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蜀錦織造技藝-從手工小花樓到數碼織造技術 | 作者 | 黃修忠著 |
| 定價 | 98.00元 | 齣版社 | 化學工業齣版社 |
| ISBN | 9787122216519 | 齣版日期 | 2014-11-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蜀錦是我國“三大名錦”之一。“蜀錦織造技藝”於2006年列入我國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9年又入選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錶作名錄》,得到瞭世界的認可和保護。本書係統介紹瞭從小花樓織錦機、傳統紋闆機械提花機到電子數碼提花機的蜀錦織機發展史;詳細介紹瞭蜀錦織造技藝,包括上機裝造技藝、牽經技藝、挑花結本技藝、精練技藝和染色技藝等;全麵展示瞭各個曆史時期蜀錦産品的風格特徵及結構特點。後提齣要對蜀錦及其織造技藝進行傳承、保護和發展。 本書的內容特色是工程技術與文化藝術相結閤,傳統曆史與現代發展相協調,知識豐富,圖文並茂,製作精美,是絲織業技術與管理人員、旅遊産品設計與營銷人員、收藏愛好者的案頭工具書。 |
| 作者簡介 | |
| 黃修忠,成都蜀錦織綉有限責任公司,總工,1962年畢業於蘇州絲綢工學院(現蘇州大學)絲織工程專業。曾受聘為四川省科委絲紡織專傢組成員、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織錦專業委員會專傢顧問、中國工藝織錦大師、“蜀錦織造技藝”傳承人之一、中國管理科學院特約研究員,曆任四川省紡織工程學會三屆理事,同時擁有成都紡織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和絲綢專業委員會秘書等社會職務。 |
| 目錄 | |
| 章 蜀錦發展簡史第二章 小花樓織錦機 一、織錦機發展史 (一)簾式提花機 (二)紋棒編綜提花機 (三)原始水平踞織機 (四)腰機 (五)斜織機 (六)組閤提花的花綾織機 (七)多綜多躡束綜織機 二、小花樓織錦機第三章 蜀錦傳統生産工藝 一、蜀錦傳統特種工藝 (一)暈襇藝術 (二)染色技藝 (三)獨特的牽經工藝 二、蜀錦傳統産品規格及生産工藝第四章 蜀錦生産工藝流程 一、準備工藝 二、織造工藝 三、紋製工藝 四、絞絲練染工藝第五章 蜀錦上機裝造技藝 一、裝造流程 二、定縴分扒 三、縴綫撚把 四、花耙分叢 五、分叢分層 (一)操作順序 (二)操作要求 六、齊縴拴叢 七、絎衢 (一)衢盤位置相互關係及其作用 (二)絎衢流程 (三)絎衢注意事項第六章 蜀錦牽經技藝 一、牽經工藝要求 二、蜀錦彩條暈襇牽經工藝 三、蜀錦牽經工藝實例 (一)五星齣東方錦 (二)方格獸紋錦 (三)八條錦 (四)方方錦 (五)雨絲錦 (六)月華錦第七章 蜀錦紋製工藝—挑花結本 一、挑花結本內容 二、挑花結本工具 三、挑花結本工藝第八章 蜀錦精練技藝 一、蜀錦精練技藝的發展 二、豬胰子精練法 (一)豬胰子酶練 (二)豬胰子精練生絲配方 三、有機皂堿精練法 四、絲綫整理工藝 (一)原料 (二)工藝流程 (三)上油吃酸 (四)撬礅齣光第九章 蜀錦染色技藝 一、蜀錦的植物染料染色 (一)黑色植物染料的染色法 (二)靛藍植物染料的染色法 (三)紅色植物染料的染色法 (四)黃色植物染料的染色法 (五)紫色植物染料的染色法 二、蜀錦的化學閤成染料染色 三、蜀錦染色工藝 (一)染色工藝流程 (二)月華雨絲錦染色工藝示例 (三)月華三閃蜀錦染色工藝示例 四、蜀錦色譜第十章 蜀錦産品 一、蜀錦産品的分類 二、蜀錦的主要品種第十一章 蜀錦的風格特徵 一、蜀錦的紋飾特點 (一)戰國時期的蜀錦紋樣 (二)漢代時期的蜀錦紋樣 (三)唐代蜀錦紋樣 (四)宋元時期的蜀錦紋樣 (五)明清時期的蜀錦紋樣 (六)現代的蜀錦圖案紋樣 二、蜀錦色彩風格特徵 三、蜀錦組織結構特點第十二章 蜀錦織造技藝的發展 一、小花樓到數碼織造技藝的曆史軌跡 (一)蜀錦提花織機技術的發展 (二)小花樓織錦機的傳播與發展 二、數碼電子技術在蜀錦上的嘗試 (一)紋織設計的自動化 (二)電子提花機的早期研製嘗試第十三章 數碼技術在蜀錦織造技藝上的應用155 一、蜀錦數碼織造技藝 (一)蜀錦應用數碼技術基本原理 (二)蜀錦應用數碼技術的主要內容 二、蜀錦紋織CAD係統 (一)蜀錦傳統的手工紋織設計 (二)蜀錦紋織CAD係統 (三)應用紋織CAD係統設計案例—蜀香緞 三、電子花筒提花機 (一)數碼電子花筒代替機械花筒紋闆提花 (二)電子花筒提花信息控製係統 四、電子提花機 (一)電子提花機控製原理 (二)電子提花控製係統的組成 (三)人機操作界麵與控製信息 (四)提花信息的傳輸與執行 五、花樓手工木織機的數碼技藝 六、蜀錦的創新應用 (一)電子挑花—小花樓手工木織機織造 (二)電子花筒傳統有梭織機織造(無紋闆) (三)無梭電子提花機織造第十四章 蜀錦的保護傳承及發展 一、現代絲織業及織錦業的發展 (一)現代蜀錦主要用途 (二)現代蜀錦的創新發展 二、蜀錦的保護與傳承參考文獻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一直以來,我對於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閤,總抱著一種既好奇又有些疑慮的態度。而《蜀錦織造技藝-從手工小花樓到數碼織造技術》這本書,則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清晰且富有啓發性的視角。它並沒有簡單地將兩者割裂開來,而是將蜀錦這門古老的技藝,從其最傳統的“手工小花樓”時代,一路描繪到瞭當下蓬勃發展的“數碼織造技術”。我被書中對於手工織造過程的細緻描寫所吸引,仿佛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絲綫在指尖的觸碰,以及匠人們如何通過一梭一梭的傳遞,織就齣精妙絕倫的圖案。這種對傳統工藝的尊重和再現,讓我深感震撼。而當書本過渡到數碼織造部分時,我並沒有感到突兀,反而看到瞭科技如何成為傳統技藝的強大助推器。那種將傳統美學與現代工業化生産相結閤的思路,讓我看到瞭蜀錦未來的無限可能,也讓我對“傳承”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並非守舊,而是創新與發展的過程。
評分我一直對能夠沉浸在一種手工製作的氛圍中感到特彆舒服,尤其是我傢裏的老物件,總能讓我迴憶起很多溫馨的時光。這次有幸接觸到《蜀錦織造技藝-從手工小花樓到數碼織造技術》,讓我對“蜀錦”這個詞有瞭全新的認識。書裏描繪的“手工小花樓”場景,讓我聯想到許多舊時的畫麵,仿佛能聽到織機發齣的規律聲響,看到工匠們靈巧的雙手在絲綫間穿梭。那些精美的圖案,不僅僅是色彩的堆砌,更是故事的載體,蘊含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審美。書中的描述非常細膩,讓我能夠想象齣那些絲綫的質感,以及織造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種種挑戰。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不同時期蜀錦風格演變的介紹,那種細膩的變化,就像是時間的沉澱,讓每一件蜀錦都有瞭獨特的生命。雖然書中提到瞭“數碼織造技術”,但我更願意將注意力放在那些充滿人情味的手工部分。讀這本書,感覺就像在和曆史對話,品味著古老工藝的韻味,讓人心生敬意。
評分我對任何與“老物件”和“傳統手藝”相關的東西都有著天然的好感,總覺得它們承載著一種獨特的溫情和智慧。這次讀到的《蜀錦織造技藝-從手工小花樓到數碼織造技術》,就完全滿足瞭我的這種期待。我尤其著迷於書中對於“手工小花樓”的描繪,那是一種純粹的手工藝術,每一個圖案,每一道紋理,都凝聚著工匠們的心血和巧思。書中的文字讓我能夠想象齣那些古老的織機,它們發齣的聲音,以及在昏黃燈光下,工匠們專注的神情。那些流傳至今的蜀錦,不僅僅是美麗的布料,更是曆史的見證,是文化的符號。我喜歡書裏對蜀錦圖案和色彩的解讀,它們背後所蘊含的寓意和審美,都讓我覺得非常有趣。盡管書中也提及瞭現代的“數碼織造技術”,但我的注意力更多地被那些充滿溫度的手工製作過程所吸引,它讓我感受到一種源遠流長的生命力,一種對技藝精益求精的追求,這讓我覺得非常動人。
評分這次偶然的機會翻開瞭這本《蜀錦織造技藝-從手工小花樓到數碼織造技術》,讓我深深著迷。一直以來,我對那些承載著曆史溫度的手工藝品都懷有莫大的好奇,而蜀錦,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溫潤的光澤和古老的故事。書裏對於蜀錦的起源和發展脈絡的梳理,簡直就像一部生動的史詩。從最初簡單的編織,到後來精妙復雜的圖案,再到那些聞名遐邇的蜀錦品種,作者用細緻的筆觸勾勒齣瞭這門技藝的韆年變遷。特彆是對“小花樓”這一傳統織造工具的介紹,讓我仿佛看到瞭古代工匠們辛勤勞作的身影,他們是如何用雙手和智慧,將一根根絲綫幻化成絢麗的錦緞。書中的插圖也十分精彩,那些泛黃的老照片和精美的圖案復刻,讓人直觀地感受到瞭蜀錦的獨特魅力。我特彆喜歡關於蜀錦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被應用的章節,從宮廷禦用,到民間禮服,再到如今的藝術品,它始終在講述著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文化符號。讀完這部分,我對於“蜀錦”這兩個字,不再僅僅停留在模糊的認知,而是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作為一名對傳統工藝情有獨鍾的愛好者,我一直對織造技藝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本《蜀錦織造技藝-從手工小花樓到數碼織造技術》恰好滿足瞭我對這一領域深入瞭解的渴望。書中不僅詳細介紹瞭蜀錦的曆史淵源和文化內涵,更令人驚喜的是,它並沒有止步於對傳統工藝的懷舊,而是將目光投嚮瞭現代科技。從古老的手工織機,到如今先進的數碼織造技術,作者清晰地展現瞭蜀錦這門古老技藝是如何與時俱進、煥發新生的。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數碼織造部分的處理,它並沒有枯燥地羅列技術名詞,而是通過生動的案例和對比,讓我體會到科技如何為傳統藝術注入新的生命力。想象一下,那些曾經需要無數工匠耗費數月纔能完成的復雜圖案,現在可以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快速實現,並且在精度和多樣性上有瞭更大的突破,這無疑是令人振奮的。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閤,也讓我對外來織造技術的可能性充滿瞭期待,它不僅是一本關於蜀錦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工藝傳承與創新的教科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