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康輶纪行:东槎纪略 | 作者 | (清)姚莹著 施培毅、徐寿凯点校 |
| 定价 | 260.00元 | 出版社 | 黄山书社 |
| ISBN | 9787546143200 | 出版日期 | 2013-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康輶纪行·东槎纪略》共十六卷,是姚莹两次奉使西藏所写的日记。两书以“经世致用”为目的,都是作者经过实地调查考证后写成的,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非一般辑佚搜奇的笔记可比。 |
| 作者简介 | |
| (清)姚莹著 施培毅、徐寿凯点校姚莹,字石甫,号明权,晚号展和,安徽桐城人,清嘉庆十三年进士。作有《寸阴丛录》四卷。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安徽古籍丛书》既重视整理出版像朱熹、方以智、戴震、吴汝纶这样的大家名家之作,也重视那些在全国范围内可能名声不显,但在某一地域、某一方面有地位和影响的人物,如吴肃公、朱书、方孝标、赵吉士、胡赓善、汪宗沂等;有些在当时就是人物或具有重要的影响,但由于某种(主要是政治)原因,尚不被当今学术界普遍知晓,更缺乏应有的评价和研究,如明清之际的吴应箕、钱澄之,清末的杨仁山、萧穆、马其昶、姚永朴等,对他们的著作,更是整理的重点。这套丛书尤其重视稿本、精抄本、名校本等稀见版本的搜集、整理,如因清廷而长期被禁毁的著作等,从而使先辈心血不致沦亡。该套丛书选用原刻本或底本,并广罗众本,互相比勘,在校订文字、考证、注释、补辑、撰写点校说明等方面,作了许多富有成效、不可磨灭的工作,出版后获得学界广泛好评。《安徽古籍丛书》卷帙浩繁,版本源流复杂,而且大多都是*次整理点校,书中难免存在若干不足,而且出版时间较早的图书有些已经绝版,丛书开本、装帧也不尽相同,不利于集中展示、收藏和研究。 《安徽古籍丛书萃编》从2010年(包括2010年)以前出版的《安徽古籍丛书》中选取文献资料价值大、校点整理质量上乘、学界仍有需求的图书进行拾遗补漏、出校勘记、补充索引等,重新整理出版。本丛书是一部内容、装帧精美、印制精良的首套《安徽古籍丛书》精选本,集中、全面地展示安徽先贤古籍研究的成就,凝结了当代安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众多学者与专家的心血,展示20多年来安徽古籍整理研究的成就和20多年来安徽古籍整理出版的成就。 |
| 文摘 |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设计古朴又不失雅致,纸张的触感温润,油墨散发着一种老物件特有的沉静气息。特别是那些精心挑选的插图和地图,细节之处可见出版方的用心。对于喜爱实体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珍品。每一页的排版都遵循着传统典籍的韵味,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历史的敬畏。那种捧在手里,翻动纸页时发出的轻微声响,是数字阅读无法替代的仪式感。我甚至花了不少时间端详那些批注和校注的痕迹,能感受到点校者在整理这些旧籍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专业素养,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影印或重排,更是一次严谨的学术梳理和文化传承工作。
评分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史料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为我们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地理变迁、地方志记载的补充,乃至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第一手的、未经过度解读的原始资料。那些对沿途关隘、渡口、物产的详细记载,对于历史地理学家或民俗研究者来说,简直是宝藏。点校本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普通研究者接触和辨识原貌的难度,使得这些珍贵的信息能够更广泛地被利用和研究。这不仅是对历史文本的保护,更是对知识普及的一种积极贡献。相比起一些晦涩难懂的孤本,这种经过现代学术规范整理的版本,无疑架起了古今学人之间的桥梁,功德无量。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那个时代的韵味,读起来需要一些耐心去适应,但一旦沉浸其中,便仿佛穿越回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那种细腻的观察,对山川景物的描摹,以及对风土人情的记录,都显得那样真实而鲜活。它不像现代游记那样追求效率和猎奇,而是充满了士大夫特有的那种悠然自得和对天地万物的哲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异域文化的尊重与审慎态度,没有将自身置于高位俯瞰,而是以一个谦逊的观察者的姿态去记录和理解。这种温润的笔触,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是在看游记,更像是在与一位古代的智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足迹的交织。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远足,它强迫你的思绪慢下来,去关注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轻易忽略的细节。比如,对水文的考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捕捉,以及对民间信仰的侧面描绘。这让我开始反思现代生活节奏对我们感知世界能力的影响。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习惯于快速消费碎片化的知识,却鲜少有时间去跟随一位行者的缓慢步伐,去体会“路遥知马力”的深刻含义。阅读此书,需要读者摒弃“速成”的观念,用一种近乎冥想的状态去品味文字的力量,去感受作者在长途跋涉中对自我、对外界的不断审视和修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校注质量,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让人感觉到他们并非仅仅是出于商业目的来发行此书。从版式到字体选择,都力求还原古典文献的庄重感,同时又通过现代排版技术确保了阅读的舒适度,这是一种高难度的平衡。特别是那些详细的校勘记和注释,清晰地标注了哪些是原貌,哪些是后人增补或订正之处,这种透明度和严谨性,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对于那些追求原汁原味但又需要现代工具辅助理解的读者而言,这样的版本是市场上难得的精品,显示出出版社在古籍整理和出版领域深厚的底蕴和对学术规范的恪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