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 9787533943899

山海經 9787533943899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明初 校注 著
圖書標籤:
  • 神話傳說
  • 奇書異聞
  • 古代文獻
  • 山海經
  • 地理誌
  • 博物學
  • 民俗學
  • 幻想文學
  • 經典古籍
  • 中國古代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楓林苑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浙江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33943899
商品編碼:30106045779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山海經

定價:25.00元

售價:15.0元,便宜10.0元,摺扣60

作者:周明初 校注

齣版社:浙江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3394389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已知早期的玄幻之作,當代暢銷玄幻小說、熱播劇集的創作源泉

收錄多篇相關文章,精準校注,圖文並茂

附加趣味使用指南及相關短文,兼具趣味性和青春氣息

內容提要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其在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是一部融閤瞭地理、曆史、民族、宗教、礦産、醫藥等多學科的著作。若說“連世界都沒有觀過,就沒有世界觀”的話,從此書中,無疑是能夠窺見中國古人之世界觀的,因為《山海經》從意義上來說,就是古人觀世界的記錄。這本書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的社會曆史文化有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對如今仙俠、玄幻等電影、小說裏虛擬世界的整體架構有著很大的影響。

由一本書可窺見韆年前山川湖海,再現上古人神傳奇、異獸珍禽,是“中國奇幻思維開山之作”,中國奇幻文學的成長沃土,開啓洪荒世界的大門的一本奇書。

目錄


山海經南山經

山海經第二西山經

山海經第三北山經

山海經第四東山經

山海經第五中山經

山海經第六海外南經

山海經第七海外西經

山海經第八海外北經

山海經第九海外東經

山海經第十海內南經

山海經第十一海內西經

山海經第十二海內北經

山海經第十三海內東經

山海經第荒東經

山海經第荒南經

山海經第荒西經

山海經第荒北經

山海經第十八海內經

附錄

趣味使用指南

作者介紹


校注者簡介

周明初,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緻力於中國先秦兩漢文學、元明清文學的研究。代錶著作有:《楚辭集校集釋:離騷集校集釋》《全明詞補編》《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等。

文摘


序言



《山海經》:一部超越時空的奇書,古老智慧的璀璨迴響 《山海經》,這部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占據獨特地位的奇書,早已不僅僅是一部地理著作,更是一部充滿想象力的神話史詩,一部描繪早期中國社會風貌的百科全書。它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模糊瞭現實與虛幻的邊界,將我們帶入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遠古世界。翻開《山海經》,我們仿佛穿越瞭漫長的歲月,親身經曆那些人神共舞、異獸縱橫、奇花異草遍地的洪荒時代。 穿越時空的地理畫捲,描繪想象中的世界 《山海經》的篇章結構,以“山經”和“海經”為主體,輔以“大荒經”、“海內經”等部分。其地理描繪,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代地圖測繪,而是以一種充滿象徵意義的方式,勾勒齣瞭一個廣闊而奇異的東方世界。在這裏,山脈連綿,河流奔騰,湖泊深邃,海洋浩渺。每一個地名,都仿佛蘊含著古老的故事和不為人知的傳說。 “山經”部分,詳細記載瞭五座大山及其周邊區域的地形地貌、物産資源以及棲息的奇特生物。這些山脈,並非我們如今熟悉的地理名詞,而是承載著古人對天地萬物的認知和想象。例如,昆侖山,作為眾山之祖,是神靈的居所,是連接天地的樞紐;而一些鮮為人知的山脈,也同樣因為其獨特的地理特徵或齣産的奇珍異寶而聞名。書中對於山體的高度、形狀、岩石顔色、植被種類,甚至風雨氣候的描述,雖然帶有神話色彩,卻也摺射齣古人對自然環境細緻的觀察和樸素的理解。 “海經”部分,則將視野投嚮瞭更加廣闊的未知領域——四海之外。這裏充滿瞭傳說中的神奇國度,生活著形態各異的奇特民族,以及我們難以想象的巨獸。這些描述,極大地拓展瞭古人的地理認知範圍,也激發瞭他們對未知世界的無限遐想。書中對於海洋的描繪,雖然充滿瞭神秘感,卻也透露齣古人對水域的敬畏和對遠方的嚮往。 神話傳說的大觀園,孕育不朽的文化基因 《山經》與《海經》相互輝映,共同構建瞭一個波瀾壯闊的神話世界。《山海經》中記載的神話傳說,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寶庫,其中不乏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 例如,關於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雖然在其他古籍中也有記載,但在《山海經》中,盤古的身體化為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細節,為這個宏大的創世神話增添瞭更多生動的意象。女媧補天的故事,展現瞭這位女神的偉大與犧牲,她煉石補天的行為,不僅拯救瞭人類,也成為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精神的象徵。 除瞭這些宏大的創世神話,書中還記載瞭大量關於神靈、英雄、妖怪的傳說。例如,後羿射日,止住瞭天上的九個太陽,解救瞭萬民於水火;鯀禹治水,曆經韆辛萬苦,終於成功治理瞭泛濫的洪水,造福瞭萬民。這些英雄故事,歌頌瞭人類的智慧、勇氣和犧牲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精神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山海經》也是一個奇珍異獸的樂園。書中描繪瞭大量我們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怪獸,如鳳凰、麒麟、饕餮、窮奇等。這些神獸,或祥瑞,或凶惡,它們的外形、習性、能力各異,都充滿瞭象徵意義。例如,鳳凰代錶吉祥和重生,麒麟象徵仁德和祥瑞,而饕餮則被視為貪婪的象徵。這些奇獸的形象,不僅豐富瞭中國古代的神話體係,也深刻地影響瞭後世的文學、藝術和民間信仰。 古老智慧的密碼,洞察早期社會的風貌 《山海經》的價值,遠不止於其神話傳說和地理描繪。它更是洞察早期中國社會的一扇窗口,摺射齣古人對自然、社會和宇宙的認知方式。 書中對於各種草木、鳥獸、礦物的記載,展現瞭古人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和認識。他們瞭解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草藥可以治病,哪些礦物可以用來製造工具。這些記載,為我們研究中國古代的農學、醫藥學、礦物學等提供瞭寶貴的資料。 書中對於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描繪,雖然帶有想象和誇張,卻也反映瞭早期中國社會多元化的地理分布和文化交流。古人對於“異族”的描述,充滿瞭好奇和想象,但也隱含著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外界的審視。 《山海經》中蘊含的宇宙觀,也值得深思。書中對於天地結構、日月星辰運行的描述,雖然與現代科學不符,卻反映瞭古人樸素的自然哲學和對宇宙奧秘的探索。他們試圖通過觀察自然現象,來理解世界的運行規律,並從中尋求生命的意義。 超越時空的魅力,永恒的文化遺産 《山海經》之所以能夠流傳韆古,並至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於其獨特的魅力。它以其豐富的想象力、生動的敘事方式,以及其中蘊含的深刻寓意,深深地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它激發瞭無數文人墨客的創作靈感,為後世的文學、藝術、戲劇、繪畫等提供瞭豐富的素材。屈原的《山鬼》,李白的詩歌,都可見《山海經》的影子。明清小說中的神魔描寫,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瞭《山海經》的影響。 《山海經》更是一種文化符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和文化基因。它不僅僅是古人留下的文字,更是我們理解中華文明源頭,認識先民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徑。 在今天,當我們再次翻開《山海經》,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部古老的典籍,更是一麵映照古老智慧的鏡子,一次與遠古文明的深情對話。它提醒我們,在探索未來的同時,也不能忘記我們從何而來,我們的文化根脈在哪裏。這部奇書,將繼續以其獨特的魅力,激勵我們去想象,去探索,去理解那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以及那片土地上孕育的,永不磨滅的文化精神。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關於古代神話和地理的著作,簡直就是一本令人目眩神迷的奇幻冒險指南。我完全沉浸在那些光怪陸離的生物描述和遙遠地域的描繪之中,仿佛自己也踏上瞭郭璞筆下的漫漫徵途。書中的圖文並茂(雖然現在看到的版本多是文字,但想象力可以彌補),將那些傳說中的異獸、奇木和鬼神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腦海裏。最吸引我的是它那種百科全書式的包羅萬象,從誇父逐日到精衛填海,每一個故事都蘊含著古人對自然現象的敬畏與解釋。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查閱相關的文化背景資料,纔能更好地理解那些晦澀難懂的古文和地名,這種探索的過程本身就極具樂趣。它不僅僅是一部地理誌或神話集,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先秦時期人們樸素而又宏大的世界觀和宇宙觀,那種古拙的浪漫和對未知的勇敢探索精神,至今讀來依然令人動容。特彆是對於那些熱衷於神話考古和古典文學的愛好者來說,這本書是繞不開的基石,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

評分

我花瞭很長時間纔慢慢領會到這本書的精髓,一開始隻覺得像是在看一本古代的“怪談錄”,充斥著各種稀奇古怪的描述,讀起來缺乏連貫性。但是,一旦接受瞭它作為一部“早期知識總匯”的定位,你會發現它內在的邏輯是驚人的嚴謹。它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區域劃分和文化認同的建構。比如,不同區域的異獸往往與其對應的物産和祭祀方式緊密掛鈎,這揭示瞭古代部落間在生存競爭中對資源和巫術知識的重視程度。我特彆喜歡它那種近乎於田野調查報告的冷靜筆調,盡管內容是神怪的,但敘述的語氣卻是寫實的,這種反差感極具張力。對我來說,這本書是理解中國地域文化差異的起點,那些山脈河流所代錶的不僅僅是地理坐標,更是不同族群文化圖騰和信仰的象徵符號,是解開古代文化基因圖譜的關鍵一環。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印象是,它完美地體現瞭古代人“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以及他們對“萬物有靈”的樸素信仰。那些看似荒誕不經的描述,實際上都是古人試圖用自己有限的認知去解釋浩瀚宇宙的一種努力。它不是一本單純的地理教科書,它更像是一部充滿瞭人類早期想象力的“博物誌”。我尤其鍾情於其中對動植物的細緻描摹,即便是那些虛構的生物,其特徵組閤也遵循著某種內在的邏輯,比如關於不同山脈的走嚮、河流的源頭以及其中生存的物種,都形成瞭一個龐大而自洽的神話生態係統。閱讀過程中,我感受到瞭一種撲麵而來的原始生命力,那種在蠻荒與文明交界地帶,人類如何試圖丈量和定義自己所處世界的勇氣和智慧。這種古老的敘事方式,與當代信息爆炸時代我們習慣的綫性、直白錶達形成瞭鮮明的對比,讓人有機會暫時抽離齣來,迴歸到一種更具神秘色彩的思維模式中去。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體驗,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考古發掘之旅。我不是在“讀”故事,而是在“挖掘”信息。它對不同山川的描述,雖然夾雜著神話色彩,但其中隱藏的地理綫索和礦物資源分布,對於熟悉中國地理的人來說,是極其寶貴的參考點。我嘗試著將書中的記載與現代的地理版圖進行比對,雖然很多地名已經變遷,但那種古人對山川走嚮的把握,其準確度常常令人咋舌。它就像一張繪製在遠古智慧之上的地圖,需要我們用現代的眼光去“解碼”。這種挑戰性,正是它魅力所在。我甚至會想象,古代的術士或地理學傢是如何跋山涉水,記錄下這些看似誇張的異象的。這種對古代知識體係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是這本書持續吸引我的最大動力,它要求讀者付齣專注和耐心,而迴報則是對中華文明源頭活水的一次深刻探訪。

評分

說實話,初次翻開這本古典文獻,我的感受是既震撼又有些許的“勸退”。它的語言風格極其古奧凝練,充滿瞭上古漢語的韻味,很多描述簡練到近乎謎語,讓人不得不放慢速度,一個字一個字地咀嚼。但正是這份古樸和艱澀,賦予瞭它一種無可替代的莊嚴感和曆史厚重感。我特彆喜歡那些關於祭祀、巫術和奇異物産的記載,它們如同碎片化的口述曆史,勾勒齣上古社會的生活側影。它不像現代小說那樣追求流暢的敘事節奏,而是以一種近乎清單或目錄的方式呈現信息,這種結構反而激發瞭讀者的想象力和重構能力。你必須主動地參與進來,去腦補那些“人麵鳥身”、“九尾狐”的形象,去想象那些“流沙”、“丹穴”的地理環境。對於我這種喜歡鑽研古典文化脈絡的人來說,這本書是解開很多後世文學典故的鑰匙,理解瞭它,很多詩詞歌賦中的意象纔豁然開朗,這種知識鏈條被串聯起來的滿足感,是其他書籍難以比擬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