大妈
琵琶肉、石板粑粑、狭拉
仙境翁里
千载不绝的茶马古道
峡谷篇
壁耕与石田
峡谷席卷石棉瓦风
饮食传统与现实尴尬
安土重迁
至纯至朴之民风
赏心悦目有尽度
当众非小事
怒江旅游资讯
后记
作者介绍
高舜礼,1964年6月生于山东。1984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1994年调入国家旅游局,2004年初被选派云南省挂职。现为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政策研究处副处长。 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硕士学位。长期从事旅业宏观发展问
文摘
序言
坦率地说,我最初是抱着一种略带怀疑的态度开始阅读的,因为市面上同类题材的书籍实在太多,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然而,这本书很快就用其独特的叙事视角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采取了一种非常个人化、近乎日记体的叙述方式,毫不矫饰地记录了自己的脆弱、迷茫与最终的顿悟。这种真诚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让冰冷的地理描述变得有温度,让遥远的地名充满了人情味。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历史遗迹和文化符号的考据,他不仅仅是路过,而是试图去理解那些刻在石头上的故事背后的时代烙印。整本书结构紧凑,线索清晰,却又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些哲学层面的疑问,让你读完一个章节后需要合上书本,沉思良久才能继续。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写作技巧,既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又提供了足够的思考深度。它迫使读者跳出“游客”的心态,真正去“生活”在那个时空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成功地将宏大的自然景观与微观的生命体征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作者在描绘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瀑布和峡谷时,笔锋一转,就能聚焦到一只正在岩石缝隙中艰难生存的甲虫,或是某一种只有在特定海拔才能生长的奇异苔藓。这种尺度上的跳跃,让人体会到了一种宇宙的尺度感——万物皆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不易。我喜欢它那种近乎博物学家的严谨与浪漫主义诗人的激情相结合的风格。书中提供的关于当地生态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让我对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与那些真实存在过的、被作者用心记录下来的生命息息相关的紧迫议题。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完成了一次“感官的重启”,那些被城市噪音钝化的听觉和视觉,似乎都被重新擦拭了一遍,变得更加敏锐和鲜活。这本书值得反复品味,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常年宅在城市里,对“远方”充满无限憧憬的人量身定做的。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的装帧设计吸引了,那种带着泥土和阳光气息的封面设计,让人仿佛已经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山间。它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指南,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带着你深入到那些地图上都找不到的角落里去。作者的叙事节奏非常引人入胜,他对于自然景象的描摹细腻到让人能闻到雨后森林的湿润气息和野花的清香。特别是描述到几次徒步穿越险峻山脊的经历时,那种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隔着文字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让人不禁跟着屏住呼吸,为作者捏一把汗。更难得的是,这本书在描绘自然壮美之余,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当地少数民族生活状态的观察与思考,没有居高临下的审视,只有平视的尊重和理解,让人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获得了一次深刻的人文洗礼。我已经开始计划下一次旅行的目的地了,它彻底点燃了我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
评分读完此书,我的第一感受是,这是一部极具生命力的文字作品。它不像很多游记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景点和美食,而是将那种“在路上”的哲学思考融入了每一个章节。作者对于时间流逝和生命本质的探讨,往往在不经意间,通过一棵古树的年轮、一条河流的蜿蜒轨迹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冲突和困境的方式,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或者迷路时的焦虑,他没有过度渲染戏剧性,而是用一种近乎禅意的平静去化解,这种心态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书中的语言富有韵律感,读起来有一种古典的张力,仿佛能听到风声、水声和心跳声的交响乐。我甚至觉得,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地理探险的书,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如何与自己内心深处那个“野性”自我重新连接的指南。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舒适”的定义,那些在城市里被视为“不便”的元素,在书中却成了最宝贵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对“秘境”一词的全新诠释。我原以为“秘境”指的是人迹罕至的地理空间,但作者通过文字告诉我们,真正的秘境可能隐藏在日常的麻木之下,需要我们以一种全新的、充满敬畏的目光去重新发现。书中对于光影变化的捕捉尤其精妙,清晨薄雾中若隐若现的山峰,正午阳光穿过密林投下的斑驳光斑,以及夜晚星空下那近乎实质的黑暗,都被作者用近乎绘画的笔触描绘了出来。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沉浸式的冥想。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停下来,想象那个场景,甚至试图在自己熟悉的窗外寻找类似的纹理和色彩。对于那些喜欢摄影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本绝佳的构图灵感库,它展示了如何用最朴素的视角,捕捉到最震撼的画面。我很少在阅读结束后立刻想去整理旧照片,但这本书激发了我对回顾自己生活片段的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