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逻辑史论 | 作者 | 张家龙 |
| 定价 | 139.00元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16190562 | 出版日期 | 2016-11-01 |
| 字数 | 页码 | 616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在世界三大传统的逻辑史和数理逻辑史上有一批影响深远、恒久流传的课题,诸如亚里士多德的直言三段论和模态三段论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理论、麦加拉-斯多阿逻辑和欧洲中世纪逻辑对现代逻辑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从现代逻辑观点看《周易》和《墨经》,有哪些令人惊叹的成果?中国名辩逻辑和印度因明有哪些辉煌成就?中国老一辈现代逻辑学家金岳霖、沈有鼎和王宪钧等对现代逻辑的发展有何开创性贡献?我们应当用何种方法研究世界三大传统的逻辑史?公理学、逻辑演算和集合论是怎样发展起来的?20世纪梳理逻辑三大成果和三大学派怎样推动了现代逻辑突发猛进的发展?这些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等等,对于这些课题本书均给出了别开生面的创新性答案。 |
| 作者简介 | |
| 张家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1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留校攻读哲学系数理逻辑专业研究生。1965年8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2002年1月5日退休。享受颁发的特殊津贴。现任中国逻辑学会名誉会长和监事长,《逻辑学研究》杂志顾问。其学术成就入选《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哲学卷》(第三分册)。 |
| 目录 | |
| 自 序 西方逻辑史论 亚里士多德直言命题理论的现代解析 亚里士多德直言三段论的本来面目 亚里士多德的关系理论探究 亚里士多德对“偏好”如是说 亚里士多德模态命题理论的现代解析 亚里士多德模态三段论的本来面目 论亚里士多德的排中律疑难 麦加拉-斯多阿逻辑 从现代逻辑观点看中世纪彼得的语言逻辑理论 中世纪的模态命题逻辑系统S及其与路易斯S3系统的比较研究 归纳法和古典归纳逻辑发展史 数理逻辑史论 公理学的历程 逻辑演算简史 从素朴集合论到公理集合论 罗素的逻辑主义及其在数理逻辑史上的地位 评数学基础中的直觉主义学派 论希尔伯特的元数学纲领及其哲学意义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其内容、方法和意义 塔尔斯基真之不可定义性定理——兼论其与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关系 可计算性理论的奠基 论沈有鼎悖论在数理逻辑史上的地位 中国逻辑史论和因明论 中国哲学中的逻辑和语言 从数理逻辑观点看《周易》 论《墨经》中侔式推理的有效式 荀子的名辩逻辑 两汉至近现代时期中国名辩逻辑的主要成就 论金岳霖先生的《逻辑》 论沈有鼎的两个公孙龙假说 沈有鼎型的认知逻辑系统KBT 王宪钧先生对中国数理逻辑发展的贡献 从现代逻辑观点看印度新因明三支论式 评陈那新因明体系“除外命题说” 附录 附录一 张家龙论著目录 附录二 张家龙(《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哲学卷(第三分册)》条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对《逻辑史论》的兴趣,源于我对哲学史的广泛涉猎。在阅读其他哲学著作时,我常常被其中闪耀的逻辑智慧所吸引,但同时也感到对逻辑本身的理解存在着盲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我期待书中能够对逻辑学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进行详尽的分析,例如,何谓“逻辑的危机”?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逻辑学为何会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弗雷格、罗素、怀特海等逻辑学家的贡献,是如何改变了逻辑学的面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述,他们是如何将数学的方法引入逻辑,从而催生了数理逻辑的诞生。同时,我也对逻辑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差异感到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涉及东方哲学中的逻辑思想,例如中国的名辩学,或者印度的因明学?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个更具全球视野的逻辑史叙事,让我看到逻辑的普适性与多样性。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逻辑史论》能够成为我理解哲学思维的有力工具,帮助我更清晰地把握思想的脉络和演变。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逻辑的本质和历史。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系统梳理这个宏大命题的可能性。我并非逻辑学专业的学生,但我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推理过程有着天然的敏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易于理解但又不失严谨的方式,向我展示逻辑学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那些对逻辑学发展至关重要的思想家和学说。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究竟奠定了怎样的基础?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们是如何在逻辑的严密性上做文章的?近代以来,笛卡尔、洛克、休谟等人的哲学观点,是如何影响逻辑的?我特别想了解,在弗雷格、罗素等人的推动下,逻辑学为何会走向“语言化”和“数学化”的道路,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本书的书号9787516190562,让我对它的专业性和深度充满信心。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理解,逻辑学不仅仅是一套形式化的符号系统,更是人类认识世界、构建思想的重要方法和基础。我期待通过阅读,能够更好地运用逻辑思维来分析问题,并从中获得更深刻的哲学洞见。
评分拿到这本《逻辑史论》后,我便沉浸在一种探索的氛围中。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来自于它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理解逻辑学是如何贯穿人类思想史的。我希望它能超越简单的年代梳理,而是去探讨逻辑概念的生成、演变和影响。例如,逻辑的“真”与“假”是如何被界定的?推理的规则又是如何被确立和发展的?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那些对逻辑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思潮,比如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它们在逻辑学上的表现是什么?而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又如何重塑了人们对逻辑的认知?此外,我特别想了解,在科学革命的浪潮中,逻辑学是如何与自然科学相互促进的?莱布尼茨的“通用语言”和“计算术”的构想,是否为后来的数理逻辑奠定了基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逻辑学并非一个孤立的学科,而是与认识论、形而上学、语言学等诸多哲学分支紧密相连,共同塑造了人类的理性之光。这本书的厚重感,让我相信它能够承载起如此宏大的议题,并给出令人信服的解答。
评分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知识气息让我有些喘不过气,但同时也充满了兴奋。对于“逻辑史论”这个书名,我之前一直抱有一种模糊的理解,觉得它大概是关于逻辑学发展历史的学术著作。然而,当指尖触碰到纸张,感受到书本的重量时,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历史陈述,它更像是一场智力探险的起点。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于不同学派和不同时期逻辑思想的深入剖析。比如,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又有所区别的?斯宾塞和休谟在经验主义框架下如何看待逻辑?而康德的先验逻辑又为逻辑学注入了怎样的新元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尽的论证和考证,而不是流于表面的介绍。我更希望它能展示出逻辑学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突破,以及不同思想家之间的对话与争鸣。例如,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在后来是如何被批判和修正的?休谟对因果关系的怀疑是如何动摇传统逻辑的根基的?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又如何影响了后来的逻辑研究?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加立体和深刻的逻辑学史观,理解逻辑学是如何从一种工具性学科,逐渐演变为一门具有独立价值和深远影响的哲学分支。
评分拿到这本《逻辑史论》,第一反应是它的厚重感。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书名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我一直对哲学史和思想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逻辑作为哲学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其发展历程无疑是理解整个哲学体系演变的关键。这本书的书号我记得很清楚,9787516190562,似乎暗示着它是一本内容扎实、经过严谨考量的学术著作。我希望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探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去领略斯多葛学派的辩证法,去感受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逻辑迷宫,甚至去窥探近代以来逻辑学发展的每一次飞跃。从古希腊的初步奠基,到中世纪的繁荣与沉寂,再到近代的革新与拓展,逻辑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智慧的碰撞、思想的斗争和理论的升华。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在这本书中,作者是如何梳理和呈现这些错综复杂的脉络的?每一位重要的逻辑学家,他们的思想精髓是如何被提炼的?而那些关键的逻辑学概念,例如三段论、模态逻辑、数理逻辑等等,它们又是如何演变和发展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角,让我能够系统地理解逻辑学的历史图景,并从中汲取深刻的哲学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