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译注(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战国]墨翟 张永祥 肖霞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墨子译注(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战国]墨翟 张永祥 肖霞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战国] 墨翟 张永祥 肖霞注 著
图书标签:
  • 墨子
  • 先秦诸子
  • 战国
  • 哲学
  • 道家
  • 墨家
  • 古籍
  • 译注
  • 中国古代名著
  • 张永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煜城弘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1528
商品编码:3008708923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墨子译注(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作者 墨翟 张永祥 肖霞注
定价 46.00元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32581528 出版日期 2016-07-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墨子(前468-前376)为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家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墨家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现存《墨子》一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后世多散佚。至清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乾隆时,卢文昭、孙星衍互校此书,略有端绪。毕沅在卢、孙二人基础上,“遍览唐宋类书、古今传注所引,正其讹谬,又以知闻疏通其惑”。张永祥所作的译注,在每篇开头都做解题,讲明大概内容,类似于导读;解题后为正文,正文后为简明的注,释梳理文字,随后为流畅的现代汉语翻译;每篇末尾有详细的评析,以现代人的视角来进行古为今用的阐释。这一系列的整理工作,非常有利于普通读者的阅读。

   作者简介
张永祥(1976年5月),男,汉族,河南许昌人,讲师,博士。201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古代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在站博士后,就职于南阳师范学院。主要科研成果:2007年以来,先后在各级刊物公开发表论文9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3篇;集刊3篇;出版专著一部。参与国家社会科项目一项,参与主持华东师范大学985重大学术文化工程《子藏?论语卷》的编纂工作。

   目录
前 言
亲 士
修 身
所 染
法 仪
七 患
辞 过
三 辩
尚贤上
尚贤中
尚贤下
尚同上
尚同中
尚同下
兼爱上
兼爱中
兼爱下
非攻上
非攻中
非攻下
节用上
节用中
节葬下
天志上
天志中
天志下
明鬼下
非乐上
非命上
非命中
非命下
非儒下
经 上
经 下
经说上
经说下
大 取
小 取
耕 柱
贵 义
公 孟
鲁 问
公 输
备城门
备高临
备 梯
备 水
备 突
备 穴
备蛾傅
迎敌祠
旗 帜
号 令
杂 守


   编辑推荐
墨子为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家的创始人。现存《墨子》一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后世多散佚。至清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乾隆时,卢文昭、孙星衍互校此书,略有端绪。毕沅在卢、孙二人基础上,“遍览唐宋类书、古今传注所引,正其讹谬,又以知闻疏通其惑”。张永祥所作的译注,在每篇开头都做解题,讲明大概内容,类似于导读;解题后为正文,正文后为简明的注,释梳理文字,随后为流畅的现代汉语翻译;每篇末尾有详细的评析,以现代人的视角来进行古为今用的阐释。这一系列的整理工作,非常有利于普通读者的阅读。

   文摘

   序言

《墨子:兼爱、非攻与尚贤的哲学回响》 在中国思想史的长河中,墨子以其独特的“兼爱”、“非攻”、“尚贤”等学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所创立的墨家,曾是与儒家并驾齐驱的重要学派,其思想体系的严谨、逻辑的清晰、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关怀,至今仍能引发人们的思考与共鸣。本书《墨子:兼爱、非攻与尚贤的哲学回响》,旨在深入浅出地解读墨子及其门徒留下的经典著作,带领读者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领略这位古代哲人的智慧光芒。 一、 墨子其人及其时代背景:乱世中的悲悯与革新 墨子,名翟,约生活于公元前470年至公元前390年之间,正值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的动荡年代。在他之前,社会秩序的崩塌,传统的道德伦理受到严重挑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墨子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病症,并以其超越时代的洞察力,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解决方案。 与当时许多专注于统治阶层或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家不同,墨子更关注普通民众的疾苦。他曾长期从事过各种技艺,如工匠、守城等,这使得他对民间疾苦有着切身的体会。他的哲学思想,并非象牙塔中的空谈,而是源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并以一种近乎“悲悯”的情怀,试图为当时的社会寻求解困之道。 墨家学派的兴起,与当时社会急剧的变革紧密相关。诸侯为了争夺霸权,发动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各种“巧言令色”、“文过饰非”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墨子以其务实的态度和激进的主张,试图涤荡这些弊病,重建一种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秩序。 二、 墨学精髓:兼爱、非攻、尚贤的逻辑与实践 本书将逐一剖析墨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并深入探讨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及其在当时社会的应用。 1. 兼爱:超越血缘与亲疏的博爱精神 “兼爱”是墨子学说的基石,也是其最富争议和最令人称道的思想之一。“兼爱”并非简单的“博爱”,而是强调“爱人若己”,将对他人的爱,推及到所有人,不分亲疏、贵贱、等级,一视同仁。在战乱频繁、人伦失序的年代,墨子提出“兼爱”,是对当时“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国,君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茀草,则臣视君如茀茀”,以及“父子兄弟”之间厚此薄彼的观念的直接批判。 墨子认为,导致天下大乱的根源在于“不相爱”,即人们只爱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国家,而不爱他人。他运用一系列严密的逻辑论证,如“利”、“义”、“仁”,来阐述“兼爱”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他认为,如果人人都能“兼爱”,那么战争就会停止,社会矛盾就会化解,人人都能过上安定的生活。例如,他以“此也,彼也,非此也,非彼也”的简单推理,说明爱人与被爱人之间的利益是相互依存的。 本书将深入探讨“兼爱”的理论基础,如“兼相爱,交相利”,以及墨子如何通过“兼爱”来消解社会冲突,促进个体与集体的共同发展。同时,也会分析“兼爱”在古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它对现代社会博爱精神的启示。 2. 非攻:和平主义的理性呐喊 “非攻”是墨子学说的另一重要支柱,也是其最鲜明的实践主张。在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成为常态,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墨子对此深恶痛绝,他以“仁”为出发点,强烈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墨子认为,战争是“大盗”,是“暴主”欺凌弱小的行为,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只有毁灭和痛苦。他不仅从道德层面谴责战争,更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分析战争的巨大消耗和破坏性,以及其无法带来的真正利益。他通过详细的统计和分析,指出战争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破坏生产,造成饥荒和瘟疫,最终使参战双方都付出惨痛的代价。 墨子不仅是理论上的“非攻者”,更是实践中的“止战者”。他带领墨家弟子,运用精湛的防御技术,前往被侵略的国家,帮助他们抵御强敌,以实际行动践行“非攻”的主张。本书将详细介绍墨子“非攻”的论证过程,包括其对战争的利弊分析,以及墨家弟子在守城实践中的英勇事迹,展现墨子“爱民”、“止暴”的坚定决心。 3. 尚贤:精英政治的公平原则 “尚贤”是墨子针对当时社会政治体制提出的改革主张,强调不拘一格选拔贤才,不分出身、门第,唯才是举。在那个贵族世袭、任人唯亲的时代,墨子提出了“尚贤”的理念,为社会注入了一股公平竞争的清流。 墨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兴盛与否,关键在于能否任用有才能的人。“尚贤”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出真正有能力、有德行的人来治理国家,从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乐。“尚贤”的“尚”,并非简单的“推崇”,而是包含着“举”和“用”的含义,即不仅要发现贤才,更要大胆地任用他们。 墨子在《尚贤》篇中,以生动的比喻和严密的逻辑,论证了“尚贤”的必要性。他认为,如果君主不能“尚贤”,反而“尚同”(即君主说什么,臣下就做什么),那么国家必然会走向衰败。他强调,贤者之“爵”应该与其“能”相符,才能使天下“治”。 本书将深入解读墨子“尚贤”思想的时代意义,分析其在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他对后世政治体制改革的启示。我们将看到,墨子所倡导的“尚贤”,是对当时社会不公现象的有力挑战,也是对一种更有效率、更公平的治理模式的探索。 三、 墨学思想的逻辑严谨性与批判精神 墨子学说的一大特色在于其高度的逻辑性。他善于运用“三表法”,即“有说”、“说之”、“说而言可”来论证事理,确保其主张的合理性和说服力。这种逻辑严谨的论证方法,在先秦诸子中是极为突出的。 本书将结合《墨子》原文,详细解析墨子是如何运用“三表法”来论证“兼爱”、“非攻”、“尚贤”等重要思想的。我们将看到,墨子的论证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紧密联系实际,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同时,墨子的思想中蕴含着强烈的批判精神。他毫不留情地批判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弊病,如“君之所欲,臣之所聚;君欲之,则臣兼利;臣欲之,则君兼利”,以及对“鬼神”、“命”、“乐”的批判。这种批判精神,体现了他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四、 墨家思想的传承与影响 墨家学派在战国时期曾盛极一时,与儒家并驾齐驱。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墨家逐渐式微,其许多思想在后世被边缘化。但墨子的思想并未完全消失,它以各种形式,或直接或间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将简要梳理墨家学派的兴衰历程,并探讨其在中国哲学史、政治思想史、军事思想史等领域留下的印记。例如,“非攻”的思想对后世的和平主义思潮产生了影响;“尚贤”的理念则不断被历代统治者所借鉴,虽然实践效果各有不同。 五、 结语:穿越时空的智慧回响 《墨子:兼爱、非攻与尚贤的哲学回响》,希望通过对墨子经典著作的深入解读,带领读者走近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理解其超越时代的智慧。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国际冲突的阴影、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等。墨子“兼爱”的博爱精神,“非攻”的和平理念,“尚贤”的公平原则,以及其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强烈的批判精神,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本书力求以一种平实、易懂的语言,将深邃的哲学思想呈现给读者,使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领略墨子思想的魅力,更能从中汲取力量,思考如何在当下社会,践行“兼爱”,追求和平,倡导公平,从而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不仅仅是一次对古代经典的阅读,更是一次与智慧的对话,一次对自我与社会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史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常常在阅读那些经典原著时感到力不从心,那些古奥的文言和跳跃的逻辑常常让我无功而返。所以,当我接触到这种结合了权威译文与细致校注的读本时,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是难以言喻的。这本书在对原文的解读上,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平衡感——既保持了对“信”的执着,力求贴近墨翟本人的原始语境,又在必要的文化背景补充上做得恰到好处,绝不喧宾夺主。我特别注意到译文的流畅性,它避免了那种生硬的“翻译腔”,读起来竟然有一种近乎于当代散文的美感,这对于沉浸式阅读体验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工具书,更是一部能够引导人进入战国思想殿堂的优质导览手册,让人在阅读中能真正体会到“兼爱非攻”的时代回响与现实价值。

评分

我对这套书的整体编排逻辑深感赞叹,它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枯燥的“经文-注释”的简单堆砌。版式设计上留白的运用非常得当,使得原本密集的文字信息得到了良好的呼吸空间,这对于长时间阅读疲劳的眼睛来说是一种体贴。更重要的是,译注的层次感做得极佳,初学者可以先专注于译文领会大意,而进阶的读者则可以随时下沉到注释层级去探究具体的词义辨析和引文出处。这种“多层级可读性”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不同水平读者的需求,使得这本书的受众面大大拓宽。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从大众科普到专业研究的桥梁,使得墨家思想不再是少数学者的专利,而是可以走进寻常百姓家的文化瑰宝。

评分

说实话,很多古籍的“译注本”常常陷入一个怪圈:要么注释过于简略,起不到实质性帮助;要么注释过于繁复,反而把原文淹没了。然而,我阅读这本《墨子》的体验是,它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黄金分割点。注释的密度恰到好处,它总是在你最需要帮助的地方伸出援手,却又在你准备独立思考时适时退后。尤其是对那些涉及墨家特有术语(如“尚贤”“节用”)的阐释,译者们似乎花了很多心思去梳理其内在的逻辑关联,而非孤立地解释词汇。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工作,对于理解墨家作为一个有机思想体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帮助读者构建起一个清晰的思维框架,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的书脊和精美的封面用料,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拿在手里就仿佛握住了穿越千年的智慧。虽然我还没完全细读,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初步浏览译注的部分,就能感受到编者团队的用心良苦。他们显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字面翻译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墨家思想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复杂内涵。尤其欣赏的是那种对古籍文本的敬畏和审慎态度,注释的详尽程度,绝非应付了事,每一个晦涩的词语背后,都似乎隐藏着一段不易为人知的学术考证过程。这种严谨性对于初涉先秦诸子百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盏明灯,它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那些原本高耸入云的哲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对于想系统了解墨家学说,特别是想感受原典魅力的求知者而言,这套丛书的整体呈现,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阅读起点和长久的参考工具。

评分

从收藏和实用价值两个角度来看,这本译注本都称得上是一流的出版物。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社对于“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这一系列定位的尊重和执行力。一本好的工具书,不仅要内容可靠,外观也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留意到页码的排布和章节的划分都非常清晰,便于查找和引用。更深层次地,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战国时期的思想光谱,墨家的“实践理性”和“功利主义”色彩,在译注的映衬下显得尤为鲜明和具有批判性。它提供给我的,不仅仅是对古代文本的解读,更是一种深入剖析古代社会治理智慧的独特视角,让人读罢掩卷,犹觉思绪万千,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