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蜀锦织造技艺-从手工小花楼到数码织造技术 | 作者 | 黄修忠著 |
| 定价 | 98.00元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22216519 | 出版日期 | 2014-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蜀锦是我国“三大名锦”之一。“蜀锦织造技艺”于2006年列入我国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保护。本书系统介绍了从小花楼织锦机、传统纹板机械提花机到电子数码提花机的蜀锦织机发展史;详细介绍了蜀锦织造技艺,包括上机装造技艺、牵经技艺、挑花结本技艺、精练技艺和染色技艺等;全面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蜀锦产品的风格特征及结构特点。后提出要对蜀锦及其织造技艺进行传承、保护和发展。 本书的内容特色是工程技术与文化艺术相结合,传统历史与现代发展相协调,知识丰富,图文并茂,制作精美,是丝织业技术与管理人员、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人员、收藏爱好者的案头工具书。 |
| 作者简介 | |
| 黄修忠,成都蜀锦织绣有限责任公司,总工,1962年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现苏州大学)丝织工程专业。曾受聘为四川省科委丝纺织专家组成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织锦专业委员会专家顾问、中国工艺织锦大师、“蜀锦织造技艺”传承人之一、中国管理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历任四川省纺织工程学会三届理事,同时拥有成都纺织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和丝绸专业委员会秘书等社会职务。 |
| 目录 | |
| 章 蜀锦发展简史第二章 小花楼织锦机 一、织锦机发展史 (一)帘式提花机 (二)纹棒编综提花机 (三)原始水平踞织机 (四)腰机 (五)斜织机 (六)组合提花的花绫织机 (七)多综多蹑束综织机 二、小花楼织锦机第三章 蜀锦传统生产工艺 一、蜀锦传统特种工艺 (一)晕裥艺术 (二)染色技艺 (三)独特的牵经工艺 二、蜀锦传统产品规格及生产工艺第四章 蜀锦生产工艺流程 一、准备工艺 二、织造工艺 三、纹制工艺 四、绞丝练染工艺第五章 蜀锦上机装造技艺 一、装造流程 二、定纤分扒 三、纤线捻把 四、花耙分丛 五、分丛分层 (一)操作顺序 (二)操作要求 六、齐纤拴丛 七、绗衢 (一)衢盘位置相互关系及其作用 (二)绗衢流程 (三)绗衢注意事项第六章 蜀锦牵经技艺 一、牵经工艺要求 二、蜀锦彩条晕裥牵经工艺 三、蜀锦牵经工艺实例 (一)五星出东方锦 (二)方格兽纹锦 (三)八条锦 (四)方方锦 (五)雨丝锦 (六)月华锦第七章 蜀锦纹制工艺—挑花结本 一、挑花结本内容 二、挑花结本工具 三、挑花结本工艺第八章 蜀锦精练技艺 一、蜀锦精练技艺的发展 二、猪胰子精练法 (一)猪胰子酶练 (二)猪胰子精练生丝配方 三、有机皂碱精练法 四、丝线整理工艺 (一)原料 (二)工艺流程 (三)上油吃酸 (四)撬礅出光第九章 蜀锦染色技艺 一、蜀锦的植物染料染色 (一)黑色植物染料的染色法 (二)靛蓝植物染料的染色法 (三)红色植物染料的染色法 (四)黄色植物染料的染色法 (五)紫色植物染料的染色法 二、蜀锦的化学合成染料染色 三、蜀锦染色工艺 (一)染色工艺流程 (二)月华雨丝锦染色工艺示例 (三)月华三闪蜀锦染色工艺示例 四、蜀锦色谱第十章 蜀锦产品 一、蜀锦产品的分类 二、蜀锦的主要品种第十一章 蜀锦的风格特征 一、蜀锦的纹饰特点 (一)战国时期的蜀锦纹样 (二)汉代时期的蜀锦纹样 (三)唐代蜀锦纹样 (四)宋元时期的蜀锦纹样 (五)明清时期的蜀锦纹样 (六)现代的蜀锦图案纹样 二、蜀锦色彩风格特征 三、蜀锦组织结构特点第十二章 蜀锦织造技艺的发展 一、小花楼到数码织造技艺的历史轨迹 (一)蜀锦提花织机技术的发展 (二)小花楼织锦机的传播与发展 二、数码电子技术在蜀锦上的尝试 (一)纹织设计的自动化 (二)电子提花机的早期研制尝试第十三章 数码技术在蜀锦织造技艺上的应用155 一、蜀锦数码织造技艺 (一)蜀锦应用数码技术基本原理 (二)蜀锦应用数码技术的主要内容 二、蜀锦纹织CAD系统 (一)蜀锦传统的手工纹织设计 (二)蜀锦纹织CAD系统 (三)应用纹织CAD系统设计案例—蜀香缎 三、电子花筒提花机 (一)数码电子花筒代替机械花筒纹板提花 (二)电子花筒提花信息控制系统 四、电子提花机 (一)电子提花机控制原理 (二)电子提花控制系统的组成 (三)人机操作界面与控制信息 (四)提花信息的传输与执行 五、花楼手工木织机的数码技艺 六、蜀锦的创新应用 (一)电子挑花—小花楼手工木织机织造 (二)电子花筒传统有梭织机织造(无纹板) (三)无梭电子提花机织造第十四章 蜀锦的保护传承及发展 一、现代丝织业及织锦业的发展 (一)现代蜀锦主要用途 (二)现代蜀锦的创新发展 二、蜀锦的保护与传承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对任何与“老物件”和“传统手艺”相关的东西都有着天然的好感,总觉得它们承载着一种独特的温情和智慧。这次读到的《蜀锦织造技艺-从手工小花楼到数码织造技术》,就完全满足了我的这种期待。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于“手工小花楼”的描绘,那是一种纯粹的手工艺术,每一个图案,每一道纹理,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巧思。书中的文字让我能够想象出那些古老的织机,它们发出的声音,以及在昏黄灯光下,工匠们专注的神情。那些流传至今的蜀锦,不仅仅是美丽的布料,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符号。我喜欢书里对蜀锦图案和色彩的解读,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寓意和审美,都让我觉得非常有趣。尽管书中也提及了现代的“数码织造技术”,但我的注意力更多地被那些充满温度的手工制作过程所吸引,它让我感受到一种源远流长的生命力,一种对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这让我觉得非常动人。
评分这次偶然的机会翻开了这本《蜀锦织造技艺-从手工小花楼到数码织造技术》,让我深深着迷。一直以来,我对那些承载着历史温度的手工艺品都怀有莫大的好奇,而蜀锦,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温润的光泽和古老的故事。书里对于蜀锦的起源和发展脉络的梳理,简直就像一部生动的史诗。从最初简单的编织,到后来精妙复杂的图案,再到那些闻名遐迩的蜀锦品种,作者用细致的笔触勾勒出了这门技艺的千年变迁。特别是对“小花楼”这一传统织造工具的介绍,让我仿佛看到了古代工匠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他们是如何用双手和智慧,将一根根丝线幻化成绚丽的锦缎。书中的插图也十分精彩,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和精美的图案复刻,让人直观地感受到了蜀锦的独特魅力。我特别喜欢关于蜀锦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被应用的章节,从宫廷御用,到民间礼服,再到如今的艺术品,它始终在讲述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符号。读完这部分,我对于“蜀锦”这两个字,不再仅仅停留在模糊的认知,而是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于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总抱着一种既好奇又有些疑虑的态度。而《蜀锦织造技艺-从手工小花楼到数码织造技术》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且富有启发性的视角。它并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割裂开来,而是将蜀锦这门古老的技艺,从其最传统的“手工小花楼”时代,一路描绘到了当下蓬勃发展的“数码织造技术”。我被书中对于手工织造过程的细致描写所吸引,仿佛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丝线在指尖的触碰,以及匠人们如何通过一梭一梭的传递,织就出精妙绝伦的图案。这种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再现,让我深感震撼。而当书本过渡到数码织造部分时,我并没有感到突兀,反而看到了科技如何成为传统技艺的强大助推器。那种将传统美学与现代工业化生产相结合的思路,让我看到了蜀锦未来的无限可能,也让我对“传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并非守旧,而是创新与发展的过程。
评分我一直对能够沉浸在一种手工制作的氛围中感到特别舒服,尤其是我家里的老物件,总能让我回忆起很多温馨的时光。这次有幸接触到《蜀锦织造技艺-从手工小花楼到数码织造技术》,让我对“蜀锦”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书里描绘的“手工小花楼”场景,让我联想到许多旧时的画面,仿佛能听到织机发出的规律声响,看到工匠们灵巧的双手在丝线间穿梭。那些精美的图案,不仅仅是色彩的堆砌,更是故事的载体,蕴含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审美。书中的描述非常细腻,让我能够想象出那些丝线的质感,以及织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挑战。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不同时期蜀锦风格演变的介绍,那种细腻的变化,就像是时间的沉淀,让每一件蜀锦都有了独特的生命。虽然书中提到了“数码织造技术”,但我更愿意将注意力放在那些充满人情味的手工部分。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和历史对话,品味着古老工艺的韵味,让人心生敬意。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工艺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我一直对织造技艺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蜀锦织造技艺-从手工小花楼到数码织造技术》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深入了解的渴望。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蜀锦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更令人惊喜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对传统工艺的怀旧,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现代科技。从古老的手工织机,到如今先进的数码织造技术,作者清晰地展现了蜀锦这门古老技艺是如何与时俱进、焕发新生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数码织造部分的处理,它并没有枯燥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对比,让我体会到科技如何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想象一下,那些曾经需要无数工匠耗费数月才能完成的复杂图案,现在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快速实现,并且在精度和多样性上有了更大的突破,这无疑是令人振奋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也让我对外来织造技术的可能性充满了期待,它不仅是一本关于蜀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工艺传承与创新的教科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