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季羡林全集(第13卷):学术论著5.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1)
:88.00元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1月1日
ISBN:9787560092089
字数:
页码:551
版次: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1.1 Kg
编辑推荐
《季羡林全集(第13卷): 学术论著5》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期刊简介:《中印研究》
从中印文化关系谈到中国梵文的研究
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
论梵文td的音译
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
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
吐火罗语的发现与考释及其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中国纸和造纸法初是否是由海路传到印度去的?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序
印度文学在中国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前言
关于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问题的补遗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前言
对《丝》、《纸》两篇文章的补正
中印文化交流史
一 导言
二 滥觞(汉朝以前)
三 活跃(后汉三国25-280)
四 鼎盛(两晋南北朝隋唐265-907)
五 衰微(宋元960——1368)
六 复苏(明1368-1644)
七 大转折(明末清初)
八 涓涓细流(清代、近代、现代下限是1949年新中国建立)
九 结束语
印度眼科医术传人中国考
中印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内容提要
《季羡林全集(第13卷):学术论著5.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1)》内容简介:收在这本书里的一些文章都是近十年来写成的。有的发表过,有的没有发表。这都是些极肤浅的东西,本来是不敢拿出来“灾梨祸枣”的;但是中国有一句老话“聊胜于无”,我就是本着这种精神拿出来的。我希望,这些东西能供中国和印度研究中印文化交流的学者们参考;我也希望得到他们的指教。
作者介绍
浏览这部全集的侧重点,我立刻被“学术论著5”这个标签所吸引。对于一位严肃的读者而言,全集中的论著部分才是真正的精华所在,它代表了学者一生思想的结晶和方法论的成熟。尤其是在探讨“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时,我们需要的不是通俗读物,而是那种能够激发思维深处共鸣的学术文本。我推测,季老在这部分内容中,必然会涉及到他对文化“体”与“用”的深刻见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体”是否能适应现代社会乃至未来世界的挑战?“用”的部分,即外在表现形式,又该如何借鉴西方文明中那些行之有效的经验?这本书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视角,告诉我们文化传承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在历史大势中不断自我调适、寻求平衡的动态过程。我期待在这部著作中找到关于文化韧性与适应性的深刻洞察,以指导我们当下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再创造。
评分翻开这本厚重的第13卷,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思想的厚度和广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1)”的内文,但光是这个选题就足以让我心潮澎湃。季羡林先生一生致力于比较文学、文化人类学等领域的研究,他的文字往往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又似历史长河的记录者般温厚。我期待他在这部分论著中,能展现出他一贯的温和而坚定的批判精神,不是简单地赞美或贬低某一方文化,而是力求在理性的框架下,搭建一座理解不同文明的桥梁。想象一下,当他将印度学、中亚研究的成果融入到对中国核心文化的阐释中时,那种融汇贯通的洞察力将是何等的震撼。这本书,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化的罗列和总结,更是一场关于“如何看待自身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位置”的深刻反思,它要求读者必须跳出狭隘的民族主义视角,以一种更具人类学眼光的宏大叙事来审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所孕育出的文明精粹。
评分我对于这本《季羡林全集》中关于“东西方文化”的探讨抱有极高的期望,因为这恰恰是当代中国学术界面临的核心议题之一。我们总是谈论“文明的交流互鉴”,但如何将这种宏大的口号落实到扎实的、有说服力的学术论证中,却是一门大学问。季老的治学风格,我印象中总是带着一种实证研究的严谨性,他不会停留在空泛的理论说教上。我猜想,在这一卷中,他可能会选取具体的历史节点或文化载体——或许是丝绸之路上的宗教符号流变,或许是某个哲学概念在不同文明间传播的语境变迁——来作为切入点,进行细致的、层层剥茧的分析。这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往往比自上而下的宏观论述更具有说服力,更能体现出文化变迁的真实轨迹。如果他能成功地描绘出东方与西方在某些根本性问题上的异同,并指出那些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领域,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
评分手捧这本集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季老先生名字的分量,它本身就是一种质量的保证。关于“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这个主题,我更期待的是他如何处理“差异”与“共通”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知道,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上存在诸多显著差异,但季老的研究路径,往往倾向于在看似截然不同的表象下,发掘出人类共同的情感和追求。他会不会用他深厚的梵文和外语功底,去比对古代文献中对于“真”、“善”、“美”的表述,从而证明跨越文化藩篱的某种普世人性存在?这种超越表层对立的哲学高度,是我从其他研究者那里很少看到的。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套成熟的方法论,指导我们如何在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以一种开放且自信的姿态,参与到全球文明的对话中去,避免陷入文化上的孤芳自赏。
评分这部《季羡林全集》的第13卷,聚焦于“学术论著5”,具体标题是“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1)”。尽管我对这本书的具体内容还停留在封面和目录的阶段,但我对季老先生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深度是充满敬意的。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如何以其独特的视角,剖析中国文化这块深厚的土壤,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与世界文化对话的背景之下。我猜想,季老定会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广博的跨文化研究经验,为我们揭示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图景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例如,他或许会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比如儒家、道家,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既保持了其核心精神的稳定性,又在与外来文化(如佛教传入后的融合)的碰撞中实现自我革新与发展的。这种关于“守正创新”的文化生命力的探讨,无疑是当下我们理解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理论基石。我尤其关注他对于文化传播路径和接受机制的分析,希望他能提供一个超越简单“介绍”层面的、更具穿透力的学术框架,让我们领略到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与深刻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