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弟子规新解
定价:32.00元
作者:安子琴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18605255
字数:
页码:31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弟子规新解》分为四章,分别是时代呼唤弟子规、从训蒙文到弟子规、弟子规总序解读和弟子规新解故事。从一份调研报告开始,充分说明研读《弟子规》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然后结合原文进行详解,同时穿插一些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自感自悟、深有感触的心得文章,以及专家解读,从全新的角度论证“弟子”应遵守的规矩。它是青少年的良师益友,也是教子、教学的经典读物。
目录
章 时代呼唤弟子规
一、家长对《弟子规》的看法及需求
(一)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看法
(二)家长对孩子规矩教育及家规的看法
二、小学生对《弟子规》的看法及需求
(一)小学生阅读期待统计
(二)小学生对《弟子规》内容的理解程度
三、大学生对《弟子规》的看法及建言
四、专家对《弟子规》的看法及希望
第二章 从训蒙文到弟子规
一、秀才李毓秀编著《训蒙文》
二、秀才贾存仁改成《弟子规》
第三章 弟子规总序解读
一、“弟子规”-一弟子的行为规范
二、“圣人训”——孔子的训诫
三、“孝”——善事父母者
四、“弟(悌)”——兄弟间的行为规范
五、“谨”——强调内心的修养、修身
六、“信”——讲信用、守信用
七、“泛爱众”——广泛地爱天下之人
八、“亲仁”——亲近能仁爱别人的人
九、“余力学文”——强调修身
第四章 弟子规新解故事
一、《弟子规》原文
二、弟子规,圣人训
李密辞官孝祖母
董遇读书用“三余”
虞舜大孝传后世
王丹孝心美名传
三、父母呼,应勿缓
汉明帝尊师敬师
司马迁撰写《史记》
才女班昭续《汉书》
祖啦三荐《大明历》
四、冬则温,夏则清
扇枕温衾好黄香
头炉烧饼敬亲娘
兄弟打工养母亲
张俊替父养奶奶
五、事虽小,勿擅为
刘备教子重贤德
陶母封鱼教子廉
三个苹果的教训
六、亲所好,力为具
鹿乳奉亲感动人
陆郎怀橘为母亲
皇甫绩自责改过
失去欢笑的母亲
七、亲爱我,孝何难
子路负米养双亲
王祥大孝感继母
江南孝女张菊花
八、亲有过,谏使更
孙之觉劝父改过
李世民泣谏父命
刘兰姐规劝婆婆
孟佩杰赡养病母
九、亲有疾,药先尝
刘恒侍母尝汤药
庾黔娄尝粪忧心
忠孝两全包青天
李应麟孝心侍母
十、兄道友,弟道恭
许武教弟举孝廉
孔融让梨古今传
李責力焚须姐弟亲
温公爱兄成美谈
背学兄弟手足情
十一、称尊长,勿呼名
张苍报恩品德高
杜环代人养母亲
赵玉芳侍奉姨妈
十二、路遇长,疾趋揖
予路懂礼孔子赞
信陵君谦恭敬老
冯友兰尊敬陈寅恪
十三、尊长前,声要低
程门立雪成美谈
宋濂求学尊师长
张良取履得兵书
梅兰芳虚心拜师
十四、朝起早,夜眠迟
车胤囊萤夜读书
温公警枕朝起早
“诗佛”王维爱干净
齐白石惜时如金
两个和尚的故事
十五、冠必正,纽必结
子路死而衣冠正
赵宣子礼退杀手
苏轼的节俭生活
王安石不修边幅
十六、对饮食,勿拣择
从吃相看人品行
淳于琼贪杯误事
张飞醉酒失徐州
李白醉戏高力士
都是喝酒惹的祸
十七、步从容,立端正
箕踞而坐的原壤
杨朱敬听言
德才兼备刘铭传
家教楷模丰子恺
十八、缓揭帘,勿有声
表里如一蘧伯玉
苏嘉死于不小心
马路赛车教训深
十九、事勿忙,忙多错
管宁割席绝友交
王惟一铸铜人模
葛洪静心抄书籍
不看热闹游香山
有意义的劳动课
二十、将入门,问孰存
孟子休妻礼不该
“赞拜不名”有萧何
三顾茅庐显诚意
陶行知拜师求学
二十一、用人物,须明求
摘枣留钱讲信用
宋濂借书按时还
林积还珠不言谢
林纾送米父母知
父债子还有诚信
二十二、凡出言,信为先
立木为信是商鞅
曾子杀猪言有信
季札挂剑兑诺言
柳季守信无价宝
二十三、见未真,勿轻言
三人成虎轻信言
苏轼改诗教训深
师信颜回不信谗
詹谷受托守承诺
信义兄弟“好人榜”
二十四、凡道字,重且舒
孔子虚心求教礼
为学三年不窥园
虚心懂礼的裴秀
祖孙买驴话短长
二十五、见人善,即思齐
善于学习的魏照
梁上君子改恶习
见贤思齐世风清
二十六、唯德学,唯才艺
孔子不耻问项橐
刮目相看是吕蒙
不攀衣物比品德
风雨之后见彩虹
二十七、闻过乐,益友来
忠言逆耳伍子胥
齐威王纳谏用能
唐太宗闻过则喜
宋碌拒绝奉承人
道我短者是益友
二十八、无心非,名为错
暮夜却金是杨震
宋子罕以廉为宝
周处回头金不换
有过能改不如无
二十九、凡是人,皆须爱
晏娶直谏齐景公
晏婴使楚人格高
谦虚的小明姑娘
三十、已有能,勿自私
祁奚荐贤为社稷
不贪富贵的罗敷
纺织专家黄道婆
能者合作创新篇
三十一、人不闲,勿事搅
楚庄王不揭人短
朱元璋怕揭己短
人有短处切莫揭
三十二、道人善,即是善
灌夫因骂招大祸
戴渊受劝真改过
齐白石教徒有方
走好生活步
三十三、凡取与,贵分晓
韩信一饭报千金
曹操推己善及人
吕蒙正不记人过
好朋友互谅互让
三十四、待婢仆,身贵端
将相和国泰民安
吴起爱兵如亲人
宽厚待人好刘宽
韩琦恕仆度量大
劝说同学理服人
三十五、同是人,类不齐
王烈能体谅人心
朱冲送牛给邻居
三十六、能亲仁,无限好
孟母教子有义方
不亲仁者齐桓公
吕公著亲仁拜师
错交朋友误前程
三十七、要力行,要学文
赵括善纸上谈兵
伯乐子按图索骥
书呆子上市买鞋
三十八、读书法,有三到一
同师学艺有高下
杨惜读书不分心
戴震学问追根源
三十九、宽为限,紧用功
博学多才的沈括
范仲淹断齑画粥
章学诚笨鸟先飞
华罗庚勤学好问
四十、清,墙壁净
陈蕃扫屋悟道理
“心正笔正”柳公权
王献之苦学书法
四十一、列典籍,有定处
韦编三绝是孔子
司马光教子爱书
我的高中数学老师
四十二、非圣书,屏勿视
凿壁借光是匡衡
苏洵焚稿成名家
康熙读书不知倦
后记
作者介绍
安子琴,北京市房山区东班各庄村人。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研修员,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北京市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安子琴被聘为中国教师研修网培训专家、中央电教馆品德学科指导专家。分别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生活》《法制教育读本》,湖北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人民教育出版社与澳门教育局《品德与公民》等教材和教参的编写工作。主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新教材新学案》。安子琴参与的科研项目《混合式研修: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获得首届全国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撰写的《网络研修的实践与思考》等多篇论文在北京市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并在《北京教研》刊物发表;撰写的教学设计及课例点评多次在《中小学德育》杂志中发表。
文摘
《弟子规新解》:
王祥、王览结婚后,由于兄弟友爱,也感动、教育了哥俩的妻子,妯娌(兄妻和弟妻的合称)间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体贴。
可是,朱氏反而变本加厉,就连王祥的妻子也一样受到虐待。后母经常要王祥干这干那,王览也自愿跟着王祥一起吃苦;朱氏同样憎恨王祥的妻子,王览的妻子在王祥妻子受到虐待时,也比照王览那样做。王祥丧父之后,他孝子名声逐渐大了起来,这更遭到后母的记恨。
朱氏深深地记恨王祥,想用毒酒毒死王祥。但是被王览知道了,正当朱氏要给王祥喝的时候,王览一下子夺过来就要喝,王祥也怀疑酒有毒,就和王览抢着喝,后母自己知道事情已经暴露了,干脆自己把酒碗抢下来摔在了地上。这次事情平息后,后母再给王祥食物时,王览都要先吃,后母怕毒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就不再下毒了。
之后,朱氏看到自己的亲生儿子和王祥这样友爱,甚至用生命保护哥哥,她被这种共患难、同死生的手足情震撼了,从此一家人和睦相处了。
王祥、王览孝敬父母、兄弟友爱的故事,感动了朱氏,这说明“真情能够化解家庭中的各种矛盾”,让我们珍惜这真情吧!
江南孝女张菊花
宋代,江南有一个孝女,名叫张菊花,她的父亲是个生意人,外出做生意时,往往很久才回家一次。张菊花在母亲的抚养下逐渐成长起来,一家人过得很是幸福。
……
序言
坦白说,初次翻开这本书时,我还有些疑虑,毕竟市面上关于传统经典的“新解”实在太多,很多都流于表面,或者为了迎合大众而过度“通俗化”,失去了原有的韵味。然而,这本书的表现却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每一条规诫之后,作者都会引用大量的历史典故和现实案例进行交叉印证,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理解框架。特别是对“凡是人,皆须爱”这一章的论述,简直可以作为一篇独立的人际关系研究范文。作者细致地分析了“爱”的不同层次,从泛爱到亲爱,再到推己及人的博爱,逻辑层层递进,令人信服。书中没有空洞的口号,所有的论点都建立在对人性深刻洞察的基础之上。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自我审视和心灵涤荡,它迫使我反思自己日常言行中那些不经意间的疏漏与偏颇,是近年来少有的能让人静下心来,认真对待“如何做人”这一宏大命题的佳作。
评分这本新近读到的古籍解读,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学院派腔调,反而像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用最朴实、最贴近日常生活的语言,把那些看似陈旧的规矩,重新打磨出了闪亮的光泽。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孝悌”之义时所下的功夫,他没有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释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家庭伦理与社会责任感。比如,对于“父母呼,应勿缓”的解读,书中就结合了现代快节奏生活的特点,指出“缓”并非仅仅是语速慢,更是一种心不在焉的态度,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保持对亲人的专注与敬重。这种与时俱进的阐释,让传统文化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可以随时拿出来,融入我们生活点滴的智慧指南。读罢全书,感觉自己对家庭的义务和人际交往中的分寸感都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仿佛重新接受了一次基础道德教育的洗礼,但这次的体验却是温暖且富有启发性的,而非枯燥的说教。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实用性”与“精神高度”的完美平衡。很多传统读物常常在两者中偏废一方,要么流于空泛的道德说教,要么过于注重技巧而失却了根基。但这本书的妙处就在于,它始终将我们带回到“修身”这一核心命题上。比如在涉及“谨言”的部分,作者分析了语言的“熵增效应”——一句不负责任的话,可能会在网络时代引发难以预料的连锁反应。这种将古代的道德规范与现代信息传播规律相结合的分析方式,非常新鲜且发人深省。它不是让你回到过去,而是让你带着古人的智慧,更稳健地走在通往未来的路上。读完之后,我不是觉得自己被教训了,而是觉得自己被赋能了,获得了应对复杂人际关系和自我内心纷扰的更强工具箱。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每次都能从中汲取新养分的宝藏。
评分我是一个对文本的考据性要求比较高的人,以往读这类解读本时,总会挑出一些牵强附会之处。但在这本《新解》中,我发现作者在引用和诠释古代文献时,显得格外审慎和严谨。他仿佛背负着一种责任,要确保每一句新的解读都不会歪曲或稀释原作者的本意。书中对“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阐发尤为精彩,他没有将“学”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将其扩展为一种终身的自我完善过程,包括德行、技能和心性的磨砺。这种全面发展的视角,使得“学习”不再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而成为了贯穿一生的主动选择。这种对教育本质的重新定义,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规划都有了新的启发,它提供了一个更具韧性和深度的价值参照系。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感。它不像某些励志书籍那样高声呐喊,而是像清晨的薄雾,悄无声息地渗透进读者的心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保持对原典敬畏之心的同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继承的勇气。例如,在谈及“勿借人不觉”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借用”行为,而是深入探讨了在现代社会中,个人边界的模糊性与传统礼仪的张力。他提出的观点是,真正的尊重不仅体现在不私取他人财物,更体现在对他人时间、空间和隐私的界限感。这种对边界感的强调,对于在高度互联但又常常缺乏界限的当代社会中生活的人们来说,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警示。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社交雷达被重新校准了,对那些“小事”背后的“大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种收获是立竿见影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