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配色事典 9787534979552

刺绣配色事典 978753497955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刺绣
  • 配色
  • 色彩
  • 手工
  • DIY
  • 艺术
  • 设计
  • 技法
  • 教程
  • 创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4979552
商品编码:3013776325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刺绣配色事典 作者 〔南非〕崔西·布尔;陈磊
定价 98.00元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34979552 出版日期 2015-1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刺绣是一种非常简单又实用的手工,所选用的针法或者绣线的质地决定着绣品的好坏。然而刺绣的配色才是重中之重。

◆《刺绣配色事典》是引进的首本主讲刺绣配色的重磅工艺书,书中所有关于配色的练习从种种尝试及失败中总结而来,既基础又生动,13个刺绣练习,前面12个各自重点练习一个色系,后一个练习作品——白眉翡翠则综合了所有技法,适合高水平的读者或者已经完成了本书前面所有练习的读者。

◆《刺绣配色事典》作者,实践经年累月,写作历时三年,共提供250多套配色方案,范例通过光影变化以及高光的应用,很好地展示了渐变色的美妙,犹如精美的绘画作品一般让人叹为观止。

◆作者以此形象地告诉读者:颜色将如何改变一幅绣品,绣工固然重要,配色却是重中之重。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的价值,那就是:将艺术融入刺绣,教会人们用针线“作画”的技巧。


   作者简介
崔西·布尔,是一名自学成才的刺绣名师。她出生和成长在津巴布韦,直到2004年和丈夫与三个孩子一起搬到了南非的西开普省生活。目前她在南非的行业协会和工作室致力于刺绣工艺的教学和研讨,并在国际性的针线手工杂志和其他出版物上发表作品。她的刺绣表现主题一开始主要是花卉,近来扩展到鸟类和肖像。细节精微,通过渐变效果强调光与影的变化,使她的作品呈现出惟妙惟肖的立体感。崔西深谙刺绣之法,经过潜心研究实践,她独特的长短针绣技法得到了刺绣界的充分认可和赞誉,她本人也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来研究这种技法,崔西并且愿意与大家分享她的技术和心得。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们需要让手工刺绣得以存活,但如果我们只是片面保护着我们自己的技法,仅为我们自己所用,那么它们不会得到传承,终会消失、变得毫无价值。给别人一个具体的物件,他变成了所有者,你不再拥有它;但给别人一个想法,你不会失去你的想法,而是和他共同拥有。如果他再和其他人分享这个想法,这个想法就会无限扩展,你会看着它蓬勃成长起来。” 欲了解更多关于崔西和她的著作,请访问崔西的网站: trishburr.。

   目录

引言

概要

所需材料及准备工作

渐变技巧

选色工具

色彩与刺绣

如何做出逼真的刺绣

色彩的组合

互补色

配色方案

刺绣练习

红色:法国玫瑰

粉色:山茶花

紫红色:红色鸢尾

紫色:番红花

蓝色:摩洛哥李

土耳其蓝色:紫胸佛法僧

绿色:绿喉蜂虎

金黄色:一对小蜂虎

黄色:奥地利玫瑰

橙色:埃尔顿樱桃

褐色:领霸鹟

白色:白山茶

进阶综合练习:白眉翡翠

服务信息


   编辑推荐

◆对在刺绣圈如雷贯耳的刺绣名师崔西著作的引进——weiyi性、性。
◆实践经年累月,写作历时三年,从种种尝试及失败中总结出250多套配色方案供查询、应用和再创作——实用性、全面性。
◆既是一本刺绣书,也是一本精美的艺术书。将艺术融入刺绣,教会你所有用针线“作画”的技巧——稀缺性、工艺性。


   文摘





   序言

锦绣华章:中国传统服饰纹样解析与演变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及其艺术表现形式。我们将跨越数个朝代,细致梳理自先秦至近现代服饰图案的流变轨迹,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结构、审美观念与哲学思想。全书以翔实的考古发现、精美的传世文物以及详尽的文献记载为基础,力求构建一个系统而立体的纹样知识体系。 第一章:远古的萌芽与上古的符号 本章追溯中国服饰纹样的源头,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刻符、玉器雕琢中寻找最早的装饰母题。重点分析了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中出现的动物形象(如“饕餮纹”的雏形)和几何图案,探讨这些符号在早期社会中作为巫术崇拜、氏族图腾的象征意义。 继而深入考察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纹饰对早期服饰的影响。周代“礼乐制度”对服饰色彩、纹样的严格规定,形成了早期服饰制度化的基础。本章将详细解读如“云雷纹”、“夔龙纹”、“水波纹”等基础母题的结构特征及其在贵族服饰上的应用规范,阐明服饰纹样如何成为区分等级、彰显身份的重要载体。特别关注礼服上象征天、地、人的“十二章纹”的起源与确立,分析其蕴含的儒家“中正平和”的宇宙观。 第二章:秦汉:秩序的构建与异域的交融 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对服饰提出了统一规范的要求。本章聚焦于秦代简约肃穆的风格,以及汉代“深衣”体系的成熟。重点剖析汉代服饰纹样的几个核心主题: 1. 祥瑞图案的兴盛: 随着方术、谶纬之学的盛行,代表吉祥与长寿的图案大量涌现。如“羽人”、“奔马”、“朱雀玄武”等神话动物形象,以及象征繁衍的“螭虎纹”。 2. 丝织品技术的飞跃: 汉代提花织机的发展催生了“锦”这一重要品类。本章将通过对马王堆汉墓出土纺织品的分析,详述“菱形联珠纹”、“蒲纹”等经典锦纹的组织结构和艺术效果,展现丝绸作为国家名片的文化价值。 3. 丝绸之路的映照: 探讨西域文化经由丝绸之路对汉代服饰纹样带来的影响,如希腊化风格的几何图案和新传入的植物纹样,体现了早期文化对话的生动实例。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风骨的塑造与宗教的渗透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思想活跃,服饰审美呈现出强烈的对比与融合。本章着重分析: 1. 魏晋风度的体现: 探讨士大夫阶层对自然、个性的追求如何在服饰纹样中得到反映,如对竹、松、梅等“四君子”的偏爱,以及服饰图案趋向疏朗、写意的风格转变。 2. 佛教艺术的洗礼: 随着佛教在北朝的兴盛,莲花纹(宝相花)、忍冬纹等佛教母题大量融入服饰设计。本章将对比分析汉传佛教图案与本土纹样结合的特点,及其对唐代纹样体系的奠基作用。 3. 北方游牧民族的贡献: 考察北方少数民族的皮革、毛皮服饰传统中,狩猎场景、动物搏斗等充满力量感的图案,如何与汉族传统纹样进行碰撞与吸收。 第四章:隋唐五代:盛世的华章与万邦的交响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服饰纹样体现出空前的开放性、华丽感和多元性。 1. “花团锦簇”的极致表达: 详述唐代织锦工艺的巅峰成就,如著名的“绫罗绸缎”。深入解析“宝相花”、“团窠纹”、“对马纹”等最具代表性的唐代纹样,分析其对称、饱满、繁复的构图特点,以及其所代表的雍容气度。 2. 异域风情的注入: 重点分析胡旋舞、中亚贸易带来的波斯萨珊王朝艺术风格的影响,如葡萄纹、联珠纹与狮纹的结合,以及“缠枝纹”在唐代纹样体系中的确立。 3. 纹样的等级细化: 探讨唐代对“品色服”制度的推行,以及不同官阶服饰上所用纹样的具体区别,例如对龙、麒麟等高等级神兽的严格限定。 第五章:宋元:理性的回归与工艺的精进 宋代审美趋向内敛、清雅,强调自然和谐之美,与唐代的富丽形成鲜明对比。 1. 宋代文人审美的渗透: 分析宋代服饰纹样中对自然界细微之处的捕捉,如“折枝花卉”、“小写意山水”的入画入纹。重点介绍“密体花鸟纹”的精致化处理。 2. 织造技术的创新: 深入研究宋代缂丝工艺的成熟,以及“纬线组织”在宋锦中的应用,这些技术革新为纹样的细腻表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元代草原艺术的张力: 考察元代服饰上体现的蒙古民族的审美特征,如对强悍动物(如虎、鹰)的描绘,以及对藏传佛教曼陀罗图案的吸收,这些元素为明清服饰纹样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第六章:明清:集大成与制度的固化 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服饰纹样体系的集大成阶段,同时也是制度约束最严苛的时期。 1. 明代典雅的继承与规范: 详述明代织造局(南京、苏州)对织物纹样的垄断与规范化。解析“万字锦”、“几何缠枝纹”在明代服饰中的应用,以及官服上“补子”制度的确立与图案的标准化。 2. 清代满汉融合的纹样特征: 重点分析清代服饰纹样的两大来源:满族传统的“马蹄袖”、“箭袖”上的装饰,以及汉族传统服饰工艺的保留。深入探讨“八仙过海”、“福禄寿喜”等吉祥组合纹样在民间和宫廷中的普及。 3. 织绣工艺的巅峰: 细致描述清代“平绣”、“套针绣”等缂丝、刺绣工艺如何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并通过故宫藏品展示其在龙袍、朝褂上的复杂构图和惊人细节。本章将特别剖析清代服饰纹样中,等级区分的精细程度。 结语:纹样的当代回响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国传统服饰纹样所承载的集体记忆、文化符号与审美密码,并探讨了在当代设计语境下,如何对这些经典母题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本书配有大量高清的文物拓片、织物细节图和历史复原图,旨在为研究者、设计师及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一部详实可靠的视觉参考与文化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实用至上,小白福音 一直以来,我都有点害怕刺绣,总觉得配色太难了,一不小心就会弄得花花绿绿,一点都不协调。平时我虽然也喜欢看一些刺绣教程,但很多都只讲技法,对于色彩的讲解却寥寥几笔带过,让我这个“色彩小白”很是头疼。直到我遇到了这本《刺绣配色事典》,我才真正觉得找到了救星!这本书的配色方案实在太细致了,它不是简单地给你罗列几个颜色,而是从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意境出发,为你提供了非常系统化的配色指南。比如,它会告诉你如何营造一种清新自然的田园风格,需要哪些色彩组合;又或者如何表现一种复古优雅的感觉,又该如何选择色彩。每个配色方案都有详细的解析,甚至连颜色的比例和使用的区域都考虑到了,简直是为我这样的新手量身定做的。我翻看的时候,觉得每页都充满了实用价值,恨不得立刻拿起针线,按照书里的指导去尝试。而且,它不光提供了成品图,还会有一些基础的色彩搭配原理介绍,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逐渐理解色彩的逻辑。我感觉这本书真的能帮助我跨过配色这一道坎,让我也能做出好看的刺绣作品。

评分

初见惊艳,心生向往 刚在书店里翻到这本《刺绣配色事典》,第一眼就被它精美的封面设计吸引了。那种低饱和度的色彩搭配,加上精致的刺绣图案,瞬间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渴望。我平时就喜欢一些手工类的活动,虽然之前接触刺绣不多,但一直被它那种慢下来、静下心的魅力所打动。拿到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翻开,里面的排版设计非常有条理,图片清晰,而且色彩过渡自然,让人赏心悦目。它不像那种枯燥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可以慢慢品读的艺术画册。我尤其喜欢那些案例展示,那些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刺绣作品,搭配书中提供的配色方案,真是太有启发性了!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你如何配色,更是在引导你进入一个充满创意的色彩世界。即使是完全没有刺绣基础的人,也能从这本书中感受到色彩的魔力,并且激发出动手尝试的冲动。我已经在构思自己第一个刺绣作品了,脑海里已经有了几种色彩的组合,想想就觉得非常期待。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刺绣配色可以如此有趣,如此具有艺术性。

评分

深度解读,色彩哲学 我对色彩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也读过不少关于色彩理论的书籍。但《刺绣配色事典》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仅停留在基础的色彩搭配技巧,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色彩组合所能传达的情感和意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配色方案的解读,它会告诉你为什么某种色彩组合会让人感到宁静,而另一种组合又会带来活力。这种对色彩背后“语言”的剖析,让我对色彩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你“怎么做”的书,更是一本让你“为什么这样做”的书。我从中学习到如何通过色彩来烘托主题、塑造氛围,让我的刺绣作品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美观,更能传递出更深层次的艺术内涵。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色彩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它让我开始思考,如何用刺绣这种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的色彩理念,去创作出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作品。这本书对于那些想要在刺绣领域进行更深入探索,追求艺术性的爱好者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灵感宝库,创意无限 对我来说,这本《刺绣配色事典》更像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灵感宝库。我是一名刺绣爱好者,平时也自己设计一些小东西,但有时候会遇到瓶颈,不知道该如何搭配颜色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及时雨!它里面收录了非常多不同风格的配色方案,从经典的自然系、复古系,到一些比较前卫、时尚的撞色搭配,应有尽有。而且,这些配色方案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非常多精美的刺绣作品来展现的,这些作品的细节处理和色彩运用都做得非常到位,让我看了之后,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很多新的想法。我经常会翻阅这本书,看到一个喜欢的配色,就会立刻联想到自己可以把它应用到哪里,比如一件衣服的边缘、一个包包的装饰,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挂件。这本书打破了我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意识到色彩可以有如此多的可能性。它不仅仅是关于刺绣配色,更是关于如何运用色彩来表达情感、传递情绪。我感觉这本书能极大地丰富我的创作视野,让我做出更多富有创意和个性化的作品。

评分

品质卓越,值得拥有 拿到《刺绣配色事典》这本书,首先感受到的是它非凡的品质。从纸张的触感到印刷的精美程度,都让人觉得物超所值。书页的质感非常好,色彩的还原度极高,无论是精美的刺绣图片还是细致的配色图,都清晰锐利,色彩饱满且富有层次感,这对于一本以色彩为主题的书来说,至关重要。翻阅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这本书的编排设计非常人性化,内容逻辑清晰,查找方便。每一个配色方案都配有高质量的实物展示图,让你能直观地感受到色彩搭配的实际效果。同时,书中的文字表述也非常到位,既有专业性,又不失通俗易懂,能够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从中受益。我尤其欣赏它对细节的关注,比如一些小面积的色彩点缀,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都是在平常的教程中很难看到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刺绣配色的指南,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所带来的视觉享受和知识价值,都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工具书的预期。我认为,对于任何热爱刺绣,或者对色彩搭配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刺绣配色事典》都是一本绝对值得投资的宝贵资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