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国学概论-跟大师学国学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出版时间:2009-05-01 |
| 作者:章太炎讲演 | 译者:曹聚仁编 | 开本: 32开 |
| 定价: 13.00 | 页数: | 印次: 11 |
| ISBN号:9787101066920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本书是章太炎先生在1922年4-6月在上海讲授国学的记录稿,由现代**学者曹聚仁整理成册。在本书中,章太炎先生以渊博的学问对我国传统的经学、哲学、文学作了条分缕析,追源溯流,精辟评述,又兼评了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目录学、地理学。本书语言凝练,内容充实,对各时代学术的发展情况、各学科的**学者,都有精湛、独到的评价。本书出版后,深受广大国学研究者的喜爱,堪称国学入门的“导游图”。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我原本以为这种传统文化的书籍都会做得比较刻板,但这本书的排版却非常讲究,字里行间留白恰到好处,读起来不觉得拥挤,眼睛很舒服。尤其是那些引用的古籍插图,色彩的还原度很高,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足了功夫的。不过,我个人更看重的是内容本身的系统性。这本书的章节划分似乎更倾向于对一些经典概念进行碎片化的介绍,而不是构建一个严谨的知识体系。比如,它可能在某一章里花了大量篇幅阐述“仁”的某一个侧面,但读者想从中梳理出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演变脉络时,会感觉有些吃力。它更像是一本精美的导览手册,适合初次接触国学,希望快速获得一些“文化谈资”的读者,但对于想要深入研究、进行学术探讨的人来说,可能需要配合其他更具深度的专业著作来补充结构和逻辑框架。整体来说,作为入门读物,它的视觉体验和初步的知识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深度方面略显不足,更像是一份精致的“开胃菜”。
评分这本书的讨论范围非常广,几乎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主要领域,从诗词歌赋到琴棋书画,从儒释道三家到建筑园林,都有所涉猎。这体现了作者试图提供一个全景式俯瞰的努力。但这种“大而全”的布局,也带来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那就是深度上的“浅尝辄止”。比如,当它提到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时,只是泛泛地提到了“师法自然”,但对于宋代美学中“以诗入画,以画入园”的精妙转变,或者不同流派(如苏州园林与岭南园林)在具体造园手法上的哲学差异,就几乎没有展开。对于我这种对某一特定领域(比如古代哲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而言,在翻到相关章节时,会有一种强烈的“意犹未尽”感。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博物馆里走马观花,看到了无数精美的展品标签,但却没有机会进入任何一个展厅深入驻足研究。因此,它更适合作为一份“文化知识地图”,帮助读者初步定位各个文化板块的大致方位,但若想在任何一个领域深耕,这本书的作用就更像是“指路牌”而非“教科书”。
评分阅读体验上,我注意到本书在引用原始文献时,采用了非常简洁的处理方式,通常只给出关键性的几句话,然后紧接着就是作者的解读。这种处理方式在提高阅读速度方面确实有效,能让读者快速抓住核心观点。但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来看,我个人更倾向于看到原文的完整语境。比如,有时作者对某个古语的理解,如果能附带上原文上下文或另一位学者的不同解读作为参照,会更有助于读者形成自己的判断。现在版本给出的解读,虽然清晰,但略显单向性,有点像是作者在引导我们只能这样理解。这让我不禁思考,如果我脱离了这本书的引导,直接去阅读那些被节选出来的古籍片段,我的理解是否会与书中所述产生较大偏差。对于国学这样一种对文本解读极其敏感的领域,过度的“提炼”可能会无意中磨平了文本原有的多义性和复杂性。我希望未来的修订版能在保持可读性的同时,适当增加一些“原文对照”和“多元解读”的部分,让读者也能参与到对经典的解读过程中来。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有点像一位学识渊博但又极其健谈的长辈在给你讲故事,语调非常亲切自然。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很多复杂的概念都被作者用日常生活中能找到的例子巧妙地串联起来,听起来很顺口。我记得有一段讲到古代士大夫的处世哲学,作者居然用了一个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情商”概念来做类比,一下子就让那个抽象的“中庸之道”变得鲜活起来。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人感觉国学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与我们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智慧。但这种亲切感有时也带来一个副作用,那就是专业名词的解释不够严谨。比如,在区分道家和玄学的某些术语时,我觉得作者为了追求流畅性,牺牲了一定的精确度。对于一个对基础概念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可能会发现有些地方的阐述过于“大而化之”,需要反复斟酌才能确定其背后的准确含义。总而言之,它在“普及”和“趣味性”上做得极出色,但在“学术准确性”的打磨上,似乎更偏向于大众传播的需求。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选取材料和案例上,特别钟情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名人轶事”。开篇就引用了孔子周游列国的艰辛,中间穿插了苏轼的旷达,结尾又落脚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实践。这些故事无疑是精彩的,它们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故事性,让人在轻松愉悦中吸收知识。然而,这种对“点状”故事的依赖,也使得宏观历史背景的交代显得相对单薄。比如,当我们谈论汉代经学如何确立儒家正统地位时,书中更侧重于描述某位大儒的个人际遇,而不是深入分析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思潮是如何催生了这一历史进程。这就像看一部剪辑精良的纪录片花絮,虽然画面很美,但缺乏对整个历史大片的整体把握。对于希望了解国学思想是如何在特定历史土壤中生根发芽、演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故事线”可能不足以支撑起完整的历史框架,需要读者自己去填充大量的历史背景知识,才能真正理解这些思想产生的时代必然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