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马列著作选编内容提要和注释
定价:25.00元
作者:中央党校教务部
出版社:中央党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3-01
ISBN:9787503524820
字数:
页码:43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央党校实施教学新布局之后,根据新的教学需要,《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1996年版)作了重新修订。为此,我们对原来的《(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内容提要和注释》作了相应修改和补充,更名为《(马列著作选编)内容提要和注释》。这次修订主要是补充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章 )(节选)《卡尔·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两部著作的内容提要和注释,并对《资本论》(选编)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两部著作的内容提要和注释作了修改和补充。
《马列著作选编内容提要和注释》的修订由中央党校教务部主任岳长龄同志主持。参加修改补充的作者有:侯才、李继文、叶庆丰、贾建芳。李援朝、赵理文、徐跃等同志参加了编写的组织工作。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1888年英文版序言
7.国际工人协会简称“国际”,后称国际。它是世界无产阶级的个革命的国际组织。它的前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组织的“主义者同盟”。
19世纪60年代初,欧洲工人运动日益高涨,各国先进工人要求在国际范围内建立有组织的联系,联合起来同统治阶级作斗争。1864年9月28日,在伦敦召开的有英、法、德、意、波等国工人参加的国际工人会议上,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实际上是国际的创立者和。马克思为“国际”起草了成立宣言、共同规章等许多重要文件。在这些文件中规定国际的任务是,团结各国工人,建立更广泛的联合;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国际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领导下,团结和统一了各国的工人阶级队伍,传播了科学社会主义,战胜了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工联主义等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规定了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斗争纲领和策略原则,培养了一批的工人运动干部。国际发扬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精神,积极支持了巴黎公社,开展了保卫公社原则的活动。
国际的高机关为代表大会,大会闭会期间为总委员会(中央执行机关),各国的组织称为联合会委员会,地方组织分分部、支部和小组。国际从成立到解散,共召开过六次代表大会,三次代表会议。
巴黎公社失败后,在工人运动面前提出了在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国际的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无产阶级新的战斗任务,1874年左尔格辞去总委员会书记后,实际上已经解散。1876年7月在美国费城召开的代表会议上正式宣布解散。
序言
我最近一直在尝试拓展我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在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源头活水方面。我听闻这本书的选篇和注释工作极其严谨细致,汇集了多位资深党校专家的心血。我特别关注那些针对特定历史背景和时代语境所做的深入解读,毕竟,脱离了特定的历史情境去理解这些著作,很容易产生偏差或肤浅的认识。我希望通过这些权威的注释,能够更精准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化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和核心逻辑。我设想,当你面对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论述时,一本好的选编本,其价值就体现在那细微之处的注解上,它能像一把钥匙,瞬间开启你对复杂思想体系的理解大门。这种深度解读,远非网络上的碎片信息所能比拟,它提供的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有助于构建起坚实的理论认知体系,这是我最为期待的部分。
评分说实在的,我选择这本《选编》还有一个重要的个人动机,那就是想回顾一下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是如何应对重大挑战和理论危机的。那些著作中蕴含的辩证思维方法论,才是真正具有永恒价值的“内功心法”。我尤其想看看,在不同的历史节点,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老一辈的理论家和领导者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这种历史的纵深感,是任何阶段性的理论口号都无法替代的。它教给我们的,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灵活应变、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我设想,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选篇侧重点,我能更清晰地勾勒出一条理论发展的脉络,理解为什么某些特定的论断会在特定时期被提升到核心地位,这对于我们今天面对新的历史任务时,无疑具有重要的镜鉴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封面采用了经典的红色调,庄重又不失典雅,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有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内文,但仅从外在的观感来看,就知道这绝对是一部经过精心打磨的出版物。特别是那个烫金的书名,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彰显了其作为重要文献选编的地位。我期待着翻开内页,看看排版是否疏朗有致,注释的字体和位置是否方便查阅。我一直认为,对于经典著作的阅读体验,物理载体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能极大地影响读者进入文本的沉浸程度。从这个角度讲,出版社在细节上的把控,确实体现了他们的专业水准和对读者的尊重。这本书的尺寸也很适中,方便携带,即使是厚重的篇幅,也不会觉得笨拙,这对于需要在不同场合阅读的人来说,无疑是个加分项。总而言之,初印象非常棒,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实体书。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学习者,我对这本选编中涉及的关于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论述部分,抱有极大的兴趣。我总觉得,要真正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运行逻辑,绕不开对经典理论中关于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的深刻探讨。我希望这本书的选材能够兼顾基础理论的完整性与实践指导的前瞻性。具体来说,我期待看到那些关于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张力的论述,这些经典论述即便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穿透力。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些经济现象的困惑,回溯到源头,总能在这些经典著作中找到最根本的哲学基础。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让我们的分析和判断不至于漂浮在表面现象之上,而是能够直抵事物的本质。
评分我对任何涉及“选编”性质的出版物都有一个习惯性的考量标准:选材的平衡性和注释的客观性。我非常好奇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是如何平衡意识形态的严谨性与学术研究的开放性之间的尺度的。毕竟,经典著作的解读空间往往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优秀的选编本应当能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单向灌输。我期待这本书的注释部分,能够提供多元的学术视角,哪怕是间接的,也能让读者感受到理论与实践之间持续的张力与对话。如果这本书能够成功地引导我建立起一种“带着问题意识去阅读”的能力,而非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那么它的学术价值就得到了极大的彰显。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份邀请,邀请我进入一场深邃的思想对话,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仓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