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来中国周边外交研究报告 9787509786147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以来中国周边外交研究报告 9787509786147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源华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周边外交
  • 外交政策
  • 国际关系
  • 中国外交
  • 地缘政治
  • 区域安全
  • 社会科学
  • 研究报告
  • 9787509786147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6147
商品编码:3004860419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以来中国周边外交研究报告

定价:98.00元

作者:石源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097861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主要是作者对以来我国周边外交的一些思考,具体内容有:中国周边外的新环境和新挑战、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中国周边外交的新理念、以“一带一路”“亚洲新安全观”“亚投行”等为内容的中国周边外交新战略、中国周边外交新路径、未来中国周边外交新课题等;第二部分为以来至2014年12月的中国周边外交纪事,主要有中国领导人出访来访、外交部发言人的发言,以及中国与外国签署的一些宣言和声明等。

目录


章 中国周边外交新环境和新挑战/001
  一 中国周边国家出现“外部反应综合征”/001
  二 挑战首先来自美国/002
  三 挑战也来自日本/004
  四 挑战还来自周边地缘热点问题/005
  五 中国周边部分邻国政治转型与政局动荡/008
  六 全球经济不振和中国经济转型/009
  七 中国周边治理和国际规则重新制定/010
第二章 中国战略机遇期有望延长/012
  一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然是时代主题/013
  二 中国综合国力奠定继续发展的厚实基础/013
  三 中美有望建立稳定发展的大国关系/014
  四 中国是一个不断创造机遇的国家/015
  五 若干世界性突发事件客观上减轻了中国面临的压力/016
第三章 中国周边外交“重中之重”新定位/019
  一 中国周边外交地位逐步提升/019
  二 中国周边外交“重中之重”新定位/020
第四章 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023
  一 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观/023
  二 不接受西方范式的价值观/024
  三 欢迎“搭便车”的义利观/025
  四 “亲、诚、惠、容”的近邻观/026
  五 反对“国强必霸”的和平观/027
第五章 中国周边外交新战略/030
  一 倡议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030
  二 绘制“一带一路”新宏图/032
  三 构建“亚洲新安全观”/034
  四 主导创设“亚投行”/036
第六章 中国周边外交新路径/039
  一 推行“合作共赢”的核心理念/039
  二 实现中美两大安全体系“兼容共存”/041
  三 构建与俄、日、印地区大国新型关系/042
  四 “友邻外交”创建周边外交新特色/048
  五 “底线思维”保障中国和平发展/050
  六 统筹“六大板块”和“印太两洋”/053
第七章 未来中国周边外交的新课题/057
  一 建设中国特色的周边大国外交/057
  二 谋划中国“大周边外交”的顶层设计/058
  三 明确对中国周边争端国和争端问题的战略定位/060
  四 注重陆海统筹、海海统筹的布局和方略/061
  五 推行“双轨思路”,和平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争端/063
  六 大力建设周边外交人脉工程/064
附 录 以来中国周边外交纪事/067
后 记/393

作者介绍


石源华,男,江苏无锡人。现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韩国朝鲜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朝鲜史研究会副会长,韩国韩中文化协会名誉理事、韩国国会图书馆咨询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中外关系史、中国周边外交史、朝鲜半岛与东北亚国际关系等。

文摘


序言



区域互动与大国博弈:当代国际关系新视野 本书导读 在全球化与地缘政治复杂交织的当代,国际关系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主权国家视角。本书深入剖析了跨越文化、经济与安全层面的区域互动模式,并将其置于全球大国博弈的宏大叙事框架之下,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复杂多边关系体系的全新分析工具。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理论建构、案例分析与未来趋势预测三大板块,力求全面展现当前国际体系的内在张力与演化方向。 --- 第一部分:区域秩序的理论重构与分析框架 本部分聚焦于构建理解当代区域秩序的理论基石。我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现实主义或自由主义解释,而是引入了建构主义、社会学派以及批判理论的视角,以更精细地刻画非正式权力结构与规范的作用。 一、多极化背景下的区域权力结构 全球权力结构正经历从单极向多极的深刻转型,但这种多极化并非均质的。本书首先界定了“准中心”与“边缘”区域的相对地位,探讨了区域内部的权力层级划分。 区域强权的界定与量化: 如何衡量一个区域内的领导地位?我们结合了经济体量、军事投射能力、软实力渗透以及制度性话语权等多个维度,构建了一套区域强权指数(Regional Hegemon Index, RHI),并据此对全球主要区域进行了排名和初步划分。 次级集团的涌现与制衡: 在核心强权之外,次级国家集团(如新兴经济体联盟、特定议题驱动的小多边机制)如何通过联盟策略和议题设置来平衡区域霸权,避免过度依赖或被边缘化。重点分析了“策略性模糊”在小国外交中的实际运用。 二、规范、认同与区域整合 国际关系不仅是物质力量的较量,更是观念和身份认同的竞技场。本章深入探讨了区域规范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国家行为的约束力。 “软法”与习惯性国际法在区域治理中的角色: 探讨区域组织(如区域性经济共同体、安全合作论坛)制定的非约束性文件、行为准则和行业标准,如何逐渐内化为成员国的政策导向,超越了正式条约的效力。 历史叙事与安全困境: 考察不同国家对历史事件的集体记忆如何塑造了当前的安全认知和互信水平。例如,对特定历史冲突的解读差异,如何成为阻碍区域安全机制建立的结构性障碍。 --- 第二部分:关键区域的案例剖析与互动模式 本部分将理论框架应用于具体的地理区域,通过深度案例研究揭示区域互动的实践逻辑。 三、欧亚大陆腹地的地缘经济走廊构建 以横跨欧亚大陆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核心,分析地缘政治如何渗透到经济合作的每一个环节。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政治溢出效应: 考察大型交通和能源项目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重塑了沿线国家的政治倾向和安全依赖。分析了“走廊效应”如何固化特定国家的运输和贸易优势,并可能在未来成为施加影响力的杠杆。 能源安全与多源管道战略: 探讨区域内国家在能源进口方面如何实施“多源分散”战略以降低对单一供应方的依赖,以及这种努力如何与区域内主要能源出口国的地缘战略目标产生冲突与合作。 四、海洋安全与航道控制权的竞争 海洋空间是当代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本书关注非传统安全威胁与传统军事存在相结合的复杂局面。 灰色地带行动与法理模糊地带: 分析在特定海域,各国如何运用海警、渔船、海上民兵等非正规力量,对既有规则进行渐进式挑战,以实现主张的“事实控制”,而无需触发传统的军事对抗机制。 区域性海洋信息共享机制的有效性: 评估现有区域性的海上搜救、反海盗信息共享平台在应对突发事件和构建互信方面的实际效能,并探讨信息不对称如何影响危机管理。 五、跨边界治理的挑战:环境与技术标准 全球性挑战的区域化应对,揭示了治理能力的碎片化。 水资源分配的复杂博弈: 选取特定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上游国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对水资源的管理策略,以及下游国家在缺乏强有力国际仲裁机制下的应对策略,重点关注“水安全”如何转化为“外交筹码”。 数字主权与技术标准的区域化竞争: 探讨不同区域在数据跨境流动、人工智能伦理和电信标准制定方面的分歧,这些技术壁垒正在重塑贸易流和信息获取的模式。 --- 第三部分:外部影响与未来路径展望 本部分着眼于“外部”力量对区域动态的塑造作用,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冲突点和合作领域进行预判。 六、域外大国的干预逻辑与效果评估 理解区域动态,必须考察域外主要力量的战略部署及其对当地权力平衡的影响。 援助与投资的政治化倾向: 分析域外国家通过发展援助、战略投资或债务融资工具,如何在不直接诉诸军事手段的情况下,争取区域内的政治支持和资源获取权。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债务陷阱”等概念的适用范围及其局限性。 安全保障体系的再平衡: 考察既有的军事同盟体系在应对新型安全威胁(如跨国有组织犯罪、网络攻击)时的适应性。当原有安全承诺受到质疑时,区域国家如何寻求替代性的安全伙伴或发展“自主防御”能力。 七、区域一体化的替代路径与韧性构建 展望未来,本书认为区域秩序的未来将取决于各国在危机中展现的适应能力和对变革的接受程度。 “碎片化”与“交织性”的并存: 预测未来区域关系不会走向完全的集团对立,而是呈现出“高度交织的碎片化”特征——即在经济上深度依赖,但在安全和意识形态上相互排斥。 韧性外交的重要性: 探讨区域国家如何通过构建“政策缓冲带”和“冗余能力”(如战略物资储备、分散的供应链网络),以增强其在外部冲击下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立足于深厚学术基础,又紧密贴合现实脉搏的分析框架,供政策研究者、国际关系学者以及所有关注全球区域动态的读者参考。其核心价值在于揭示看似分散的区域事件背后,所遵循的深层权力逻辑与规范演变规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于中国的外交政策一直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中国如何与那些地理位置上与我们紧密相连的国家打交道,这对我来说总是充满着神秘感和重要性。书名《以来中国周边外交研究报告》让我立刻联想到,这可能是一本系统梳理和分析中国在周边地区外交战略、政策和实践的著作。我一直很好奇,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外交策略在周边地区是如何不断演进的?是更加积极主动,还是更加注重合作共赢?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周边外交的复杂性和精妙之处?例如,在处理与一些邻国之间可能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或领土争端时,中国的立场和策略是如何的?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等区域合作项目时,周边国家的反应和中国的外交应对又是怎样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和出版信息都很明确,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作为一名对中国外交政策一直很关注的读者,我一直想深入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是如何与周边国家互动,以及这些互动背后有着怎样的战略考量和外交智慧。尤其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理解中国周边外交的演变和影响,对于我们把握全球格局的变化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去审视和解读中国与周边各国之间微妙而又重要的关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数据、深入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周边外交的战略逻辑、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希望它能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能成为一本能够启发思考、引发讨论的学术力作,帮助我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评分

我是在某个学术论坛上偶然看到这本书的推荐的,当时就觉得这个选题非常有价值。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可以说是影响中国整体外交走向的关键一环,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一直以来都对“大国崛起”背景下的周边关系变化很感兴趣,尤其是如何处理与拥有不同文化、不同政治体制、不同利益诉求的邻国之间的关系,这其中蕴含着无数的智慧和挑战。这本书的作者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这家出版社在人文社科领域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所以我也对这本书的学术质量寄予厚望。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一些不为大众所熟知的细节,从而让我对中国周边外交的实际操作层面有更深的认识。它能否揭示出一些隐藏在外交辞令之下的真实博弈?它能否提供一些关于未来地区安全与合作的建设性思考?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这本《以来中国周边外交研究报告》的书名,一下就吸引了我的注意。中国的外交,尤其是周边外交,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这个“以来”两个字,似乎暗示着一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联想到从一个特定时间点开始,中国在周边地区的外交策略是如何演变、调整的。我们知道,国际关系是动态变化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更是如此,受到地缘政治、经济发展、历史恩怨、文化交流等多种因素的深刻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梳理清楚这些脉络,让我看到中国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国际环境,是如何采取相应的周边外交策略的。它是否能够深入分析中国与东南亚、中亚、东北亚等不同区域国家交往的具体情况?它又是否能探讨中国在处理一些敏感问题上的原则和方法?这些都将是我阅读这本书时重点关注的内容。

评分

作为一个对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中国周边的地理位置极其特殊,同时也充满了复杂性。与数量众多、文化各异、政治体制不一的邻国打交道,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这本书的题目《以来中国周边外交研究报告》让我看到了它试图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去总结和分析中国在这一重要外交领域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论据和深入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中国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以及它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它是否能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中国在周边地区的外交“足迹”?它是否能为我们理解地区安全局势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