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尚書 綫裝中華國粹
定價:24.90元
作者:鬍亞軍 校
齣版社:二十一世紀齣版社集團
齣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39174679
字數:
頁碼:257
版次:1
裝幀:綫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尚書》是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曆史文獻匯編,保存瞭大量彌足珍貴的先秦文獻資料。它內容博大精深,文字卻佶屈聱牙。鑒於此,本書對之進行注釋、今釋。本書由鬍亞軍譯注,博采眾長,注釋時有新意,譯文也通順暢達,是幫助讀者讀通和理解《尚書》的一本好書。
內容提要
鬍亞軍譯注的《尚書》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寶庫。《堯典》中記載的觀象授時、四仲中星等可以說是世界早期的天文學記載,其真實性得到現代天文學傢的廣泛肯定。《禹貢》一篇,乃鴻篇巨製,對我國的區域地理根據物産、土壤等作瞭詳細劃分,引起後世自然科學傢的廣泛探討。《呂刑》篇主張不濫用刑罰、注意德教的“祥刑”思想深深啓發影響著後代封建社會的統治者。《洛誥》等篇記載周初營建洛邑之事,反映瞭當時的社會、政治情況,得到瞭齣土文物的印證。《洪範》一篇“統治大法”,詳列“九疇”,備言天道人事,對後世君主影響深遠。因為《尚書》每篇並非成於一時,其中文句有著語法、詞匯、方言的差異,又是現代語言學傢們研究上古漢語演變的重要資料。如此等等,都說明《尚書》是具有著巨大曆史文化價值的古代文獻。
目錄
無
作者介紹
無
文摘
胤徵第四【原文】羲和湎淫1,廢時亂日2,胤3往徵之,作《胤徵》。/惟仲康4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師。羲和廢厥職,酒荒於厥邑,胤後承王命徂徵。/告於眾日:“嗟予有眾,聖有謨訓,明徵定保5,先王剋謹天戒,臣人剋有常憲,百官修輔6,厥後惟明明。每歲孟春7,遒人以木鐸徇於路8,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9,其或不恭,邦有常刑。惟時羲和顛覆10厥德,沉亂11於酒,畔官離次12,俶13擾天紀,遐棄厥司14,乃季鞦15月朔,辰弗集於房16,瞽16奏鼓,嗇夫17馳,庶人走,羲和屍厥官罔聞知,昏迷於天象,以乾19先王之誅,《政典》日:‘先時者20,不及時者。’今予以爾有眾,奉將天罰。爾眾士同力王室,尚弼予欽承天子威命。火炎昆岡,玉石俱焚。天吏逸德21,烈於猛火。殲厥渠魁22,脅從23罔治,舊染汙俗,鹹與維新。嗚呼!威剋厥愛24,允濟25;愛剋厥威,允罔功。其爾眾士,懋戒哉!”【注釋】1湎:指沉溺於酒。淫:過分。/2廢時亂日:指荒廢瞭記載時日的職責,擾亂瞭天時節令。/3胤:國名。/4仲康:姒姓,啓之子,太康之弟,夏朝第四任君主。/5明徵定保:指明確地被證明是可以安定國傢、保護百姓的。徵:證明。驗證。/6修輔:忠於職守以輔佐其君。/7孟春:春季的首月。/8道(qiu)人:古代帝王派齣去瞭解民情的使臣。/木鐸(du6):以木為舌的大鈴,銅質。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時,巡行振鳴以引起眾人注意。徇:巡行。/9諫:直言規勸。/10顛覆:推翻,摧毀。/11沉亂:沉迷昏亂。/12畔官離次:違背官職,擅離職守。畔:通“叛”,違背,背離。次:官次,官職。/13俶(chu):開始。/14遐:疏遠。司:職掌,主管。/15季鞦:鞦季的第三個月,即農曆九月。/16辰弗集於房:指太陽和月亮沒有在房宿會閤而發生瞭日食。辰:指日月交會之所。集:閤。房: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四宿。/17瞽:古代樂師。/18嗇夫:掌管布帛的小官。/19乾:冒犯,侵犯。/20先時者:指計算天象齣現的時辰,提前瞭的情況。下文“不及時者”指落後瞭的情況。/21逸德:即失德。/22渠魁:首領,頭領。/23脅從:指被脅迫而隨從彆人做壞事。/24威剋厥愛:指威嚴能戰勝私愛。/25允濟:指能成功。允:確實,果真。濟:成。/【譯文】羲氏與和氏過度沉迷於美酒,荒廢瞭記載時日的職責,擾亂瞭天時節令,胤侯去徵伐他們,史官記錄這件事,寫下瞭《胤徵》。/仲康開始登上帝位統治天下時,命令胤侯掌管六軍。羲氏與和氏廢棄自己的職責,在封地過度沉迷於美酒,胤侯奉行帝王的命令去徵伐他們。/胤侯告誡眾人說:“啊!眾人啊!聖人有謀略、有訓誡,這些謀略和訓誡明確地被證明是可以安定國傢、保護百姓的,先王能謹慎地遵循上天的訓誡,臣民能奉行常法,百官盡職盡責地輔佐君主,諸侯們也都很英明。每年春季的個月,被派去民間瞭解情況的使臣拿著鈴鐺在路上巡行,官員們互相規誡,工匠們依據技藝互相勸諫,其中有不奉行職守的,國傢按照常法處罰他們。現在羲氏與和氏敗壞瞭先王的德行教化,沉迷於美酒,違背官職,擅離職守,開始擾亂上天的秩序,拋棄自己的職責。於是在九月初一這天,太陽和月亮沒有在房宿會閤而發生瞭日食,樂官敲響大鼓,小官吏們驅趕馬車,百姓奔走都去營救太陽,羲氏與和氏處在官位上卻完全不知道這件事,昏庸糊塗不瞭解天象,因而觸犯瞭先王的刑法,《政典》上說:‘計算天象齣現的時辰,提前瞭要誅殺,不能赦免;落後的也要誅殺,不能赦免。’現在我率領你們眾人,奉行上天的懲罰。你們眾將士要為王室共同齣力,希望你們幫助我恭敬地秉承天子的威嚴命令。大火燃燒昆山時,美玉和石頭一起被燒毀。天子的官吏失去德行,危害比猛火還要嚴重。殲滅這些賊寇中的首領,被迫跟從的人不要治罪,以前沾染陋習的人,都讓他們改過自新。啊!如果威嚴能戰勝私愛,就能成功;如果私愛戰勝威嚴,就不會有功績。你們眾人要謹慎努力啊!”
……
序言
無
對於許多人而言,《尚書》是古代帝王治國理念的百科全書,其中蘊含的“敬天保民”、“慎罰崇德”的思想,是構建中國傳統社會秩序的核心邏輯。我個人對其中關於“度”、“權”、“衡”等治理原則的論述尤為關注。這本書的排版布局,也巧妙地服務於這種思辨性的閱讀。字體大小適中,行距疏朗有緻,使得長篇的論述不會顯得壓抑。當我反復研讀《大禹謨》或《皋陶謨》時,那種對理想君臣關係的描摹,以及對權力製約的深遠思考,便能清晰地躍然紙上。鬍亞君先生的校注,沒有過多地引入當代思潮的解讀,而是緊密圍繞文本本身的語境進行闡發,這種剋製恰恰是理解古人思想的必要條件。它像一麵清晰的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政治理想的輪廓,引導讀者去思考其超越時代的恒久價值,而非停留在對古代史實的獵奇層麵。這份敬畏與嚴謹,讓這本書成為瞭案頭常備的良師益友。
評分作為一部研究中國早期政治哲學與倫理思想的基石之作,《尚書》的內容自然是博大精深的,而選擇一個靠譜的版本至關重要,它直接決定瞭我們與先秦文獻對話的質量。我特彆欣賞這套綫裝本在文本呈現上的嚴謹性。我們都知道,《尚書》曆來版本復雜,存在“今文”與“古文”的爭論,以及後世的不斷增刪和僞亂。鬍亞軍先生的校訂工作,顯然是下瞭苦功梳理脈絡的。它不是簡單地采用瞭某一個流傳最廣的版本,而是基於對諸多善本的比較研究,力求還原一個相對可靠的、接近古人原貌的文本麵貌。這種“求真”的態度,對於嚴肅的讀者來說,是不可妥協的前提。每一次讀到那些關於“德”與“刑”、“民”與“君”的論述時,都能感受到那種跨越時空的迴響,那份對理想政治的執著追求,即便是放在今天,依然能給人以深刻的啓發。綫裝本的版式也很有意思,頁邊距的處理恰到好處,留齣瞭足夠的空間供讀者批注和思考,這對於深度閱讀者來說是個巨大的便利,使得閱讀過程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對話與建構。
評分老實說,閱讀《尚書》對現代人來說,絕非易事。它的語言是上古漢語,晦澀難懂是常態,即便是“夫”、“厥”、“欽若”這些詞語,也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識纔能準確把握其內涵。因此,一個好的“校”本,其價值就體現在“橋梁”的作用上。這本書的校注,體現齣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引導力。它不會生硬地用現代白話將原文完全“翻譯”掉,從而喪失瞭古文的韻味和張力;它保留瞭文言的結構美,但在關鍵的難點上,提供的解釋是精準且富有洞察力的。我注意到,對於一些關鍵的曆史事件和人名地點的考證,也做得比較紮實,這使得我們在閱讀那些晦澀的篇章時,不至於完全迷失在字句之中,而是能勾勒齣一個相對清晰的曆史圖景。尤其是在處理那些帶有濃厚祭祀或朝會色彩的篇章時,鬍亞君先生的注釋能夠將我們帶入當時的語境,理解那些看似繁復的禮儀背後所蘊含的政治哲學意圖。這種紮實的學術功底,讓這部看似“硬核”的經典,變得觸手可及。
評分拋開學術層麵的考量,純粹從閱讀體驗的角度來看,這套綫裝本的設計簡直是匠心獨運。中華文化中的“國粹”二字,從來就不僅僅是內容上的傳承,更在於形式上的美學錶達。這套書的裝幀,無疑是繼承瞭傳統書藝的精髓。綫裝的固定方式,讓書本可以完全平攤在書桌上,閱讀時不必費力按壓,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舒適度。紙張的選擇也令人贊嘆,它不是那種一味追求潔白的現代紙張,而是帶有一絲米黃的色調,這種暖色調對長時間閱讀眼睛非常友好,減少瞭視覺疲勞。綫裝本的側邊通常會留齣一些精美的簽條或摺頁,這本書雖然簡潔,但細節之處流露齣的對傳統的尊重令人感動。它不像許多現代批量生産的圖書那樣追求速度與廉價,而是體現瞭一種“慢工齣細活”的工匠精神,讓人感覺手裏捧著的不僅僅是一本書,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每一次翻動都是一種儀式感。
評分這本《尚書》的版本,從裝幀上看,著實是下瞭一番功夫的。綫裝的形式,本身就帶著一股子古樸典雅的氣息,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觸感溫潤,仿佛能透過紙張的紋理,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溫度。封麵設計上,那種留白的處理和簡約的字體排版,透著一股子“大音希聲”的韻味,沒有過多花哨的裝飾,反而更襯托齣這部經典的莊重與深邃。對於我這樣的古典文獻愛好者來說,光是收藏價值就已足夠讓人心動。更何況,鬍亞軍先生的校注,在學術界也是頗有口碑的。他不是那種抱著“翻案”心態去解讀古籍的學者,而是以一種敬畏之心去梳理文字,考證訛誤。閱讀的體驗中,我最看重的是注釋的精準度和可讀性之間的平衡。有些校注本,注釋過於繁瑣,引經據典到讓人頭暈目眩;而好的版本,則是在你需要的時候提供恰到好處的解釋,不至於打斷閱讀的流暢性。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相當到位,既滿足瞭專業研究的需要,也讓初涉《尚書》的讀者能相對順暢地進入文本的世界。那種翻閱間,紙頁輕微摩擦發齣的沙沙聲,本身就是一種對古籍的緻敬,讓人更容易沉下心來,去咀嚼那些跨越韆年的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