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不焦慮的活法:金剛經修心課
定价:138.80元
作者:費勇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
出版日期:2014-02-26
ISBN:9789571358994
字数:
页码:320
版次:1
装帧:平裝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生活的苦難不在逆境,而是執著
人生的自在不必外求,只要放下
金剛經的根本智慧,開啟人間正向能量徹底排解負面情緒,回歸身心安樂坦途
被譽為「萬經」的《金剛經》,記載了釋迦牟尼佛在人世間的本來面目與講話實錄,全文五千餘字,字字蘊含佛法精髓,句句都是人生真諦。《金剛經》是佛法的核心:有佛法,就有活法。繁忙的生活中,壓力、疲勞、挫折、迷茫等,容易使我們陷於焦慮、身心疲憊;無論是否有宗教信仰,只要讀一讀佛經,都可以讓心平靜下來,從而在日常生活中更自然從容、更積極樂觀,遇到任何事都能坦然面對。
目录
冊 金剛經修心課
推薦序 了解宇宙大祕密的人生大事 宋光宇
自序 讀懂《金剛經》獲得不為外界干擾的神奇力量
學前課 十八分鐘讀懂《金剛經》的來龍去脈
課 修心,從專心吃飯開始
此時此刻,你在想什麼?
修心,從專心吃飯開始
任何地方都是你的修心道場
如何讓心安住於「此時此地」?
陶淵明式的醒悟
第二課 情緒煩躁時,馬上深呼吸
關注自己的呼吸,讓心瞬間回歸寧靜
今天困擾你的,也曾困擾過佛陀
如何降伏內心的妄念?
須菩提的終極問題
第三課 修廣大心:從眼前的煩惱中解脫
貓、狗、老虎也是眾生
隨時隨地的修心法門
時間的奧秘與法則
第四課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
什麼是真正的慈悲心?
慈悲的神奇力量
捨身餵鷹的薩波達國王
慈悲化解了一場戰爭
第五課 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來面目
無分別心,就無煩惱
世間是平等的,因為每個人都會死
你我都擁有解脫的力量
第六課 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
菩薩,就是不執著的眾生
《金剛經》高修心法則:不執著
放下不等於放棄
不執著於觀念,就不會受負面情緒的傷害
第七課 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為煎熬
賺錢是一種手段,不是生活的目的
過河之後要拆橋
目標可能成為你掃除焦慮的障礙
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為煎熬
如果你現在不休息,就永遠無法休息
第八課 生死的祕密
直面真相是覺悟和解脫的開始
死亡的重要意義
終的真相
什麼能束縛我們的心靈?
詞語的本來面目
我們迷戀的事物不可靠
惠能的頓悟
哭泣的牧羊人
第九課 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
大多數人活在偏見裡而不自覺
佛陀的獨特之處
盲人摸象的深刻啟示
沒有的真理
不要迷信別人的經驗
為什麼要讓別人定義你的成功呢?
所有的觀念都是偏見
第十課 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籠裡
佛陀的基本思想就是這四句話
奇妙的無我之境
一念向善,你就是佛
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讀誦全本
《金剛經》全本及白話譯文
法會因由分
善現啟請分 第二
大乘正宗分 第三
妙行無住分 第四
如理實見分 第五
正信希有分 第六
無得無說分 第七
依法出生分 第八
一相無相分 第九
莊嚴淨土分 第十
無為福勝分 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 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 第十三
離相寂滅分 第十四
持經功德分 第十五
能淨業障分 第十六
究竟無我分 第十七
一體同觀分 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 第十九
離色離相分 第二十
非說所說分 第二十一
無法可得分 第二十二
淨心行善分 第二十三
福智無比分 第二十四
化無所化分 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 第二十六
無斷無滅分 第二十七
不受不貪分 第二十八
威儀寂靜分 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 第三十
知見不生分 第三十一
應化非真分 第三十二
特別附錄
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本源
作者介绍
費勇,被譽為「身心靈導師」,潛心研讀四大佛經:《金剛經》《壇經》《法華經》《阿彌陀經》二十餘年,開創地將四大佛經與日常生活緊密連結,幫助讀者輕鬆理解經典,從佛法中獲得緩解疲勞、平撫焦慮、釋放壓力的方便法門。
曾任《行走》雜誌主編、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廣州電視臺副臺長。
著有《張愛玲傳奇》《言無言──空白的詩學》《空了:金剛經心讀》《有門︰法華經心讀》《隨心:阿彌陀經心讀》《沒事:壇經心讀》《不抑鬱的活法:六祖壇經修心課》《轉念的力量》等。
文摘
學前課
十八分鐘讀懂《金剛經》的來龍去脈《金剛經》說了什麼?《金剛經》全名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經典,是佛學的根本大法。金剛有兩種意義:一是能穿透一切的迅猛閃電,二是堅固的鑽石。《金剛經》講的就是當各種煩惱來了,能夠像迅猛的閃電般擊穿煩惱,瞬間把煩惱看透,然後你的心就會堅定如鑽石,任何煩惱都不能動搖;當各種快樂來了,能夠像迅猛閃電般擊穿快樂,轉瞬把快樂看透,然後你的心就會穩固如鑽石,任何快樂都不能動搖。如何才能像閃電那樣瞬息之間擊穿各種現象,看透存在的真相?如何才能像堅固的鑽石那樣不受任何事物或觀念的干擾?《金剛經》告訴你靠的是「般若波羅蜜」,「波羅蜜」意即「到彼岸」,「般若」意即「智慧」,合起來就是:如何到彼岸的智慧。《金剛經》說的是透過如何到彼岸的智慧斷除世間的種種虛妄,獲得終的解脫。所以是一本講智慧的經書,講「般若波羅蜜」的書。這就是為什麼佛教要特別用「般若」這樣的詞,因為佛教所講的智慧和我們一般理解的不一樣,我們常說生活的智慧,從佛教的角度看,不過是聰明,並非智慧。智慧在佛教裡的意思是:明白世間的一切道理,並對世間的一切沒有留戀,只是一心尋求高的精神境界。佛教所說的智慧,處理的是如何到彼岸這樣的事情,而非世間的事情。當然,如果你把如何到彼岸弄明白了,那麼應付世間的種種不過是雕蟲小技而已。《金剛經》講般若,在佛經裡屬於般若經,就是講大智慧的經,出自《大般若經》。唐代玄奘編譯的《大般若經》有六百卷,收入了十六種經典,《金剛經》是其中一種,而且很可能是早的般若經。
……
序言
这本书最让我称赞的一点是,它真正做到了“去神秘化”。很多关于佛教的书籍读起来总感觉隔着一层纱,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理解背后的术语和历史背景。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种负担,它直接把核心思想提炼出来,用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听懂的语言讲述“如何保持心里的空旷感”。我感觉作者的叙述语调非常真诚,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一个过来人分享自己实实在在的体会。读完一些章节后,我发现自己对那些突然爆发的负面情绪的反应速度变慢了,不再是立刻被情绪裹挟着走,而是多了一秒钟的“观察”时间。这种微小的变化,积累起来就是生活质量的巨大飞跃。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去“抵抗”生活中的不顺,而是教你如何与它们“共处而不被定义”,这才是真正的高级智慧。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感觉被生活推着跑,却找不到方向盘的朋友们。
评分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目录,发现章节划分非常贴合现代生活中的痛点,比如“如何看待得失心”、“放下执念与自我和解”等等,这些都是我生活中经常卡住的地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不像有些心灵鸡汤那样浮夸空洞,而是带着一种脚踏实地的智慧感。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放慢语速,甚至连呼吸都变得深沉了一些,这大概就是这本书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作用吧。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个比喻,作者将“无我”的概念解释成了一种“松绑”的过程,不是让你失去自我,而是让你卸下那些不必要的社会期待和自我设限的枷锁。这种解释非常接地气,让我这个对佛学知之甚少的人也能迅速领会其精髓。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段落留白得当,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对于我这种需要经常阅读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加分项。我希望接下来的内容能够更深入地探讨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而不是停留在概念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淡雅的米黄色调配上简洁的字体排版,透露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气息。我本来对“金刚经”这种略显深奥的佛学经典有些敬畏,总觉得会晦涩难懂,但看到“不焦虑的活法”这个副标题,立刻被吸引了。感觉作者是想用现代人的视角来解读古老的智慧,而不是故作高深地讲解教义。我最近工作压力比较大,常常在夜晚辗转反侧,琢磨着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心静自然凉”。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论,让我能从日常琐事中抽离出来,找到一个更稳定的内心支点。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很棒,纸张手感温润,阅读体验极佳,光是捧在手里就觉得心情会平静下来。我对它能带来的心灵慰藉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能从中找到一套对抗现代生活焦虑的有效“武器”,让我的精神世界不再总是被各种担忧填满。这本书的定价也很合理,放在这个定位的书籍中算是性价比很高的,很适合作为日常案头书,随时翻阅汲取力量。
评分从阅读的整体感受来看,这本书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你迷茫时递过来的一杯温水,不烫口,却足够熨帖。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解读,作者没有把它讲成一个遥不可及的境界,而是把它化解为一种日常的觉察练习——即在处理事情的同时,不要让“处理这件事”这件事本身成为新的负担。这对我处理日常的邮件和会议安排非常受用。我发现自从开始思考这些内容后,我处理那些琐碎任务时的速度和质量都有所提升,因为我的内心不再因为“我必须完美完成”这种焦虑而卡壳。这本书的结构逻辑非常清晰,每一章都像是一堂精心设计的课程,层层递进,不会让人感到思维混乱。而且,它非常注重实践反馈,时不时会提出一些“小练习”,鼓励读者立即去尝试和感受,而不是单纯地接受信息。对于我这种行动派读者来说,这种互动性是提升阅读效果的关键。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可以说是平实中蕴含哲思,没有太多华丽辞藻的堆砌,却字字珠玑,直击人心。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金刚经》原文时,总会紧接着用非常现代、贴近生活的例子来阐释,比如用“社媒上的点赞数”来比喻“对外界认可的执着”,这种连接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曾经尝试过冥想,但效果时好时坏,总是无法坚持,可能就是因为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来指导我“为什么要做”以及“做的时候应该关注什么”。我感觉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种理论指导的空白。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放下”,而是详细解析了“执着”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当我们想要“放下”时,内心会经历怎样的拉扯。这种对内在心理过程的细致描摹,让我觉得作者真的理解我们这些在现代社会里挣扎的普通人。这本书的篇幅适中,不会让人产生阅读压力,很适合在通勤路上或者睡前慢慢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