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浙江采集遗书总录
定价:90.00元
作者:(清)沈初 等撰,杜泽逊,何燦 点校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5325564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1.0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總录》於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年刊刻,此後未再重刻。盧文RR曾對這個刻本做過批校,盧批本後被羅以智收藏并復加批校。此次整理即以盧文貂、羅以智批校本為底本,參校其他書目,并將盧、羅二人批語過錄到注中。原書中避諱字及明顯誤字均逕改不出校。其他書名、人名、卷數、版本及其他關鍵内容有訛誤者,據相關書目進行改正并出校,校語標於每條之後。
目录
點校說明
上諭
纂錄職名
序
凡例
甲集经部
易類
書類
詩類
乙集鲤部
周禮類
儀禮類
禮記類
通禮類
春秋類
丙集經部
論語類附逸語
孝經類
……
丁集史部
己集子部
庚集子部
戊集史部
辛集集部
壬集集部
癸集上集部
癸集下集部
开集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第五段评价: 最近拜读了一部详尽记录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商业贸易与市镇经济繁荣的社会经济史专著。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海量的数据和细致的田野式描述相结合。作者从盐业、丝绸、粮食等几大核心商品的流通链条入手,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区域经济网络图谱。最引人入胜的是关于商人阶层兴起及其社会影响的论述,书中披露了许多关于徽商、晋商在地方治理和文化赞助方面的具体案例,颠覆了我过去对明代社会结构僵化的刻板印象。阅读过程中,我清晰地感受到了商品经济的活力是如何渗透到当时的教育、婚丧嫁娶等方方面面的,这远比宏大的政治史叙事更具烟火气。对于那些想探究中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或对明清社会转型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实证支持和深入的理论框架,读起来酣畅淋漓,知识密度极高。
评分第三段评价: 最近偶然接触到一本关于古代医药方剂和本草学发展的脉络梳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具有逻辑性,它没有简单地按照药材分类,而是以一种“问题导向”的方式,探讨了历代医家是如何针对特定疾病(比如湿热、痹症等)发展出独特的治疗思路和方剂体系的。书中的插图虽然是古典的木刻风格,但精准地标注了药材的形态特征,对于理解古代本草学家的观察力大有裨益。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对一些失传或争议较大的古代名方,进行了现代药理学的初步探讨,虽然是猜测性质,但为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打开了一扇了解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对话的窗户。读完后,对中国传统医学的严谨性和经验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泛泛的“神农尝百草”式的印象,而是看到了它背后严密的理论支撑和无数代医者的心血积累。
评分第四段评价: 我最近在读一本关于宋代山水画“意境”与“笔墨”关系辩证的艺术评论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典雅、充满诗意,仿佛作者本人就是一位功力深厚的画家或鉴赏家。它着重探讨了文人画家如何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来表达“胸中之丘壑”,而非简单模仿自然。书中对几位关键性画家的作品分析,如米芾的“刷字笔法”和李唐的“斧劈皴”,简直是逐笔入里,让人对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触背后蕴含的结构和情感有了深刻的理解。作者将哲学思辨融入到艺术批评中,使得对画面的解读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形似,而是上升到对宇宙观和人生哲理的感悟。对于想要提升自己审美层次、真正领会中国画“气韵生动”的读者,这本书是绝佳的入门和进阶读物,它会教会你如何“看”画,而非仅仅是“欣赏”画。
评分第一段评价: 最近翻阅了一部关于明清江南士人笔记的选集,那份细腻入微的笔触,简直让人有时光倒流之感。书里那些对日常琐事、风土人情的记录,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饱含着作者对那个时代深刻的洞察。尤其是那些关于园林艺术和文人雅集场景的描摹,读起来如临其境,仿佛能闻到墨香和茶的清苦。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娓娓道来,娓娓道来中又蕴含着一股子对世事的通达与超脱。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地方志采集和整理的一些侧面描写,能感受到古人在传承文化上的那份执着与艰辛。这本书的装帧也做得很有古韵,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与历史对话的庄重感。对于想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生活肌理和文人精神世界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值得反复品读,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第二段评价: 我要强烈推荐一本关于古代法律条文和地方习俗差异的专题研究著作。这本书的考据工作做得极其扎实,引用的史料范围之广,令人叹为观止。它并非枯燥地罗列法条,而是巧妙地将冰冷的律令置于具体的社会情境中进行剖析,使得那些遥远的判例仿佛就在眼前发生。作者对于不同地域在同一律法下的变通和执行差异,论述得尤为精辟,揭示了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之间微妙的张力。我特别喜欢它在梳理过程中采用的对比分析法,将不同朝代在特定问题上的立法倾向进行了清晰的勾勒。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对于法史研究者而言,简直就是一本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即便是对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领略到古代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和智慧,体会到法律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与人情世故缠绕共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