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 9787533943899

山海经 978753394389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明初 校注 著
图书标签:
  • 神话传说
  • 奇书异闻
  • 古代文献
  • 山海经
  • 地理志
  • 博物学
  • 民俗学
  • 幻想文学
  • 经典古籍
  • 中国古代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3943899
商品编码:3010604577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山海经

定价:25.00元

售价:15.0元,便宜10.0元,折扣60

作者:周明初 校注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3394389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已知早期的玄幻之作,当代畅销玄幻小说、热播剧集的创作源泉

收录多篇相关文章,精准校注,图文并茂

附加趣味使用指南及相关短文,兼具趣味性和青春气息

内容提要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一部融合了地理、历史、民族、宗教、矿产、医药等多学科的著作。若说“连世界都没有观过,就没有世界观”的话,从此书中,无疑是能够窥见中国古人之世界观的,因为《山海经》从意义上来说,就是古人观世界的记录。这本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历史文化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如今仙侠、玄幻等电影、小说里虚拟世界的整体架构有着很大的影响。

由一本书可窥见千年前山川湖海,再现上古人神传奇、异兽珍禽,是“中国奇幻思维开山之作”,中国奇幻文学的成长沃土,开启洪荒世界的大门的一本奇书。

目录


山海经南山经

山海经第二西山经

山海经第三北山经

山海经第四东山经

山海经第五中山经

山海经第六海外南经

山海经第七海外西经

山海经第八海外北经

山海经第九海外东经

山海经第十海内南经

山海经第十一海内西经

山海经第十二海内北经

山海经第十三海内东经

山海经第荒东经

山海经第荒南经

山海经第荒西经

山海经第荒北经

山海经第十八海内经

附录

趣味使用指南

作者介绍


校注者简介

周明初,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中国先秦两汉文学、元明清文学的研究。代表著作有:《楚辞集校集释:离骚集校集释》《全明词补编》《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等。

文摘


序言



《山海经》:一部超越时空的奇书,古老智慧的璀璨回响 《山海经》,这部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占据独特地位的奇书,早已不仅仅是一部地理著作,更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神话史诗,一部描绘早期中国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模糊了现实与虚幻的边界,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远古世界。翻开《山海经》,我们仿佛穿越了漫长的岁月,亲身经历那些人神共舞、异兽纵横、奇花异草遍地的洪荒时代。 穿越时空的地理画卷,描绘想象中的世界 《山海经》的篇章结构,以“山经”和“海经”为主体,辅以“大荒经”、“海内经”等部分。其地理描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地图测绘,而是以一种充满象征意义的方式,勾勒出了一个广阔而奇异的东方世界。在这里,山脉连绵,河流奔腾,湖泊深邃,海洋浩渺。每一个地名,都仿佛蕴含着古老的故事和不为人知的传说。 “山经”部分,详细记载了五座大山及其周边区域的地形地貌、物产资源以及栖息的奇特生物。这些山脉,并非我们如今熟悉的地理名词,而是承载着古人对天地万物的认知和想象。例如,昆仑山,作为众山之祖,是神灵的居所,是连接天地的枢纽;而一些鲜为人知的山脉,也同样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特征或出产的奇珍异宝而闻名。书中对于山体的高度、形状、岩石颜色、植被种类,甚至风雨气候的描述,虽然带有神话色彩,却也折射出古人对自然环境细致的观察和朴素的理解。 “海经”部分,则将视野投向了更加广阔的未知领域——四海之外。这里充满了传说中的神奇国度,生活着形态各异的奇特民族,以及我们难以想象的巨兽。这些描述,极大地拓展了古人的地理认知范围,也激发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无限遐想。书中对于海洋的描绘,虽然充满了神秘感,却也透露出古人对水域的敬畏和对远方的向往。 神话传说的大观园,孕育不朽的文化基因 《山经》与《海经》相互辉映,共同构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神话世界。《山海经》中记载的神话传说,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宝库,其中不乏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 例如,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虽然在其他古籍中也有记载,但在《山海经》中,盘古的身体化为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细节,为这个宏大的创世神话增添了更多生动的意象。女娲补天的故事,展现了这位女神的伟大与牺牲,她炼石补天的行为,不仅拯救了人类,也成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 除了这些宏大的创世神话,书中还记载了大量关于神灵、英雄、妖怪的传说。例如,后羿射日,止住了天上的九个太阳,解救了万民于水火;鲧禹治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功治理了泛滥的洪水,造福了万民。这些英雄故事,歌颂了人类的智慧、勇气和牺牲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山海经》也是一个奇珍异兽的乐园。书中描绘了大量我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怪兽,如凤凰、麒麟、饕餮、穷奇等。这些神兽,或祥瑞,或凶恶,它们的外形、习性、能力各异,都充满了象征意义。例如,凤凰代表吉祥和重生,麒麟象征仁德和祥瑞,而饕餮则被视为贪婪的象征。这些奇兽的形象,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艺术和民间信仰。 古老智慧的密码,洞察早期社会的风貌 《山海经》的价值,远不止于其神话传说和地理描绘。它更是洞察早期中国社会的一扇窗口,折射出古人对自然、社会和宇宙的认知方式。 书中对于各种草木、鸟兽、矿物的记载,展现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认识。他们了解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草药可以治病,哪些矿物可以用来制造工具。这些记载,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农学、医药学、矿物学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书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描绘,虽然带有想象和夸张,却也反映了早期中国社会多元化的地理分布和文化交流。古人对于“异族”的描述,充满了好奇和想象,但也隐含着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界的审视。 《山海经》中蕴含的宇宙观,也值得深思。书中对于天地结构、日月星辰运行的描述,虽然与现代科学不符,却反映了古人朴素的自然哲学和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他们试图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并从中寻求生命的意义。 超越时空的魅力,永恒的文化遗产 《山海经》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并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其独特的魅力。它以其丰富的想象力、生动的叙事方式,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寓意,深深地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它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为后世的文学、艺术、戏剧、绘画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屈原的《山鬼》,李白的诗歌,都可见《山海经》的影子。明清小说中的神魔描写,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山海经》的影响。 《山海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它不仅仅是古人留下的文字,更是我们理解中华文明源头,认识先民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今天,当我们再次翻开《山海经》,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部古老的典籍,更是一面映照古老智慧的镜子,一次与远古文明的深情对话。它提醒我们,在探索未来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我们从何而来,我们的文化根脉在哪里。这部奇书,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激励我们去想象,去探索,去理解那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以及那片土地上孕育的,永不磨灭的文化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它完美地体现了古代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他们对“万物有灵”的朴素信仰。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描述,实际上都是古人试图用自己有限的认知去解释浩瀚宇宙的一种努力。它不是一本单纯的地理教科书,它更像是一部充满了人类早期想象力的“博物志”。我尤其钟情于其中对动植物的细致描摹,即便是那些虚构的生物,其特征组合也遵循着某种内在的逻辑,比如关于不同山脉的走向、河流的源头以及其中生存的物种,都形成了一个庞大而自洽的神话生态系统。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原始生命力,那种在蛮荒与文明交界地带,人类如何试图丈量和定义自己所处世界的勇气和智慧。这种古老的叙事方式,与当代信息爆炸时代我们习惯的线性、直白表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有机会暂时抽离出来,回归到一种更具神秘色彩的思维模式中去。

评分

说实话,初次翻开这本古典文献,我的感受是既震撼又有些许的“劝退”。它的语言风格极其古奥凝练,充满了上古汉语的韵味,很多描述简练到近乎谜语,让人不得不放慢速度,一个字一个字地咀嚼。但正是这份古朴和艰涩,赋予了它一种无可替代的庄严感和历史厚重感。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祭祀、巫术和奇异物产的记载,它们如同碎片化的口述历史,勾勒出上古社会的生活侧影。它不像现代小说那样追求流畅的叙事节奏,而是以一种近乎清单或目录的方式呈现信息,这种结构反而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和重构能力。你必须主动地参与进来,去脑补那些“人面鸟身”、“九尾狐”的形象,去想象那些“流沙”、“丹穴”的地理环境。对于我这种喜欢钻研古典文化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是解开很多后世文学典故的钥匙,理解了它,很多诗词歌赋中的意象才豁然开朗,这种知识链条被串联起来的满足感,是其他书籍难以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体验,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考古发掘之旅。我不是在“读”故事,而是在“挖掘”信息。它对不同山川的描述,虽然夹杂着神话色彩,但其中隐藏的地理线索和矿物资源分布,对于熟悉中国地理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参考点。我尝试着将书中的记载与现代的地理版图进行比对,虽然很多地名已经变迁,但那种古人对山川走向的把握,其准确度常常令人咋舌。它就像一张绘制在远古智慧之上的地图,需要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去“解码”。这种挑战性,正是它魅力所在。我甚至会想象,古代的术士或地理学家是如何跋山涉水,记录下这些看似夸张的异象的。这种对古代知识体系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是这本书持续吸引我的最大动力,它要求读者付出专注和耐心,而回报则是对中华文明源头活水的一次深刻探访。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慢慢领会到这本书的精髓,一开始只觉得像是在看一本古代的“怪谈录”,充斥着各种稀奇古怪的描述,读起来缺乏连贯性。但是,一旦接受了它作为一部“早期知识总汇”的定位,你会发现它内在的逻辑是惊人的严谨。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区域划分和文化认同的建构。比如,不同区域的异兽往往与其对应的物产和祭祀方式紧密挂钩,这揭示了古代部落间在生存竞争中对资源和巫术知识的重视程度。我特别喜欢它那种近乎于田野调查报告的冷静笔调,尽管内容是神怪的,但叙述的语气却是写实的,这种反差感极具张力。对我来说,这本书是理解中国地域文化差异的起点,那些山脉河流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不同族群文化图腾和信仰的象征符号,是解开古代文化基因图谱的关键一环。

评分

这本关于古代神话和地理的著作,简直就是一本令人目眩神迷的奇幻冒险指南。我完全沉浸在那些光怪陆离的生物描述和遥远地域的描绘之中,仿佛自己也踏上了郭璞笔下的漫漫征途。书中的图文并茂(虽然现在看到的版本多是文字,但想象力可以弥补),将那些传说中的异兽、奇木和鬼神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脑海里。最吸引我的是它那种百科全书式的包罗万象,从夸父逐日到精卫填海,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解释。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才能更好地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和地名,这种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极具乐趣。它不仅仅是一部地理志或神话集,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先秦时期人们朴素而又宏大的世界观和宇宙观,那种古拙的浪漫和对未知的勇敢探索精神,至今读来依然令人动容。特别是对于那些热衷于神话考古和古典文学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是绕不开的基石,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