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纲鉴易知录》是清朝康熙年间,浙江文人吴乘权和他的朋友周之炯、周之灿合作编纂的一部中国通史读物。吴乘权字楚材,浙江山阴人,他在文、史方面都有不小的成就。古文选本中流行*广的《古文观止》,就是他选注的。吴乘权等以为《资治通鉴》“卷帙太烦,岂能一概记诵”,因此起意编一部篇幅适中繁简适度的历史书,他们三人为此工作了六个寒暑。吴乘权在自序中说了此书的编辑方法和编辑思想:“苦简编之汗漫,为之摘要而删繁;虑大义之不明,为之提纲而挈领。”他们编辑的依据,从太古神话传说时代直到战国,主要依据北宋刘恕的《通鉴外纪》和元朝金履祥的《通鉴前编》;从战国到五代这一千三百多年,据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纲”和“目”分列的体例也仿照此书;宋元两朝据明代商辂的《续资治通鉴纲目》;明朝部分,也叫《明鉴易知录》,依据则是朱国标从清初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节抄的《明纪钞略》。这样时间跨度就足够长远,并且用纲目体分出层次,在等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老派文人的典雅和克制,读起来让人心境平和,非常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慢慢品读。它没有时下流行读物中那种浮躁的语调,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触,描绘出历史的沧桑。我尤其欣赏它在选择切入点上的独到之处,总能从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中,挖掘出影响深远的因果链条。比如对某次重要会议的描述,它没有简单复述谁说了什么,而是重点分析了发言者背后的权力结构和动机,这种深挖层次的写作技巧,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对于那些希望提升自己文本分析能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语言组织和结构布局本身就是一本绝佳的教材。它用最精致的表达,呈现了最宏大的图景。
评分这本《纲鉴易知录》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读起来让人爱不释手。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流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缓缓讲述那些波澜壮阔的往事。他没有那种生硬的史料堆砌感,而是将复杂的历史事件串联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领略了朝代的兴衰更迭。尤其欣赏它在梳理关键节点时的独到眼光,能够精准地抓住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瞬间,并用极其精炼的语言进行概括。我特别喜欢它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那些书本上略显单薄的人物形象立刻丰满起来,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呼吸和心跳。读完后,不仅是对历史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像是与那些历史人物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这种体验是其他很多历史读物难以给予的。它真的做到了“易知”,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历史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但丝毫没有牺牲其深度。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它的装帧吸引的,但真正让我留下来的是它那种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的叙事手法。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拘泥于单一的史观,而是巧妙地将不同时期的思想精髓熔铸一炉。感觉作者在写作时,是站在一个非常高远的角度俯瞰全局,因此他对历史事件的判断和定性,往往能超越时代的局限性,给人以极强的启发性。我尤其赞赏它在描述社会风貌和文化变迁时的细腻笔触,那种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对礼乐制度演变的关注,都体现出作者极大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些时代,感受到了当时的空气、气味和人们的情绪,这种沉浸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不仅仅是记录过去,更像是在为我们今天的处境提供历史的参照和镜鉴。
评分我是一个对历史的“连续性”非常敏感的读者,很多历史书在过渡时总会显得生硬,仿佛是把一个个片段强行拼接起来。但《纲鉴易知录》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章节衔接自然流畅,就像一条河流,时而开阔,时而收紧,但主干始终清晰可见。作者对“势”的把握极其精准,能够清晰地阐述一种趋势是如何形成、如何演变,最终导致某种结果的发生。与其说它是在讲述历史,不如说它是在剖析历史运动的内在规律。特别是对那些复杂政治斗争的梳理,作者总能用非常清晰的脉络将其解构,使得读者能够迅速抓住核心矛盾,而不会迷失在繁复的人名和事件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强健的思维框架,让你能够用更系统、更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变迁。
评分翻开这本书,立刻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厚重感,但这种厚重并非是压抑的,而是一种沉淀了无数智慧的质感。它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工艺品,每一个章节的结构都经过了匠人的细致考量。我个人比较注重史料的考证和逻辑的严密性,而这部作品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它不像有些通俗读物那样为了追求情节的戏剧性而牺牲准确性,相反,它在提供宏大叙事的同时,对细节的处理也拿捏得恰到好处,引用的旁证和侧证都很有说服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思考作者的引申和议论,那种思维的碰撞带来的快感,是其他快餐式阅读无法比拟的。如果你是一个追求深度、愿意花时间去咀嚼文字背后的深意的人,这本书绝对值得你反复品味,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