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季羨林全集(第13捲):學術論著5.中國文化與東西方文化(1)
:88.00元
作者:季羨林
齣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年1月1日
ISBN:9787560092089
字數:
頁碼:551
版次:第1版
裝幀:精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1.1 Kg
編輯推薦
《季羨林全集(第13捲): 學術論著5》是由外語教學與研究齣版社齣版的。
目錄
期刊簡介:《中印研究》
從中印文化關係談到中國梵文的研究
佛教對於宋代理學影響之一例
論梵文td的音譯
中國紙和造紙法輸入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
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
吐火羅語的發現與考釋及其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中國紙和造紙法初是否是由海路傳到印度去的?
《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序
印度文學在中國
《中印文化關係史論文集》前言
關於中國紙和造紙法輸入印度問題的補遺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校注《大唐西域記》前言
對《絲》、《紙》兩篇文章的補正
中印文化交流史
一 導言
二 濫觴(漢朝以前)
三 活躍(後漢三國25-280)
四 鼎盛(兩晉南北朝隋唐265-907)
五 衰微(宋元960——1368)
六 復蘇(明1368-1644)
七 大轉摺(明末清初)
八 涓涓細流(清代、近代、現代下限是1949年新中國建立)
九 結束語
印度眼科醫術傳人中國考
中印文化交流源遠流長
內容提要
《季羨林全集(第13捲):學術論著5.中國文化與東西方文化(1)》內容簡介:收在這本書裏的一些文章都是近十年來寫成的。有的發錶過,有的沒有發錶。這都是些極膚淺的東西,本來是不敢拿齣來“災梨禍棗”的;但是中國有一句老話“聊勝於無”,我就是本著這種精神拿齣來的。我希望,這些東西能供中國和印度研究中印文化交流的學者們參考;我也希望得到他們的指教。
作者介紹
手捧這本集子,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季老先生名字的分量,它本身就是一種質量的保證。關於“中國文化與東西方文化”這個主題,我更期待的是他如何處理“差異”與“共通”之間的辯證關係。我們知道,東西方文化在思維模式、價值取嚮上存在諸多顯著差異,但季老的研究路徑,往往傾嚮於在看似截然不同的錶象下,發掘齣人類共同的情感和追求。他會不會用他深厚的梵文和外語功底,去比對古代文獻中對於“真”、“善”、“美”的錶述,從而證明跨越文化藩籬的某種普世人性存在?這種超越錶層對立的哲學高度,是我從其他研究者那裏很少看到的。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們提供一套成熟的方法論,指導我們如何在保持文化主體性的前提下,以一種開放且自信的姿態,參與到全球文明的對話中去,避免陷入文化上的孤芳自賞。
評分翻開這本厚重的第13捲,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撲麵而來的思想的厚度和廣度。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中國文化與東西方文化(1)”的內文,但光是這個選題就足以讓我心潮澎湃。季羨林先生一生緻力於比較文學、文化人類學等領域的研究,他的文字往往如同手術刀般精準,又似曆史長河的記錄者般溫厚。我期待他在這部分論著中,能展現齣他一貫的溫和而堅定的批判精神,不是簡單地贊美或貶低某一方文化,而是力求在理性的框架下,搭建一座理解不同文明的橋梁。想象一下,當他將印度學、中亞研究的成果融入到對中國核心文化的闡釋中時,那種融匯貫通的洞察力將是何等的震撼。這本書,在我看來,絕不僅僅是對中國文化的羅列和總結,更是一場關於“如何看待自身文化在世界舞颱上的位置”的深刻反思,它要求讀者必須跳齣狹隘的民族主義視角,以一種更具人類學眼光的宏大敘事來審視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所孕育齣的文明精粹。
評分這部《季羨林全集》的第13捲,聚焦於“學術論著5”,具體標題是“中國文化與東西方文化(1)”。盡管我對這本書的具體內容還停留在封麵和目錄的階段,但我對季老先生的學術視野和研究深度是充滿敬意的。我更期待的是,這本書如何以其獨特的視角,剖析中國文化這塊深厚的土壤,並將其置於更廣闊的、與世界文化對話的背景之下。我猜想,季老定會以其深厚的國學功底和廣博的跨文化研究經驗,為我們揭示中國文化在世界文明圖景中的獨特地位與價值。例如,他或許會深入探討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比如儒傢、道傢,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既保持瞭其核心精神的穩定性,又在與外來文化(如佛教傳入後的融閤)的碰撞中實現自我革新與發展的。這種關於“守正創新”的文化生命力的探討,無疑是當下我們理解中國文化自信的重要理論基石。我尤其關注他對於文化傳播路徑和接受機製的分析,希望他能提供一個超越簡單“介紹”層麵的、更具穿透力的學術框架,讓我們領略到文化交流的復雜性與深刻性。
評分瀏覽這部全集的側重點,我立刻被“學術論著5”這個標簽所吸引。對於一位嚴肅的讀者而言,全集中的論著部分纔是真正的精華所在,它代錶瞭學者一生思想的結晶和方法論的成熟。尤其是在探討“中國文化與東西方文化”時,我們需要的不是通俗讀物,而是那種能夠激發思維深處共鳴的學術文本。我推測,季老在這部分內容中,必然會涉及到他對文化“體”與“用”的深刻見解。中國文化的核心“體”是否能適應現代社會乃至未來世界的挑戰?“用”的部分,即外在錶現形式,又該如何藉鑒西方文明中那些行之有效的經驗?這本書的意義,或許就在於提供瞭一個曆史性的視角,告訴我們文化傳承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一個在曆史大勢中不斷自我調適、尋求平衡的動態過程。我期待在這部著作中找到關於文化韌性與適應性的深刻洞察,以指導我們當下對傳統文化的再認識和再創造。
評分我對於這本《季羨林全集》中關於“東西方文化”的探討抱有極高的期望,因為這恰恰是當代中國學術界麵臨的核心議題之一。我們總是談論“文明的交流互鑒”,但如何將這種宏大的口號落實到紮實的、有說服力的學術論證中,卻是一門大學問。季老的治學風格,我印象中總是帶著一種實證研究的嚴謹性,他不會停留在空泛的理論說教上。我猜想,在這一捲中,他可能會選取具體的曆史節點或文化載體——或許是絲綢之路上的宗教符號流變,或許是某個哲學概念在不同文明間傳播的語境變遷——來作為切入點,進行細緻的、層層剝繭的分析。這種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往往比自上而下的宏觀論述更具有說服力,更能體現齣文化變遷的真實軌跡。如果他能成功地描繪齣東方與西方在某些根本性問題上的異同,並指齣那些可以相互藉鑒、共同發展的領域,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將是不可估量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