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事与新说:我的父亲冯友兰

旧事与新说:我的父亲冯友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宗璞 著
图书标签:
  • 冯友兰
  • 回忆录
  • 哲学
  • 中国哲学
  • 父子关系
  • 文化
  • 历史
  • 传记
  • 个人经历
  • 二十世纪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802258211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0165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9
字数:2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澄清事实,倾诉亲情 俯仰无愧怍,海阔天空我自飞 八十老作家讲述心中永远的父亲: 父亲很艰难,父亲不孤单!

内容简介

  一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已渐行渐远,他对中国哲学的非凡建树、谨严的治学精神、执着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却是后代学人常说常新的话题。他的女儿宗璞年逾八十,不辞劳累,蒐集旧作新章,编成此书,以告诉读者一位真实的冯友兰先生。

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鍾璞,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一九二八年七月生于北京,一九五一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报刊编辑。一九八一年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室。一九八八年退休。一九四○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红豆》、《鲁鲁》、《我是谁》、《三生石》、《四季流光》等,长篇小说《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废墟的召唤》、《花朝节的纪念》、《三松堂断忆》,等及童话、短诗和译作多种。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冯先生是用生命来写作的,他留下的宝贵学术遗产,永远是我们的财富。
  ——张岱年
  冯先生对中国文化最热爱最熟悉,他反对割断历史的立场也最坚定。他以卞和献璞的精神把学术献给国家,留给后人。
  ——任继愈
  现在经常说西化和传统文化,但能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对西方文化有透彻的理解,并把这二者融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的人,在当代实在很少,冯先生是其中的佼佼者。
  ——资中筠
  冯先生在那个时代能够为了保护和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出“抽象继承法”。现在看起来是非常勇敢的.而且是很正确的。
  ——余敦康
  冯先生在晚年倡导“和谐哲学”这是他晚年一个最了不起的贡献。
  ——牟钟鉴

目录

出版前言
那青草覆盖的地方
梦回蒙自
漫记西南联大和冯友兰先生
耳读《朱自清曰记》
三松堂断忆
蜡炬成灰泪始干
散失的墨迹
他的“迹”和“所以迹”
——为冯友兰先生一百一十年冥寿作
《冯友兰集》序
人和器
——第八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旧邦新命:冯友兰与西南联大”书面发言
一九八二年九月十日
安波依十日
道具
九十华诞会
心的嘱托
三松堂岁暮二三事
今日三松堂
一九九三年岁未五日记
书当快意
人老燕园
忆当年
——《新理学》七十岁
对<梁漱溟问答录>中一段记述的订正
向历史诉说
致丁果先生信
给古人少许公平
花朝节的纪念
怎得长相依聚
——蔡仲德三年祭
哭小弟
悼张跃
忆朱伯岜
冯友兰先生著述
祭母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在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人文博士学位仪式上的答词
附录
文武合一的桥梁
——记军官与教授座谈会
宗璞:我的父亲冯友兰
国学访谈:<新理学>七十年
冯友兰在哲学上的地位钟肇鹏
满纸荒唐言李真
——评何兆武的口述臆想历史
冯友兰郑朝宗
论教育家冯友兰蔡仲德
冯友兰先生传陈来
后记

精彩书摘

  那青草覆盖的地方
  那青草覆盖的地方,藏着一段历史和—段我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清华园内工字厅西南,有一片小树林。幼时觉得树高草密。一条小径弯曲通过,很是深幽,是捉迷藏的好地方。树林的西南有三座房屋,当时称为甲、乙、丙三所。甲所是校长住宅。最靠近树林的是乙所。乙所东、北两面都是树林,南面与甲所相邻,西边有一条小溪,溪水潺潺,流往工字厅后荷花池。我们曾把折好的纸船涂上蜡,放进小溪,再跑到荷花池等候,但从没有一只船到达。
  先父冯友兰先生作为哲学家、哲学史家已经载人史册。他自撰的茔联“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概括了自己的学术成就。他一生都在学校工作,从未离开教师的岗位,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和清华分不开的,是和清华的成长分不开的。这是历史。
  一九二八年十月,他到清华工作,找到“安身立命之地”。先在南院十七号居住,一九三。年四月迁到乙所。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旧事与新说——我的父亲冯友兰》前言

宗璞坐在三松堂的老式旧宅里,缓缓地说着家事。空气中有久远的东西在流动,是受伤的叹息和哀婉。能看出来,她最看重的只有两样:她的创作,和她父亲的声誉。她爱父亲,为之辩护,甚或有“护之过甚”之嫌。但我是理解的。在那个时代,谁的灵魂没被扭曲?尤其是知识分子,冯友兰不过是一个代表。只追究个人责任是不公平的,所以她要为古人讨公平。


好的,这里有一份为您构思的、与《旧事与新说:我的父亲冯友兰》内容无关的图书简介。 --- 《星辰的低语:宇宙的奥秘与人类的未来》 一部跨越时空、洞悉宏大叙事的科普巨著 自古以来,人类仰望星空,心中便充满了无尽的疑问:我们来自何方?宇宙的边界在哪里?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星辰的低语》正是为了回应这些最深刻的叩问而诞生的鸿篇巨制。 本书并非一部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场引人入胜的宇宙探险。作者以其深厚的科学素养和如同诗人般的叙事才华,将复杂的物理学、天文学和宇宙生命学概念,化为清晰、生动、扣人心弦的故事。它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隧道,从宇宙大爆炸的最初微秒,漫步至遥远星系的诞生与消亡,最终聚焦于人类文明在浩瀚宇宙中的独特位置。 第一部:溯源之光——宇宙的创世纪与基本法则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追溯到一切的起点。我们不仅仅复述“大爆炸”理论,而是深入解析驱动这一过程的量子涨落与时空几何。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暴胀时代,解释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如何成为我们回望“创世”的珍贵档案。 核心内容聚焦: 时空的织锦: 广义相对论的现代诠释。我们探讨引力如何弯曲时空,以及黑洞的边界——事件视界——究竟意味着什么。作者详细阐述了信息悖论的最新进展,以及信息在落入黑洞后是否真的永远消失的争论。 粒子的交响乐: 标准模型的精妙之处及其局限。从夸克到轻子,粒子物理学的宏伟结构被清晰地呈现。随后,我们深入探讨超出标准模型的领域,例如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它们占据了宇宙总质能的95%,却仍旧笼罩在迷雾之中。本书将介绍目前最前沿的直接探测实验和间接证据,描摹科学家们如何试图捕捉这些“隐形”的宇宙居民。 时间的箭: 熵增定律与时间单向性的哲学与物理学辩证。我们审视时间在不同尺度上的表现,从微观量子隧穿到宏观宇宙的膨胀,时间箭头如何确立,以及是否存在“时间之河”逆流的可能性。 第二部:生命的火花——从星尘到智慧的演化阶梯 宇宙的演化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积,更是复杂性的生成。《星辰的低语》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孕育生命的奇迹。 核心内容聚焦: 恒星的炼金术: 我们深入恒星内部的核聚变工厂,理解碳、氧、铁等构成生命元素的“炼金”过程。从红矮星的漫长燃烧,到超新星爆发的壮丽终结,恒星的生命周期如何播撒出构成行星和生命的原材料。 宜居带的探索与系外行星的几何学: 介绍开普勒、TESS任务的里程碑式发现,并详细分析“宜居带”的概念。我们讨论了“超级地球”、“气态巨行星”的分类,并探讨了系外行星大气光谱分析技术,如何帮助我们识别潜在的生物信号(Biosignatures)。 生命的起源与宇宙中的稀有性: 从原始汤理论到地外生命存在的数学模型(如德雷克方程的现代修正)。本书以审慎的态度讨论了“费米悖论”的多种解答,从“大过滤器”理论到“动物园假说”,引导读者思考地球生命在宇宙中是普遍现象还是极端特例。 第三部:文明的远航——人类的未来与宇宙的终局 在理解了过去与现在之后,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野推向了遥远的未来,探讨人类文明的潜力与宇宙可能面临的命运。 核心内容聚焦: 星际旅行的物理学限制与可能性: 深入探讨曲速引擎、虫洞理论等科幻概念背后的严肃物理学基础。我们分析了推进技术,如核聚变火箭、反物质推进的工程学挑战,以及旅行者号探测器所揭示的太阳系边缘的真实面貌。 宇宙的终极命运: 探讨当前主流的宇宙学模型所预示的未来——热寂、大撕裂,还是大挤压?作者以严谨的推理展示了暗能量性质的不确定性如何决定着我们宇宙最终的温度和结构。 跨越时间尺度的伦理思辨: 当人类的寿命可能被极大延长,当文明需要为了数百万年后的宇宙变化而做出规划时,我们应抱持何种伦理观?本书最后提出了关于“深空伦理”和“时间尺度责任”的深刻思考,邀请读者参与到这场关于人类永恒命运的对话之中。 《星辰的低语》集合了前沿科学发现、严谨的逻辑推演与令人屏息的宏大想象力。它不仅是一部普及宇宙知识的工具书,更是一部激发求知欲、重塑我们对自身在宇宙中地位认知的哲学指南。阅读本书,即是参与到人类对终极真理永无止境的探索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是来自于它能够提供一种“情感的共鸣”。我们谈论历史人物,往往是从宏大叙事入手,关注他们的时代影响,他们的思想贡献。但这本书以“我的父亲”为切入点,这无疑将叙事拉回到了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层面。我很好奇,作者在回忆父亲时,是否会流露出对父亲的思念,对过往的眷恋,甚至是对于一些未能弥补的遗憾的追悔?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父子之间可能出现的细微情感,在作者笔下是否会被放大,或者被赋予更深层的意义?“旧事与新说”,这不仅仅是对父亲生平的回顾,更可能是一种对父爱、对亲情的重新解读。在作者的回忆中,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父爱细节,那些父亲不经意间的教诲,是否会在“新说”中被发掘出新的价值?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即使是像冯友兰先生这样的巨擘,他也有作为一个父亲的温情与无奈,他的思想光芒,也曾照耀过自己的家庭,影响过自己的子女。这种从个体家庭情感出发,去理解一位历史人物的视角,往往比冰冷的学术分析更能打动人心。

评分

读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能够窥见一个“大思想家”的“凡人”一面。我们常常谈论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他的“新理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如何如何。但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更想知道,这位伟大的学者,在生活中是什么样子的?他是如何与自己的孩子们相处的?他对子女的教育是怎样的?在家庭的温暖港湾里,他是否也会卸下学者的光环,回归一个父亲的身份,有过温情的时刻,有过严厉的管教,有过怎样的父子对话?“旧事与新说”这个书名,暗示着这本书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包含了作者对父亲的理解和诠释。也许作者会借由对父亲往事的回忆,重新审视和解读父亲的某些思想,或者是在父亲的人生经历中,找到当下仍然具有启示意义的“新说”。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回忆往事的同时,进行这种“新说”的,这种“新说”是否会对我们理解冯友兰先生的学术思想,乃至他的人生轨迹,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我想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这种从个人情感出发,对历史人物进行重新梳理和解读的深度上。

评分

我选择购买这本书,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了解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冯友兰先生。通常我们阅读关于大家的作品,多是来自他人的学术研究,或者是他本人的著作。而这本书以“我的父亲”的身份来叙述,这是一种非常个人化、也非常私密的视角。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和解读他自己的父亲的?“旧事”部分,我期待能读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关于冯友兰先生家庭生活、个人习惯、甚至是他一些不为人知的喜怒哀乐的片段。这些细节,往往能让我们更立体地认识一个历史人物。而“新说”部分,我更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如何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和自己的生活体悟,来重新解读父亲的思想和人生经历的。这种“新说”是否是对父亲某些观点的一种补充、修正,甚至是对其思想的创新性发展?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回忆录,更是一次作者与父亲思想的对话,一次对传统与现代、过去与现在之间关系的深刻探讨。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看到,历史人物并非高高在上,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普通人,他们的思想和人生,也需要被后人不断地去理解和诠释。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淡淡的怀旧感,灰蓝色的背景,泛黄的书页边缘,还有那张泛黄的老照片,立刻将人拉回了那个年代。书名“旧事与新说”本身就充满了意蕴,旧事是过去的回忆,新说是当下的解读。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家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经历过时代洪流却依然留有清晰思想印记的人物。冯友兰先生作为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巨擘,他的思想影响深远,但对于他本人,尤其是作为一个人,他的生活,他的情感,他的思考,我其实了解得并不多。这本书以“我的父亲”为视角,这让我觉得很特别。它不是那种冰冷的学术分析,而是带有个人情感的温情叙述。我期待能够通过作者的笔触,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冯友兰,了解他如何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既保持着思想的独立,又如何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父亲的角色。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打开一扇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生活侧面的窗户,从一个更微观、更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选择与命运。我尤其好奇,在父亲的视角下,那些宏大的哲学命题是否也会折射出别样的光彩,那些历史事件的喧嚣背后,是否藏着更为细腻的个人情感和生活细节。

评分

我买下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故事性”所吸引。一本关于哲学大家传记的书,如果能够写得引人入胜,那一定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以“我的父亲”这样的视角来叙述,这就天然地带上了一种叙事的情感张力。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他与父亲之间的点点滴滴,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碎,那些不易察觉的细节,串联起来,最终汇聚成一部关于父亲的“旧事”。这些“旧事”是否包含了作者童年时期的记忆,青年时期的观察,以及成年后的理解?而“新说”又将如何呈现?是作者在回忆中,对父亲的思想、人生选择,甚至是一些性格特点,进行了怎样的反思和重估?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像一部电影,画面感十足,让我仿佛置身其中,看到那个年代的家庭氛围,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将父亲的学术思想,巧妙地融入到这些“旧事”中,让那些深奥的哲学理论,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与父亲的人生紧密相连,变得更加生动和有温度。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看到,伟大的思想,也需要有血有肉的人生作为载体。

评分

再次,画虎不成反类犬,故弄玄虚。所谓奇书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炫学。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知识下火锅一般噼里啪啦往里涮,但是有的人虽然涮的东西奇怪,但是总还能让人得以下咽,可《匣中失乐》中的各种莫名理论却像大米饭中的沙子一样咯人。刚开始我兴致勃勃地耐心看着,满以为在最后的推理中会不时用到,可逐渐地,直到我彻底忘了前面的理论是啥,这个理论也没有得到别说应用哪怕再现。于是到最后我索性统统跳过,抱着实在不行回头再翻的想法硬着头皮往下看,结果就这样波澜不惊地读完了,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理论得到了应用。

评分

再次,画虎不成反类犬,故弄玄虚。所谓奇书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炫学。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知识下火锅一般噼里啪啦往里涮,但是有的人虽然涮的东西奇怪,但是总还能让人得以下咽,可《匣中失乐》中的各种莫名理论却像大米饭中的沙子一样咯人。刚开始我兴致勃勃地耐心看着,满以为在最后的推理中会不时用到,可逐渐地,直到我彻底忘了前面的理论是啥,这个理论也没有得到别说应用哪怕再现。于是到最后我索性统统跳过,抱着实在不行回头再翻的想法硬着头皮往下看,结果就这样波澜不惊地读完了,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理论得到了应用。

评分

牟宗三:说冯友兰的哲学是&ldquo;脓包哲学&rdquo;,但&ldquo;至少表面上很像个样子&rdquo;。

评分

&ldquo;文革&rdquo;中,冯友兰在手术后,腰间挂着尿瓶,被人打倒在批斗台上,游街时接连摔跤,还要继续走,那时他已经七十一岁。张岱年针对冯友兰的处境说:&ldquo;在那种环境下,冯先生地位特殊,不仅没有&lsquo;言而当&rsquo;在自由,甚至没有&lsquo;默而当&rsquo;的自由。&rdquo;

评分

1931年和1934年,他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出版问世。该书是继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后又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代表了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此书后来还被冯的美国学生卜德译成英文,成为现今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在这部巨著中,他自称为&ldquo;释古派&rdquo;而与胡适的&ldquo;疑古派&rdquo;相区别。他着力论证了儒家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正统地位。这为他后来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积累了思想材料,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评分

本书在结构上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评分

一位作家女儿眼中的哲学家父亲。

评分

张君劢:&ldquo;不知人间尚有羞耻事乎?&rdquo;

评分

1985年年底,冯友兰过生日,邀请北大的老人梁漱溟参加,梁来信说,因足下谄媚江青,拒参加寿宴。后来,冯友兰在宗璞的陪伴下回访梁漱溟,消除误会。宗璞对梁漱溟说了这样一段话:&ldquo;我们习惯于指责某个人,为什么不研究一下中国知识分子所处的地位,尤其是解放以后的地位!&hellip;&hellip;最根本的是,知识分子是改造对象!中国知识分子既无独立的地位,更无独立的人格,真是最深刻的悲哀!&rdquo;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