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诗经》作为我国一部诗歌总集,历代注家很多,但大都以儒家经典来研究它。本书作者从恢复其本来面目出发,把《诗经》作为文学艺术作品加以赏析,在各篇的“题解”中写有艺术分析,在各章的注释之后都加有“韵读”一项,以帮助读者正确读音。对于《诗经》研究,既成一家言,又集历代诸家之大成,是一部很好扎实的《诗经》新注本。程俊英、蒋见元著的《诗经注析(上中下)》,系据中华书局上世纪九十年代铅排二册本重新校订,对原书错误进行了全面修正,并对原版式做了调整,字大行疏,提升了阅读体验。 程俊英,蒋见元 著 程俊英(1901~1993),福建福州人,有名的《诗经》研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与庐隐、王世瑛、陈定秀并称五四“四公子”,受到、黄侃、胡小石等学者的赏识,被郑振铎喻为“一朵水仙花”。从事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70余年的女教授,在古典文学、文献学以及文学创作等领域取得杰出的成就,学问与品格的馨香浸润熏陶了一代代弟子。另著有《诗经译注》、《诗经漫话》、《诗经选译》等。我必须赞扬此书在行文逻辑和结构组织上的严密性。它并非简单地将文本堆砌在一起,而是构建了一套清晰、自洽的解读体系。无论是篇章的编排顺序,还是具体注释的展开方式,都遵循着一种古典的、符合传统学理的脉络。例如,在处理某些反复出现的意象或典故时,作者会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归纳,避免了在不同章节中重复进行基础性解释,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这种结构上的“守正”,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研究的读者,也能沿着作者铺设的路径平稳前行,不会迷失在繁复的引证之中。这种对整体结构的掌控力,反映出作者深厚的学识积累和极高的治学素养,让读者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踏实和信服,这比单纯的知识堆砌要高明得多。
评分初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译注的精妙与深邃。作者的处理方式,绝非简单的字面直译或浅尝辄止的解释,而是真正深入到了古代语境、社会风俗乃至当时的哲学观念之中,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考古式”挖掘。尤其是对于那些韵味悠长、容易产生歧义的篇章,作者往往会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构建出一个完整而立体的理解框架。这种层层递进的解析,如同剥开洋葱的外皮,每揭开一层,都能发现新的意味和更深一层的文化底蕴。读完一个段落的注释,我常常会合上书本,沉思许久,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幅古老的场景画面,而非冰冷的文字符号。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古代诗歌的想象力和感悟力,让原本遥不可及的先秦情思,变得触手可及,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普及与文化传承。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即使只是放在书架上,也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纸张的质感选得极好,手感温润而不失韧性,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每一个字都仿佛被精心雕琢过,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不用说,书脊的设计也颇具匠心,既稳固又易于翻阅,体现出出版方在细节上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每次拿起它,都会有一种庄重而肃穆的感觉,仿佛真的能触摸到千年前的历史脉络。这样的用心,对于我们这些追求阅读体验的人来说,无疑是加分项。这本书的开本大小适中,无论是放在包里携带还是在案头细读,都非常方便,体现了设计者对读者使用场景的深刻理解。总而言之,从物质层面来看,这是一次非常愉悦的拥有体验,它成功地将内容的厚重感,通过精致的物质载体完美地传达了出来,让人心生敬意。
评分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是它所展现出的一种“温度”。很多古代文献的注疏,读起来常常是冰冷的、机械的,充满了术语的堆砌,让人望而生畏。然而,这套书的文字,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却流淌着一种对先人智慧的深切同情与热爱。作者在阐释那些表达悲欢离合、农耕劳作、祭祀祈福的篇章时,不时流露出对古人生活状态的体察和共鸣。这种人文关怀,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枯燥的学术训练,而变成了一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真诚对话。读到那些描绘艰辛生活却又充满希望的诗句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份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历史的温情,这种情感的代入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感染力和持久的记忆性。
评分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提供的多元视角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作者在某些争议性较大的文本解读上,并未采取“一锤定音”的态度,而是坦诚地展示了不同的学派观点,并清晰地阐述了自己倾向于某种说法的理由,同时也留有空间供读者进一步思考和探究。这种开放式的学术态度,恰恰是现代研究最宝贵的地方。它教会我,对于经典,我们不仅需要吸收已有的解释,更要学会带着疑问去审视,去辨析。通过跟随作者的思辨轨迹,我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得到了潜移︎化的锻炼,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开始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理解体系。这套书不仅仅是一部注释本,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引导我踏上了独立探索的治学之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