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2011星座运势典解 | 作者 | 李晟,李建军 |
| 定价 | 39.80元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03947452 | 出版日期 | 2010-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2011星座运势典解》教您如何成为职场、情场、理财的耀眼星光帮。 |
| 作者简介 | |
| 李晟,20世纪80年于古城西安。本世纪初师从于李建军教授研究人体工程学,对东方生肖文化和西方星座文化比较有独特悟性,协助导师完成运势和运程的课题。 |
| 目录 | |
| 上篇:星座文化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的出版年份是2011年,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切入点。2011年,正处于一个社会思潮快速变化的时期,人们对传统信仰的回归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感并存。因此,一本在这个时间点出版的“星座运势典解”,其内容必然会承载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背景。我非常好奇,作者们是如何处理“运势”这个概念的?是强调宿命论,认为一切皆由星辰定数?还是更偏向于自由意志与星象影响之间的互动关系?我尤其希望看到他们对一些长期性、结构性的宇宙周期(比如冥王星换座等)的解读,以及这些周期对宏观社会层面和微观个体心理层面的双重影响。这种对时间尺度的把握,往往能区分出一本占星著作的格局大小。我希望它能像一面棱镜,折射出那个特定年份里,人们对自身命运和时代走向的集体潜意识投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太抓人眼球了,那种带着微微反光的材质,加上烫金的字体,瞬间就给人一种“这是一本有分量的书”的感觉。我是在一家老牌书店的角落里偶然发现它的,当时正对着一排厚重的历史典籍感到有些迷茫,目光不经意间就被这本散发着神秘光晕的书籍吸引了过去。拿到手里,掂量了一下,分量十足,那种纸张的厚实感和油墨的清香,让我立刻决定带它回家。虽然我对占星学本身并非科班出身,但这种对未知的好奇心,驱使着我想要探究那些深藏在星辰轨迹背后的秘密。特别是看到作者是李晟和李建军,两位在易学界颇有名气的学者,更添了几分信赖感。我猜想,这本书绝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十二星座的性格特征或者简单的新年预测,它一定融入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严谨的推演方法。从书籍的整体气质来看,它试图建立一种宏大叙事,将个体命运与宇宙法则联系起来,这正是吸引我这种业余爱好者的地方。那种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解读,或许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
评分说实话,我对市面上那些主打“爱情速配”或“财富密码”的占星小册子已经感到审美疲劳了。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提供一种哲学思考的读物。这本书的副标题“典解”,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解读经典”的意味,这让我联想到古代的术数典籍,比如《易经》或更早的占星学源流。我更关注的是,李晟和李建军两位作者是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干地支、五行生克等概念,巧妙地融入到西方的星座体系中,形成一种独特的“中西合璧”的解读体系。如果他们能对“上升星座”和“本命盘”的解读提供超越表象的、具有文化深度的见解,比如某个特定星座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可能对应着哪一类典型人物或历史事件,那就太精彩了。我希望能从中读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而非仅仅是针对当下的“快餐式”指南。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一种研究方法,就是对比不同年代、不同流派的占星术书籍,试图从中找出其演变脉络和文化适应性。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透露出一种非常典型的九十年代末到千禧年初的学术出版物的风格——实用至上,美观其次,但内容的密度极高。我特别留意了它的索引和章节结构,看起来组织得井井有条,不像有些同类书籍那样松散,动辄就用大量的感性描述来填充篇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相对完整的、可操作的分析框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水象星座多愁善感”这种肤浅的标签上。如果书中能详细阐述不同相位组合对具体事件的影响机制,或者对关键行星回归周期的解读有独到见解,那对我的研究价值就非常大了。我希望它能像一本工具书一样,在我需要核对复杂星盘时,能提供清晰、可引用的资料来源,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吉兆”或“凶兆”。这种对系统性和严谨性的追求,是我选择一本严肃参考书的首要标准。
评分从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来说,我非常看重一本书的“耐读性”——就是那种即使隔了几年再拿出来翻阅,依然能从中发现新东西的能力。一本好的参考书,不应该仅仅是“一次性消费品”。我猜测这本《典解》之所以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很可能在于其论述的通用性和理论的普适性。它应该提供的是一套分析工具,而不是一套预设的答案。比如,书中对“逆行”的论述,是采取了简单地“麻烦制造者”的标签化处理,还是深入剖析了逆行所代表的内在回顾与修正的课题?我期待它能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对话,而不是仅仅用来预测下个月的财运或桃花运。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点,那么它就超越了一般的“运势书”,而真正成为了一部值得收藏和反复研读的文化艺术作品,正如其出版社信息所暗示的那样,它理应具备超越娱乐的价值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