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笔记(1914-1917年)

战时笔记(1914-1917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奥] 维特根斯坦 著,韩林合 译
图书标签:
  • 一战
  • 战争回忆录
  • 历史
  • 个人日记
  • 欧洲历史
  • 战时生活
  • 社会历史
  • 文化史
  • 回忆录
  • 1914-1917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40853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3527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商务新知译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我所编译的维特根斯坦的这些笔记(手稿101、102、103号)均是由两部分构成的整体。其中的一部分是所谓私人部分,记录了维氏参战期间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特别是其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另一部分是所谓哲学部分,记录了他参战期间的纯哲学思考。这些笔记的哲学部分早在1961年便已经以德英对照的形式出版了:Notebooks 1914—1916,ed.G.H.von Wright and G.E.M.Anscombe,(Oxford:Blackwell,2 ed.1979)。但是,私人部分迟至1985年才以完整的形式在西班牙出版(德语—西班牙语—加泰罗语对照版),1991年维也纳出版了纯德文版:Geheime Tagebücher 1914—1916,ed.W.Baum(Wien:Turia and
  Kant)。但是,这两部分本来属于一个整体,它们从内容上说也是互相补充的,分开来出版既不能准确地反映其原来的形式,也不利于读者深入地理解维氏的前期思想。另外,这两个版本在编辑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哲学部分的编辑问题尤其严重,在一些地方编者作了非常任意的取舍。
  2000年,由挪威Bergen大学维特根斯坦档案馆历经十余载编就的电子版Wittgensteins Nachlass(《维特根斯坦遗著集》)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收录了维特根斯坦所有现存的各种形式的著作:笔记、手稿、打字稿,我们所编译的这些笔记的哲学部分和私人部分均收录其中。该版本比较好地再现了原著的面貌。当然,也存在一些小的错编之处。
  在中文版中,我将哲学部分和私人部分合而为一,并将名称改为《战时笔记》(1914-1917年),因为该笔记也包含1917年的三条笔记。在编译过程中,我以存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哲学系维特根斯坦档案馆的原件复制品为基础,同时参考了上述三个版本,对三个版本中的编辑错误作了修正。

内容简介

  《战时笔记》(1914-1917年)是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写于1914-1917年的战时笔记。记录了作者当时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同时也记录了作者对哲学问题所作的思考。《战时笔记》(1914-1917年)是了解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的重点文献。

作者简介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香港及台湾译作维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出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哲学的奠基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

目录

第一部
私人部分
哲学部分
第二部
私人部分
哲学部分
第三部
私人部分
哲学部分
附图I—IX
《战时笔记(1914-1917年)》并非一本聚焦于宏大战略、辉煌战役的军事史著,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那个风云激荡时代里,个体生命在历史洪流中的微小但真实的轨迹。这本书所承载的,是作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至中期,一段特定时期内,日复一日、零星片段的个人记录。然而,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笔触,汇聚成了一幅别样的历史画卷,勾勒出战争对社会肌理、人们精神状态以及日常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 书中的内容,并非是对军事行动的详尽描述,也非政治博弈的深度剖析。它更多的是一种“现场感”的捕捉,一种身处其中的“体验式”记录。作者的视角,或许是局部的,或许是局限于个人所能触及的范围,但正是这种局限性,赋予了笔记一种独特的真诚与亲切。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到,当世界陷入战火,人们的生活如何被悄然改变,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节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与不安。 例如,在城市中,可能记录着物价的波动,食物的短缺,甚至是灯火管制带来的夜晚的寂静与压抑。街道上的人群,他们的表情、他们的交谈,或许都透露着对未来的忧虑,对战事的关注,以及对亲人的牵挂。作者的笔触,也许会描绘出街角处张贴的征兵广告,或是人们排队领取配给物资的景象。这些细节,虽然平凡,却能生动地展现出战争如何渗透到社会的最底层,触及到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在乡村,则可能是另一番景象。农事能否正常进行?壮年男子的离去对家庭生产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年轻的女性和年迈的老人如何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战时经济对农村的影响,例如农产品征用、物资匮乏,都可能成为笔记中值得关注的片段。或许,会有对远处传来的炮火声的模糊感知,或是对来自前线的、经过层层审查的信件的期盼与担忧。这些零散的记录,将战争的阴影,以一种更为朴素、更为贴近土地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除了物质层面的描绘,《战时笔记》更着力于捕捉战争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缓慢的时代,谣言和猜测往往会迅速蔓延,加剧人们的不安。作者的笔记,可能记录着对于战局的各种传闻,对于敌人的描绘,以及对于胜利的渴望或对失败的恐惧。这些内容,虽然不一定是准确的历史信息,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民众的心态,以及信息在战争时期所扮演的特殊角色。 书中还可能涉及到人们的情感变化。亲人、爱人被卷入战场的痛苦,失去亲人的悲伤,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在重压之下依然坚持的希望,这些复杂的情感纠葛,都可能通过作者的文字得到体现。也许,会有对某个远方亲人的思念,对某个朋友的问候,或是对某个战友的缅怀。这些个人化的情感表达,让冰冷的战争历史增添了人性的温度。 此外,作者可能还会记录下战争期间的社会生活片段。学校的停课,工厂的转产,娱乐活动的减少,或是临时组织起来的慰问活动,这些都构成了战争时期特殊的社会图景。即使是那些看似与战争无关的日常生活片段,例如一次家庭聚会,一次街头偶遇,也可能在战争的背景下,染上了别样的色彩,承载着更深层次的意味。 《战时笔记(1914-1917年)》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套完整的历史叙事,而在于它以一种“切片”的方式,呈现了历史的真实肌理。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在宏大的历史事件背后,无数个鲜活的个体是如何经历、感受并被战争所塑造的。这些碎片化的记录,如同散落在历史角落里的珍珠,需要我们去细心拾取,去耐心串联,才能从中发现它们所蕴含的独特光芒。 作者的笔触,可能并不追求文采的华丽,也未必具备严谨的历史考证精神。然而,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记录方式,反而赋予了这些文字一种原始的力量。它没有经过后人的修饰,没有被宏大叙事所驯服,而是忠实地保留了作者当时最直接的感受和观察。因此,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来自过去的朋友进行一次真诚的对话,倾听他讲述那个时代的点滴故事。 这本书,也可能包含作者对于当时社会问题的反思,例如对战争的意义,对国家民族的忠诚,或是对和平的渴望。这些思考,也许是零散的,也许是矛盾的,但它们都是作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回应。通过这些反思,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类的智慧和情感依然在涌动,在探索,在挣扎。 总之,《战时笔记(1914-1917年)》并非是一部标准的历史著作,它更像是一份私人珍藏的、充满时代气息的文献。它以一种非主流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历史的窗户,让我们得以从一个更细微、更具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一种与历史深层情感的连接。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记录,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呼吸,触摸到历史的脉搏,并对人类的命运产生更深刻的思考。这本书,是属于那个时代,也是属于每一个对历史怀有好奇心的人的。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真诚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阅读过程中对读者的心理素质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它的情感基调是如此的沉重与内敛,以至于在某些章节,我不得不放下书本,起身走动片刻,以消化其中所蕴含的巨大精神负荷。作者对于特定时期社会氛围的捕捉能力,达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精准度,他笔下所描绘的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不安、期望的破灭以及日常生活的荒谬感,都具有极强的穿透力。这种不是直接描述痛苦,而是通过对细微生活细节的描摹来侧面烘托巨大悲剧的叙事手法,显得尤为高明,也更具持久的震撼力。它迫使读者跳出“旁观者”的舒适区,去真切感受那种身处历史漩涡中的无力与挣扎。这是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而非肤浅的怜悯,读完后,世界观似乎都被轻轻地调整了角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那种厚重的纸张触感,微微泛黄的书页边缘,瞬间就将你拉回了那个久远的年代。封面上的字体选择和排版也极为考究,没有丝毫的现代浮躁感,散发着一种历史沉淀下来的庄重与肃穆。我特别喜欢扉页上的那句引言,虽然我在这里不便引用具体内容,但它巧妙地奠定了全书的基调——一种在巨大历史洪流中对个体命运的冷静审视。装帧设计师显然是深谙“形神兼备”之道的,他没有采用任何花哨的装饰元素,而是通过材质和光影的变化,营造出一种仿佛从历史尘埃中被小心翼翼打捞出来的珍贵文献感。即便是对历史文献不甚感兴趣的读者,单从其作为一件艺术品的角度来看,也绝对值得收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在翻阅的每一步都心生敬意,也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做了最好的铺垫,仿佛手中捧着的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一件具有重量感的时代见证物。

评分

阅读完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后,我有一种被某种强大的智识力量所吸引的感觉,作者的叙事逻辑和分析框架极其严密,仿佛一座精心构筑的知识迷宫,每一步都引导读者深入到更深层的思考之中。他对于宏大叙事的解构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没有陷入那种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专注于展现历史进程中那些微妙的、互相牵制的内在动力。特别是他对某些关键转折点的描述,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论证过程,令人拍案叫绝。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他所使用的每一个术语和概念,生怕遗漏了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这绝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百分之百的专注力,但回报是丰厚的——你获得的将是一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全新理解,一种超越表面事件的洞察力。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远超出了其作为单一时间段的记录,它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人类在极端压力下所能展现出的韧性与局限。尽管主题严肃,但作者在处理一些侧面材料时展现出的洞察力,却常常带来意想不到的豁然开朗。比如他对特定群体心态演变的分析,那种细致入微的社会心理侧写,简直可以作为社会学或心理学案例进行单独研究。全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信息点的布局并非线性展开,而是像一张精密编织的网,初读时可能有些片段感觉孤立,但随着阅读深入,所有线索都会在后半部分交汇,形成一个令人信服的整体图景。这种布局要求读者有足够的耐心去相信作者的引导,一旦坚持下来,最终的理解会是立体且多维的,绝对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极其独特且强烈的个人色彩,它介于严谨的学术记录和极度私密的情绪宣泄之间找到了一个奇妙的平衡点。作者的遣词造句,时而如同冰冷的手术刀般精确无误地剖析事实,时而又像未经修饰的内心独白,充满了未经驯服的原始情感的张力。这种风格的跳跃性,反而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感,让人感觉不是在阅读一个被整理过的版本,而是直接窃听了历史当事人在特定时刻的真实心声。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高压情境下,语言的密度和节奏感达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每一个短句都像重锤一样敲击在心上。对于热衷于研究写作技巧的同好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个宝藏,它展示了如何在不牺牲信息准确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字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评分

篇幅简短,随手翻读,既有收获,可谓书本上的weibo/blog of Wittgensteins

评分

一、本书目收集一九OO——一九八O年中国人著译的史学著作一万二千四百余种(包括部分通俗读物)。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包括史学理论和历史研究法、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和物质文化史、综合参考。下编包括: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农民战争史、民族史、宗教史、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学术思想史、文化史、艺术史、教育史、文学史、语言文字史、科学技术史、地方史和历史地理、中外关系史、史学史和史料学。

评分

“不要对人们生气。他们是一群空虚的无赖。你当然不应该对他们生气。不要让他们的话进入你的内心。当他们不与你说话时,保持平静还是容易的。但是,当他们对你变得无耻和粗野是,你就会怒火中烧。不要生气。生气对你没有任何好处。1916年7月14日”

评分

“不要对人们生气。他们是一群空虚的无赖。你当然不应该对他们生气。不要让他们的话进入你的内心。当他们不与你说话时,保持平静还是容易的。但是,当他们对你变得无耻和粗野是,你就会怒火中烧。不要生气。生气对你没有任何好处。1916年7月14日”

评分

不错的书,赞一个。没的说啦,维特根…………

评分

不错的书有时间要好好读

评分

这本内容更杂一些,文盲表示有的地方看着头疼

评分

了解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的重要文献资料

评分

最近对维特根斯坦有点兴趣,但是没有先买他的哲学著作而是一本日记来看看(虽然也包括了哲学部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