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讲堂: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定价:20.00元
售价:10.4元,便宜9.6元,折扣52
作者:丁艳丽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63946143
字数:
页码:17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深入浅出地解读国学经典,向读者传授处世哲学。只有细细品读,才能领会国学之精华。阅读本书,可以领悟国学的博大精深,体悟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感悟传世经典的无穷魅力。
内容提要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是中国传统蒙学的代表之作,被后人称为“三百千”。“三百千”将早期的识字教育和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人格修养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其结构严谨,内容广泛,涵盖了历史、地理、礼仪、德行等知识和行为准则,在塑造人们的自然观、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对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和性格培养也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目录
《三字经》
n《三字经》是我国影响大、代表性强的古代启蒙读物,被誉为“千古奇书”。它共有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四句一组,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言简意赅,丰富生动。它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语感,而且能够让孩子在轻松阅读中,学到知识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
n讲人之初,性本善 /
n第二讲养不教,父之过 /
n第三讲为人子,方少时 /
n第四讲一而十,十而百 /
n第五讲曰春夏,曰秋冬 /
n第六讲曰黄道,日所躔 /
n第七讲曰江河,曰淮济 /
n第八讲古九州,今改制 /
n第九讲曰仁义,礼智信 /
n第十讲地所生,有草木 /
n第十一讲曰喜怒,曰哀惧 /
n第十二讲高曾祖,父而身 /
n第十三讲斩齐衰,大小功 /
n第十四讲有古文,大小篆 /
n第十五讲凡训蒙,须讲究 /
n第十六讲论语者,二十篇 /
n第十七讲中书熟,孝经通 /
n第十八讲有典谟,有训诰 /
n第十九讲三传者,有公羊 /
n第二十讲经既明,方读子 /
n第二十一讲自羲农,至黄帝 /
n第二十二讲夏传子,家天下 /
n第二十三讲始春秋,终战国 /
n第二十四讲魏蜀吴,争汉鼎 /
n第二十五讲迨至隋,一土宇 /
n第二十六讲梁唐晋,及汉周 /
n第二十七讲舆图广,超前代 /
n第二十八讲清世祖,膺景命 /
n第二十九讲同光后,宣统弱 /
n第三十讲史虽繁,读有次 /
n第三十一讲口而诵,心而惟 /
n第三十二讲披蒲编,削竹简 /
n第三十三讲如负薪,如挂角 /
n第三十四讲若梁灏,八十二 /
n第三十五讲彼颖悟,人称奇 /
n第三十六讲唐刘晏,方七岁 /
n第三十七讲蚕吐丝,蜂酿蜜 /
n第三十八讲人遗子,金满赢 /
n《百家姓》
n《百家姓》是一本中国姓氏大全,是流行长、流传广的启蒙读物之一。《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内容上没有文理,但读起来顺口,易学好记,是我国古代蒙学的固定教材之一。下面我们在对其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将深入讲解一些常见大姓的渊源,介绍一些历史名人,以便扩展读者的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n讲赵钱孙李 /
n第二讲孔曹严华 /
n第三讲鲁韦昌马 /
n第四讲滕殷罗毕 /
n第五讲和穆萧尹 /
n第六讲熊纪舒屈 /
n第七讲梅盛林刁 /
n第八讲经房裘缪 /
n第九讲程嵇邢滑 /
n第十讲井段富巫 /
n第十一讲宁仇栾暴 /
n第十二讲印宿白怀 /
n第十三讲闻莘党翟 /
n第十四讲边扈燕冀 /
n第十五讲向古易慎 /
n第十六讲欧殳沃利 /
n第十七讲曾毋沙乜 /
n第十八讲万俟司马 /
n第十九讲澹台公冶 /
n第二十讲钟离宇文 /
n第二十一讲颛孙端木 /
n第二十二讲晋楚闫法 /
n第二十三讲岳帅缑亢 /
n第二十四讲墨哈谯笪 /
n《千字文》
n《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之一,是由南朝梁武帝时期的周兴嗣编纂而成的。《千字文》是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的一篇四言长诗,其内容涵盖了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语言优美,而且通篇意义连贯,音韵和谐,没有一点牵强拼凑的痕迹。它被称为才子奇书,千百年来流传不衰。
n讲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
n第二讲云腾致雨,露变为霜 /
n第三讲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
n第四讲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
n第五讲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
n第六讲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
n第七讲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
n第八讲川流不息,渊澄相映 /
n第九讲学优登仕,摄职从政 /
n第十讲外受傅训,入奉母仪 /
n第十一讲仁慈隐恻,造次弗离 /
n第十二讲背邙面洛,浮渭据泾 /
n第十三讲肆筵设席,鼓瑟吹笙 /
n第十四讲户封八县,家给千兵 /
n第十五讲磻溪伊尹,佐时阿衡 /
n第十六讲俊乂密勿,多士宁 /
n第十七讲九州禹迹,百郡秦并 /
n第十八讲旷远绵邈,岩岫沓冥 /
n第十九讲孟轲敦素,史鱼秉直 /
n第二十讲省躬讥诫,宠增抗极 /
n第二十一讲求古寻论,散虑逍遥 /
n第二十二讲陈根委翳,落叶飘摇 /
n第二十三讲具膳餐饭,适口充肠 /
n第二十四讲纨扇圆絜,银烛炜煌 /
n第二十五讲嫡后嗣续,祭祀烝尝 /
n第二十六讲驴骡犊特,骇跃超骧 /
n第二十七讲年矢每催,曦晖朗曜 /
n第二十八讲束带矜庄,徘徊瞻眺 /
n作者介绍
丁艳丽,女,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系,专业图书策划编辑,现就职于北京左岸图书。曾撰写及主编图书有《小老板掌控人脉36计》、《家有妙招》、《会说话的智慧》、《领导慧眼识才知人善任的9种智慧》等图书多部,在各类媒体、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等作品30多篇(首)。
文摘
《三字经》是我国影响大、代表性强的古代启蒙读物,被誉为“千古奇书”。它共有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四句一组,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言简意赅,丰富生动。它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语感,而且能够让孩子在轻松阅读中,学到知识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下面我们将把其中内容相近的结合在一起,边诵读边讲解。
n讲人之初,性本善
n人之初,性①本善。性相近,习②相远。
n苟③不教,性乃迁④。教之道,贵以专。
n昔⑤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⑥。
n窦燕山,有义方⑦。教五子,名俱扬。
n【注释】
n①性:生性,人的本性。
n②习:习染,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
n③苟:假如,如果。
n④迁:改变,这里是指不好的变化。
n⑤昔:过去。
n⑥机杼:织布机上穿引纬线的梭子。
n⑦义方:好的方法。
n【译文】
n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很良善。只是天性虽然相近,但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人的习惯却可以相差很远。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秉性就会改变。为了不使人变坏,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教育孩子,并且贵在始终一贯。
n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里的布来教子。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个个声名远扬。
n【故事链接】
n晏子使楚
n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子要来,就向他的大臣们说:“晏子是齐国会说话的人。现在他将要到我们楚国来,我想羞辱他一下,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吗?”
n有一个官员建议说:“当晏子来的时候,请允许我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绑着的是做什么人?’士兵就回答说:‘齐国人。’大王再问:‘为什么要绑他?’士兵就说:‘因为他偷了东西。’”楚王觉得这是一个羞辱晏子的好主意,就按此布置妥当。
n晏子来到楚国,楚王设宴招待他。喝酒正喝得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道:“你们绑的是什么人,为什么绑他?”
n士兵回答说:“是齐国人,因为他犯了盗窃罪。”
n楚王故意看着晏子说:“齐国人天生就喜欢盗窃吗?”
n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喜欢偷东西吗?”
n楚王听了晏子一番反驳,苦笑着承认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n第二讲养不教,父之过
n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①。
n子不学,非所宜②。幼不学,老何为?
n玉不琢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④。
n【注释】
n①惰:懒惰,这里是表达失职的意思。
n②宜:应该。
n③琢:雕琢。
n④义:道理。
n【译文】
n仅仅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他们,这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失职了。
n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n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会明白事理。
n……
序言
《三字经》
n《三字经》是我国影响大、代表性强的古代启蒙读物,被誉为“千古奇书”。它共有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四句一组,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言简意赅,丰富生动。它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语感,而且能够让孩子在轻松阅读中,学到知识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
n讲人之初,性本善 /
n第二讲养不教,父之过 /
n第三讲为人子,方少时 /
n第四讲一而十,十而百 /
n第五讲曰春夏,曰秋冬 /
n第六讲曰黄道,日所躔 /
n第七讲曰江河,曰淮济 /
n第八讲古九州,今改制 /
n第九讲曰仁义,礼智信 /
n第十讲地所生,有草木 /
n第十一讲曰喜怒,曰哀惧 /
n第十二讲高曾祖,父而身 /
n第十三讲斩齐衰,大小功 /
n第十四讲有古文,大小篆 /
n第十五讲凡训蒙,须讲究 /
n第十六讲论语者,二十篇 /
n第十七讲中书熟,孝经通 /
n第十八讲有典谟,有训诰 /
n第十九讲三传者,有公羊 /
n第二十讲经既明,方读子 /
n第二十一讲自羲农,至黄帝 /
n第二十二讲夏传子,家天下 /
n第二十三讲始春秋,终战国 /
n第二十四讲魏蜀吴,争汉鼎 /
n第二十五讲迨至隋,一土宇 /
n第二十六讲梁唐晋,及汉周 /
n第二十七讲舆图广,超前代 /
n第二十八讲清世祖,膺景命 /
n第二十九讲同光后,宣统弱 /
n第三十讲史虽繁,读有次 /
n第三十一讲口而诵,心而惟 /
n第三十二讲披蒲编,削竹简 /
n第三十三讲如负薪,如挂角 /
n第三十四讲若梁灏,八十二 /
n第三十五讲彼颖悟,人称奇 /
n第三十六讲唐刘晏,方七岁 /
n第三十七讲蚕吐丝,蜂酿蜜 /
n第三十八讲人遗子,金满赢 /
n《百家姓》
n《百家姓》是一本中国姓氏大全,是流行长、流传广的启蒙读物之一。《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内容上没有文理,但读起来顺口,易学好记,是我国古代蒙学的固定教材之一。下面我们在对其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将深入讲解一些常见大姓的渊源,介绍一些历史名人,以便扩展读者的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n讲赵钱孙李 /
n第二讲孔曹严华 /
n第三讲鲁韦昌马 /
n第四讲滕殷罗毕 /
n第五讲和穆萧尹 /
n第六讲熊纪舒屈 /
n第七讲梅盛林刁 /
n第八讲经房裘缪 /
n第九讲程嵇邢滑 /
n第十讲井段富巫 /
n第十一讲宁仇栾暴 /
n第十二讲印宿白怀 /
n第十三讲闻莘党翟 /
n第十四讲边扈燕冀 /
n第十五讲向古易慎 /
n第十六讲欧殳沃利 /
n第十七讲曾毋沙乜 /
n第十八讲万俟司马 /
n第十九讲澹台公冶 /
n第二十讲钟离宇文 /
n第二十一讲颛孙端木 /
n第二十二讲晋楚闫法 /
n第二十三讲岳帅缑亢 /
n第二十四讲墨哈谯笪 /
n《千字文》
n《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之一,是由南朝梁武帝时期的周兴嗣编纂而成的。《千字文》是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的一篇四言长诗,其内容涵盖了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语言优美,而且通篇意义连贯,音韵和谐,没有一点牵强拼凑的痕迹。它被称为才子奇书,千百年来流传不衰。
n讲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
n第二讲云腾致雨,露变为霜 /
n第三讲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
n第四讲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
n第五讲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
n第六讲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
n第七讲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
n第八讲川流不息,渊澄相映 /
n第九讲学优登仕,摄职从政 /
n第十讲外受傅训,入奉母仪 /
n第十一讲仁慈隐恻,造次弗离 /
n第十二讲背邙面洛,浮渭据泾 /
n第十三讲肆筵设席,鼓瑟吹笙 /
n第十四讲户封八县,家给千兵 /
n第十五讲磻溪伊尹,佐时阿衡 /
n第十六讲俊乂密勿,多士宁 /
n第十七讲九州禹迹,百郡秦并 /
n第十八讲旷远绵邈,岩岫沓冥 /
n第十九讲孟轲敦素,史鱼秉直 /
n第二十讲省躬讥诫,宠增抗极 /
n第二十一讲求古寻论,散虑逍遥 /
n第二十二讲陈根委翳,落叶飘摇 /
n第二十三讲具膳餐饭,适口充肠 /
n第二十四讲纨扇圆絜,银烛炜煌 /
n第二十五讲嫡后嗣续,祭祀烝尝 /
n第二十六讲驴骡犊特,骇跃超骧 /
n第二十七讲年矢每催,曦晖朗曜 /
n第二十八讲束带矜庄,徘徊瞻眺 /
n我一直觉得,传统蒙学读物如果只是孤立地呈现原文,对于现代的孩子来说,吸收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毕竟时代的鸿沟是存在的。但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的匠心独运,真正体现了“为今人所用”的理念。它不仅仅是把经典的条文罗列出来,更重要的是,在解读和注释的部分做得非常到位。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了过多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这对于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试着让我的孩子和我一起对照阅读,发现那些原本枯燥的字句,在有了恰当的解释和现代生活中的实例对照后,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比如,对某些古代的称谓或者习俗的解释,都非常细致,让人茅塞顿开。这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确保了学习的连贯性和深度,真正做到了“由浅入深,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远超我预期的蒙学读本的水准。
评分老实说,市面上关于这几部经典的解读版本已经非常多,要从中挑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并不容易。我选择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其内容的严谨性去的。看得出来,编撰团队在资料的搜集和考证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引用的典故和出处都标注得比较清晰,这对于追求知识准确性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它不仅仅满足了“识字”和“背诵”的基础要求,更深入地挖掘了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意蕴,让读者明白为什么这些内容会被选入蒙学之列,它们所承载的道德规范和文化期许是什么。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的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这本书无疑是履行这一责任的优秀载体,它为我们搭建了一座通往古代智慧的坚实桥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设计得非常雅致,那种水墨晕染的风格,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古代的氛围之中。纸张的选择也很考究,触感温润,印刷的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繁复的古体字,也显得赏心悦目,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留白恰到好处,既不会显得过于拥挤,又能保证信息量。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的实体书体验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替代的,它提供了一种仪式感,让你更愿意沉下心来,慢慢品味文字的韵味。而且,这本书的开本适中,方便携带,无论是放在包里通勤路上翻阅,还是在家里的书桌上细细研读,都非常合适。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用心。光是捧着它,就能感受到一股宁静致远的力量,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评分作为一个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但时间有限的业余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书籍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本书在实用性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似乎是考虑到不同年龄段读者的需求。对于基础薄弱的人来说,清晰的注音和注释足以支撑他们顺利入门;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书后附带的拓展阅读或者文化小知识单元,则提供了更进一步探索的空间。我发现书中的插图也十分考究,并非简单地装饰页面,而是与文字内容紧密结合,有些插图甚至可以作为快速理解某一概念的视觉辅助工具,比如展示姓氏的郡望分布图等。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学习过程变得更为轻松愉快,少了些许“做功课”的负担感,多了些“探秘”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亮点之一在于其跨越性的视角,它没有将这几部经典割裂开来,而是巧妙地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放在一个整体的文化框架下去审视和梳理。这一点在导论部分就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作者清晰地阐述了它们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这种宏观的把握,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我尤其欣赏它在某些特定字词的演变和在三部著作中出现时的细微差别所做的比较分析,这种深度挖掘,让习惯于“一目十行”的现代阅读者,重新学会了“精读”的乐趣。它引导我们思考,这些经典虽然诞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但它们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早期核心的价值观和基础的文化基因,读完后,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