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独身名人的爱情
定价:38.00元
作者:赵凤山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0874559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图书市场上,传记类图书是畅销书。但收录20个欧美独身名人,又以他们的情爱生活为主体的传记,市场上是极其少见的。本书于1997年4月曾以《独身名人的情史》的书名,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次印刷5000册,5月第2次印刷10000册,可见市场之好。该书曾引起台湾同行的兴趣。相隔13年后,作者又对该书进行了较大的重改,删去了两个中国独身名人,增添了莫泊桑和伏尔泰,补充和修改的篇幅超过了全书的1/3,并对语言进行了润色和修订。如果包装到位和宣传到位的话,市场前景还是乐观的,因为主渠道原来是空白。
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独身名人爱情生活的传记,书中的20位欧美独身名人,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领域,有着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他们终生未婚却有五彩斑斓的情史,他们在情感世界的韵事,或惊世骇俗,或痴情不改,或屡次悔婚。 书中以情爱生活为经线,以事业成就为纬线,在经纬交织中,多侧面地展现独身名人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爱情秘闻,艺术创作等,多角度地捕捉他们独其一生的缘由,通过斑斓的罗曼史,揭示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目录
爱的魔力是艺术的源泉米开朗基罗
意大利的雕刻家米开朗基罗,一生真正爱过的女人有3个。门第之见断送了他与康黛辛娜的初恋,美女克拉丽萨使他感受到了爱情的魔力,与公爵夫人圣洁的爱使他的艺术创造力如春潮汹涌。为了艺术,为了他不能舍弃的大理石,他孤身一人走完了89年充满荆棘的路程。
属于宇宙却不属于女人牛顿
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牛顿,为人类创造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他是近代科学史上的人物,活到了84岁的高龄,却始终无暇组织家庭。初恋的女友本来钟情于他,但他错把怀表当鸡蛋煮了,这使她终于看清牛顿属于宇宙,不属于女人。与外甥女神秘而又微妙的伊底帕斯情结,使牛顿得到一种替代式的性满足。
奇特爱情之旅惊世骇俗伏尔泰
伏尔泰在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羡慕的丰硕成果。但他活到84岁高龄,在婚姻上还是一片空白。他从不缺少情人,却鲜为人知。伏尔泰与夏特莱夫人一对有情人冲破世俗相亲相爱,称得上是旷世奇缘。他们不是夫妻胜似夫妻,既是情人也是知己,奇特的爱情之旅长达16年。
投入真情饱尝失恋痛苦贝多芬
德国天才音乐家贝多芬,一生爱恋过无数年轻秀美的女子,却始终没有点燃家庭的炉火。他的音乐世界就是他的罗曼史和他的在五线谱上的升华,他生命的轨迹就是恋爱不断、创作不懈。他死后发现的3封情书,给人们留下了到底谁是他的“不朽的爱人”的谜团。
爱情传奇烙上苦涩印记司汤达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单相思,从他出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他。他感情丰富、旺盛,一生拥有数不清的各种各样的女人,爱情生活充满传奇、浪漫而又悲哀的色彩。他不停地向迷恋上的每一个女人发起“进攻”,但可怕的妒忌心,往往在这一罗曼史刚刚开始时,便在想象中勾画出它的结局。
希冀夫妻爱得到兄妹情安徒生
享誉全球的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在文学事业上树立了举世公认的丰碑。在爱情生活上,却是个失败者。他对待爱情严肃而又真诚,对每一个追求的女人,都真心投入情感,但对方往往回报以同情。这些女人没有一个真心爱他,爱情的大门始终向他关闭着。
终身孤独未品滋味果戈理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果戈理,一生贫困、忧郁、孤独。他总是摇摆于对女人的浪漫主义和坚定的独身意志之间。他爱怜宫廷女官斯米尔诺娃,得到的只是终生的友谊;他想按自己的意志教育比他小得多的安诺莉娜,让她做自己的妻子,他的求婚却被拒绝。
情人改变天才命运肖邦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在生命短暂的39年里,将心血倾注在音乐的美妙旋律中。他身体羸弱、性格多疑,注定了他的爱情是蜻蜓点水式的。他曾与心上人玛丽亚秘密订婚,因报纸错发他去世的讣告,使他的婚姻变成泡影。肖邦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同居的9年,是他个人生命中音乐创作的高峰。
一生未婚却有三个孩子李斯特
匈牙利出色的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才华横溢,英俊潇洒,生性热情。在他的一生中艳遇不断,身边总是围绕着众多的名媛佳丽。他不停地征服漂亮女人,也不停地成为这些女人的俘虏。他与巴黎动人、高贵的玛丽道格尔特伯爵夫人私奔同居,两人有过3个孩子,可终还是分手。
渴望爱情总是化作友谊冈察洛夫
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冈察洛夫,虽然长得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却始终没有品尝过爱情的甜蜜,孤独的苦涩伴随着他的一生。他爱恋过几个理想的女人,但始终没有迸发出爱情的火花,均化作了深厚的友谊。爱情的悲剧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他只能在作品里与恋人化身的女主人公交流。
钟情四十载痴心永不变屠格涅夫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在向艺术艰难的攀登中取得了成功。但在爱情方面,由于他的孟浪,使女裁缝为他生下了一个女孩,留下了一生中的骨血。他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始终不渝地与欧洲女歌唱家波莉娜维亚尔多夫人保持着纯真的友谊和爱的依恋。
韵事对外守口如瓶惠特曼
美国杰出的民主主义诗人惠特曼,一生留给人们很多谜。他写过为数不少的性爱诗,但对女性的追求有时却表现出不感兴趣。他对韵事守口如瓶,任人去猜测。英国女作家安妮吉尔克利斯特夫胆、狂热地献出自己的爱,他却拒不接受;他终身未婚,临死前却说自己有6个孩子。
享受情爱惧怕婚姻枷锁福楼拜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在他留传后世的作品里,塑造了众多成功的女性形象,自己却选择了独其一生的道路。他不打算结婚,又要与人相爱;他鄙视,又抵挡不住它的诱惑。这种奇特的爱恋,使他无法组织家庭。他把自己纯洁的初恋情人爱利萨,称作“的爱人”。
爱恋师母理智选择离开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生命中重要的使命是他的音乐。他把作品看作是他的“子女”,有了这些得宠的“孩子”,他就不需要世俗的婚姻了。他需要爱情带给自己灵感,但他更需要独身的自由。对待甜蜜的爱情,他总是小心翼翼,不让自己陷得太深。他乐稿上每一个新的不朽的片断,都融入了对心上人的感情。
家庭门槛挡住科学巨人诺贝尔
瑞典科学巨人诺贝尔,一生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取得的发明多达355项。尽管他在事业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尽管他拥有巨额财富,但未能征服一位女士。他先后深深爱过3个女人,却都无缘结成伴侣。这个繁忙世界里的孤独行路人,病危时身边只有仆人相伴。
求婚遭拒从此远离女人尼采
德国哲学家尼采,童年生活在女性周围,但他并不真正了解女人,要么对爱慕的意中人不敢当面表白,要么刚刚相识就粗暴地写信求婚。他屡遭失恋的打击,妹妹的专横使他想结婚的计划终成泡影。这个受疾病困扰的精神错乱者,只好把燃烧的热情转化成强烈的创作欲。
放浪形骸终生鲜有真情莫泊桑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莫泊桑,在文学创作上登上了世界的。他在生活中终生未娶,没有品尝过婚姻的滋味。他玩世不恭,成性,一生追逐过几百个女人。女人给他带来情感慰藉,也给他带来精神苦恼,就是没有带来真情。唯有与埃尔米娜恋人般的友谊,让他感到珍贵和甜蜜。
单相思破灭与同居梵高
荷兰印象派画家梵高,生前几百幅作品无人赏识,死后却成为举世公认的画家。这位癫痫病患者,手中始终只能抓住画笔,却抓不住女人。几次痴情的单相思的破灭,使他选择了与同居。疯狂地作画,扑灭不了他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疾病的困扰,迫使他走上了自杀的绝路。
屡次悔婚彰显精神卡夫卡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被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鼻祖。他在个人生活上反复无常,曾3次订婚,又3次解除婚约。当需要在生活与创作两者之间进行抉择时,他总是选择后者。他对爱情始终有着强烈的向往,婚姻却是他一生大的恐惧。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与心爱的女人同居。
自杀逃离畸形爱情痛苦马雅可夫斯基
苏联的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是个才华出众、浪漫多情的诗人,但生前得不到承认。他终生追求真挚而纯洁的爱情,却始终没有获得向往的婚姻。为了得到莉莉娅的爱情,他两次自杀未遂。他渴望和情人波隆斯卡雅结婚,却不给她足够的时间处理,便用手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独身名人的爱情爱的魔力是艺术的源泉米开朗基罗
意大利的雕刻家米开朗基罗,一生真正爱过的女人有3个。门第之见断送了他与康黛辛娜的初恋,美女克拉丽萨使他感受到了爱情的魔力,与公爵夫人圣洁的爱使他的艺术创造力如春潮汹涌。为了艺术,为了他不能舍弃的大理石,他孤身一人走完了89年充满荆棘的路程。
作者介绍
赵凤山(1941),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京城某报总编辑,获过中国新闻奖等奖项。著有《赵普演义》、《谁持彩练当空舞》等多部书籍,编著书籍10余部。发表在几十家中央级报刊中的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被收入20余部书中。
赵海梅(1970)文学硕士,主任编辑。在京城某报任职。著有《李清照》等,选注有《中国古代词曲精华》等。小说、诗歌、散文、通讯、评论等文章散见各大报刊。
文摘
序言
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平绝对是顶级的。纸张的克重恰到好处,既有足够的质感又不至于过重难以携带。更让我惊喜的是它的字体选择和行距处理,对于长时间阅读非常友好,眼睛完全没有疲劳感。很多出版社为了压缩篇幅或者追求某种设计感,会把字距和行距弄得非常拥挤,但这本书的排版显然是经过专业考量的,给予了文字足够的呼吸空间,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和沉浸感。我是一个对实体书的触感和视觉体验非常挑剔的人,而这本的整体呈现,从封面到内页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一种对阅读本身的尊重。这让我更加确信,作者和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用心程度,绝非敷衍了事,而是真正想留下一部值得被反复品味的佳作。
评分说实话,我通常对那种情节过于曲折、反转不断的类型小说不太感冒,但这部作品在情节的推进上把握得极其精准。它不是那种靠着狗血桥段堆砌起来的故事,它的“悬念”是建立在人物深层动机和环境压力之上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矛盾冲突的方式,那种不是通过简单的好人坏人二元对立来推进剧情,而是让每一个角色都有其合理存在的灰色地带。比如书中对某位配角的塑造,从一开始的刻薄到后面展现出的无奈与挣扎,那种层次感和真实感,让我甚至在某个瞬间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共情。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故事的走向充满了不确定性,每次以为自己猜到了下一步的发展,作者总能用一个极其巧妙的转折来打破我的预期,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之前的一切判断。这种智力上的交锋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仿佛自己也参与到了解谜的过程中。
评分这本书的配乐简直是绝了,当然,我指的是作者在文字中营造出的那种“听觉”体验。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交响乐,而更像是室内乐,带着一种幽微的、绵长的大提琴声。很多场景的描写,尤其是关于自然景物和内心独白的交叉部分,读起来简直像是在听一首精心编排的散文诗。作者对于“寂静”的捕捉尤为精妙,那种字里行间流淌出来的空旷感和疏离感,与书中人物内心的状态达到了高度的契合。我尤其喜欢作者用来描述时间流逝的一些意象,比如光线的变化、灰尘在空气中的浮动,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如同时间的刻度尺,无声地记录着人物命运的轨迹。读完一个章节后,我经常需要合上书本,静静地在原地坐一会儿,让那种氛围感慢慢从我的脑海中退去,否则很难立刻进入下一个场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抓人眼球,那种略带复古的油画质感,配上精致的烫金字体,立刻就能让人感受到它蕴含的某种深沉的历史厚重感。我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开始阅读的,没想到仅仅是开篇几页,就被作者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深深吸引住了。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我非常熟悉的时代,但作者却能用一种近乎旁观者的冷静,去剖析那个时代背景下人性的复杂纠葛。特别是主角初次登场的那一幕,描写的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场景构建,环境的渲染、人物的动作、细微的表情变化,都如同电影的慢镜头一般在我脑海中徐徐展开。那种压抑感和某种即将爆发的张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考究,很多句子都仿佛经过了反复的打磨,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古典文学的美感,绝非当下流行的快餐式叙事所能比拟。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的措辞,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
评分这本书的哲学思辨色彩非常浓厚,但幸运的是,作者非常高明地将这些思辨融入到了日常的对话和行动中,而不是生硬地抛出大段的理论陈述。它探讨了诸如“选择的代价”、“身份的建构”以及“记忆的不可靠性”等宏大主题,但所有的探讨都是紧密围绕着人物的命运展开的。例如,书中关于“自由”的一段论述,不是通过某个角色的长篇独白来完成,而是通过主角在关键时刻做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却又彻底改变一切的决定来体现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技巧,让读者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思考。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生活中的一些既定观念,似乎都多了一层审视的目光,这才是优秀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它拓展了我们的认知边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