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 三国志(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历史地理必读本) 9787550243552 北京联合

正版图书 三国志(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历史地理必读本) 9787550243552 北京联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晋] 陈寿,著,臧宪柱,译 著
图书标签:
  • 三国志
  • 历史
  • 古典文学
  • 中华国学
  • 历史地理
  • 名著
  • 北京联合
  • 正版图书
  • 经典
  • 三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552
商品编码:3018388320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三国志(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历史地理必读本)

定价:12.0元

作者:(晋)陈寿,著,臧宪柱,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5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三国是东汉王朝的继续。《三国志》中人物所处年代正是东汉破裂,群雄并起之时,个人一时的取舍进退,不仅关乎荣辱,而且关乎生死,成功失败,往往间不容发。现代人所处社会,机会与诱惑此来彼往,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一时的取舍进退,也往往差之毫厘,失以千里。撇开生死,与他们实有十分相似的处境。他们的沉毅果决、智计百出与进取的勇气、锐气,也是时下人们生存与竞争的基础所在。

内容提要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军阀混战起,前后共计九十年的历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前四史”之一。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三国志》全书叙事脉络分明,文字简约明畅,写人写事,时见文采。

目录


作者介绍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史学家。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文摘


魏书

武帝纪


【原文】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①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注释】
①颙:读yóng。

【译文】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汉初相国曹参的后裔。汉桓帝在位时,宦官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被封费亭侯。曹腾收了一个养子,叫作曹嵩,作为自己的嗣子。虽然曹嵩后来做官做到太尉的位置,但是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世。曹操便是曹嵩的亲生儿子。

曹操年少时便十分机警,有权谋,也有心计,而且为人仗义,乐于行豪侠之事,从来不拘,对于学业却一点也不上心,所以当时的人都不重视他。只有梁国人桥玄、南阳人何颙两人非常欣赏曹操,觉得他不同于众人。桥玄甚至还对曹操说:“天下要大乱了,要具有绝世之才才能救天下,我看那个能安定天下的人就是你!”曹操二十岁时,被举为孝廉,封为郎官。后来又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之后升任顿丘县令。后被招入朝中,做议郎。

汉灵帝光和末年,黄巾军起义爆发。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领兵征讨颍川黄巾军。后来升任济南国相。济南国有十多个县,各县长官大多为阿谀奉承之徒,乐于讨好朝廷贵戚,枉法之事做了不知凡几,一时声名狼藉。曹操上任之后,奏明朝廷,罢免了其中八个县的长官;又禁绝了以往风行多年的不合规矩的祭祀活动,该地的不良风气从此斩绝。而那些奸邪小人,也都逃窜到其他地方去了。济南,一时风气井然,秩序安定。过了很久,曹操被征召为东郡太守。他没有接受任命,称病回乡了。


【原文】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①、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注释】
①伷:读zhòu。

【译文】

金城郡的边章、韩遂,杀了刺史郡守而叛乱,手下有兵众十余万,使天下震动。朝廷封曹操为典军校尉。正在这时,汉灵帝崩逝,太子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和袁绍二人密谋诛除宦官,何太后却不同意。于是,何进召董卓入京,打算用董卓的力量迫使太后同意诛杀宦官。没想到,董卓还没进京,何进就被宦官杀死了。董卓进京之后,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刘辩的异母弟弟刘协为帝,史称献帝。一时间,京城大乱。董卓上表奏请封曹操为骁骑校尉,想要和他共谋大事。曹操见形势不对,便改名易姓,暗中从小路向东逃回了家乡。

曹操逃出旋门关,路过中牟县时引起了亭长的怀疑。亭长了曹操,带着他去见县令。当时,县衙幕僚中有人认出他是曹操,却假装不认识,没有道出实情,而且向县令说情,因而曹操被释放。后来,董卓杀了太后和弘农王。曹操回到陈留后,散尽家财,招募义兵,想要诛除董卓。冬季十二月,曹操在己吾县起兵,这一年是汉灵帝中平六年。

第二年,即汉献帝初平元年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国相鲍信,同时起兵讨伐董卓。每人兵众各有数万,大家共推勃海太守袁绍为盟主,而曹操以奋武将军的身份入盟。

【原文】

二月,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

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伷屯颍川,馥在邺。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

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①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余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余人,进屯河内。


【注释】
①轘:读huán。

序言


《三国演义》开篇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里面有很多对历史的演绎,但这句话确是对历史的高度总结。历史上的朝代更迭确实如此,分分合合、反反复复。
一般来讲,在稳定时期,人们的生活相对安定,但对后世的读史者来说,这部分历史往往平淡而略显乏味;动荡期则恰恰相反,战乱频起的时代往往可以给读史者带来更多的启示。纵观中国历史,三国时期的故事,为精彩。
那是一个混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不仅有曹操、刘备这样的奸雄和枭雄,还有诸如诸葛亮、荀彧等高明的谋臣、政治家,更有像关羽、张飞那样的猛将。这些人都是人中龙凤,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彼此都展示着自己的实力,相互角逐,相互依存。
对他们来说,只有天下的形势,没有永远的敌我。有些人昨天还是同盟,今天已然开战;有些人昨天还视彼此为仇雠,但今天已然称兄道弟。不是这些人毫无原则,而是他们明白,什么才能让自己生存下去。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读出形势、读出智慧,更能读出人性。这是历史人物的魅力,也是历史的魅力。

相对于小说的演义,真正的历史或许没有那么多的巧合与夸张,却多了厚重的真实。历史的真实,一样精彩。

《三国志》便是忠实记录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著作。作者陈寿,是一位的史学家。陈寿生于蜀汉,一生命运多舛,屡遭贬谪,但并未灰心,而是开始从事史书创作,后历经十几年完成了《三国志》。

陈寿为世人称道的是他的客观。他一生有很多不如意,但书写史书的时候不带半点怨气,也不会随意褒贬人物,而是忠实地还原历史,还每个人以本来面貌。他的客观,在程度上保证了《三国志》的质量。
一个动荡的时代,一个忠实的史学家,这便是《三国志》魅力的来源。时代给了它本身的精彩、真实,又让它多了一份厚重。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抛去文采不讲,单单看故事的精彩程度,《三国志》是好看的史书。
也正是因为本身的精彩,根据书中的各种故事演义而成的小说《三国演义》才会风行。本就精彩的故事,加上文学家的渲染,自然更加吸引读者。然而,历史自有其道理,历史故事也自有其独特之处。从这个角度讲,《三国志》比《三国演义》更值得一读。
本书是简行本,不过这个“简”并不是随意缩减,而是精简。我们选择了《三国志》为精彩的部分,原文呈现,又加了必要的注释,并附上译文,这样,读者既能从原文中读出属于历史的那份厚重,又能越过文言文的晦涩读懂当时的故事。


史诗波澜,英雄逐鹿: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华传奇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段时期,如同一场惊心动魄的舞台剧,无数英雄豪杰在此上演着跌宕起伏的命运,交织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这便是那段令无数后人扼腕叹息、心潮澎湃的——三国时代。它不仅仅是一个分裂与统一的时代,更是一段关于忠诚与背叛、智慧与勇武、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寓言。 这部史诗般的巨著,将带您穿越千年时光,亲临那风云变幻的年代。它以其宏大的叙事、细腻的人物刻画、精妙的战争描绘,以及对政治博弈和人性深处的深刻洞察,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无数人心中的不朽传奇。 一、乱世英雄,烽烟四起 故事的开端,定格在大汉王朝由盛转衰的凄凉景象。当腐朽的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民怨沸腾,一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帝国,却在内部的贪婪与腐败中摇摇欲坠。黄巾起义的熊熊烈火,如同燎原之火,瞬间点燃了整个中原大地,将早已积压的社会矛盾彻底爆发。在这场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中,无数豪杰应运而生,他们或怀揣着匡扶汉室的理想,或企图借乱世之机成就一番霸业。 在群雄逐鹿的战场上,我们看到了曹操,这位出身草莽却雄才大略的枭雄。他以矫健的身姿,在乱世中迅速崛起,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统一北方,建立起了曹魏政权,奠定了其争霸天下的坚实基础。他的足智多谋,他的冷酷无情,他的雄心壮志,都深深地烙印在这段历史的脉络之中。 我们也会看到刘备,这位仁德爱民的汉室皇叔。他虽然出身寒微,却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收揽人心的魅力,一步步集结起一批忠心耿耿的追随者,在乱世中艰难求存,最终在南方建立了蜀汉政权,以“兴复汉室”的旗帜,与曹魏、东吴鼎足而立。他的仁厚与坚持,成为乱世中的一抹暖色,也承载了无数人对理想的憧憬。 当然,还有孙权,这位年轻有为的江东之主。他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凭借着对人才的善用和稳健的政治手腕,巩固了东吴在长江以南的统治,成为三国鼎立中不可或缺的一极。他的少年英发,他的审时度势,都展现了其非凡的领导才能。 二、智谋诡谲,兵戈相见 三国时代,不仅是武力较量的舞台,更是智慧与谋略的较量场。在这里,无数的计谋如同闪电般划过历史的天空,一次次的交锋,不仅仅是士兵的冲锋陷阵,更是运筹帷幄的智慧碰撞。 读者将亲历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从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火攻大破袁绍的百万大军,展现了其临危不乱的指挥艺术;到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火烧赤壁的壮举,彻底扭转了天下大势,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每一次的战役,都充满了悬念与反转,每一场胜利与失败,都牵动着整个国家的命运。 在这部作品中,您将深入了解那些叱咤风云的谋士与将领。诸葛亮,这位集智慧、忠诚与悲情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他“草船借箭”的巧思,“空城计”的镇定,“火烧赤壁”的谋划,都成为千古传颂的智慧典范。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更是无数人心中的楷模。 郭嘉,曹操麾下最耀眼的军师之一,他的毒辣眼光和超凡预见力,为曹操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周瑜,东吴的栋梁之才,英姿勃发,雄姿勃发,他与诸葛亮的“既生瑜,何生亮”的较量,更是为后世留下了无数茶余饭后的谈资。 然而,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也同样展现在字里行间。无数鲜活的生命在战争中消逝,无数的家庭因此破碎。胜利者的喜悦,往往伴随着失败者的悲痛,而这一切,都汇聚成了乱世洪流中,无数个体命运的悲歌。 三、人性百态,千古风流 三国时代,不仅仅是历史的演进,更是人性的舞台。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最极致的忠诚,也看到了最残酷的背叛;我们看到了最崇高的情义,也看到了最阴险的算计。 关羽,这位青龙偃月刀的化身,他的“桃园结义”的豪情,“千里走单骑”的义薄云天,“华容道”的义释曹操,都成为了忠义的象征。他的勇猛无双,他的忠诚不二,赢得了无数后世的敬仰。 张飞,这位粗犷豪迈的猛将,他的“长坂坡”一声怒吼,吓退曹操百万大军,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他的耿直与勇猛,虽然有时显得鲁莽,却也展现了其不屈的灵魂。 吕布,这位三国第一猛将,他拥有无与伦比的武力,却也因其反复无常,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他的个人能力令人惊叹,但他缺乏政治远见和稳定的道德基石,注定了他无法成就一番真正的事业。 赵云,这位常胜将军,他的“长坂坡单骑救主”, his "七进七出" of the battlefield, embodies his bravery, loyalty, and unwavering devotion to Liu Bei and his family. 在这段历史中,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只有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为了生存、为了理想、为了权力而挣扎的个体。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命运,都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四、历史回响,文化基因 三国时代的故事,早已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它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它教会我们什么是忠诚,什么是义气,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勇气。 它让我们看到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依然有人怀揣着理想,坚持着信念。 它也让我们反思,权力与欲望的膨胀,最终会走向何方。 这部鸿篇巨制,以其丰富的细节,生动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将带领您走进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您将在这里,体验乱世的烽烟,感受英雄的豪情,品味智慧的较量,洞悉人性的深邃。它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更是一部人生的教科书。 当您翻开这卷书,您将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置身于那场波澜壮阔的洪流之中,与那些英雄豪杰一同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与他们一同感受时代的变迁。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穿越,一次对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深刻体验。 这部作品,以其不朽的魅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至今仍能激荡人心,引人深思。它将是您书架上不可或缺的瑰宝,也是您了解中国历史、感悟中华文化最直接、最生动的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它似乎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既保留了古籍的庄重与典雅,又摒弃了文言文带来的阅读障碍。译者或编者的功力深厚,在转述历史事件时,用词精准且富有画面感,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声音。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人物对话和内心独白时的细腻处理,使得那些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个体。比如描述曹操的雄才大略,或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文字的力量将他们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在敬佩之余,不免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共鸣。

评分

坦白讲,我收藏了不少版本的《三国志》和相关研究著作,但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学术化,难以融入日常的闲暇阅读;要么过于通俗化,牺牲了史实的严谨性。而北京联合出版的这本,在我看来,巧妙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更像是为现代知识分子设计的一份精神食粮——你可以带着轻松的心态去阅读,但它提供的思想深度和历史信息量却绝不含糊。它成功地将“经典”这个略显沉重的概念,转化成了一种可以轻松享受的文化体验。读完后,不仅是对历史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值回票价,也值得向身边的朋友们强烈推荐。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地理和地域文化颇有兴趣的“地图爱好者”,我特别关注这类历史读物中对地理要素的呈现。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堪称一绝。它不仅仅是罗列人名和事件,更巧妙地将战场的地理环境、行军的路线选择融入叙事之中。当我读到赤壁之战时,脑海中浮现出的不仅仅是火光冲天的画面,更是长江水域的复杂水文和地势的险要。这种结合了历史地理视角的解读,让原本抽象的军事部署变得立体而可感。我甚至忍不住要对照着现代地图去想象当时的行军路线,这种“带着地图读历史”的体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沉浸感,远非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所能比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就感觉沉甸甸的,很有分量。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一摸就掉渣的纸张,而是带着一丝细腻和厚实的触感,读起来很舒服。更不用说封面上的书法字体了,遒劲有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划分和版式设计上体现出的匠心。每当翻开新的一页,那种阅读的仪式感就油然而生,仿佛在进行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对手感和视觉体验要求比较高的读者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印刷清晰度毋庸置疑,字迹锐利不晕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这样的用心,无疑是为内容本身增添了极佳的载体,让人更愿意沉浸其中,细细品味。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担心这种“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的定位,会不会为了追求所谓的‘精粹’而过度删减或简化了原著的韵味。毕竟《三国志》本身就是一部结构宏大、人物群像错综复杂的史书,想要在有限的篇幅内保持其原汁原味,难度是极高的。然而,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却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在叙事上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既没有让历史爱好者觉得过于浅白,也为初次接触三国历史的朋友提供了清晰的脉络。那些关键的战役转折、人物性格的细微变化,都被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有史学著作的严谨,又不失文学作品的张力。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品鉴一壶陈年的老茶,初尝平淡,细品之下,回甘悠长,能从中咂摸出历史洪流中那些个体命运的无奈与辉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