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一戰戰史
定價:49.00元
售價:29.4元,便宜19.6元,摺扣60
作者: 韋斯特威爾,鴻雁
齣版社:吉林文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47242278
字數:
頁碼:246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一段驚心動魄的戰爭往事,一捲悲壯慘烈的戰爭素描,全景再現20世紀初那場血淚與生死交織的空前軍事浩劫!
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事件引爆瞭歐洲的桶,隨著奧匈帝國嚮塞爾維亞宣戰,歐洲列強紛紛傾其全國之力,投入這場前所未見的殘酷血戰。綿延韆裏的鐵絲網和壕溝陣地,成為列強廝殺的角力場。數以百萬計的軍人撕殺在彈片四濺、血流成河的泥濘戰場,試圖打齣一個新的世界秩序。兩個集團都瘋狂擴軍,許多新式武器被投入瞭戰場,飛機、坦剋、機槍和毒氣的使用,改變瞭以往的戰爭形式,也大大增加瞭這場戰爭的殘酷性。隨著德國的投降,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在為時四年零三個月的殘酷戰爭中,有3000多萬人死傷,歐洲幾乎失去瞭整整一代的年輕人,經濟損失達韆億美元。這場戰爭,對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等。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但這場號稱將結束一切戰爭的戰爭,造成的結果之一,竟是下一場規模更大的世界大戰。
《一戰戰史》不僅分析戰爭形勢和戰略戰術,介紹戰役經過、主要將領、武器裝備,更論及曆史謎團和一戰趣聞等,盡量還原次世界大戰的本來麵目。迴顧這次空前浩劫。重溫那段血與火的歲月,不僅可以豐富知識。更可以吸取曆史教訓,更深入地反思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戰爭與和平等問題。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一戰戰史》:
開戰原因
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亞一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瞭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那時,巴爾乾地區的地方勢力正鬥得沒完沒瞭,所以大部分的歐洲人在剛剛知道這個消息時都沒怎麼在意,覺得這充其量也不過是又一個比以往更不同凡響的鬥爭新産物罷瞭。盡管這起並沒有在其發生的當日就直接導緻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但就在那個夏日的禮拜天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它就演變成瞭一根,把歐洲的主要勢力都吸引到瞭瓜分世界的戰火之中。
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各國之間在經濟、政治和領土等方麵積纍瞭很多的矛盾,而各種秘密條約的簽署將相關勢力分化為對立的軸心國和協約國兩大陣營,也使得矛盾進一步被激化。1914年7月,各國首腦決心要用戰場上的勝敗來理清混亂的局麵,因此有意無意地都放棄瞭遏製衝突的努力,決策者的這種態度在其他諸多因素的作用下終導緻瞭武裝衝突的爆發。但當時卻幾乎沒有人意識到,這場戰爭後來將會演變成一次曠日持久、蔓延到世界各個角落的曠世浩劫。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在次世界大戰之前,巴爾乾地區就早已因為國傢間的對立和局部戰爭而四分五裂瞭,而1914年6月刺殺那個寂寂無名的奧匈帝國皇儲的行動,不過是這次世界大戰的而已。
在次世界大戰之前的若乾年裏,歐洲列強就已經分化成瞭兩大對立的政治集團,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每個國傢都有理由相信其鄰國可能會對自己産生威脅。當時,地處巴爾乾的塞爾維亞與沙皇俄國關係十分密切,卻又被奧匈帝國視為眼中釘,這使得沙皇俄國和奧匈帝國在巴爾乾的衝突問題上很難達成一緻,雙方都因為這個隱患而充滿瞭憂慮。由於擔心法國會在局勢發展到某個階段時奪迴他們在普法戰爭(1870~1871年)中割讓給自己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德國曾試圖維持與英國的友好邦交,但兩國的交情在德皇威廉二世於1888年即位之後卻變得糟糕起來——威廉二世開始建造大型的軍艦,其舉動無疑是在挑戰英國一直以來所擁有的海上霸權地位,而英國對於德國的快速工業化和其對海外殖民地的搜尋也漸漸警覺起來。
聯盟競賽
1879年,德國與奧匈帝國結成同盟;三年之後,意大利也加人瞭,三國同盟形成。在這個同盟體係中,如果意大利遭受法國的襲擊,德國和奧匈帝國將給予支援;而意大利則錶示,自己將在俄國攻打奧匈帝國時保持中立。另一方麵,法國與俄國於1894年結成聯盟,英法兩國則於1904年簽署瞭《英法協約》。此外,由於俄國對德皇威廉二世在巴爾乾問題上支持奧匈帝國的態度相當惱火,故決定結束與英國在中亞問題上的長期紛爭,並進而與之結盟。1907年,英法俄之間的三國協約達成。
在那個民族主義蔓延的年代,歐洲列強之間的相互猜忌很容易為軍國主義所利用,這一點在德國錶現得為明顯。基於“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的共同認知,在競爭中處於對立狀態的各個國傢紛紛摩拳擦掌,意圖奪取戰爭先機。德國意識到即將麵臨的是兩頭作戰的考驗,所以自己必須搶在數量遠勝於己的法俄大軍開入戰場之前率先發動進攻。在大戰來臨前的幾年時間裏,上至將軍下至百姓,人人都覺得這場戰爭應該是無可避免的瞭;但沒人會想到,這一切竟是由1914年6月28日那一對寂寂無名的奧匈帝國皇儲夫婦被刺身亡來拉開序幕的。
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
其時正在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進行官方訪問的斐迪南大公是奧匈帝國的皇位繼承人。1906年,這個曾經被奧斯曼土耳其控製的地區就已經被納入瞭奧匈帝國的版圖,但這次吞並卻並沒有得到居住在波斯尼亞的塞族人和本土國民的承認。這次是由加爾利諾·普林西普領導的一小隊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實施的。如果這支小隊是獨立作案的話,那麼在他們之後,事情就該落下帷幕瞭,但是很明顯地,他們既然是在塞爾維亞境內策劃這次行動的,那麼塞國的秘密組織就肯定為他們提供瞭協助,也就是說,塞爾維亞在斐迪南大公遇害一事上扮演著共犯的角色。奧匈帝國立刻將此視為塞爾維亞與自己為敵的證據,甚至堅信這是塞爾維亞有計劃地通過獲得波斯尼亞來擴張其領土的錶現。他們認為,擴張後的塞爾維亞將變得更加強大,而這勢必進一步動搖奧匈帝國在巴爾乾地區本就日漸衰退的影響力;同時,塞爾維亞還很有可能為瞭地緣政治的目的煽動奧匈帝部的斯拉夫人製造更大的。
……
序言
作為一名業餘的曆史愛好者,我尋找的往往是那些能提供“新材料”或“新視角”的作品。這本書的強大之處,在於其對“後勤”和“工業動員”這兩種常常被大眾史學忽略的要素的細緻描摹。作者似乎花瞭大量精力去研究那些鋪設鐵軌的工程師、那些在地下礦井裏開采煤炭的勞工,以及那些為瞭保證前綫補給綫暢通而做齣的復雜組織協調。正是這種對“非戰鬥人員”貢獻的詳盡梳理,纔讓讀者真正明白,為何這場戰爭能持續如此之久,以及為何它成為人類曆史上最大規模的工業化屠殺。書中引用瞭大量的官方文件和工程師筆記,使得論證極具說服力,讀起來雖然學術氣息稍濃,但邏輯推演的嚴謹性令人印象深刻。它將宏大的軍事衝突還原成瞭無數個精密的、相互關聯的後勤鏈條,讓人對戰爭機器的復雜性有瞭更深一層的敬畏。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如同一次疾馳的裝甲車編隊,從頭到尾都充滿瞭緊張感和壓迫感。它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教科書,更像是一部精心剪輯的戰爭紀錄片,用大量鮮活的細節和引人入勝的軼事,將讀者直接投射到前綫的泥濘與硝煙之中。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海戰和空戰部分的處理方式,那種機械的冰冷與個體生命的脆弱形成瞭強烈的對比。比如,書中對某次著名的空戰中飛行員心理狀態的刻畫,細膩到讓人感到窒息,完全超越瞭單純的“擊落敵機”數字的堆砌。雖然篇幅不薄,但幾乎沒有冗餘的段落,每一頁都似乎在催促著讀者,去見證那場技術進步如何加速瞭死亡效率的戰爭。讀完閤上書本時,我需要時間來平復呼吸,感受那種從書中傳遞齣來的,關於現代戰爭殘酷性的深刻烙印。
評分“帝國黃昏的挽歌”——這本書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描繪瞭二十世紀初歐洲大陸上那場無可避免的悲劇。作者並沒有沉湎於純粹的軍事部署和戰術細節,而是將焦點放在瞭那些決定曆史走嚮的“大人物”身上。讀完後,我仿佛能聞到凡爾賽宮裏彌漫的雪茄煙味,感受到那些君主和政客們在麵對一個正在崩塌的世界時的那種傲慢與無力。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是,它深刻揭示瞭“舊秩序”是如何在內部的腐朽和外部的壓力下,一步步走嚮自我毀滅的。從薩拉熱窩的槍聲開始,到漫長的塹壕戰,再到最後那個韆瘡百孔的凡爾賽和約,作者敘事流暢,邏輯嚴密,對於不同陣營外交政策的闡釋尤其到位,展現瞭多角度的審視,而不是簡單地將某一方塑造成絕對的惡人。這本書更像是一部宏大的曆史悲劇,讓我們明白,即便是最強大的帝國,也無法抵抗時代洪流的裹挾。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可以用“冷峻的現實主義”來形容。作者似乎刻意避免瞭任何煽情或英雄主義的敘事陷阱,筆下的每一個指揮官、每一個士兵,都隻是曆史洪流中的一粒沙子,受製於他們所處的時代和他們不得不做齣的選擇。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戰爭罪行和道德睏境時的剋製與平衡,他沒有簡單地進行道德審判,而是呈現瞭在極端壓力下,人性是如何被扭麯、被異化,以及在某些時刻又如何閃現齣不朽的光輝。書中對中立國視角的引入,也為整個敘事增添瞭必要的疏離感和客觀性,仿佛是從一個更高的維度俯瞰整場歐洲大陸的內部紛爭。讀這本書,就像是站在一個巨大的、冰冷的博物館裏,觀察著人類文明如何親手將自己推嚮深淵,那種冷靜的敘事帶來的衝擊力,比任何激昂的文字都要來得深遠和持久。
評分我對那些側重於社會文化史的著作總是抱有極大的期待,而這本“暮光之城”的史詩,恰恰滿足瞭我的需求。它沒有被“誰打贏瞭誰”的簡單敘事所睏擾,而是深入挖掘瞭戰爭如何徹底重塑瞭歐洲乃至全球的社會結構和精神麵貌。書中對於“後方”的描繪尤為精彩,從工廠裏加班加點的女工到報紙上被嚴格審查的新聞,再到新興的民眾宣傳機器的運作,一切都展現齣一種全新的、被國傢機器高度動員起來的社會形態。作者以敏銳的洞察力,揭示瞭這場戰爭是如何催生瞭新的性彆觀念、新的階級矛盾,並為日後激進思潮的興起埋下瞭伏筆。它不是一本關於“戰火”的書,而是一本關於“世界如何被戰爭撕裂和重塑”的深刻剖析,讓我對理解戰後二十年的曆史有瞭全新的視角和工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