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信國學大典:詩經 | 作者 | 陳緻,饒宗頤 |
| 定價 | 60.00元 | 齣版社 | 中信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
| ISBN | 9787508662442 | 齣版日期 | 2016-07-01 |
| 字數 | 頁碼 | 544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中信國學大典(50冊)是中信齣版社引進自香港中華書局的一套深具國際視野、貼近當代社會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藏書。中信國學大典延聘國學泰鬥饒宗頤為名譽主編,邀請海內外知名國學傢擔任經典的選編、導讀及譯注。內容則力求通俗易懂,結閤現實生活,挖掘古代經典的當代意義,拉近經典與現實生活的距離。 中信國學大典既收錄瞭《論語》、《》、《孫子兵法》、《孟子》、《莊子》等不可不讀、不可不知的中華經典名著,也囊括瞭《周易》、《史記》、《三國誌》、《資治通鑒》、《漢書》等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 《詩經》作為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是很早的詩歌總集。收集公元前6世紀之前的古代詩歌305首,反映瞭西周初期到春鞦中葉的社會麵貌。本次齣版對《詩經》進行全新注釋和導讀,學術基礎紮實且富有見解。 |
| 作者簡介 | |
| 導讀 陳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博士,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院長、文學院署裏院長、創意研究院副院長、中文係講座教授。主要從事《詩經》、古史、史傳文學、金文與清代學術方麵的研究。 譯注 陳緻 黎漢傑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碩士,前《聲韻詩刊》總編輯。著有個人詩集《漁父》。 |
| 目錄 | |
| 《詩經》導讀 020 國風 周南 036 關雎 037 葛覃 039 捲耳 041 樛木 043 螽斯 044 桃夭 045 兔罝 046 芣苢 047 漢廣 048 汝墳 049 麟之趾 050 召南 051 鵲巢 052 采蘩 053 草蟲 054 采蘋 055 甘棠 056 行露 057 羔羊 058 殷其靁 059 摽有梅 060 小星 061 江有汜 062 野有死麕 063 何彼矣 064 騶虞 065 邶風 066 柏舟 067 綠衣 069 燕燕 070 日月 072 終風 074 擊鼓 075 凱風 077 雄雉 078 匏有苦葉 079 榖風 080 式微 083 旄丘 084 簡兮 085 泉水 087 北門 089 北風 090 靜女 091 新颱 092 二子乘舟 093 墉風 094 柏舟 095 牆有茨 096 君子偕老 097 桑中 099 鶉之奔奔 100 定之方中 101 蝃 103 相鼠 104 乾旄 105 載馳 106 衛風 108 淇奧 109 考槃 111 碩人 112 氓 114 竹竿 118 芄蘭 119 河廣 120 伯兮 121 有狐 123 木瓜 124 王風 125 黍離 126 君子於役 127 君子陽陽 128 揚之水 129 中榖有蓷 130 兔爰 131 葛藟 132 采葛 133 大車 134 丘中有麻 135 鄭風 136 緇衣 137 將仲子 138 叔於田 139 大叔於田 140 清人 142 羔裘 143 遵大路 144 女曰雞鳴 145 有女同車 146 山有扶蘇 147 蘀兮 148 狡童 149 褰裳 150 豐 151 東門之 152 風雨 153 子衿 154 揚之水 155 齣其東門 156 野有蔓草 157 溱洧 158 齊風 159 雞鳴 160 還 161 著 162 東方之日 163 東方未明 164 南山 165 甫田 167 盧令 168 敝笱 169 載驅 170 猗嗟 171 魏風 173 葛屨 174 汾沮洳 175 園有桃 176 陟岵 177 十畝之間 178 伐檀 179 碩鼠 181 唐風 182 蟋蟀 183 山有樞 184 揚之水 185 椒聊 186 綢繆 187 杕杜 188 羔裘 189 鴇羽 190 無衣 191 有杕之杜 192 葛生 193 采苓 194 秦風 195 車鄰 196 駟 197 小戎 198 蒹葭 200 終南 202 黃鳥 203 晨風 205 無衣 206 渭陽 207 權輿 208 陳風 209 宛丘 210 東門之枌 211 衡門 212 東門之池 213 東門之楊 214 墓門 215 防有鵲巢 216 月齣 217 株林 218 澤陂 219 檜風 220 羔裘 221 素冠 222 隰有萇楚 223 匪風 224 曹風 225 蜉蝣 226 候人 227 鳲鳩 229 下泉 230 豳風 231 七月 232 鴟鴞 237 東山 239 破斧 241 伐柯 242 九罭 243 狼跋 245 雅 小雅 248 鹿鳴 249 四牡 251 皇皇者華 252 常棣 253 伐木 255 天保 257 采薇 259 齣車 261 杕杜 263 魚麗 265 南有嘉魚 266 南山有颱 267 蓼蕭 269 湛露 271 彤弓 272 菁菁者莪 273 六月 274 采芑 276 車攻 279 吉日 281 鴻雁 283 庭燎 284 沔水 285 鶴鳴 286 祈父 287 白駒 288 黃鳥 290 我行其野 291 斯乾 292 無羊 295 節南山 297 正月 301 十月之交 305 雨無正 309 小旻 312 小宛 314 小弁 316 巧言 319 何人斯 321 巷伯 323 榖風 325 蓼莪 326 大東 328 四月 331 北山 333 無將大車 335 小明 336 鼓鍾 338 楚茨 339 信南山 343 甫田 345 大田 347 瞻彼洛矣 349 裳裳者華 350 桑扈 351 鴛鴦 352 弁 353 車舝 354 青蠅 356 賓之初筵 357 魚藻 361 采菽 362 角弓 364 菀柳 366 都人士 367 采綠 369 黍苗 370 隰桑 372 白華 373 綿蠻 375 瓠葉 376 漸漸之石 377 苕之華 378 何草不黃 379 大雅 380 文王 381 大明 384 綿 387 棫樸 390 旱麓 392 思齊 394 皇矣 396 靈颱 401 下武 403 文王有聲 405 生民 407 行葦 412 既醉 414 鳬鷖 416 假樂 418 公劉 420 泂酌 424 捲阿 425 民勞 427 闆 429 蕩 432 抑 435 桑柔 440 雲漢 446 崧高 450 烝民 453 韓奕 456 江漢 460 常武 463 瞻卬 466 召旻 469 頌 周頌 474 清廟 475 維天之命 476 維清 477 烈文 478 天作 479 昊天有成命 480 我將 481 時邁 482 執競 483 思文 484 臣工 485 噫嘻 486 振鷺 487 豐年 488 有瞽 489 潛 490 雝 491 載見 493 有客 495 武 496 閔予小子 497 訪落 498 敬之 499 小毖 500 載芟 501 良耜 503 絲衣 505 酌 506 桓 507 賚 508 般 509 魯頌 510 駧 510 有駜 513 泮水 514 宮 517 商頌 522 那 523 烈祖 525 玄鳥 527 長發 529 殷武 532 名句索引 534 |
| 編輯推薦 | |
| ★引進香港中華書局百年典藏,全套50冊;集閤傳統經典、國學變革 ★ 知名的創作團隊,國學泰鬥饒宗頤名譽主編,集結兩岸三地空前陣容,全球漢學界的知名學者傾力打造 ★ 深具國際視野,展現中西文明的碰撞與交融,以現代眼光、世界眼光、未來眼光來撫慰人心的摩登新國學 ★ 貼近當代社會的解讀,挖掘古代國學經典的當代意義,浮躁社會的醒世箴言,迷茫心靈的治愈良藥 ★ 老少皆宜,修身必讀、學習,導讀、原典、注釋、譯文、賞析與點評、名句索引、插圖等一應俱全,解讀全麵專業。真正讀懂思想、受益一生 ★ 詩書傳傢久,國學繼世長,雙色印刷,裝幀典雅,用紙考究,附全彩閱讀指南,饋贈佳品、傳世國學典藏 |
| 文摘 | |
| 《詩經》導讀 一、《詩》之為“經” 《詩經》又名《詩》、《詩三百》、《三百篇》,是中國古代早的詩歌集子。初,《詩經》就稱作《詩》。春鞦時期,孔子教訓他的兒子孔鯉時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孔子隻稱之為“詩”,而不是“詩經”。那《詩經》的名稱是什麼時候齣現的呢?東漢的班固在《漢書·藝文誌》中已經明明白白提到,“《詩經》二十八捲,魯、齊、韓三傢”。《詩經》之名,似乎已經明列其中。但今人如屈萬裏先生認為,這裏斷句應該是:“《詩》,經二十八捲,魯、齊、韓三傢。”並且認為,《詩經》真正作為書名,是晚到宋代的廖剛寫《詩經講義》一書的時候。屈先生的解釋固有其道理,但我們不同意此說。戰國文獻如《禮記·經解》提到 “述六經”,這六經當然也包括《詩經》,《莊子·天運》也提及“六經”,《莊子·天道》言及十二經,《莊子·天下》又雲:“俱誦《墨經》,而倍譎不同。”在這些先秦的文獻中,《詩經》之名雖未直接齣現,但已經是琵琶在抱,呼之欲齣瞭。 我認為,《詩經》之名,實際上在漢代已經齣現。《史記·儒林列傳》記載,申公教授《詩經》,“弟子自遠方至受業者百餘人。申公獨以《詩經》為訓以教。無傳,疑者則闕不傳”。其弟子王臧﹑趙綰,皆由於修習《詩經》而飛黃騰達,王臧做瞭太子的老師,趙綰官至禦史大夫。這裏所說的“申公獨以《詩經》為訓以教”,已經明確地提齣瞭《詩經》之名。東漢王充在《論衡·正說》中說:“或言秦燔《詩》、《書》者,燔《詩經》之‘書’也,其經不燔焉。”《詩經》之名在漢代似乎並不少見。詭異的是晉代乾寶在《搜神記》裏麵講的一個故事: 漢談生者,年四十無婦。常感激,讀《詩經》。夜半,有女子年可十五六,姿顔服飾,天下無雙,來就生為夫婦之言,曰:“我與人不同,勿以火照我也。三年之後,方可照耳!” 這也許是古語“書中自有顔如玉”較早的故事來源。後來,談生不聽這女子之言,未滿一年,就用火燭照她,結果二人終至仳離。這故事情節很像是古本的《白蛇傳》。到唐太宗時,孔穎達作《毛詩正義》,已經屢屢提到“詩經”一詞。所以,可以說在漢代已經有瞭《詩經》的名稱。 但是,兩漢時期,對《詩經》常見的稱名並不是“詩經”,而是“韓詩”、“齊詩”、“魯詩”和“毛詩”。前麵三者並稱為“三傢詩”,是靠老師對學生麵提指授,口耳相傳,在西漢時用當時的流行文字書寫下來的,所以屬於“今文經”。後者是西漢景帝時河間獻王劉德從民間搜羅發現的古本,故稱為“古文經”。據《史記·樂書》記載:“至今上(漢武帝)即位,作十九章,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聲,拜為協律都尉。通一經之士不能獨知其辭,皆集會“五經”傢,相與共講習讀之,乃能通知其意,多爾雅之文。”可見漢武帝時立“五經”博士,《詩經》已在其中瞭。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是,齊魯韓三傢詩在漢武帝以前已經設博士,立於學官,但後流傳下來的卻是毛詩,主要是東漢大儒鄭玄為《詩經》作《箋》,就以毛詩為本,參閤瞭多傢意見。鄭箋流行之後,三傢詩便逐漸失傳。隋唐開始科舉取士,要核定五經的文本,唐太宗時乃令顔師古在秘書省考定五經,令孔穎達作正義,令陸德明作音義。今天所謂的《詩經》就是唐代顔師古所定的文本。近年來,又有一些從戰國晚期到漢代的與《詩經》相關的文本齣現,如清華大學所藏竹簡中的《耆夜》、《周公之琴舞》;上海博物館竹簡《孔子詩論》、《緇衣》;郭店楚簡和上海博物館竹簡《緇衣》引詩、阜陽雙古堆漢簡《詩經》、漢代熹平石經魯詩殘石等,可以看到很多詩經的異文和對詩旨的解釋。這些數據又豐富瞭我們對《詩經》的認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一種典雅的深藍色調,配以燙金的書名和一些傳統的紋飾,顯得既莊重又不失古樸的韻味。觸摸起來,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厚實而細膩,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有一種捧著珍寶的踏實感。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內頁的排版,字體選擇上兼顧瞭易讀性和美觀性,留白也處理得恰到好處,即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絕不是那種粗製濫造的普通版本,看得齣齣版社在製作工藝上是下瞭大功夫的,完全配得上“大典”二字的分量。每次翻開它,都仿佛能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儀式感,讓人更願意沉浸在古代的智慧之中,而不是浮躁地瀏覽信息。這套書的印刷色彩還原度很高,字跡清晰銳利,即便是對排版有很高要求的讀者,也會對這個實體版本感到滿意。可以說,單是作為收藏品擺放在書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極具品味的裝飾。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其定價。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關注到它在文化傳承上的巨大貢獻。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碎片化閱讀盛行的時代,能夠有一套如此係統、紮實的基礎性讀物,實屬不易。它不僅僅是文字的集閤,更是一種對中華文化核心精神的提煉和重塑。閱讀它,不僅是在學習詩句的字麵意義,更是在汲取古人觀察世界、處理情感的哲學視角。我感受到瞭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自信心,仿佛被拉迴到那個充滿人文關懷的黃金時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立本”的作用,它為所有想要深入瞭解傳統文化的人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基石,避免瞭人雲亦雲的膚淺理解。它鼓勵讀者慢下來,去體會文字背後的深意和韻味,這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是一種難得的精神滋養。
評分我特意對比瞭好幾個版本的古典文獻,發現這本書在注釋和校勘方麵做得尤為齣色。它並非簡單地收錄瞭原文,而是加入瞭大量現代學者深入研究後的精要解析,這些注解不是那種生硬的、晦澀難懂的術語堆砌,而是用清晰流暢的現代漢語進行闡釋,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來說,想要真正領會古籍的深層意蘊,往往受睏於語言的隔閡和背景知識的缺失,而這本“大典”恰恰解決瞭這個痛點。我印象最深的是對一些多義詞的辨析,作者們引用瞭多方觀點進行對比分析,讓讀者能夠全麵地把握其在不同語境下的細微差彆。這種嚴謹又不失包容的學術態度,使得閱讀過程既充滿瞭知識的探索樂趣,又讓人感到非常可靠和信服。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位博學的引路人,耐心地為你解開曆史的迷霧。
評分從閱讀的體驗來看,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順暢,它似乎非常懂得讀者的需求麯綫。一開始,它可能用一些比較基礎的篇章或廣為人知的段落來吸引讀者進入狀態,建立起閱讀的信心和興趣。接著,隨著篇幅的深入,它逐漸引入一些更具挑戰性、需要反復揣摩的內容,但每一次的難度遞增都處理得非常巧妙,不會讓人産生強烈的挫敗感。我發現自己不知不覺中就讀進去瞭好幾個小時,時間仿佛靜止瞭一般。這種節奏的把控能力,在很多古籍類書籍中是很難得的。更值得稱贊的是,它對於篇章之間的內在聯係也有所梳理,幫助讀者構建起一個宏觀的知識框架,而不是零散地記憶片段。這本書的閱讀設計,體現瞭對讀者心智過程的深刻洞察,讓人感到被充分尊重和照顧。
評分關於這本書的實用性,我想強調它在不同學習階段的適用性。對於初學者來說,其清晰的注釋係統足以作為入門的首選教材,能夠幫助他們快速建立起對經典文本的親切感和基本認知。而對於有一定基礎的研究者或資深愛好者而言,這本書所收錄的那些經過精心甄彆的參考資料和不同版本的對比,也提供瞭深入探究和學術引用的寶貴資源。我試著用它來做一些小小的研究課題,發現它的索引和目錄係統設計得非常人性化,查找特定主題或典故時,定位速度非常快,省去瞭大量翻找的時間。它像是一個多功能的瑞士軍刀,能夠滿足從休閑閱讀到嚴肅研究的多種需求,顯示瞭編纂者深厚的專業功底和對不同層次讀者的周到考慮。這本書的耐讀性和復用性極高,絕對是一筆值得的文化投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