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彩 按需出版】大话Oracle RAC:集群 高可用性 备份与恢复 人民邮电出版社

【虎彩 按需出版】大话Oracle RAC:集群 高可用性 备份与恢复 人民邮电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Oracle RAC
  • 集群
  • 高可用性
  • 备份恢复
  • 数据库
  • Oracle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大数据
  • IT技术
  • 按需出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虎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256287
商品编码:10061456873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1-08-01

具体描述




《大话Oracle RAC:集群 高可用性 备份与恢复》以Oracle 10g为基础,对Oracle
RAC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共14章,第1部分是集群理论篇,这部分从集群基础知识入手,通过分析集群环境和单机环境的不同,介绍了集群环境的各个组件及其作用,以及集群环境的一些专有技术,包括Oracle
Clusterware、Oracle Database、ASM、Cache
Fusion等。第2部分是实践篇,每一章都针对RAC的一个知识点展开讲解,包括Oracle
Clusterware的维护、HA与LB、备份、恢复、Flashback家族、RAC和Data
Guard的结合使用、RAC和Stream的结合使用,最后对ASM进行深入介绍,并给出性能调整的指导思想。
《大话Oracle
RAC:集群
高可用性备份与恢复》按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介绍,首先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最后自然地引出Oracle中的理论知识点,这种讲解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阅读难度,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相关技能。
《大话Oracle RAC:集群 高可用性备份与恢复》可以作为数据库开发人员、数据库管理员、数据库初学者及其他数据库从业人员的工作参考手册,也可以作为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和相关培训机构的培训教材。


第1部分 集群理论篇

第1章 RAC初体验
1.1 本书使用环境
1.1.1 硬件环境
1.1.2 软件环境
1.1.3 本书使用的环境
1.2 如何在PC机上搭建RAC环境
1.2.1 需要下载的软件
1.2.2 安装过程
1.3 任务列表
1.4 规划阶段
1.4.1 确认主机名和3个IP地址
1.4.2 存储方案选型
1.5 实施阶段
1.5.1 主机配置
1.5.2 安装Oracle Clusterware
1.5.3 安装Oracle Database
1.5.4 配置Listener
1.5.5 创建ASM
1.5.6 创建数据库
1.6 客户端测试
1.6.1 客户端配置
1.6.2 体验Failover
1.6.3 体验LoadBalance
1.6.4 修改归档模式

第2章 集群、RAC和MAA
2.1 什么是集群
2.1.1 系统可靠性
2.1.2 系统性能
2.1.3 集群的技术基础
2.2 集群术语
2.2.1 两大关键特性: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
2.2.2 两大核心能力:负载均衡和故障转移
2.2.3 集群组成元素
2.2.4 集群分类
2.3 Oracle的高可用架构(MAA)
2.3.1 MAA实例
2.3.2 双机热备——一个被遗漏的技术
2.4 RAC集群
2.4.1 存储层
2.4.2 网络层
2.4.3 集群件层
2.4.4 应用层
2.5 RAC集群环境的特殊问题
2.5.1 并发控制
2.5.2 健忘症(Amnesia)
2.5.3 脑裂(Split Brain)
2.5.4 IO隔离(IO Fencing)
2.6 RAC的前世今生
2.6.1 Oracle Database的历史
2.6.2 Oracle RAC的历史
2.6.3 OPS和RAC的区别
2.7 RAC的好处
2.7.1 增加可用性
2.7.2 扩展性
2.7.3 更容易管理
2.7.4 其他选择
2.8 小结

第3章 Oracle Clusterware
3.1 Clusterware和RAC的关系
3.2 Oracle Clusterware组成
3.2.1 磁盘文件
3.2.2 Clusterware后台进程
3.2.3 网络组件
3.3 Clusterware的日志体系
3.4 Clusterware和厂商集群的关系
3.5 小结

第4章 RAC原理
4.1 数据库基本原理
4.1.1 并发访问和数据一致性
4.1.2 事务和隔离级别
4.1.3 Oracle支持的隔离级别
4.2 Oracle单实例的并发控制机制
4.2.1 Lock
4.2.2 数据记录的行级锁
4.2.3 Latch
4.2.4 Latch和Lock对比
4.2.5 进一步理解
4.3 RAC下的并发控制
4.3.1 DLM中资源和锁
4.3.2 Non-Cache Fusion资源
4.3.3 Cache Fusion资源
4.3.4 GRD(Global Resource Directory)
4.3.5 PCM Lock
4.3.6 Cache Fusion
4.3.7 RAC并发控制总结
4.4 RAC架构
4.4.1 SGA的变化
4.4.2 后台进程的变化
4.4.3 文件
4.4.4 SCN
4.4.5 Cache Fusion、GCS、GES
4.5 RAC和Clusterware的交互
4.5.1 Clusterware层
4.5.2 RAC层
4.6 小结

第5章 存储方案——ASM初步
5.1 Shared-Disk和Shared-Nothing架构
5.2 Oracle 10g RAC的存储方案介绍
5.3 ASM架构
5.3.1 ASM实例
5.3.2 文件
5.4 配置ASM
5.4.1 安装位置
5.4.2 创建ASM磁盘
5.4.3 配置ASM实例
5.4.4 创建磁盘组
5.4.5 在数据库中使用ASM的磁盘组
5.4.6 如何从远程访问ASM实例
5.5 ASM实例:将数据库迁移到ASM
5.5.1 试验说明
5.5.2 操作步骤
5.5.3 最后验证
5.6 小结

第2部分 实战篇

第6章 RAC维护工具集
6.1 Oracle Clusterware工具集
6.2 节点层
6.3 网络层
6.3.1 公有网络
6.3.2 私有网络
6.3.3 私有网络的参数调整
6.3.4 oficfg命令
6.3.5 工程中解决不能识别心跳网络的故障
6.4 集群层
6.4.1 crsctl
6.4.2 OCR命令系列
6.4.3 一个Bug引起的系统重启
6.5 应用层
6.5.1 crs_stat
6.5.2 onsctl
6.5.3 srvctl
6.5.4 恢复
6.6 小结

第7章 HA和LB
7.1 什么是高可用性
7.2 Failover
7.2.1 Client-Side Connect Time Failover
7.2.2 TAF(Transparent Application Failover)
7.2.3 Client-Side Failover和TAF的对照试验
7.2.4 Server-Side TAF
7.2.5 深入TAF细节
7.3 Oracle Clusterware HA框架
7.3.1 术语介绍
7.3.2 配置命令
7.3.3 完整实例
7.4 LoadBalance
7.4.1 Connection Balancing
7.4.2 利用Service分散负载
7.5 测试LoadBalance
7.5.1 通过Listener日志区分路由来源
7.5.2 测试方法
7.5.3 测试过程
7.6 小结

第8章 备份
8.1 概述
8.1.1 归档模式和非归档模式
8.1.2 备份分类
8.1.3 User-Managed Backup
8.2 使用Flash Recovery Area
8.2.1 配置Flash Recovery Area
8.2.2 Flash Recovery Area的空间监控
8.3 RMAN架构
8.3.1 Target Database
8.3.2 Catalog Database
8.3.3 通道(Channel)
8.3.4 闪回恢复区(Flash Recovery Area)
8.3.5 备份集(Backup Set)和拷贝(Copy)
8.3.6 介质管理器
8.3.7 连接到数据库
8.4 使用RMAN
8.4.1 RMAN工具的使用方法
8.4.2 RMAN配置
8.5 完全备份和增量备份
8.5.1 完全备份
8.5.2 增量备份
8.5.3 其他RMAN命令
8.6 RAC的备份实例
8.7 小结

第9章 恢复
9.1 Oracle事务基本原理
9.1.1 SCN
9.1.2 检查点
9.2 日志
9.2.1 日志内容
9.2.2 日志线程(Redo Thread)
9.2.3 日志写
9.3 恢复种类
9.3.1 Instance Recovery
9.3.2 Crash Recovery
9.3.3 Media Recovery
9.3.4 Online Block Recovery
9.4 介质恢复
9.4.1 完全恢复
9.4.2 不完全恢复
9.4.3 恢复到单实例
9.5 其他一些有用的恢复演示
9.5.1 从自动备份的中恢复spfile
9.5.2 控制文件的恢复
9.6 利用恢复的控制文件进行数据库恢复
9.6.1 使用alter database open resetlogs的场合
9.6.2 重建控制文件
9.6.3 使用using backup controlfile的场合
9.6.4 例子1:使用备份的控制文件做恢复
9.6.5 例子2:用noresetlogs方法重建控制文件
9.6.6 例子3:用resetlogs方法重建控制文件
9.7 DBID的重要性和获得DBID的方法
9.7.1 通过数据文件、日志文件(联机或者归档)
9.7.2 根据自动备份的控制文件得到
9.8 小结

第10章 其他恢复技术
10.1 数据块恢复
10.2 如何检查数据块一致性
10.2.1 使用初始化参数
10.2.2 DBV工具
10.2.3 Analyze命令
10.2.4 RMAN工具
10.2.5 dbms_repair包
10.3 模拟数据块不一致
10.4 数据块不一致处理办法
10.4.1 收集信息
10.4.2 设计恢复方法
10.4.3 恢复操作
10.5 数据块恢复实例
10.6 Flashback家族介绍
10.7 Flashback Database
10.7.1 Flashback Database架构
10.7.2 启用Flashback Database
10.7.3 Flashback Database
10.7.4 命令和视图
10.8 Flashback Drop
10.8.1 Tablespace Recycle Bin
10.8.2 Flashback Drop操作
10.8.3 Recycly Bin的维护
10.9 Flashback Query和Flashback Table
10.9.1 Oracle 9i的Flashback Query
10.9.2 Flashback Version Query
10.9.3 Flashback Transaction Query
10.9.4 Flashback Table
10.9.5 UNDO Retntion
10.10 回滚段损坏后的修复
10.10.1 AUM(Automatic Undo Management)
10.10.2 如何处理回滚段损坏
10.11 小结

第11章 RAC和Data Guard
11.1 Data Guard介绍
11.1.1 Data Guard架构
11.1.2 日志发送(Redo Send)
11.1.3 日志接收(Redo Receive)
11.1.4 日志应用(Redo Apply)
11.1.5 Data Guard环境中的重要进程
11.1.6 Standby Log File(SRL)
11.1.7 数据保护模式
11.1.8 自动裂隙检测和解决
11.1.9 实时恢复(Real-Time Apply,RTA)
11.1.10 RTA引发的思考——关于同步的速度
11.1.11 如何监控恢复的性能
11.2 RAC和Standby配置实例
11.2.1 RAC Primary和Single Standby
11.2.2 RAC Primary和RAC Standby
11.3 角色转换
11.3.1 Switchover
11.3.2 Failover
11.3.3 Failover步骤
11.3.4 Failover的例子
11.3.5 Failover之收尾
11.4 Standby环境下维护联机日志
11.4.1 手工添加日志文件
11.4.2 手工删除日志文件
11.4.3 通过控制文件重新同步
11.5 小结

第12章 RAC和Stream Replication
12.1 Stream的工作原理
12.2 Data Guard和Stream对比
12.3 RAC Stream配置实例
12.3.1 Single(Source)和RAC(Target)
12.3.2 RAC对RAC的复制
12.3.3 STRMMON工具
12.4 小结

第13章 深入ASM
13.1 非ASM的存储结构
13.2 ASM存储结构
13.3 ASM文件系统
13.3.1 ASM Metadata
13.3.2 Physical Metadata
13.3.3 Virtual Metadata
13.3.4 Disk Recovery
13.3.5 条带化(ASM Striping)
13.4 ASM中的文件布局规律
13.4.1 OMF
13.4.2 OFA
13.4.3 FRA(Flash Recovery Area)和OMF
13.4.4 ASM文件模板(ASM File Template)
13.4.5 ASM别名(ASM File Alias)
13.5 RDBMS和ASM之间的交互
13.6 ASM的实例恢复
13.7 ASM和OS Filesystem之间交互
13.7.1 dbms_file_transfer包
13.7.2 RMAN的CONVERT方法
13.7.3 ASM和TTS
13.8 ASM的限制
13.9 小结

第14章 性能与RAC
14.1 RAC性能的若干特点
14.1.1 RAC环境的一些特殊注意点
14.1.2 RAC特有的性能指标
14.1.3 对于延迟时间的深入分析
14.1.4 RAC特有的等待事件
14.2 AWR
14.2.1 启用AWR
14.2.2 修改AWR配置
14.2.3 产生AWR报告
14.3 ASH
14.4 GC的调整策略
14.5 SQL调整策略
14.5.1 SQL语句的执行过程
14.5.2 SQL性能调整的基本方法
14.5.3 PL/SQL和SQL
14.6 小结


《大话Oracle RAC:集群、高可用性、备份与恢复》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Oracle数据库管理员、系统工程师、以及对Oracle RAC技术感兴趣的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实用的学习平台。全书以“大话”为理念,力求将Oracle RAC这一复杂而强大的集群技术,以清晰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技术不再晦涩难懂,让高可用性和高性能的实现不再遥不可及。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将围绕Oracle RAC的核心概念、架构、实施、管理、性能调优以及故障排除等关键环节展开,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掌握RAC的精髓。 第一部分:Oracle RAC基础与架构解析 1. 引言:何为Oracle RAC? 阐述Oracle RAC的定义、出现背景及其在现代企业IT架构中的重要性。 对比单实例Oracle与RAC集群的优势与劣势,解释RAC如何解决单实例的单点故障和性能瓶颈问题。 介绍RAC适用的场景,如关键业务系统、大数据分析平台、交易密集型应用等。 2. RAC核心架构深度剖析 集群概览: 详细讲解RAC集群的基本组成单元,包括节点(Node)、实例(Instance)、数据库(Database)之间的关系。 共享存储: 深入探讨RAC中共享存储的重要性,分析ASM(Automatic Storage Management)作为Oracle官方推荐的共享存储解决方案的优势,包括其在磁盘管理、I/O均衡、冗余保护方面的设计。 ASM的架构:磁盘组、成员磁盘、rebalancing。 ASM的优势:简化存储管理、提高I/O性能、数据冗余(External Redundancy, Normal Redundancy, High Redundancy)。 ASM的配置与操作:创建磁盘组、管理磁盘、 ASMCMD工具的使用。 集群互联(Interconnect): 详细解析RAC集群节点之间通信的网络架构,强调其低延迟、高带宽、可靠性的要求。 集群互联协议(如UDP、TCP)。 多网络互联(Public Network, Private Network/Cluster Interconnect)的重要性及配置。 如何选择合适的网络硬件与配置以保证集群稳定性。 全局缓存(Global Cache)与缓存融合(Cache Fusion): 这是RAC最核心的技术之一,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深入解析。 缓存一致性问题:解释当多个节点同时访问同一数据块时,如何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缓存融合的工作原理:详细介绍GES(Global Enqueue Service)和GCS(Global Cache Service)如何协同工作,实现数据块在各节点缓存之间的高效同步与共享。 锁与会话:讲解RAC中锁的类型、管理机制以及会话在集群中的流转。 GC/IC 状态:分析块在不同GC/IC状态下的转换过程,理解其对性能的影响。 3. RAC集群软件与组件 Oracle Clusterware: 讲解Oracle Clusterware作为RAC集群软件的基础,负责集群成员管理、资源监控、资源启动/停止、故障检测与恢复。 Clusterware的组成:OCR(Oracle Cluster Registry)、Voting Disks。 OCR的作用:存储集群配置信息、资源配置、节点状态等。 Voting Disks的作用:仲裁集群成员,防止脑裂(Split-Brain)问题。 Clusterware的安装与配置:从理解概念到实际操作的桥梁。 Clusterware资源管理:VIP、SCAN Listener、Instance、Database等资源的生命周期管理。 SCAN(Single Client Access Name): 介绍SCAN的概念、作用以及其在高可用性客户端连接中的关键作用。 SCAN的架构:SCAN IP、SCAN Listener。 SCAN Listener的注册与负载均衡。 客户端如何通过SCAN连接到RAC集群。 第二部分:Oracle RAC的安装、配置与管理 1. RAC环境准备 硬件要求:CPU、内存、磁盘、网络。 软件要求:操作系统、Oracle Grid Infrastructure、Oracle Database软件。 网络配置:IP地址规划、主机名解析。 存储规划:ASM磁盘组设计。 2. Oracle Grid Infrastructure (GI) 安装 Grid Infrastructure与Database软件的关系。 GI安装流程详解:单节点安装、多节点安装。 ASM的安装与配置。 Clusterware的配置与验证。 3. Oracle RAC Database 安装 RAC Database的安装流程。 数据库配置选项:全局数据库名、实例名、SPFILE等。 多实例数据库的创建与管理。 4. RAC数据库日常管理 节点管理: 节点的添加与移除、节点的启动与停止、节点故障的处理。 实例管理: 实例的启动与停止、实例的加入与移除、实例的健康检查。 服务管理(Services): 介绍Oracle RAC Services的概念,以及如何利用Services实现应用的高可用性与负载均衡。 Services的创建、配置与管理。 Services与Client连接的关联。 监听器(Listener)管理: SCAN Listener、Node Listener的配置与管理。 Listener的注册、重新加载。 ASM管理: ASM磁盘组的管理:添加/删除磁盘、调整磁盘组冗余。 ASM磁盘管理:磁盘的在线/离线。 ASM Rebalance:理解其原理、何时执行以及如何监控。 第三部分:Oracle RAC的高可用性与灾难恢复 1. RAC高可用性机制详解 硬件层面: 网卡绑定(NIC Bonding)、多路径I/O(MPIO)等。 软件层面: Clusterware的自动故障检测与恢复机制。 应用程序层面: Oracle Data Guard:介绍Oracle Data Guard作为RAC灾难恢复解决方案的强大功能。 Data Guard的架构:Primary、Standby、Observer。 Data Guard模式:Maximum Availability, Maximum Performance, Maximum Protection。 Standby数据库类型:Physical Standby, Snapshot Standby, Far Sync Instance。 Data Guard Broker:自动化Data Guard管理。 Client Connection High Availability: Transparent Application Failover (TAF)。 Fast Application Notification (FAN)。 Connection Load Balancing。 2. RAC故障排除与诊断 常见故障分析: 节点宕机、实例崩溃。 存储故障、ASM磁盘组离线。 网络问题、集群互联中断。 锁等待、死锁。 诊断工具与方法: Clusterware Alert Log、Grid Infrastructure Trace Files。 Oracle Alert Log。 Trace Route、Ping等网络诊断命令。 OEM (Oracle Enterprise Manager) 在RAC监控中的应用。 RAC Check Script (`raccheck`)。 `crsctl`, `srvctl`, `asmcmd` 等命令的使用。 故障恢复流程: 针对不同故障场景,提供详细的恢复步骤和注意事项。 第四部分:Oracle RAC的性能调优与优化 1. RAC性能瓶颈识别 CPU、内存、I/O、网络瓶颈的识别方法。 RAC环境下的性能监控指标。 2. RAC性能调优技术 缓存融合调优: GC/IC 状态分析及优化。 全局锁争用分析。 I/O 调优: ASM磁盘组设计优化。 IOPS, Throughput, Latency 的监控与优化。 网络调优: 集群互联带宽与延迟的优化。 SQL 性能优化在RAC环境下的考量。 参数调优: 针对RAC环境的特殊参数调整。 第五部分:Oracle RAC进阶主题与最佳实践 1. RAC的升级与迁移 RAC版本升级的策略与方法。 从单实例到RAC的迁移。 2. RAC安全加固 Clusterware安全配置。 数据库安全管理。 3. RAC的最佳实践 规划、设计、实施、管理、维护等各阶段的最佳实践总结。 避免常见陷阱。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深入剖析RAC核心理论的同时,提供大量的实际操作步骤和命令示例,帮助读者快速上手。 循序渐进: 从基础概念到高级应用,逐步深入,适合不同技术背景的读者。 案例驱动: 结合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场景,通过案例讲解解决思路和方法。 清晰图示: 大量使用架构图、流程图,直观展示复杂的技术概念。 问题导向: 针对Oracle RAC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难点和痛点,提供详细的解答和解决方案。 适用人群: Oracle数据库管理员(DBA)。 系统工程师。 IT架构师。 需要深入了解Oracle高可用性解决方案的技术人员。 准备Oracle OCP、OCM认证的学员。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全面掌握Oracle RAC技术,自信地应对集群环境的部署、管理、优化和故障排除工作,从而为构建稳定、高效、高可用的企业级数据库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给Oracle RAC技术的爱好者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我一直觉得,在企业级数据库领域,RAC技术就像一块闪耀的金字招牌,代表着稳定、高效和不间断的服务。然而,要真正驾驭RAC,其复杂性足以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尤其是涉及到集群、高可用性、备份与恢复这些核心命题时,更是需要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讲解。市面上关于Oracle的书籍琳琅满目,但专门针对RAC进行如此全面且深入的探讨,并且涵盖了这些关键技术点的,确实不多见。我个人对高可用性尤为关注,毕竟在数据驱动的今天,任何宕机都可能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能够有一本书,将RAC的集群架构、故障转移机制、以及如何设计健壮的备份恢复策略娓娓道来,让我觉得学习的道路不再那么荆棘。它似乎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实战指南,能够带领我们一步步解开RAC的神秘面纱,从理论到实践,都有详实的论述,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评分

对于Oracle RAC的学习,我一直认为“实践出真知”。再多的理论讲解,不如一次成功的配置和一次有效的故障排查来得深刻。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大量的实战案例和操作演示,就像是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一步步搭建和维护一个RAC集群。从初识RAC的安装部署,到集群的日常管理,再到高可用性的配置和优化,最后是关键的备份和恢复策略。我希望书中能够针对一些常见的RAC问题,提供详细的诊断和解决思路,让我能够触类旁通,不仅仅是学会书中的内容,更能举一反三,应对未知的挑战。例如,在高可用性方面,如何测试RAC的故障转移能力?在备份恢复方面,如何模拟各种故障场景并进行验证?这些在实际工作中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如果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集理论、实践、故障排除于一体的“宝典”,那我绝对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收入囊中,并且在日常工作中频繁翻阅。

评分

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期待,在于它能够帮助我系统地理解Oracle RAC的整体架构和工作原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零散地接触RAC的某个组件或某个功能,但对于它们之间如何协同工作,如何构成一个高可用的整体,却缺乏清晰的认识。这本书如果能够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集群的内部机制,比如共享存储、网络通信、心跳机制等等,那么对于建立扎实的RAC基础至关重要。同时,高可用性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实现,更涉及到策略的制定和规划。我希望它能讲解如何在不同的业务场景下,选择最适合的高可用性方案,以及如何进行容灾和业务连续性规划。备份与恢复更是重中之重,一本好的关于RAC的书,应该能详细阐述RAC环境下的备份策略,包括全备、增量备份、归档备份等,以及在不同故障场景下的恢复流程和注意事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些方面的知识盲区,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应对Oracle RAC相关的技术挑战。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Oracle RAC的书籍,有太多偏重于理论或者过于深奥,往往读完之后,感觉自己明白了概念,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寸步难行。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将复杂的技术概念,用更易于理解的语言去解释,并配以清晰的图示和案例的书籍。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想会吸引很多像我一样,希望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快速应用所学知识的技术人员。特别是关于“备份与恢复”这一块,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知道要备份,但具体如何针对RAC环境进行高效、可靠的备份,以及在发生数据丢失或损坏时,如何快速、准确地恢复,这些细节往往是决定性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策略,比如如何进行RMAN的配置和使用,如何进行PITR(Point-in-Time Recovery),以及在RAC环境中进行备份和恢复时需要注意的特殊事项。如果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处理RAC备份恢复问题的“一本通”,那绝对是物超所值。

评分

这本《虎彩 按需出版】大话Oracle RAC》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实操性”!我不是那种喜欢啃理论的读者,我更看重的是书中的例子是否贴近实际工作场景,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Oracle RAC的集群部署和管理,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和存储配置时,常常会出现各种预料之外的问题,而这些往往是理论书籍难以覆盖的。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不仅能讲解“是什么”,更能告诉我“怎么做”,并且在“怎么做”的过程中,还能提示我“要注意什么”。比如,在配置RAC集群时,有哪些细节是容易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在高可用性设计方面,有没有一些最佳实践可以借鉴?当发生故障时,如何才能快速定位问题并有效地恢复服务?这些都是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痛点。如果这本书能提供详细的操作步骤、命令示例,甚至是排查问题的思路,那对我来说,就如同找到了宝藏一般,能够极大地提升我的工作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