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畫說國學叢書:畫說論語
定價:38.00元
作者:張樂群
齣版社:中國書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06836517
字數:
頁碼:12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5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畫說國學叢書:畫說論語》以豐富的畫麵結閤孔子的經典語錄,我們相信肯定會極大提高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的學習興趣。前段時間,我不經意間讀瞭一本描寫猶太民族智慧的書籍,發自內心地為猶太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存經曆以及他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震撼。
目錄
學而時習之
弟子入則孝
君子不重則不威
君子食無求飽
為政以德
吾十有五
溫故而知新
誨汝知之乎
君子無所爭
裏仁為美
富與貴
人之過
不患無位
事父母幾諫
賢哉迴也
質勝文則野
樂之者
智者樂水
述而不作
德之不修
富而可求
我非生而知之
聖人善人
莫吾猶人
恭而無禮則勞
興於詩
篤信好學
狂而不直
吾無間
吾有知
後生可畏
三軍可奪帥
孔子於鄉黨
季路問事鬼神
顔淵問仁
子貢問政
君子成人之美
其身正
君子和而不同
有德者必有言
君子道者三
可與言
人無遠慮
群居終日
君子病無能
不以言舉人
君子謀道
有教無類
益者三友
侍君子有三愆
生而知之
六言六蔽
學夫詩
古者民有三疾
飽食終日
不知命
慎權量
周有大賚
舜亦以命禹
論五德
作者介紹
張樂群教授,齣生於1941年,祖籍江蘇邳縣。一生愛好繪畫,14歲在天津創作《天仙配》、《天女散花》,獲青少年繪畫比賽一等奬。18歲參加工作當教師,作品《開學瞭》獲青年業餘繪畫創作一等奬。先後在文化館、文藝團體、文聯、文化局等單位工作,曾在內濛古烏蘭牧騎工作,能歌善舞,屢演主角。他主辦的期刊發行量達50萬冊以上,改編的武俠小說繪本發行量100萬套以上。曾參加過多部電視劇、電影的編劇及美工等工作。他對中國曆史和國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對數韆年前的伏羲、、孔子,三國時代的關公,宋朝的嶽飛等等曆史人物都十分崇敬。他用畫筆把中國曆代經典著作,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現齣來,為青少年提供瞭淺顯易懂的經典國學繪畫讀本。不忘曆史、不忘祖先、弘揚國學,是每個中國人的天職。中國是世界上一個用文字連續記載曆史的國傢,五韆年的傳承給我們留下瞭光輝燦爛的文化,這些都深深吸引著中國人民和喜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世界人民。樂群先生推齣全套“畫說國學叢書”,包括《畫說道德經》、《畫說弟子規》、《畫說三字經》、《畫說中華孝典》、《畫說論語》、《畫說中華名醫》、《畫說孔子七十二賢人》、《畫說關公》、《畫說易經》等十幾部畫冊。今後,他將陸續推齣新的國學畫冊。
文摘
【原文】
子日:“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子日:“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日:“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譯文】
孔子說:“住的地方要有仁德纔好,選擇沒有仁德的住處,怎麼能算是聰明呢?”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睏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有仁德的人安於仁,聰明人從仁德中獲利。”
孔子說:“隻有有仁德的人纔能正確地喜愛人或厭惡人。”
【原文】
子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子曰:“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子日:“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
孔子說:“品德不培養,學問不勤學,聽到義在哪裏又不親身去學,有缺點又不改,這樣的學生是我很憂慮的!”孔子說:“立誌於道,據守於德,依靠於仁,而活動於禮、樂、射、禦、書、數六藝中。”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知道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又說不齣來的時候,不去啓發他。如果教導他一個方麵後,他卻不能由此而推齣其他三個方麵,便不再教導他瞭。”
……
序言
從我個人的閱讀偏好來看,我極其看重作者在“取捨”上的判斷力。麵對浩如煙海的經典原文,如何篩選齣最能代錶核心精神、對現代人最有啓發性的片段,是對編者功力的最大考驗。這本書在這方麵的處理非常到位,它沒有追求“包羅萬象”,而是做到瞭“少而精”,每選取的篇章或典故都像是經過韆錘百煉的精華,直擊要害。這種剋製和精準,反而凸顯瞭其價值。另外,書中對一些容易産生歧義的詞匯或典故,提供的注釋或背景補充也做得非常到位,它們不是冗長拖遝的學術考據,而是恰到好處的點撥,既解決瞭閱讀中的疑惑,又避免瞭打斷流暢的閱讀體驗。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懂得現代讀者的時間和注意力是寶貴的,因此它呈現給你的,都是經過精心提煉、直指人心的“黃金內容”,高效且充滿智慧的迴報。
評分我必須得提一下這本書在結構組織上的獨到之處。通常關於傳統經典的解讀,很容易陷入片段化和碎片化的泥潭,導緻讀者難以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體係。但這本書顯然花費瞭大量心血在梳理脈絡上。它不僅僅是簡單地按章節羅列,而是似乎構建瞭一個內在的邏輯網絡,讓每一個論點、每一個典故都能相互呼應,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討論一個核心思想時,作者會巧妙地穿插迴顧之前已經提及的相關論述,這種螺鏇上升式的迴顧和深化,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連貫性和記憶的牢固性。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讀一本被割裂的語錄集,而是在跟隨一位高明的嚮導,係統性地探索一片廣闊的思想疆域,每走一步都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前行過的路徑和即將到達的目的地。這種整體觀的構建,對於初學者或者希望係統提升理解深度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太友好瞭。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運用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境界,它在力求準確傳達原文精髓的同時,展現齣一種流暢自然的敘事節奏。作者沒有采用那種僵硬的、教科書式的翻譯腔調,而是用一種富有生活氣息和現代洞察力的筆觸,將那些穿越韆年的智慧重新賦予瞭生命力。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一些關鍵概念的闡釋方式,不是簡單地給齣定義,而是通過一係列貼近日常場景的例子進行剖析和引申,使得原本高深的哲理變得觸手可及。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有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感覺作者像是我的老友,耐心地坐在我對麵,用最平實的語言將復雜的道理娓娓道來,沒有絲毫的架子。這種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文人的靈動,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讓人願意一頁一頁地讀下去,而不是囫圇吞棗地應付過去。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觸動,源於它對於“應用”層麵的強調。很多國學讀物往往停留在理論介紹和曆史背景的梳理,讀完後雖然有所瞭解,卻往往不知如何將其融入到當下的生活中去指導實踐。然而,這部作品則非常注重“知行閤一”的古老智慧,它似乎總能在你思考“我該如何做”的時候,恰到好處地拋齣一個經過現代語境重新詮釋的古訓。比如在談及人際交往的睏境時,書中引用的並非空洞的道德說教,而是結閤瞭現代職場或傢庭場景的具體案例進行解析,讓我們清晰地看到幾韆年前的經驗法則,在今天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指導意義。這使得閱讀過程不再是一種純粹的文化考古,而更像是一場持續進行的自我對話和能力提升訓練,讓人讀完後立馬就想在接下來的行動中嘗試做齣一些積極的改變。
評分這部作品的裝幀設計實在太齣色瞭,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典雅而又不失現代感的封麵深深吸引住瞭。紙張的質感摸起來非常舒適,厚實且略帶啞光處理,翻閱時有一種沉靜的儀式感。內頁的排版布局也極具匠心,文字與留白之間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尤其是那些精心挑選的插圖和版式元素,它們並非簡單地裝飾版麵,而是巧妙地引導著讀者的視綫,讓原本可能顯得有些嚴肅的文本內容,變得生動起來。我特彆欣賞作者(或編者)在細節上展現齣的對傳統美學的尊重,比如某些章節的引文處理,采用瞭近似碑帖的字體風格,既保持瞭古籍的韻味,又確保瞭現代閱讀的清晰度。可以說,這本書在視覺傳達和實體工藝上,已經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水準,光是把它放在書架上,都覺得提升瞭整個空間的文化氣息。它不僅僅是一本可以閱讀的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每一次拿起都能帶來愉悅的心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