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既往既来: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文集
定价:98.00元
作者:中国欧洲学会法国研究分会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097974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964年1月27日,中国和法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成为世界格局变化的重要标志。五十余年来,敢为天下先的中法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并创造了多个“*”。在中法之间,众多外交官、实务工作者,以及文化使者和学者等,分别从不同领域和各自角度为中法两国交流与合作的持续拓展与不断深入做出了贡献。此书所辑文章正是他们的所思、所述、所寄,诸多文章探讨了日益成熟的中法关系,分析了逐步深入的中法合作,同时也呈现了学者们在法国研究领域内的真知灼见,还见证了中法友谊的历史进程等。广泛的议题为我们理解当代法国与中法关系提供了多向线索,也成为展望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基点。
内容提要
1964年1月27日,中国和法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成为世界格局变化的重要标志。五十余年来,在中法之间,众多外交官、实务工作者,以及文化使者和学者等,分别从不同领域和各自角度为中法两国交流与合作的持续拓展与不断深入做出了贡献。此书所辑文章正是他们的所思、所述、所寄,诸多文章探讨了日益成熟的中法关系,分析了逐步深入的中法合作,同时也呈现了学者们在法国研究领域内的真知灼见,还见证了中法友谊的历史进程等。
目录
中法关系
中国梦与法兰西——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蔡方柏】
戴高乐与中法建交【曹松豪】
中法关系50年——“一”“多”并行称典范【罗国祥】
新华社记者眼中的中法关系【沈孝泉】
中法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及新形势下新型中法关系的构建【王 毅】
去特殊化的中法战略伙伴关系【张 骥】
从法国主流媒体中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看中法关系的演变
——以1988~2005年的《世界报》为例【陈旻乐】
Chine-France: Notes sur quelques divergences et affinités【Tony Andréani】
中法合作
历史不能忘记他们【端木美】
中国人留学法国的历史与政策背景【安 延】
打开教育合作、学术外交之窗——中法历史文化研讨班十年记【端木美】
回眸中法科技合作放眼共同美好未来——写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周隆超】
中法两国推广本国语言50年回顾和展望【王 瑛】
Evolutions et Perspectives de la Gouvernance Energetique Mondiale【Hervé Machenaud】
Collaboration décentralisée entre la Franche-Comté et Anhui sur la préservation, la
mise en valeur et l’animation des patrimoines 《Hui》 en Chine【Liu Yan】
法国研究
法国的民族国家和民族观念论析【马胜利】
也给法国经济把把脉【薛建成】
中国人心目中的法国外交【邢 骅】
从《新卢浮宫之战》看密特朗时期的法国文化政策【董 强】
我看法国2013年版《国防与国家安全白皮书》【张林初】
“汉学给人的感觉是形而上的好奇”——访法国教育部汉语总督学白乐桑【肖连兵】
法国的政治信息传播【赵 超】
Réflexions sur le modèle social franais【Li Qiqing】
学人随笔
缅怀法国友人德拉戈尔斯先生——为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而作【曹松豪】
里昂的中国印记【端木美】
回忆我们这批1975年留法生——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而作【陈淑仁】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代表团访问法国检察机关见闻录【邹开红】
访巴黎检察语丝【王新环】
我与法语【罗慎仪】
Comment Antenne 2 m’a interviewé à la veille de la normalisation des relations diplomatiques
sino-franaises【Li Qiqing】
作者介绍
中国欧洲学会是中国欧洲学界的全国性民间学术团体,致力于推动中国欧洲问题研究事业的发展。中国欧洲学会下设欧洲联盟研究分会、英国研究分会、法国研究分会、德国研究分会、意大利研究分会、西班牙研究分会、北欧研究分会、欧洲一体化史研究分会、欧洲经济研究分会、欧洲政治研究分会、欧洲法律研究分会。这些分会利用各自专业优势,就专门领域的研究课题举办各种学术交流及项目研究活动,对推动中国欧洲研究学不同领域的学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名字实在是太有诗意了——“既往既来”。光是这个标题,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仿佛能听到时光在低语,历史在回响。五十年的中法建交,这是一个多么漫长而又富有意义的跨越。五十年前,世界格局与今天截然不同,两国之间从互相陌生到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这其中蕴含了多少政治智慧、外交博弈,以及两国人民之间微妙而又深刻的互动?我想,这本纪念文集一定不仅仅是陈述事实的史书,更可能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叙事。它或许会带我们回顾那些关键的时刻,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决策,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的外交官和知识分子。我尤其好奇,在五十年的历程中,文化交流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艺术、文学、哲学,这些软实力的碰撞,是否比政治上的直接沟通更能触及人心,更能拉近两国人民的情感距离?读这本书,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了解历史事件,更是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连接,品味两国文化交融的独特韵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名字本身也代表了其严谨的学术风格,所以我相信这本书在史料的考证和观点的分析上,会相当有深度和说服力,绝不会流于表面。
评分“既往既来”,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名,更是一种对时间、对历史、对关系的深刻洞察。五十年的中法建交,这段历史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去深入挖掘。我之所以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我一直在思考,在这样一个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又将如何发展?中法之间的五十载情缘,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独特的样本,一个关于不同文明如何走向融合,如何实现互利的典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所未有的视角。它是否会探讨两国在特定历史时期,例如冷战时期,是如何在中西方对抗的大背景下,找到突破口,建立并维护外交关系的?它是否会分析两国在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对各自国家发展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在漫长的五十载中,两国人民之间那些细微而又真挚的情感交流,那些超越国界的文化认同。这本书,我把它看作是通往理解“大国关系”的一条重要路径,它让我相信,即使是差异巨大的国家,也能通过对话、理解与合作,共同书写更加美好的未来。
评分翻开这本《既往既来: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文集》,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历史画卷之中,它徐徐展开,描绘着两个遥远国度在半个多世纪里,如何一步步走向彼此,又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塑造着今日的世界格局。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是中法?两国在地理、文化、政治制度上都有着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样的契机,让这两个看似“平行线”的国家,能够找到共同的交汇点,并将其发展成一段长达五十年的外交佳话?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在建交初期,两国人民对对方的认知是怎样的?是带着怎样的期待、误解,又或是好奇?那些具体的交流项目,譬如文化节、艺术展览、学术研讨会,它们是如何一次次地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又在多大程度上消除了隔阂,增进了理解?我尤其对书中是否能展现一些普通人的故事感兴趣,那些在两国交往中扮演了“民间大使”角色的普通民众,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视角,或许更能折射出历史的温度与人性的光辉。这本书,我把它看作是了解“中国如何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更是观察“西方如何认识中国”的一面镜子。
评分每次看到“纪念文集”这样的字样,我总会感到一种特别的期待。它往往意味着,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新闻报道汇编,也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更可能是一次深情的“回望”。《既往既来: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文集》,这个名字已经足够吸引人。五十年的时光,足以让一代人成长,也足以让很多故事沉淀。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会非常丰富,它或许会包含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甚至是一些当年参与过中法建交重要事件的亲历者的回忆录。我非常好奇,在这漫长的五十载光阴里,中法两国人民的“心”是如何一步步靠近的?除了官方层面的外交,民间交流,特别是文化艺术领域的互动,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例如,法国的电影、文学、时尚在中国曾经掀起过怎样的热潮?中国的艺术、哲学、传统文化又是否在法国社会留下了独特的印记?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带我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感受两国人民之间那种由陌生到熟悉,由理解到欣赏的情感历程。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注脚,更是一曲跨越太平洋的友谊之歌。
评分“既往既来”,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哲学思辨的意味,它暗示着历史的连续性,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五十年的中法建交,并非一帆风顺,它必定经历了起伏,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充满好奇,是因为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审视。它是否会涉及两国在重大国际事件中的合作与分歧?比如,在某个重要的国际舞台上,中法两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们的立场是否一致,又是否会相互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有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学者和专家的贡献,他们或许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两国的外交战略;或许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贸易往来对双方发展的影响;又或许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两国社会文化的变迁与相互渗透。这本书,我把它看作是一次深入的“对话”,一种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启示。我希望它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两个不同文明如何能够求同存异,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并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