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墨子译注(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 作者 | 墨翟 张永祥 肖霞注 |
| 定价 | 46.00元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ISBN | 9787532581528 | 出版日期 | 2016-07-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墨子(前468-前376)为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家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墨家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现存《墨子》一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后世多散佚。至清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乾隆时,卢文昭、孙星衍互校此书,略有端绪。毕沅在卢、孙二人基础上,“遍览唐宋类书、古今传注所引,正其讹谬,又以知闻疏通其惑”。张永祥所作的译注,在每篇开头都做解题,讲明大概内容,类似于导读;解题后为正文,正文后为简明的注,释梳理文字,随后为流畅的现代汉语翻译;每篇末尾有详细的评析,以现代人的视角来进行古为今用的阐释。这一系列的整理工作,非常有利于普通读者的阅读。 |
| 作者简介 | |
| 张永祥(1976年5月),男,汉族,河南许昌人,讲师,博士。201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古代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在站博士后,就职于南阳师范学院。主要科研成果:2007年以来,先后在各级刊物公开发表论文9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3篇;集刊3篇;出版专著一部。参与国家社会科项目一项,参与主持华东师范大学985重大学术文化工程《子藏?论语卷》的编纂工作。 |
| 目录 | |
| 前 言 亲 士 修 身 所 染 法 仪 七 患 辞 过 三 辩 尚贤上 尚贤中 尚贤下 尚同上 尚同中 尚同下 兼爱上 兼爱中 兼爱下 非攻上 非攻中 非攻下 节用上 节用中 节葬下 天志上 天志中 天志下 明鬼下 非乐上 非命上 非命中 非命下 非儒下 经 上 经 下 经说上 经说下 大 取 小 取 耕 柱 贵 义 公 孟 鲁 问 公 输 备城门 备高临 备 梯 备 水 备 突 备 穴 备蛾傅 迎敌祠 旗 帜 号 令 杂 守 |
| 编辑推荐 | |
| 墨子为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家的创始人。现存《墨子》一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后世多散佚。至清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乾隆时,卢文昭、孙星衍互校此书,略有端绪。毕沅在卢、孙二人基础上,“遍览唐宋类书、古今传注所引,正其讹谬,又以知闻疏通其惑”。张永祥所作的译注,在每篇开头都做解题,讲明大概内容,类似于导读;解题后为正文,正文后为简明的注,释梳理文字,随后为流畅的现代汉语翻译;每篇末尾有详细的评析,以现代人的视角来进行古为今用的阐释。这一系列的整理工作,非常有利于普通读者的阅读。 |
| 文摘 | |
| 序言 | |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史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常常在阅读那些经典原著时感到力不从心,那些古奥的文言和跳跃的逻辑常常让我无功而返。所以,当我接触到这种结合了权威译文与细致校注的读本时,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是难以言喻的。这本书在对原文的解读上,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平衡感——既保持了对“信”的执着,力求贴近墨翟本人的原始语境,又在必要的文化背景补充上做得恰到好处,绝不喧宾夺主。我特别注意到译文的流畅性,它避免了那种生硬的“翻译腔”,读起来竟然有一种近乎于当代散文的美感,这对于沉浸式阅读体验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工具书,更是一部能够引导人进入战国思想殿堂的优质导览手册,让人在阅读中能真正体会到“兼爱非攻”的时代回响与现实价值。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整体编排逻辑深感赞叹,它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枯燥的“经文-注释”的简单堆砌。版式设计上留白的运用非常得当,使得原本密集的文字信息得到了良好的呼吸空间,这对于长时间阅读疲劳的眼睛来说是一种体贴。更重要的是,译注的层次感做得极佳,初学者可以先专注于译文领会大意,而进阶的读者则可以随时下沉到注释层级去探究具体的词义辨析和引文出处。这种“多层级可读性”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不同水平读者的需求,使得这本书的受众面大大拓宽。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从大众科普到专业研究的桥梁,使得墨家思想不再是少数学者的专利,而是可以走进寻常百姓家的文化瑰宝。
评分说实话,很多古籍的“译注本”常常陷入一个怪圈:要么注释过于简略,起不到实质性帮助;要么注释过于繁复,反而把原文淹没了。然而,我阅读这本《墨子》的体验是,它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黄金分割点。注释的密度恰到好处,它总是在你最需要帮助的地方伸出援手,却又在你准备独立思考时适时退后。尤其是对那些涉及墨家特有术语(如“尚贤”“节用”)的阐释,译者们似乎花了很多心思去梳理其内在的逻辑关联,而非孤立地解释词汇。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工作,对于理解墨家作为一个有机思想体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帮助读者构建起一个清晰的思维框架,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的书脊和精美的封面用料,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拿在手里就仿佛握住了穿越千年的智慧。虽然我还没完全细读,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初步浏览译注的部分,就能感受到编者团队的用心良苦。他们显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字面翻译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墨家思想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复杂内涵。尤其欣赏的是那种对古籍文本的敬畏和审慎态度,注释的详尽程度,绝非应付了事,每一个晦涩的词语背后,都似乎隐藏着一段不易为人知的学术考证过程。这种严谨性对于初涉先秦诸子百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盏明灯,它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那些原本高耸入云的哲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对于想系统了解墨家学说,特别是想感受原典魅力的求知者而言,这套丛书的整体呈现,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阅读起点和长久的参考工具。
评分从收藏和实用价值两个角度来看,这本译注本都称得上是一流的出版物。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社对于“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这一系列定位的尊重和执行力。一本好的工具书,不仅要内容可靠,外观也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留意到页码的排布和章节的划分都非常清晰,便于查找和引用。更深层次地,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战国时期的思想光谱,墨家的“实践理性”和“功利主义”色彩,在译注的映衬下显得尤为鲜明和具有批判性。它提供给我的,不仅仅是对古代文本的解读,更是一种深入剖析古代社会治理智慧的独特视角,让人读罢掩卷,犹觉思绪万千,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