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新”在哪里,是我在阅读中不断寻找的焦点。鉴于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关于人工智能在列车运行控制(ATO)和预测性维护方面的应用,我非常期待看到这套标准对于这些新兴技术的接纳程度和规范要求。然而,我的感受是,这本书的基调更像是对既有成熟技术的固化和确认。对于那些正在快速迭代的技术领域,标准似乎总是慢半拍。我希望能看到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留空间,比如对网络安全在列车通信与信息系统中的强制性要求,或者对下一代传感器技术的兼容性建议。如果标准过于死板地限定现有技术,反而会抑制行业的创新活力。我希望它能成为引领技术方向的指南针,而不是仅仅记录过去成就的博物馆。
评分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试图理解其中关于信号系统安全冗余的部分,那些复杂的逻辑图和故障诊断流程,简直让人头晕目眩。坦白说,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似乎更倾向于遵循行政审批的流程,而不是用户体验或知识的循序渐进。每一条规定似乎都是在回答“这个构件的最小承载力是多少”,却很少触及“为什么需要这个承载力,以及不同设计选择的优劣势在哪里”。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任务,而不是一种探索。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关于不同技术路线的对比分析,比如在特定地质条件下,采用哪种盾构技术路线在经济性、安全性和对既有建筑的影响上表现更优,并引用一些国际上的最佳实践作为佐证。这本书给出的更多是“标准答案”,缺乏对“为什么是这个答案”的深度探讨。对于希望提高决策能力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深度似乎还有提升的空间,它更像是给“执行者”看的,而不是给“规划者”看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嗯,很有那种官方文件特有的严肃感,那种深蓝色的底色配上烫金的字体,一看就知道是正经的行业标准。我本来是抱着学习新知识的心态去翻阅的,想着能从中窥见一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领域的前沿技术和规范要求。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那种期待感却逐渐被一种近乎枯燥的条文所取代。它更像是一本详尽的施工手册,事无巨细地列举着各种参数和验收标准,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技术术语和精确的数值,让人感觉像是在啃一块没有调味的硬骨头。对于一个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人来说,要理解这些规范背后的设计哲学和实际应用场景,简直是一场文字的马拉松。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设计理念的阐述,或者是一些经典案例的剖析,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些规范是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发挥作用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必须如此”的层面。整体来说,它更像是一部供专业人士查阅的工具书,而非一本能激发思考的入门读物。
评分从排版和可读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体验感确实有待商榷。大量的表格和引用编号,使得文本的流动性很差,眼睛在不同章节之间来回跳转,很容易丢失上下文。每次想查找某个特定的防火等级要求时,都需要对照好几张索引表,效率不高。我能理解行业标准必须追求精确性,但这不应该以牺牲阅读的流畅性为代价。想象一下,如果有一位项目经理在深夜的工地上急需确认一个紧急通风口的设置要求,他需要迅速找到关键信息。这本书的结构似乎要求他先通过一个复杂的层级结构才能到达目标点。如果能增加一些图示化的流程图,或者使用更清晰的层级标题和高亮提示关键约束条件,相信对于高压环境下的现场工作会有极大的帮助。它更像是一本需要被仔细研读的法律文本,而不是一本可以被快速检索和参考的技术手册。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衔接处理上略显生硬。例如,土建结构部分的要求非常扎实,但当涉及到机电系统安装或环境控制(如电磁兼容性EMC)时,标准之间的交叉引用显得有些零散和不连贯。不同专业的工程师在同一项目中共事时,往往需要在不同的章节和附录中反复比对,以确保所有接口处的兼容性。这让我感觉这更像是各个子系统标准“拼凑”起来的一部大成之作,而非一个真正意义上“一体化”的系统工程规范。一个真正优秀的行业总则,应该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展示所有子系统如何协同工作,特别是那些关键的接口点。缺少这种全局性的、强调系统集成和接口兼容性的论述,使得使用者必须自己去完成这个“集成”的艰巨任务,这无疑增加了工程实施的复杂度和潜在风险。
评分还好
评分《GB 50490-20k09 城市轨道交j通技l术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二○○一~二○○二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2〕85号)和原n建设部标准定额司《l关于n同意将(工程m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城市轨道交o通篇)调整为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的函》(建标标函[2007-]39号)的要求编制o的。qbr 《GB 50490-2009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r范》是以功能和性能要求为基础的全制标准,条款以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为主线,统筹考虑了s卫生、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等方面的s技术要求,s《GB&nsbsp;504s90-2009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并未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提出全面、具体的要求。《GB 50490-20v09 城市v轨道交通技术规范》共分8章,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运营、车w辆、限界、土建工程和机电设备。br 《GB 50490-z2009&nbspy;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解释,由住z房和城乡建设部地铁与轻轨研究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B研究院)负B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1 C总则br2 术语br3 基本规定br4 运营br4.1 行车管B理br4.2 客运服务br4.3 维修br4.4 车辆基地br5 车辆Dbr5.1 一般要求br5.2 车体br5.3 牵F引和制动br5.4 车载设备和设施br6 限界br7 土建工程br7.1 线路工程br7.2 轨道与路基工程br7.3 G建筑bGr7.4 结构工程br8 机电设备br8.1 供电系统br8.2 通J信系统br8.3 信号系统br8.4 通风、空调与采暖系统br8.5 给水、排水与I消防系统br8.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br8.7 L环境与设备监J控系统br8.8 自动售K检票系统br8.9 自动扶梯、电梯br8.10 站台屏蔽门brL附:条文说明 3 基本规定br 3.0.1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br 3.N0.2 城P市轨道交通规划应明确城市O轨道交P通的功能定位、Q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关系、发展模式和不同规划期的发展目标,提出网络规划布局以及线路和设施等用地的规划控制要求。br S 3.0.3 城市轨道S交通的建设和S运营应以乘客需求为目标,应做到资源共享和方便乘R客使用。br 3.0.4 城市轨道交通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应确保正常使用U时的安全性、可靠T性、可用性、可维护性的要求。br 3.0.5 城市轨道交通应W采用质量合格并符合要求的材料与设备。br 3.0.6 城市轨道交通应具有消防安全性能,X应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应具备乘客和相关人员安全疏散及方便W救援的条X件。br 3.0.7 城市轨道交通应采取有效的防淹、防雪、防滑、防风雨、防雷等防止自然灾Y害侵害的措施。br 3.0.8 车辆和机电设备应满足电b磁兼容要求,Z投入使用前,应经过电磁兼容测试并验收合格。br 3.0.9 供乘客自行操作的设备,b应易于识别,并应设在便于操作的位置;当乘客使用或操作不当时,不应导致危及乘客安全和设备正c常工作的事件发生。br 3.0.10 车辆、车站及相应设施,f应符合乘轮e椅者、拄盲杖者及使用助行器者的通行与g使用要求。br 3.0.11 全封闭f运行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应设置公共厕所。br 3.0.12 g城市轨g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应确保相邻建(构)筑物的安全,必要时应进行拆迁或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评分给单位买的,好评
评分《GB 50490-2009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解释,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地铁与轻轨研究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评分不错的 ··········
评分没啥好说的。这种资料,正版就好。
评分质量还是不错的,送货很快
评分不错挺好的,很有用。。。
评分很好,非常好,特别好,很不错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