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纪事本末》42卷,是将《资治通鉴》中所记载的1360余年间的重大史事,归纳为239个题目,从“三家分晋”开始,至“周世宗征淮南”结束,全书脉络清楚,每事首尾明晰,可以省去不少翻检之劳。此书开创了纪事本末的体裁,对于史料的整辑、排比之功值得肯定。袁枢撰的《通鉴纪事本末(共12册)》以宋宝祐五年的大字本为底本,加以校点分段,以便阅读。
**卷
三家分晉
秦并六國
豪桀亡秦
第二卷
高帝滅楚
諸將之叛
匈奴和親
諸吕之變
南越稱藩
七國之叛
梁孝王驕縱
第三卷
漢通西南夷
淮南謀反
漢通西域
武帝伐匈奴
武帝平兩越
武帝擊朝鮮
武帝惑神怪
巫蠱之禍
燕蓋謀逆
……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第十一卷
第十二卷
第十三卷
第十四卷
第十五卷
第十六卷
第十七卷
第十八卷
第十九卷
第二十卷
第二十一卷
第二十二卷
第二十三卷
第二十四卷
第二十五卷
第二十六卷
第二十七卷
第二十八卷
第二十九卷
第三十卷
第三十一卷
第三十二卷
第三十三卷
第三十四卷
第三十五卷
第三十六卷
第三十七卷
第三十八卷
第三十九卷
第四十卷
第四十一卷
第四十二卷
终于把这套《汉书》啃完了,班固的史学功底毋庸置疑,他对西汉一代的记载详实且系统,为我们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无比珍贵的资料。我最欣赏的是它独特的“断代史”体例,聚焦于一个朝代,使得叙事脉络异常清晰。阅读时,我总忍不住去对比书中记载的事件与后世对同一事件的解读有何不同,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非常奇妙。书中的地理志和艺文志,更是如同打开了一个通往汉代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宝库,让我对那个时代的风貌有了更具体的想象。对于想深入了解汉朝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最近翻阅《旧唐书》,感触颇多。这部书的编纂速度和它所承载的信息量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虽然它在某些细节的考证上不如后来的《新唐书》那样精细,但它作为第一手的官方记录,其史料价值是无可替代的。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唐初开国功臣和贞观之治的描述,那种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的氛围几乎要扑面而来。它更像是一部展现初唐气象的宏大史诗,读起来让人充满敬意。对于想了解唐朝的开端和早期运作的读者来说,这部书提供了最直接、最原始的视角,非常值得细细品味其中的时代精神。
评分这套《史记》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司马迁的笔法简直是神来之笔,他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事件,更像是在描绘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古代君王将相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决策如何影响了千年的历史走向。特别是对那些底层人物命运的刻画,细腻入微,让人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他叙述历史事件时那种旁征博引、言之有据的态度,读起来让人觉得非常信服。而且,书中的人物传记部分更是精彩绝伦,每个人物都有其鲜明的个性,读完后仿佛和他们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这套书不仅仅是历史学的宝典,更是文学的瑰宝,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我最近读了《资治通鉴》,那厚厚的一摞书,光是翻阅就觉得很有分量,但一旦沉浸进去,时间仿佛就停止了。司马光这个人真是了不起,他将史实的梳理做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得让人佩服。从战国一直写到五代十国,中间涉及到的权谋斗争、政治博弈,看得人是心惊肉跳。我尤其欣赏他那种“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学精神,书中的每一段记载,似乎都在为后世的统治者敲响警钟。读完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态和权力运作有了更宏观的认识,感觉自己的眼界都开阔了不少。确实,读历史,就是要读这种能够让人获得智慧的经典之作。
评分读完这本《晋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这部书的文笔真是华丽得让人惊叹!唐代修史的水平果然名不虚传,文采飞扬,辞藻考究。它详细记载了西晋到东晋近百年的风云变幻,尤其对士族阶层和玄学的描写,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特有韵味。那些名士的清谈风流、个性张扬,跃然纸上,让人不禁感叹“竹林七贤”的洒脱与悲凉。虽然历史事件的记载有时会因为文学化的处理显得略微夸张,但这恰恰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朝代更替变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