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新疆西藏青海港澳台 不
书名:集贤影书-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周历.2018
定价:68.00
书号:978-7-5135-9345-8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页数:
作者: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
开本:大32开2
适用:中国文化
出版日期:2017-09-25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由袁济喜等人组成。袁济喜,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王博,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教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院长、道家研究中心主任。聂长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教授、日本研究中心学术企划部部长。黄友义,曾任国际翻译家联盟副主席、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中国翻译协会秘书长,现任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主任。
影书是一种古代复制法书的方法:用纸或绢蒙在墨迹上,向光照明,细线钩描,填以浓墨而成。于钩描、填墨中,习得前人书法精髓,再在传承中创出新意。这正与『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传承文化的目的一致,『术语工程』的目的即是整理凝聚着中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概念和文化核心词,挖掘其跨越时空之意义以及当代价值。本书选取『术语工程』遴选的部分术语,融文化与艺术于一体,从页的殷商甲骨文“鼎”,到东晋王羲之书写的“坐忘”,再到宋元赵孟頫笔的“雅俗”,终于现代启功先生的“虚壹而静”,以历朝历代书体呈现思想内容,故名『集贤影书』。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涉及“术语”的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毕竟很多时候,这类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变成了枯燥的词典集合,要么就是过于通俗化,把深刻的内涵给稀释得一干二净。但是当我随便翻开其中某一天的时候,那种感觉立刻就变了。它没有直接给我一个硬邦邦的定义,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先是引述了一个相关的古代典籍片段,那个片段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和故事性,然后才慢慢地引出当天的主题词汇。这种叙事性的切入方式,简直太高明了,它不是在“教”你术语,而是在“引”你进入那个文化语境之中。比如那天我看到一个关于“格物致知”的解释,它没有直接堆砌朱熹的语录,而是先描绘了一个古代士人如何在日常观察中发现自然规律的场景,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这个词汇的理解一下子就立体化了,不再是书本上的一个扁平符号。这种“情景再现”的笔法,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原本可能让人望而却步的文化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嗯,确实挺有意思的,那种带着点古朴又夹杂着现代设计感的混搭风格,让人一眼就能感觉到它不是那种平淡无奇的工具书。我当时在书店看到它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这名字也太长了吧,《集贤影书-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周历.2018》。光是“集贤影书”这四个字就足够引人遐想了,感觉像是从某个古老的文库里翻出来的秘籍,里面藏着的是历代贤哲的智慧光芒,而“周历”这个后缀又让人觉得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时间性,好像每天翻开都能对应到当下的某个情境。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给人的那种疏朗感,虽然内容必然是厚重的,但视觉上并没有给人压迫感,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这对于一本涉及到深奥文化术语的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需要给读者的思考留出空间。那种油墨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动书页时发出的沙沙声,完全就是阅读一本好书该有的仪式感。从装帧的细节上就能看出出版方在这本书上是下了真功夫的,绝不是应付了事的流水线产品,它散发着一种对知识本身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一点,在于它对“时间性”的处理。它明明是标注了2018年的周历,但我发现它所涉及的内容跨度之大,简直令人咋舌。它不只是关注了某个朝代的思想主潮,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脉络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比如,周一讲先秦的朴素思想,到了周三可能就会跳跃到宋明理学中的某个细微分支,而到了周五,可能又会引用到近现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这种看似随机却又暗含逻辑的跳跃,反而模拟了我们真实大脑的思维过程——知识不是线性积累的,而是在不断的回溯和对比中产生新的洞察。我发现自己不再是按照固定的时间顺序去“消化”内容,而是会因为某个关键词的出现,主动去翻阅前几天或者后几天的相关条目,形成一种网状的知识探索。这种结构,非常适合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你不需要一次性读完一个章节,每一次的开启都能带来一个独特的“思维触发点”。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但又缺乏系统学习路径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很头疼如何将那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市面上很多读物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深挖到底,虽然专业,但容易让人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而《集贤影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文化星图。它把那些闪耀的“术语之星”定位出来,然后通过每天的简短介绍,让你对整个星空的布局有了基本的把握。例如,它会很巧妙地在相邻的日期里,对比阐释两个看似相近实则有微妙区别的概念,比如“仁”与“恕”,或者是“道”与“法”。这种对比阅读,极大地锻炼了读者的辨析能力和思辨的敏感度。它没有直接告诉我哪个更好,而是让我自己去体会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张力。这种潜移默化的训练,远比死记硬背定义要有效得多,它培养的是一种健康的、批判性的文化阅读习惯。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内容质量都非常出色,但真正让我愿意把它放在案头,时常翻阅的理由,还在于它那份难得的“温度”。它不像是一部冰冷的学术参考书,而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每天早上为你递上当日的“精神早点”。这种感觉在细节处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某些关键术语的解释后面,它会附带一句充满生活哲理的现代感悟。我记得有一次看到一个关于“中庸之道”的条目,解释完其核心思想后,最后总结了一句类似“在变动的世界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平衡点,才是真正的通达”的句子。这句话立刻将两千多年前的智慧拉到了我眼前的具体生活中——也许是工作中的决策,也许是人际交往中的取舍。正是这种古今对话的无缝衔接,让这部周历超越了工具书的范畴,成为了一本真正能够陪伴读者思考、指导日常行为的“人生伴侣”。它不只是知识的仓库,更是智慧的活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