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全集(第13卷):学术论著5.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1)

季羡林全集(第13卷):学术论著5.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无 译
图书标签:
  • 季羡林
  • 中国文化
  • 西方文化
  • 文化比较
  • 学术著作
  • 历史
  • 哲学
  • 文学
  • 东方学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磐恒志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60092089
商品编码:30076315697
丛书名: 季羡林全集第13卷学术论著五中国文化与东西方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0-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季羡林全集(第13卷):学术论著5.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1)

:88.00元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1月1日

ISBN:9787560092089

字数:

页码:551

版次: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1.1 Kg

编辑推荐


《季羡林全集(第13卷): 学术论著5》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期刊简介:《中印研究》
从中印文化关系谈到中国梵文的研究
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
论梵文td的音译
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
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
吐火罗语的发现与考释及其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中国纸和造纸法初是否是由海路传到印度去的?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序
印度文学在中国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前言
关于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问题的补遗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前言
对《丝》、《纸》两篇文章的补正

中印文化交流史
一 导言
二 滥觞(汉朝以前)
三 活跃(后汉三国25-280)
四 鼎盛(两晋南北朝隋唐265-907)
五 衰微(宋元960——1368)
六 复苏(明1368-1644)
七 大转折(明末清初)
八 涓涓细流(清代、近代、现代下限是1949年新中国建立)
九 结束语
印度眼科医术传人中国考
中印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内容提要


《季羡林全集(第13卷):学术论著5.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1)》内容简介:收在这本书里的一些文章都是近十年来写成的。有的发表过,有的没有发表。这都是些极肤浅的东西,本来是不敢拿出来“灾梨祸枣”的;但是中国有一句老话“聊胜于无”,我就是本着这种精神拿出来的。我希望,这些东西能供中国和印度研究中印文化交流的学者们参考;我也希望得到他们的指教。

作者介绍



季羡林全集(第1卷至第12卷及其他卷册)内容梗概 《季羡林全集》是一部宏伟的文化史诗,系统梳理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跨越世纪的学术探索、思想精髓与文化贡献。本全集汇集了季先生一生最核心的学术成果、散文随笔以及珍贵的书信往来,全面展现了他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非凡学识和深厚人文情怀。 以下将详细介绍《季羡林全集》中与《学术论著5: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1)》并无直接包含或重叠内容的卷册、辑录与主题,以勾勒出全集其他部分的广阔图景。 --- 第一部分:卷帙浩繁的学术研究主体 《季羡林全集》的主体部分,即前十余卷的学术论著,主要聚焦于印度学、梵文学、中印文化关系、敦煌学以及比较文学等领域,这些研究构成了季先生作为“国学大师”的基石。 1. 梵文与印度古代文学研究(卷I 至 卷IV 左右) 这一部分集中展示了季先生早年在德国柏林大学求学期间打下的坚实基础,以及回国后数十年在印度学领域的开拓性工作。 《印度文学史》的早期草稿与论述: 详细收录了季先生对印度古代史诗、婆罗门教经典以及佛教经典的精深解读。重点在于对《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等核心文献的文本考证和文化背景分析,区别于后期宏观的文化比较,此处更侧重于语言学和文献学的精确性。 中亚古籍的梵文研究: 包含对通过新疆、西藏等地发现的梵文残片、贝叶经的释读工作。例如,对吐火罗语(今已消亡的古印欧语系分支)与梵文的相互影响、词汇借用等进行的细致辨析。 犍陀罗艺术与佛教早期传播的语言学视角: 探讨了佛教艺术如何在犍陀罗地区形成并向东传播过程中,语言(如犍陀罗语、巴利语)所扮演的角色,涉及许多纯粹的梵文词源分析。 2. 吐鲁番学与中亚古代文明(卷V 至 卷VII 左右) 季先生是敦煌学和吐鲁番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这部分内容,虽然与“东西方文化”有交叉,但其核心在于对特定考古发掘成果的文献学整理和地理历史学考证,而非抽象的文化比较。 《吐鲁番出土文书研究》的专题论文集: 重点分析了出土的佉卢文、古藏文、回鹘文等多种文字的财政、律法、宗教文书,还原了中亚丝绸之路上多元民族的社会结构和生活面貌。 《中亚民族史略》的早期研究: 侧重于对粟特人、月氏人等历史民族的起源和迁徙路径的考证,依赖于碑铭、墓志铭和中外史料的比对,具有强烈的历史地理学色彩。 中外学者往来信函中关于文书交换和解读的记录: 展现了二十世纪中叶国际汉学界在敦煌、吐鲁番资料获取和研究上的艰难历程。 3. 比较文学与东方学理论建构(卷VIII 至 卷XII 左右) 这部分收录了季先生在方法论和理论层面的思考,旨在建立起一套符合东方实际的文学和文化研究体系。 “不古不今,不中不西”的学术方法论阐述: 详细论述了季先生如何反对将东方文化置于西方标准之下进行评判的倾向,强调了文化研究的主体性和特殊性。这与《学术论著5》中对“中国文化”的论述是分流的,此处更偏向研究方法论的构建。 比较文学的东方视角: 探讨了东西方文学在叙事结构、原型意象上的深层异同,例如对“神话-史诗-小说”发展路径的东方学解读,这与西方传统比较文学理论(如美国普林斯顿学派)的论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东方文学史论稿》的早期精选: 聚焦于对波斯文学、阿拉伯文学(如《一千零一夜》的源流考证)以及印度民间文学的专门研究,这些内容主要集中于区域文学的个案分析,而非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总体对比。 --- 第二部分:文集、散文与晚年回忆(独立于学术论著的卷册) 《季羡林全集》的后半部分,通常包含大量的散文、回忆录和面向大众的演讲集,它们是了解季先生个人精神世界和生活哲学的钥匙,与严谨的学术论著体系形成互补。 1. 岁月的回响:回忆录与个人史诗 这部分内容记录了季先生坎坷而光辉的一生,具有极强的自传性和历史见证性。 《牛棚杂忆》的完整版本与增补: 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精神挣扎与坚韧,充满对往昔友人和时代的深沉怀念。这属于个人口述历史和回忆文学范畴。 早期留学生活剪影: 记述了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期间,与陈寅恪、胡适等学者的交往点滴,以及在异国他乡对中国命运的忧思。 对师友的追忆录: 怀念其师辈如梁启超、王国维等人的学术风范与人格魅力,这些文字往往情感充沛,叙事性强,而非纯粹的学术议论。 2. 人间随笔:文化杂谈与人生感悟 这部分是季先生影响力最为广泛的部分,多发表于报刊杂志,以其简洁流畅、富含哲理的笔调著称。 《学林漫笔》与《杂忆与杂写》选篇: 包含大量对教育改革、学术诚信、当代社会现象的犀利评论。例如,对“真、善、美”的现代诠释,对“浮躁”学风的批判等,这些都是对社会现象的即时回应,而非对中国文化本体的系统梳理。 田园诗意的散文: 记录了季先生在晚年致力于园艺、书法、品茗的闲适生活,文字中流淌着对自然与宁静的向往,充满生活情趣。 演讲集(面向青年学子的寄语): 鼓励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勤奋与正直的重要性,具有强烈的教育和鼓舞作用。 3. 译文与文献整理(非原创学术论文) 全集中也收录了季先生早年翻译的西方汉学著作或印度语文学作品,这些是其学术能力的外延,而非其核心的原创性“中国文化”论述。 例如,早期对某些德文印度学专著的节译或导读,旨在将西方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国内学界。 --- 总结: 《季羡林全集》的整体结构,除了核心的《学术论著》系列外,还包括了广阔的印度学文献精研、中亚史地考证、治学方法论的自我反思,以及大量的回忆录、社会评论与人生哲思。这些部分独立于《学术论著5: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1)》所聚焦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总体对比分析框架之外,共同构筑了季羡林先生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学者的完整形象。

用户评价

评分

浏览这部全集的侧重点,我立刻被“学术论著5”这个标签所吸引。对于一位严肃的读者而言,全集中的论著部分才是真正的精华所在,它代表了学者一生思想的结晶和方法论的成熟。尤其是在探讨“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时,我们需要的不是通俗读物,而是那种能够激发思维深处共鸣的学术文本。我推测,季老在这部分内容中,必然会涉及到他对文化“体”与“用”的深刻见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体”是否能适应现代社会乃至未来世界的挑战?“用”的部分,即外在表现形式,又该如何借鉴西方文明中那些行之有效的经验?这本书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视角,告诉我们文化传承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在历史大势中不断自我调适、寻求平衡的动态过程。我期待在这部著作中找到关于文化韧性与适应性的深刻洞察,以指导我们当下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再创造。

评分

翻开这本厚重的第13卷,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思想的厚度和广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1)”的内文,但光是这个选题就足以让我心潮澎湃。季羡林先生一生致力于比较文学、文化人类学等领域的研究,他的文字往往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又似历史长河的记录者般温厚。我期待他在这部分论著中,能展现出他一贯的温和而坚定的批判精神,不是简单地赞美或贬低某一方文化,而是力求在理性的框架下,搭建一座理解不同文明的桥梁。想象一下,当他将印度学、中亚研究的成果融入到对中国核心文化的阐释中时,那种融汇贯通的洞察力将是何等的震撼。这本书,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化的罗列和总结,更是一场关于“如何看待自身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位置”的深刻反思,它要求读者必须跳出狭隘的民族主义视角,以一种更具人类学眼光的宏大叙事来审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所孕育出的文明精粹。

评分

我对于这本《季羡林全集》中关于“东西方文化”的探讨抱有极高的期望,因为这恰恰是当代中国学术界面临的核心议题之一。我们总是谈论“文明的交流互鉴”,但如何将这种宏大的口号落实到扎实的、有说服力的学术论证中,却是一门大学问。季老的治学风格,我印象中总是带着一种实证研究的严谨性,他不会停留在空泛的理论说教上。我猜想,在这一卷中,他可能会选取具体的历史节点或文化载体——或许是丝绸之路上的宗教符号流变,或许是某个哲学概念在不同文明间传播的语境变迁——来作为切入点,进行细致的、层层剥茧的分析。这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往往比自上而下的宏观论述更具有说服力,更能体现出文化变迁的真实轨迹。如果他能成功地描绘出东方与西方在某些根本性问题上的异同,并指出那些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领域,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

评分

手捧这本集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季老先生名字的分量,它本身就是一种质量的保证。关于“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这个主题,我更期待的是他如何处理“差异”与“共通”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知道,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上存在诸多显著差异,但季老的研究路径,往往倾向于在看似截然不同的表象下,发掘出人类共同的情感和追求。他会不会用他深厚的梵文和外语功底,去比对古代文献中对于“真”、“善”、“美”的表述,从而证明跨越文化藩篱的某种普世人性存在?这种超越表层对立的哲学高度,是我从其他研究者那里很少看到的。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套成熟的方法论,指导我们如何在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以一种开放且自信的姿态,参与到全球文明的对话中去,避免陷入文化上的孤芳自赏。

评分

这部《季羡林全集》的第13卷,聚焦于“学术论著5”,具体标题是“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1)”。尽管我对这本书的具体内容还停留在封面和目录的阶段,但我对季老先生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深度是充满敬意的。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如何以其独特的视角,剖析中国文化这块深厚的土壤,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与世界文化对话的背景之下。我猜想,季老定会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广博的跨文化研究经验,为我们揭示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图景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例如,他或许会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比如儒家、道家,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既保持了其核心精神的稳定性,又在与外来文化(如佛教传入后的融合)的碰撞中实现自我革新与发展的。这种关于“守正创新”的文化生命力的探讨,无疑是当下我们理解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理论基石。我尤其关注他对于文化传播路径和接受机制的分析,希望他能提供一个超越简单“介绍”层面的、更具穿透力的学术框架,让我们领略到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与深刻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