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源自丹麦日常生活的手工编织
:49.80元
作者:(丹)玛丽安·伊萨格(Marianne Isager)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1223048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原版引进,作品独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教程采用了欧美常用的解说法,结合编织图解符号。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丹麦毛线编织艺术家玛丽安·伊萨格(Marianne Isager)的原创设计作品集,作品使用了天然素材毛线,注重材质和色彩的个性搭配,结合独特新颖的编织方法,展现出毛线编织的无尽魅力。本书共有外套、套头衫、围巾等编织作品22件,多数使用了两股或者三股细毛线合股编织,展现出复杂的色调和轻盈质感。本书作品在注重设计感的同时,还强调了穿着的舒适度,并且采用了从上到下的编织方法,编织起来更加轻松,编织过程更富有吸引力。
目录
作者介绍
作者是丹麦的原创手编设计师,有自己的毛线品牌,在自己的网站售卖设计作品的教程以及毛线等。本书出版后,作者的设计风格引起很多编织爱好者的关注和喜爱。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极具巧思,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教程那样,上来就甩给你一大堆复杂的图样,让人望而却步。相反,它采取了一种非常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仿佛是带着读者进行一次有计划的“编织旅行”。开篇用了很多篇幅去描绘那种慢节奏的生活哲学,那种如何在日常琐碎中发现美、通过双手创造价值的理念,我感觉作者是在先“滋养心灵”,然后再“传授技艺”。当我看到关于如何根据季节选择花样和材料的那一章节时,简直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比如,春天适合用透气性好的亚麻混纺来钩织轻薄的披肩,而冬天则应该选择厚重的、具有保暖特性的双股线来制作家居小物。这种与自然和生活节奏紧密结合的设计思路,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只要好看就行”的肤浅认识。书中的案例展示非常生活化,没有那些浮夸的T台造型,而是各种实用的餐垫、杯套、甚至给宠物织的小窝,这些都是我生活中真正会用到的东西。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如何将书中的理念融入到我自己的设计中去,而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
评分哇,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那种带着北欧简约风的淡雅配色和手工编织品的质感,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了寒冷又温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我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翻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对着一堆乱七八糟的毛线发愁,完全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这本书的排版非常舒服,不是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而是留白很多,图片清晰得仿佛能摸到那些羊毛的纹理。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材质纤维的介绍部分,讲得既专业又通俗易懂,比如羊毛的卷曲度、马海毛的蓬松感,甚至连不同产地羊毛的细微差别都有涉及,这对于我这种想深入了解手工材料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宝藏。它不是那种只会教你打结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坐在你身边,轻声细语地分享她的心得。我试着按照其中一个基础针法的图解去操作,那些原本让我头疼的术语,在书中的步骤分解下变得清晰明了,连带着对编织这件事的敬畏感都少了几分,多了几分“我好像也能做到”的信心。整本书散发着一种宁静的力量,让人忍不住想放下手机,拿起钩针,沉浸到指尖的创造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插图质量绝对是业界良心级别的,甚至可以说,有些照片本身就可以作为独立的艺术品来欣赏。我特别欣赏摄影师对光线的运用。很多作品的拍摄,都不是在影棚里打着生硬的灯光,而是选择在充满自然光斑的窗边,或者是粗粝的木桌面上。这种光影的处理,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温度感”。举个例子,其中一组关于圣诞节装饰品的照片,那些小小的编织雪花挂件,在柔和的侧光下,每一个线圈的凹凸感都被完美地凸显出来,让人几乎能感受到冬日壁炉旁的那种暖意。更难得的是,这本书没有过度依赖数码渲染,而是保持了大量手工制品的原始质感,比如线头的小小毛边、针脚的自然松紧变化,这些“不完美”才是手工的灵魂所在,而这本书非常忠实地记录了这一点。这让我更加确信,这本书是为那些真正热爱手工纹理和细节的人准备的。
评分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在“工具使用”和“维护保养”方面的探讨,显得尤为深入和人性化。它没有简单地推荐一两个品牌的工具,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钩针的握持感、不同材质的针尖对线材的摩擦力影响,甚至还提到了如何根据自己的手型选择最合适的工具手柄。这部分内容体现了作者极强的同理心,仿佛是真正站在初学者的角度,预判了他们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所有不适和困惑。此外,关于成品护理的章节也极其详尽,从初次清洗的注意事项(比如水温、是否需要使用专用的羊毛皂),到如何晾干才能保持形状,再到长期储存时如何防虫防潮,都有明确的指导。这些细枝末节的处理,确保了编织者的心血不会因为后续的疏忽而毁于一旦,让作品真正能成为可以代代相传的物件。阅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不仅学会了一门手艺,更像是获得了一套完整的“手工制品生命周期管理指南”。
评分我必须得承认,我是一个对传统技术有种莫名的迷恋的人,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它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传承”和“创新”的部分。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篇幅去考证一些古老的编织技法,并用现代的视角去重新解读它们。比如,书中提到了一种据说是渔民在等待出海时用来打发时间的复杂网眼编织法,作者不仅展示了如何重现这种针法,还巧妙地将其融入到了现代的几何图案设计中,形成了一种既古典又摩登的视觉冲击力。这本书的文字叙述风格极其细腻,那种对工艺细节的执着,常常让我联想到日本匠人的精神。它不仅仅是在教你“怎么做”,更是在探讨“为什么这样做”。读完关于色彩搭配的那几页,我才明白原来丹麦人对“低饱和度”美学的偏爱,是有其文化根源的,他们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融入自然光线的柔和色调,而不是过于鲜艳的颜色。这让我对下一步自己的配色计划有了全新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