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全集(第13捲):學術論著5.中國文化與東西方文化(1)

季羨林全集(第13捲):學術論著5.中國文化與東西方文化(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無 譯
圖書標籤:
  • 季羨林
  • 中國文化
  • 西方文化
  • 文化比較
  • 學術著作
  • 曆史
  • 哲學
  • 文學
  • 東方學
  • 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磐恒誌行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外語教學與研究齣版社
ISBN:9787560092089
商品編碼:30076315697
叢書名: 季羨林全集第13捲學術論著五中國文化與東西方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0-09-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季羨林全集(第13捲):學術論著5.中國文化與東西方文化(1)

:88.00元

作者:季羨林

齣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年1月1日

ISBN:9787560092089

字數:

頁碼:551

版次:第1版

裝幀:精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1.1 Kg

編輯推薦


《季羨林全集(第13捲): 學術論著5》是由外語教學與研究齣版社齣版的。

目錄


期刊簡介:《中印研究》
從中印文化關係談到中國梵文的研究
佛教對於宋代理學影響之一例
論梵文td的音譯
中國紙和造紙法輸入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
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
吐火羅語的發現與考釋及其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中國紙和造紙法初是否是由海路傳到印度去的?
《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序
印度文學在中國
《中印文化關係史論文集》前言
關於中國紙和造紙法輸入印度問題的補遺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校注《大唐西域記》前言
對《絲》、《紙》兩篇文章的補正

中印文化交流史
一 導言
二 濫觴(漢朝以前)
三 活躍(後漢三國25-280)
四 鼎盛(兩晉南北朝隋唐265-907)
五 衰微(宋元960——1368)
六 復蘇(明1368-1644)
七 大轉摺(明末清初)
八 涓涓細流(清代、近代、現代下限是1949年新中國建立)
九 結束語
印度眼科醫術傳人中國考
中印文化交流源遠流長

內容提要


《季羨林全集(第13捲):學術論著5.中國文化與東西方文化(1)》內容簡介:收在這本書裏的一些文章都是近十年來寫成的。有的發錶過,有的沒有發錶。這都是些極膚淺的東西,本來是不敢拿齣來“災梨禍棗”的;但是中國有一句老話“聊勝於無”,我就是本著這種精神拿齣來的。我希望,這些東西能供中國和印度研究中印文化交流的學者們參考;我也希望得到他們的指教。

作者介紹



季羨林全集(第1捲至第12捲及其他捲冊)內容梗概 《季羨林全集》是一部宏偉的文化史詩,係統梳理瞭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跨越世紀的學術探索、思想精髓與文化貢獻。本全集匯集瞭季先生一生最核心的學術成果、散文隨筆以及珍貴的書信往來,全麵展現瞭他融匯中西、貫通古今的非凡學識和深厚人文情懷。 以下將詳細介紹《季羨林全集》中與《學術論著5:中國文化與東西方文化(1)》並無直接包含或重疊內容的捲冊、輯錄與主題,以勾勒齣全集其他部分的廣闊圖景。 --- 第一部分:捲帙浩繁的學術研究主體 《季羨林全集》的主體部分,即前十餘捲的學術論著,主要聚焦於印度學、梵文學、中印文化關係、敦煌學以及比較文學等領域,這些研究構成瞭季先生作為“國學大師”的基石。 1. 梵文與印度古代文學研究(捲I 至 捲IV 左右) 這一部分集中展示瞭季先生早年在德國柏林大學求學期間打下的堅實基礎,以及迴國後數十年在印度學領域的開拓性工作。 《印度文學史》的早期草稿與論述: 詳細收錄瞭季先生對印度古代史詩、婆羅門教經典以及佛教經典的精深解讀。重點在於對《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等核心文獻的文本考證和文化背景分析,區彆於後期宏觀的文化比較,此處更側重於語言學和文獻學的精確性。 中亞古籍的梵文研究: 包含對通過新疆、西藏等地發現的梵文殘片、貝葉經的釋讀工作。例如,對吐火羅語(今已消亡的古印歐語係分支)與梵文的相互影響、詞匯藉用等進行的細緻辨析。 犍陀羅藝術與佛教早期傳播的語言學視角: 探討瞭佛教藝術如何在犍陀羅地區形成並嚮東傳播過程中,語言(如犍陀羅語、巴利語)所扮演的角色,涉及許多純粹的梵文詞源分析。 2. 吐魯番學與中亞古代文明(捲V 至 捲VII 左右) 季先生是敦煌學和吐魯番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這部分內容,雖然與“東西方文化”有交叉,但其核心在於對特定考古發掘成果的文獻學整理和地理曆史學考證,而非抽象的文化比較。 《吐魯番齣土文書研究》的專題論文集: 重點分析瞭齣土的佉盧文、古藏文、迴鶻文等多種文字的財政、律法、宗教文書,還原瞭中亞絲綢之路上多元民族的社會結構和生活麵貌。 《中亞民族史略》的早期研究: 側重於對粟特人、月氏人等曆史民族的起源和遷徙路徑的考證,依賴於碑銘、墓誌銘和中外史料的比對,具有強烈的曆史地理學色彩。 中外學者往來信函中關於文書交換和解讀的記錄: 展現瞭二十世紀中葉國際漢學界在敦煌、吐魯番資料獲取和研究上的艱難曆程。 3. 比較文學與東方學理論建構(捲VIII 至 捲XII 左右) 這部分收錄瞭季先生在方法論和理論層麵的思考,旨在建立起一套符閤東方實際的文學和文化研究體係。 “不古不今,不中不西”的學術方法論闡述: 詳細論述瞭季先生如何反對將東方文化置於西方標準之下進行評判的傾嚮,強調瞭文化研究的主體性和特殊性。這與《學術論著5》中對“中國文化”的論述是分流的,此處更偏嚮研究方法論的構建。 比較文學的東方視角: 探討瞭東西方文學在敘事結構、原型意象上的深層異同,例如對“神話-史詩-小說”發展路徑的東方學解讀,這與西方傳統比較文學理論(如美國普林斯頓學派)的論述形成瞭鮮明的對比。 《東方文學史論稿》的早期精選: 聚焦於對波斯文學、阿拉伯文學(如《一韆零一夜》的源流考證)以及印度民間文學的專門研究,這些內容主要集中於區域文學的個案分析,而非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總體對比。 --- 第二部分:文集、散文與晚年迴憶(獨立於學術論著的捲冊) 《季羨林全集》的後半部分,通常包含大量的散文、迴憶錄和麵嚮大眾的演講集,它們是瞭解季先生個人精神世界和生活哲學的鑰匙,與嚴謹的學術論著體係形成互補。 1. 歲月的迴響:迴憶錄與個人史詩 這部分內容記錄瞭季先生坎坷而光輝的一生,具有極強的自傳性和曆史見證性。 《牛棚雜憶》的完整版本與增補: 記錄瞭特定曆史時期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態、精神掙紮與堅韌,充滿對往昔友人和時代的深沉懷念。這屬於個人口述曆史和迴憶文學範疇。 早期留學生活剪影: 記述瞭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和柏林大學期間,與陳寅恪、鬍適等學者的交往點滴,以及在異國他鄉對中國命運的憂思。 對師友的追憶錄: 懷念其師輩如梁啓超、王國維等人的學術風範與人格魅力,這些文字往往情感充沛,敘事性強,而非純粹的學術議論。 2. 人間隨筆:文化雜談與人生感悟 這部分是季先生影響力最為廣泛的部分,多發錶於報刊雜誌,以其簡潔流暢、富含哲理的筆調著稱。 《學林漫筆》與《雜憶與雜寫》選篇: 包含大量對教育改革、學術誠信、當代社會現象的犀利評論。例如,對“真、善、美”的現代詮釋,對“浮躁”學風的批判等,這些都是對社會現象的即時迴應,而非對中國文化本體的係統梳理。 田園詩意的散文: 記錄瞭季先生在晚年緻力於園藝、書法、品茗的閑適生活,文字中流淌著對自然與寜靜的嚮往,充滿生活情趣。 演講集(麵嚮青年學子的寄語): 鼓勵年輕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強調勤奮與正直的重要性,具有強烈的教育和鼓舞作用。 3. 譯文與文獻整理(非原創學術論文) 全集中也收錄瞭季先生早年翻譯的西方漢學著作或印度語文學作品,這些是其學術能力的外延,而非其核心的原創性“中國文化”論述。 例如,早期對某些德文印度學專著的節譯或導讀,旨在將西方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紹給國內學界。 --- 總結: 《季羨林全集》的整體結構,除瞭核心的《學術論著》係列外,還包括瞭廣闊的印度學文獻精研、中亞史地考證、治學方法論的自我反思,以及大量的迴憶錄、社會評論與人生哲思。這些部分獨立於《學術論著5:中國文化與東西方文化(1)》所聚焦的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總體對比分析框架之外,共同構築瞭季羨林先生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學者的完整形象。

用戶評價

評分

手捧這本集子,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季老先生名字的分量,它本身就是一種質量的保證。關於“中國文化與東西方文化”這個主題,我更期待的是他如何處理“差異”與“共通”之間的辯證關係。我們知道,東西方文化在思維模式、價值取嚮上存在諸多顯著差異,但季老的研究路徑,往往傾嚮於在看似截然不同的錶象下,發掘齣人類共同的情感和追求。他會不會用他深厚的梵文和外語功底,去比對古代文獻中對於“真”、“善”、“美”的錶述,從而證明跨越文化藩籬的某種普世人性存在?這種超越錶層對立的哲學高度,是我從其他研究者那裏很少看到的。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們提供一套成熟的方法論,指導我們如何在保持文化主體性的前提下,以一種開放且自信的姿態,參與到全球文明的對話中去,避免陷入文化上的孤芳自賞。

評分

翻開這本厚重的第13捲,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撲麵而來的思想的厚度和廣度。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中國文化與東西方文化(1)”的內文,但光是這個選題就足以讓我心潮澎湃。季羨林先生一生緻力於比較文學、文化人類學等領域的研究,他的文字往往如同手術刀般精準,又似曆史長河的記錄者般溫厚。我期待他在這部分論著中,能展現齣他一貫的溫和而堅定的批判精神,不是簡單地贊美或貶低某一方文化,而是力求在理性的框架下,搭建一座理解不同文明的橋梁。想象一下,當他將印度學、中亞研究的成果融入到對中國核心文化的闡釋中時,那種融匯貫通的洞察力將是何等的震撼。這本書,在我看來,絕不僅僅是對中國文化的羅列和總結,更是一場關於“如何看待自身文化在世界舞颱上的位置”的深刻反思,它要求讀者必須跳齣狹隘的民族主義視角,以一種更具人類學眼光的宏大敘事來審視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所孕育齣的文明精粹。

評分

這部《季羨林全集》的第13捲,聚焦於“學術論著5”,具體標題是“中國文化與東西方文化(1)”。盡管我對這本書的具體內容還停留在封麵和目錄的階段,但我對季老先生的學術視野和研究深度是充滿敬意的。我更期待的是,這本書如何以其獨特的視角,剖析中國文化這塊深厚的土壤,並將其置於更廣闊的、與世界文化對話的背景之下。我猜想,季老定會以其深厚的國學功底和廣博的跨文化研究經驗,為我們揭示中國文化在世界文明圖景中的獨特地位與價值。例如,他或許會深入探討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比如儒傢、道傢,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既保持瞭其核心精神的穩定性,又在與外來文化(如佛教傳入後的融閤)的碰撞中實現自我革新與發展的。這種關於“守正創新”的文化生命力的探討,無疑是當下我們理解中國文化自信的重要理論基石。我尤其關注他對於文化傳播路徑和接受機製的分析,希望他能提供一個超越簡單“介紹”層麵的、更具穿透力的學術框架,讓我們領略到文化交流的復雜性與深刻性。

評分

瀏覽這部全集的側重點,我立刻被“學術論著5”這個標簽所吸引。對於一位嚴肅的讀者而言,全集中的論著部分纔是真正的精華所在,它代錶瞭學者一生思想的結晶和方法論的成熟。尤其是在探討“中國文化與東西方文化”時,我們需要的不是通俗讀物,而是那種能夠激發思維深處共鳴的學術文本。我推測,季老在這部分內容中,必然會涉及到他對文化“體”與“用”的深刻見解。中國文化的核心“體”是否能適應現代社會乃至未來世界的挑戰?“用”的部分,即外在錶現形式,又該如何藉鑒西方文明中那些行之有效的經驗?這本書的意義,或許就在於提供瞭一個曆史性的視角,告訴我們文化傳承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一個在曆史大勢中不斷自我調適、尋求平衡的動態過程。我期待在這部著作中找到關於文化韌性與適應性的深刻洞察,以指導我們當下對傳統文化的再認識和再創造。

評分

我對於這本《季羨林全集》中關於“東西方文化”的探討抱有極高的期望,因為這恰恰是當代中國學術界麵臨的核心議題之一。我們總是談論“文明的交流互鑒”,但如何將這種宏大的口號落實到紮實的、有說服力的學術論證中,卻是一門大學問。季老的治學風格,我印象中總是帶著一種實證研究的嚴謹性,他不會停留在空泛的理論說教上。我猜想,在這一捲中,他可能會選取具體的曆史節點或文化載體——或許是絲綢之路上的宗教符號流變,或許是某個哲學概念在不同文明間傳播的語境變遷——來作為切入點,進行細緻的、層層剝繭的分析。這種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往往比自上而下的宏觀論述更具有說服力,更能體現齣文化變遷的真實軌跡。如果他能成功地描繪齣東方與西方在某些根本性問題上的異同,並指齣那些可以相互藉鑒、共同發展的領域,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將是不可估量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