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详注(共8册)/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杜诗详注(共8册)/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仇兆鳌... 编
图书标签:
  • 杜诗
  • 唐诗
  • 诗歌
  • 文学
  • 古典文学
  • 注译
  • 中国古典文学
  • 文化
  • 艺术
  • 诗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8781
商品编码:29981408836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杜诗详注(共8册)/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 作者:(唐)杜甫|校注:(清)仇兆鳌
  • 定价:298
  • 出版社:中华书局
  • ISBN号:978710110878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5-01
  • 印刷时间:2015-05-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872
  • 字数:1360千字

编辑推荐语

有“诗圣”之称的唐代大诗人杜甫一生流离失所,备受磨难,本着忧国忧民、激愤忾悯的情怀,其诗作较真实地描述了唐代历史转折时期的政治局势和社会面貌,反映了民间疾苦,有“诗史”之称。杜诗艺术成就极高,为历代所重视,注家蜂起,到宋代有“千家注杜”之说。清代的仇兆鳌花费20年时间,搜集各家注本,辑为《杜诗详注(共8册)》,资料极为详尽,至今仍不失为阅读杜诗的一种重要的参考书。

目录

原序
舊唐書文苑本傳
新唐書本傳
杜氏世系
杜工部年譜
杜詩凡例
杜詩詳注卷之一
遊龍門奉先寺
望嶽
登兖州城樓
題張氏隱居二首
劉九法曹鄭瑕丘石門宴集
與任城許主簿遊南池
對雨書懷走邀許主簿
巳上人茅齋
房兵曹胡馬
畫鷹
過宋員外之問舊莊
夜宴左氏莊
臨邑舍弟書至苦雨黄河泛溢隄防之
患簿領所憂因寄此詩用寬其意
假山
龍門
李監宅二首後一首見吴若本
……
杜詩詳注卷之二
杜詩詳注卷之三
杜詩詳注卷之四
杜詩詳注卷之五
杜詩詳注卷之六
杜詩詳注卷之七
杜詩詳注卷之八
杜詩詳注卷之九
杜詩詳注卷之十
杜詩詳注卷之十一
杜詩詳注卷之十二
杜詩詳注卷之十三
杜詩詳注卷之十四
杜詩詳注卷之十五
杜詩詳注卷之十六
杜詩詳注卷之十七
杜詩詳注卷之十八
杜詩詳注卷之十九
杜詩詳注卷之二十
杜詩詳注卷之二十一
杜詩詳注卷之二十二
杜詩詳注卷之二十三
逸詩
杜詩詳注卷之二十四賦贊
附編


《唐诗三百首》导读 编者的话 《唐诗三百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其收录的作品数量虽不及浩瀚的唐诗全集,却以其精炼的选材、广泛的代表性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成为历代读者认识唐诗、欣赏唐诗的入门首选。本导读旨在引领读者走进唐诗的绮丽世界,理解其时代背景,领略其艺术魅力,感受其精神内涵。 一、 时代的光辉:盛唐气象与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朝,尤其是盛唐时期(公元8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国家的统一与强大,社会各阶层的相对稳定,对外交流的频繁,都为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此时的诗歌,不再仅仅是文人雅士的自娱自乐,而是与国家命运、社会生活、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成为时代精神的集结与表达。 盛唐的诗歌,以其博大雄浑的气象、昂扬向上的精神、健康活泼的情感,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高峰。李白、杜甫、王维、高适、岑参等一大批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才华,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他们的诗歌,既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也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沉痛;既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辽阔,也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这些诗歌,如同一面面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的辉煌与斑斓。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正是基于对这一时代精神的深刻把握。它收录了大量描绘盛唐风貌、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爱国情怀的诗篇,让读者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壮丽图景,感受那份属于中华民族的自豪与自信。 二、 艺术的瑰宝:格律的严谨与情感的奔放 唐诗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其严谨的格律和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上。唐朝诗人对诗歌的形式进行了精心的探索与规范,尤其是在近体诗(格律诗)方面,形成了起承转合、平仄押韵、对仗工整等一套成熟的创作规范。这种规范并非束缚,而是在一定框架内,激发了诗人更高的艺术创造力,使诗歌在形式上达到了高度的凝练与和谐。 律诗的讲究: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八句为一首,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讲究平仄交替。这种严谨的结构,使得诗歌在节奏感和音乐性上表现出色,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例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便是颔联对仗的典范,将秋日落叶与滚滚江水巧妙地融为一体,气势磅礴。 绝句的精巧:绝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四句为一首,篇幅短小,却往往以简洁的语言,蕴含深邃的意境。诗人能够在短短的二十个或二十八个字里,勾勒出一幅画面,抒发一种情感,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便是绝句意境深远的代表。 古体诗的自由:古体诗(包括古风)则相对自由,不拘泥于平仄和对仗,更注重情感的自然流淌和内容的自由发挥。李白的许多作品,如《行路难》系列,便是古体诗的杰出代表,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激情和不羁的想象。 除了格律的规范,唐诗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也炉火纯青。比喻、拟人、象征、夸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都运用得淋漓尽致。诗人善于抓住生活中最细微的景象,赋予其深刻的内涵;他们能够将抽象的情感,通过具体的意象加以呈现,让读者感同身受。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力求在众多名篇中,选取最能体现唐诗艺术风格的作品。它既包含了大量格律严谨、意境优美的近体诗,也收录了情感充沛、想象奇特的古体诗,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认识唐诗艺术魅力的窗口。 三、 情感的共鸣:人生百态与千古绝唱 诗歌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其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洞察与表达。唐诗,正是这样一种情感的丰碑。它描绘了人生舞台上的种种境遇,抒发了人类共通的喜怒哀乐。 壮志豪情与家国情怀:在盛世之下,诗人心中涌动着建功立业的壮志,对国家民族的深切热爱。“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迈,“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决绝,都彰显了那个时代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离愁别绪与思乡之情:离别,是古诗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无论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洒脱,还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惆怅,抑或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凄婉,都写尽了离别的无奈与思念的深切。 人生感慨与哲理思考:面对人生的起伏、时间的流逝,诗人常常发出深深的感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及时行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批判,“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丽与渺小,都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社会、宇宙的深刻思考。 田园隐逸与自然之美:并非所有唐诗都充满激昂。许多诗歌描绘了宁静致远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对淡泊宁静生活的向往。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风格,将自然之美与心灵之境完美结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营造出空灵澄净的意境。 《唐诗三百首》之所以能流传千古,被誉为“诗经”式的经典,正是因为它所汇集的诗歌,能够跨越时空,触动每一个读者的心弦。无论是豪情万丈的壮士,还是柔情似水的女子,抑或是怀才不遇的文人,都能在这些诗句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获得情感的共鸣。 四、 传承与发展: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唐诗三百首》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自身的艺术价值,更在于它在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作为最早的、也是影响最大的唐诗选本之一,它系统地整理和传播了唐代的优秀诗歌作品,为后人学习、研究和继承唐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普及与启蒙:自问世以来,《唐诗三百首》因其选材精当,易于诵读,成为历代诗人、学者乃至普通民众学习唐诗的首选读物。无数的学子,通过吟诵这些诗歌,开启了对文学的启蒙,培养了审美情趣。 范本与借鉴:在后世的诗歌创作中,无数诗人以唐诗为范本,学习其格律,借鉴其意境,继承其精神。唐诗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深刻地影响了宋词、元曲乃至明清小说的发展。 文化符号与民族记忆:《唐诗三百首》所包含的诗歌,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许多诗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谚语、典故,渗透在日常的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中。它们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情感纽带。 结语 《唐诗三百首》,以其精选的诗歌,展现了唐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凝结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抒发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并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盛唐的壮丽;它是一面镜,映照出人生的百态;它是一座桥,连接起古往今来的心灵。 本导读,只是一个初步的引导,真正的领悟,还需要各位读者亲自去品读,去感悟。愿你在这三百首诗歌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获得心灵的滋养与升华。让我们一起,在唐诗的千年回响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杜诗详注》真是让我对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一直觉得杜甫的诗歌气象万千,既有家国天下的深沉忧虑,又不乏对个体生命细腻的体察,但光凭着零散的读本和一些选集,总觉得隔了一层纱。这八卷本的详注,就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向导,把我带进了杜甫那个动荡而又充满诗意的时代。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考据的严谨性,对于诗中出现的典故、地名、人物,甚至是那些看似寻常的物件,都做了细致的入微的解释。比如,读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我过去只是感叹其对比之强烈,但详注中对当时长安城内外的社会阶层差异、物价水平、甚至“朱门”的具体指代都做了铺陈,使得那份“哀”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触手可及的社会现实。而且,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注释堆砌,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在解读那些著名的律诗时,讲解者对声律、对仗、炼字之妙,讲解得深入浅出,让我这个外行人也能品尝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心境。我甚至感觉,每读完一首诗,都像经历了一次小小的文学探险,收获满满。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学史料,尤其是那些能够帮助我重建古人阅读体验的典籍。这套《杜诗详注》便是其中翘楚,它的价值远超“注释”二字所能概括的范畴。我特别欣赏它在“详注”二字上的决心和力度。很多版本在处理一些生僻字词时,往往草草了事,或者直接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这就损失了大量的历史韵味和语言张力。但此书不然,它似乎有一种与古人对话的执着,对于每一个可能产生歧义的词项,都尽可能地追溯其本义、引申义,以及在不同时期语境下的特定含义。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似乎也采纳了历代对杜诗的不同解读观点,呈现出一种多维度的阐释框架。比如,对于“三吏”“三别”这样被反复解读的作品,书中并未采取一家之言,而是将宋人、明人、乃至清人的某些独特见解也穿插其中,让读者能够体会到诗歌文本的“活态性”。这对于严肃的学术研究者或者只是想深挖一首诗背后的文化意涵的普通读者来说,都是极大的裨益。这简直是一部浓缩的杜甫研究史和文献学著作。

评分

我是一个对文字的“质感”非常挑剔的人,无论是排版、字体还是纸张的触感,都会影响我阅读的兴致。这套书在装帧和印刷上,确实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应有的水准。纸张选择了那种偏向米黄色的环保纸,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这对于我这种一坐下来就要啃好几个小时的深度阅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字体选用的是宋体,字号适中,注释部分虽然内容繁多,但通过合理的留白和分段处理,使得页面看起来井井有条,绝不会让人产生信息过载的压迫感。而且,这八卷书的装订都十分扎实,即使是频繁翻阅查找,书脊也依然牢固,这说明它不仅是用来“供奉”在书架上的,而是真正鼓励读者去“使用”的工具书。很多工具书往往在设计上过于功利,牺牲了阅读的美感,但这一套书成功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与阅读的愉悦,让人在享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极大的审美满足。

评分

我发现,不同版本的杜诗选集或注本,常常在对某些争议性诗句的解释上南辕北辙,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相当困惑的。这套《杜诗详注》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厚道和专业。它并没有简单地给出某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常常会采用“或以为……”“此说最为通达……”“兼采前人之议……”这样的表述方式。例如,在解读杜甫晚年的一些带有隐晦政治色彩的诗句时,它会很审慎地引述不同学派的观点,并分析每种观点的证据链条和逻辑漏洞。这种“带着读者一起思考”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互动性和批判性。它教给我的不是“应该怎么想”,而是“如何更全面地理解一个文本的复杂性”。对于那些渴望超越表面感悟,进入文本深层结构分析的读者来说,这种详注的深度和广度,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它让我明白了,伟大的诗歌,其解读的空间永远是开放且值得探索的。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这套书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学院化,读起来会很吃力。毕竟“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这个名头听起来就透着一股严肃劲儿。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却出乎我的意料的流畅。这套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是以杜甫的生平轨迹和作品创作时间为线索的,这样阅读起来,我们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心路历程是如何随着时代洪流起伏的。从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到中年的漂泊不定,再到晚年的困顿与超脱,诗歌的情感基调和风格变化,都被这种编排巧妙地串联起来了。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著名篇章的背景补充。比方说,很多注释只告诉你这首诗写于某地某年,但这本书会详细描述那个地方当时发生了什么事件,杜甫可能见到了哪些人,这些外部信息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感染力。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把诗歌抽离出来单独分析,而是将诗歌紧密地嵌入到具体的历史肌理之中,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代入感,简直就是一本结合了史学、地理学和文学的综合读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