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開花的身體:服裝的羅曼史
定價:48.00元
售價:28.8元,便宜19.2元,摺扣60
作者:羅瑪
齣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7-01
ISBN:978780681669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或許隻有重新迴到時代,我們纔能真正領略服裝的意味:那隻是一場延續在人類文明史上的性遊戲。它被一種叫做審美的東西不斷刺激著,變化在遮蔽與之間,並在這半遮半掩中,完成對身體的想象。本書迴顧瞭人類服裝發展史和其中無數個不為人知的秘密。
內容提要
從巴斯爾的欲望到喬治·阿瑪尼的柔軟肩膀,從件比基尼到條牛仔褲,從東方的三宅一生到西方的範思哲……
服裝的曆史裏藏著無數個不為人知的秘密,它們都超乎人們的想像,另有隱情。服裝承載著人類本原的欲望,同時與人類文明史交織在一起,錯綜復雜。
迴顧人類的服裝發展史,我們發現在道德的指嚮上,服裝和肉體之間一直呈現著一種緊張的關係,當肉體被視為不潔和罪惡的搖籃時,服裝便充當起警察的角色。服裝的壓迫往往以束縛的姿態齣現,帶有明顯的虐戀意味。
虐戀的力量到底有多強大穿衣服的目的到底有哪些,你可曾想過?
目錄
前言 虐戀之花在束縛中盛開
章 虐戀之美
1 細,細到40厘米
2 ○娘的
3 男人的束腰、馬褲、黑死病
4 腳越小,美麗越大
第二章 S在延續
1 時裝之父和個模特
2 巴斯爾的欲望
3 高貴的假領子
4 與時髦無緣的男人
5 “新藝術”的S體態
6 寡婦的帽子和吉布森女郎
7 保羅·波烈——緊身胸衣終結者
第三章 在戰爭中開始奔跑
1 炮火開創“爵士樂”時代
2 口紅挺起來
3 改變乳房
4 夏奈爾5號·直筒裙·假珠寶
5 斜裁大師維奧尼
6 斯基亞帕雷利和她的龍蝦裙
7 尼龍捲起絲襪狂潮
第四章 戰後新形象
1 乘“後一班地鐵”去美國
2 愛上軍裝
3 認識巴倫夏加
4 迪奧的新形象
5 泳裝在比基尼爆炸
第五章 顛覆,以自由的名義
1 瑪麗·奎恩特的“迷你”風暴
2 旗袍·月份牌·過濾嘴
3 牛仔傳奇
4 當摩登遭遇搖滾
5 在破爛裏造就嬉皮
6 安迪·沃霍爾的波普美鈔
7 高舉朋剋的大旗
8 韋斯特伍德的“性”高潮
第六章 服裝的權力
……
第七章 配件,必不可少
第八章 誰在復製時裝
第九章 媒體的臉偷偷在改變
第十章 好萊塢萬歲
第十一章 模特的步伐
第十二章 在西方亮起東方明燈
第十三章 後現代的奇異之花
第十四章 裘皮的意味
附錄
主要參考書目
作者介紹
羅瑪,本名王靜,生於南京。公共視野裏的她,是中國時尚文化的守望人;朋友眼中的她,是一個善良而憂傷的女性。愛狗、受旅行,集瘋狂與嫻靜於一身。齣版有《重現的玫瑰》(光明日報齣版社)、《比比的大眼睛——我與狗的情感生活》(昆侖齣版社)、《天堂裏的每一天》(哈爾
文摘
序言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它徹底顛覆瞭我對“美學”的理解。過去我總傾嚮於將服裝的美感與感官上的愉悅直接掛鈎,認為華麗即是美,精緻即是高尚。但這本書將“美”這個概念,徹底剝離瞭其錶層的裝飾性,將其置入權力、勞作、壓抑和反抗的熔爐中進行淬煉。作者展示瞭許多在特定曆史時期被視為“醜陋”或“禁忌”的穿著方式,是如何在特定的社會語境下,成為一種至關重要的“語言”。例如,某種看似笨拙的廓形,如何是社會階層壁壘最堅固的物理錶現;而某種過於樸素的材質,又如何成為某種激進政治立場的無聲宣言。這種對服裝“功能性”和“社會性”的深度挖掘,讓我對服裝的價值判斷産生瞭一次劇烈的震蕩。它不再是關於“穿什麼好看”,而是關於“我們如何被要求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近乎哲學的震撼。它所探討的核心議題,遠不止於服飾本身,而是關乎“身份的構建”與“身體的政治”。作者提齣瞭一個深刻的疑問:我們所穿的衣服,究竟是在錶達我們是誰,還是在強迫我們成為某種特定的人?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反思自己日常的選擇——那些看似隨意的T恤、牛仔褲,它們背後是否也隱藏著消費主義和文化同質化的巨大陰影?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既有紮實的史料支撐,又有強悍的理論構建能力,但它所有的論證,最終都導嚮瞭對讀者自我存在的追問。它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留下瞭一片廣闊的反思空間。這種毫不留情的、將讀者置於被審視位置的寫作手法,使得這本書具有瞭一種持久的生命力,每隔一段時間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因為它所揭示的,是人類永恒的睏境——如何在被定義的框架內,爭取一絲真實的自我錶達。
評分這本書的論述結構,與其說是綫性的時間推進,不如說是一種螺鏇上升的、多維度的網狀結構。作者似乎並不滿足於按照朝代或地域來簡單劃分,而是不斷地在不同的曆史節點、不同的社會階層之間進行跳躍和連接。這種跳躍初看之下似乎有些跳躍,甚至讓人擔心會迷失方嚮,但隨著閱讀深入,你會發現這些看似分散的綫索,最終都匯聚到瞭一個宏大的主題之下——即身體與規訓、可見性與隱秘性的永恒博弈。她總能巧妙地將宏大的曆史敘事,錨定在某一個具體的、微小的服裝物件上,比如一個特定的扣子、一小塊蕾絲的紋理,然後通過這個點,輻射齣整個時代的社會心理和經濟脈絡。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極其考驗作者的功力,而這本書無疑是成功的,它讓我意識到,曆史並不是由帝王將相書寫的,它就藏在那些被我們隨意丟棄的布片和縫隙之中。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初讀時讓人感到一種莫名的疏離感,但很快,這種疏離感就被一種近乎迷戀的精準性所取代。作者的語言極其剋製,每一個詞的選擇都像是經過反復打磨的化學試劑,精確地指嚮她想要解剖的對象。她很少使用煽情或直白的描述,而是傾嚮於使用一種冷靜的、近乎人類學的觀察視角,來剖析那些看似尋常的服飾現象。這使得閱讀過程成為一種智力上的挑戰,讀者必須調動自己所有的背景知識和想象力,去重建文字背後的那個充滿張力的曆史情境。我發現自己常常需要停下來,對著某一個句子反復咀嚼,試圖理解其中蘊含的多重反諷和微妙的權力關係。這種寫作方式,無疑提高瞭閱讀門檻,但對於那些渴望深入挖掘文本底層結構的人來說,無疑是極大的享受。它迫使你跳齣習慣的思維框架,用一種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目光去看待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穿著規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每一頁都仿佛精心策劃的裝置藝術。封麵那種粗糲的紋理和色彩的過渡,就讓人忍不住想要觸摸,去感受那種物質的重量和曆史的沉澱。內頁的排版也很有心思,文字和圖像之間的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營造齣一種疏離而又引人深思的氛圍。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引用早期文獻時的那種細緻考究,那些老照片、手繪圖,不僅僅是作為插圖而存在,它們本身就像是敘事的一部分,帶著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息和秘密。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探索一個被遺忘的寶庫,總能在不經意間發現一些被主流敘事忽略的微小細節,比如某一種襯裏的麵料選擇,或者一條縫綫的走嚮,這些細節背後蘊含的社會文化信息量是驚人的。這種對“物”的極緻關注和審美錶達,讓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本獻給觸覺和視覺的頌歌,讓人在沉浸於文字內容的同時,也能享受到純粹的閱讀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