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伤寒金匮卷-尚论后篇-中医古籍珍本集成 | 作者 | 周仲瑛,于文明 |
| 定价 | 69.00元 | 出版社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岳麓书社 |
| ISBN | 9787535770301 | 出版日期 | 2013-05-01 |
| 字数 | 页码 | 484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伤寒金匮卷》收录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及其注释、发挥类著作三十五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原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理法方药皆备的临床实用医著,由东汉张仲景所撰。由于张氏生活在兵火战乱的东汉末期,其著作可能在成书后随即散佚,后经晋太医令王叔和整理与编次,将其著作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部分。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的基础理论,《伤寒杂病论》则把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从而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国人民的医疗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学习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必读经典著作。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尚论后篇 导读 卷一目录 卷一 卷二目录 卷二 卷三目录 卷三 卷四目录 卷四 |
这本《中医古籍珍本集成》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周仲瑛和于文明教授的解读,简直是给传统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我最近沉迷于对古代医案的研究,总觉得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总有些飘忽不定,直到接触到这部书,才感觉找到了定海神针。书中对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原文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和阐释,读起来毫不费力,仿佛有两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我身边手把手地指导。特别是他们对辨证论治的深入剖析,不仅仅是停留在文字层面,更是结合了现代临床实践的视角,让人对中医的精髓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对于某些经典方剂的加减变化,书中的论述就非常到位,提供了很多不同情境下的思路,极大地拓宽了我的临床视野。我已经把这本书当成了案头必备的工具书,随时翻阅,每次都有新的感悟。
评分这部《中医古籍珍本集成》的装帧和排版也绝对值得称赞。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和岳麓书社联手出品,质量自然没话说,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古籍的版式进行了现代化的优化处理,该注释的地方清晰标注,引文和正文的区分明确,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在学习过程中,时间成本是很重要的因素,这本书的编排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实际需求,做到了既尊重古籍原貌,又不牺牲现代阅读体验。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文化传承的郑重态度,让人在阅读时心情愉悦,更有助于心无旁骛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评分作为一名正在准备执业医师考试的医学生,我深知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但传统的教材往往偏重于记忆,缺乏对经典思想的深入挖掘。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我的“及时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传授。例如,书中对“法于阴阳”的阐述,不再是简单的定义,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案例和医家经验进行剖析,让我明白了中医思维的底层逻辑是如何建立起来的。通过这些珍本的研读,我感觉自己看待疾病的角度都变得更宏观、更整体了,这对于建立扎实的中医理论体系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普通教材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引导我们走向真正中医殿堂的地图,指引着正确的学术方向。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集成”性质的古籍整理抱有怀疑态度,总觉得很多都是简单地把旧的东西重新包装一下,缺乏原创性和深度。但这部《中医古籍珍本集成》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所选取的珍本,确实是经过了精挑细选的,每一篇的价值都毋庸置疑。更让我佩服的是编者在传承中的创新,他们没有固步自封于古人的文字,而是用现代的学术规范对古籍进行了整理和校注,使得这些珍贵的学术遗产能够更好地被当代读者所接受和学习。这种对经典的敬畏与对时代的回应相结合的做法,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阅读的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编者团队那种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在当前的出版界实在难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的智慧与今天的医学前沿。
评分我是一个资深的针灸爱好者,平时涉猎了不少针灸学的书籍,但总感觉在理论与临床的结合上,总有一层看不透的迷雾。直到我偶然翻阅到这套集成中的相关卷册,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难以言喻。书中的内容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经络腧穴的深层机理,尤其是在解读一些古代针法操作细节时,描述得极其生动具体,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迅速掌握要领。那些看似简单的手法背后,蕴含着中医对人体气机升降的精妙控制,通过这本书的阐释,我才真正领会到“得气”的真正含义。这本书极大地提升了我对针灸学的整体认知水平,不再是零散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对于我未来深入钻研针灸学大有裨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