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数据库架构及企业实践

分布式数据库架构及企业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继锋等著 著
图书标签:
  • 分布式数据库
  • 数据库架构
  • 企业级应用
  • 数据存储
  • 数据管理
  • 高可用
  • 可扩展性
  • 数据一致性
  • 数据库设计
  • Sharding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02879
商品编码:11093882441
出版时间:2016-11-01

具体描述

作  者:周继锋 等 著 定  价:79 出 版 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01日 页  数:306 装  帧:平装 ISBN:9787121302879 第1章数据库中间件与分布式数据库的实现1
1.1什么是分布式系统1
1.2为什么需要分布式数据库2
1.3分布式数据库的实现原理3
1.4Mycat数据库中间件简介5
1.4.1Mycat的历史与未来规划5
1.4.2Mycat与其他中间件的区别8
1.4.3Mycat的优势10
1.4.4Mycat的适用场合11
第2章Mycat入门13
2.1环境搭建13
2.1.1Windows环境搭建13
2.1.2Linux环境搭建15
2.2Mycat核心概念详解16
2.2.1逻辑库(schema)16
2.2.2逻辑表(table)16
2.2.3分片节点(dataNode)17
2.2.4节点主机(dataHost)17
2.3Mycat原理介绍18
2.4参与Mycat源码开发19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业务驱动技术不断升级,在系统越来越庞大,技术越来越复杂,应用部署集群化,所有压力全部指向数据库,数据量巨大,数据库优化也到极限了,数据库的运维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分布式数据库似乎成为专享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传统数据库的分布式化这个技术难题,各种数据库中间件应运而生,从早期的Amoeba、TDDL、Cobar,到如今的Mycat,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Mycat已经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开源分布式数据库中间件产品。面对企业应用的海量数据事务处理,是目前优选的开源解决方案。支持多种数据库,开发活跃,已有数百个项目使用,预期Mycat的采用将有爆发式增长趋势。所以Mycat开源社区核心开发者共同撰写了本书,帮助企业更好的使用Mycat中间件架构企业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周继锋 等 著 周继锋,拥有十多年大型项目架构设计及实战经验,曾过众多分布式系统、微服务及大数据项目。在高并发、高可用、高可扩展性、高可维护性等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对Hadoop、Spark源码进行过深度分析并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曾在ERP、医学、互联网行业担任资历工程师、资历架构师、技术总监等职务,为炼数成金不错讲师及靠前知名的开源分布式数据库中间件Mycat的负责人。

冯钻优,多年来致力于分布式系统架构、分布式数据库、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在高并发、高可用的分布式系统设计和大数据处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曾担任架构师、开发经理、技术经理等职位,过大型分布式系统、大数据分析项目的开发及实施落地,等

探索数据洪流的脉络: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演进与现代应用 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已成为驱动社会进步的基石。而承载这些数据的,正是数据库。本书并非聚焦于时下热门的分布式数据库,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深邃的道路——深入剖析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精髓,追溯其发展脉络,并探讨其在现代企业应用中的不竭生命力与演变之道。 第一篇:关系型数据库的基石——从理论到实践 我们将从最基础的概念出发,为读者构建起坚实的关系型数据库理论体系。 第一章:数据模型与关系代数 数据模型的演进: 我们将回顾数据模型的发展历程,从层次模型、网状模型等早期尝试,引申到关系模型的诞生及其颠覆性意义。理解为何关系模型能够成为主流,其核心优势何在。 关系模型的核心概念: 深入理解域(Domain)、属性(Attribute)、元组(Tuple)、关系(Relation)、键(Key)等基本组成单元。我们将用大量生动的例子,阐释这些概念在实际数据组织中的作用。 关系代数: 这是理解SQL语言的理论根基。我们将详细介绍选择(σ)、投影(π)、连接(⋈)、并(∪)、差(-)、交(∩)、笛卡尔积(×)、重命名(ρ)等基本操作,并通过实例演示它们如何组合,以表达复杂的数据检索和处理需求。例如,如何用关系代数操作实现“查找所有住在北京的用户的订单信息”,以及如何一步步分解复杂查询。 函数依赖与范式理论: 探讨函数依赖的概念,理解其对数据完整性的重要性。我们将系统阐述第一、第二、第三范式(1NF, 2NF, 3NF)以及 Boyce-Codd范式(BCNF)的定义、目的和推导过程。通过大量的反例和正例,说明数据库设计中遵循范式的好处,例如消除冗余、减少更新异常等。我们将深入分析在实际设计中,如何在理论范式和实际性能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第二章:SQL语言——数据操控的通用语言 SQL的演进与标准: 追溯SQL语言的发展历史,从最早的SEQUEL到ANSI/ISO标准,以及不同数据库厂商的SQL方言。理解SQL作为一种声明式语言的强大之处。 数据定义语言(DDL): 详细讲解`CREATE TABLE`, `ALTER TABLE`, `DROP TABLE`, `CREATE INDEX`, `DROP INDEX`等命令,学习如何定义表结构、设置约束(主键、外键、唯一、非空、检查约束)、创建和管理索引以优化查询性能。 数据操纵语言(DML): 深入掌握`SELECT`, `INSERT`, `UPDATE`, `DELETE`等核心命令。我们将重点讲解`SELECT`语句的各种子句,如`FROM`, `WHERE`, `GROUP BY`, `HAVING`, `ORDER BY`, `LIMIT`等,以及多表连接(JOIN)的各种类型(INNER JOIN, LEFT JOIN, RIGHT JOIN, FULL OUTER JOIN)和使用场景。 数据控制语言(DCL)与事务控制语言(TCL): 简要介绍`GRANT`, `REVOKE`等权限管理命令,以及`COMMIT`, `ROLLBACK`, `SAVEPOINT`等事务控制语句,强调其在保证数据一致性方面的作用。 高级SQL特性: 探讨窗口函数(Window Functions)在复杂报表和分析中的应用,如`ROW_NUMBER()`, `RANK()`, `DENSE_RANK()`, `LAG()`, `LEAD()`等。讲解公用表表达式(CTE)如何提高SQL语句的可读性和复用性。介绍存储过程、触发器、视图等数据库对象的作用和编写方法。 第三章:数据库系统架构与内部机制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组成: 剖析一个典型的DBMS是如何工作的,从用户请求的处理流程,到查询的解析、优化,再到执行。 查询处理与优化: 深入理解查询解析器、查询优化器(如基于成本的优化器)的工作原理。学习如何分析查询执行计划(Execution Plan),识别性能瓶颈,并根据执行计划调整SQL语句或数据库设计。 存储引擎(Storage Engine): 介绍不同存储引擎(如InnoDB, MyISAM等)的特点、优缺点及其适用场景。讲解页(Page)、行(Row)、索引(Index)在存储层面的组织方式。 事务管理: 详细阐述ACID(Atomicity, Consistency, Isolation, Durability)特性,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锁机制(Locking)、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等技术来实现的。理解不同隔离级别(Isolation Levels)对数据一致性和并发性能的影响。 日志与恢复机制: 讲解预写日志(WAL - Write-Ahead Logging)的工作原理,以及数据库如何通过日志文件实现崩溃恢复(Crash Recovery),确保数据在意外中断后依然可靠。 第二篇: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在企业中的应用与挑战 在掌握了关系型数据库的理论和机制后,我们将转向其在实际企业环境中的应用,以及在日益增长的数据量和复杂业务需求下,传统关系型数据库所面临的挑战与演变。 第四章:数据库设计与建模的艺术 需求分析与概念设计: 如何从业务需求出发,识别实体、属性和关系,构建E-R图(Entity-Relationship Diagram)作为概念模型。 逻辑设计: 将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进行表和字段的定义,确定主键、外键等约束。 物理设计: 关注表的存储结构、数据类型选择、索引策略(全局索引、覆盖索引、复合索引等)、分区(Partitioning)等,以优化查询性能和存储效率。 性能调优基础: 结合前面的理论,我们将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性能调优思路,包括监控数据库性能指标、分析慢查询、调整配置参数、优化SQL语句、重建索引等。 第五章:高可用性与灾难恢复 备份与恢复策略: 讲解不同备份类型(全备、增量备份、差异备份)及其组合策略。详细介绍冷备份、热备份,以及如何制定有效的恢复计划(Recovery Plan)。 数据复制(Replication): 阐述主从复制(Master-Slave Replication)、多主复制(Multi-Master Replication)等技术。分析其在读写分离、负载均衡、数据冗余和灾难恢复中的作用。 故障转移(Failover)与故障恢复(Failback): 介绍自动故障转移和手动故障转移的机制。探讨如何设计高可用集群(如Mirroring, Availability Groups等),以应对服务器或网络故障。 灾难恢复计划(DRP): 制定全面的灾难恢复计划,包括数据备份、异地容灾、测试和演练等,以应对区域性灾难。 第六章:企业级数据库的实践考量 数据库安全: 讲解用户权限管理、身份认证、数据加密(静态加密与传输加密)、审计(Auditing)等安全措施,以及如何防范SQL注入等常见安全威胁。 性能监控与容量规划: 如何利用性能监控工具(如Perfmon, V$视图, Enterprise Manager等)来跟踪数据库的CPU、内存、I/O、锁等关键指标。如何根据业务增长趋势进行容量规划,预测存储、CPU、内存等资源的需求。 版本升级与迁移: 讨论数据库版本升级的策略、风险评估和操作流程。分析在面临技术迭代或业务重组时,如何安全地迁移现有数据库到新环境或新版本。 遗留系统中的传统数据库: 探讨在许多长期运行的企业系统中,传统关系型数据库仍然扮演着核心角色。分析如何在这种环境下,通过合理的优化和扩展,使其继续满足业务需求,并与新引入的技术形成互补。 第七章: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未来之路 关系型数据库的持续演进: 尽管分布式系统风头正劲,但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并未停滞不前。我们将探讨其在内核优化、新功能引入(如JSON支持、内存计算增强)、云原生化等方面的进展。 与新技术的融合: 探讨关系型数据库如何与NoSQL数据库、内存数据库、数据仓库等技术协同工作,构建混合数据架构。例如,如何利用关系型数据库处理事务性数据,而将分析型数据存储到数据仓库中。 云端的关系型数据库服务: 分析Amazon RDS, Azure SQL Database, Google Cloud SQL等云服务如何降低数据库运维复杂度,提供弹性伸缩和高可用性。 在特定领域的优势: 强调关系型数据库在需要强事务一致性、复杂关系查询、规范化数据管理等方面的不可替代性,例如金融交易系统、ERP系统等。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理解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深厚底蕴和持续生命力。它不是对新兴技术的否定,而是对技术根基的坚守与传承。我们相信,只有深刻理解了数据的结构、处理机制以及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原理,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技术浪潮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构建更稳定、更可靠、更高效的企业数据解决方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某个部分,如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分布式数据库的深层奥秘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作者在探讨“性能优化与调优”时,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分析方法,让人受益匪浅。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查询优化与索引策略”的章节,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实际的SQL语句和执行计划,演示了如何识别慢查询,并给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比如,在处理复杂JOIN操作时,作者如何根据数据分布和查询模式,选择合适的JOIN算法,以及如何构建高效的组合索引。此外,书中关于“缓存策略与数据访问模式”的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不仅仅是介绍了常用的缓存技术,更是深入分析了不同业务场景下,如何设计有效的缓存失效机制,以避免脏数据。这种将理论知识与实操经验相结合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非常有价值,让我得以在理解分布式数据库复杂性的同时,也能找到提升系统性能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评分

这本书的某些片段,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分布式系统设计的复杂性与艺术性。特别是作者在描述“多中心部署与异地容灾”策略时,那种宏观的视野和对细节的把控,令人印象深刻。书中对于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网络环境下,构建高可用、高性能的分布式数据库集群,进行了细致的论述。我关注到了其中关于“数据同步与一致性保障”的章节,作者不仅仅是提及了各种同步机制,而是深入分析了在极端的网络延迟和不可靠性下,如何选择和优化这些机制。例如,在介绍两地三中心部署时,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异步复制与半同步复制的组合,来兼顾性能和容灾能力。此外,书中对于“业务连续性计划(BCP)”与分布式数据库架构的结合,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涉及到企业运营层面的战略规划。能够看到作者将如此宏大的主题,拆解成可执行的技术方案,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讲解,着实令人钦佩。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次令人愉悦的旅程,虽然我翻阅的并非是其全部内容,但仅凭零星的章节,就足以让我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功力和对行业前沿的敏锐洞察。其中涉及的几个关于如何在一个大规模、异构环境中,实现数据的一致性、可用性和性能最优化的讨论,让我拍案叫绝。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阐述,而是深入到企业实际应用场景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示了分布式数据库在解决复杂业务挑战时的强大力量。例如,在一个涉及海量用户交易数据的电商平台案例中,作者详细拆解了如何通过分片、复制、以及多副本一致性协议(如Paxos或Raft的变体)来保证数据的可靠写入和快速读取,并在此过程中平衡了读写性能的权衡。书中对不同类型分布式数据库(如关系型、NoSQL、NewSQL)在特定业务场景下的适用性分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种直击痛点,提供切实可行解决方案的风格,让人受益匪浅。即便只是瞥见其中一角,也能窥见作者在复杂系统设计上的周密考量,以及对技术趋势的精准把握。

评分

即便接触到的内容不多,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是巨大的。书中关于“数据治理与安全”的讨论,让我看到了分布式数据库在企业应用中不仅仅是存储和查询的工具,更是承载着企业核心资产的关键。作者对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元数据管理、以及数据权限控制的深入探讨,让我意识到,一个健壮的分布式数据库架构,必须将这些非功能性需求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流程,落地到企业的日常运维中。例如,书中提及的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在分布式环境下的实现,以及如何通过数据加密、审计日志等手段,来满足日益严格的数据合规性要求。这种将技术原理与企业级管理相结合的视角,非常难得,也让我对如何构建安全可靠的分布式数据体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即便我只读到这部分内容,也足以让我思考在我的工作中,是否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评分

读过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后,我不得不说,它像一座宝藏,等待着我去更深入地挖掘。特别是在讲到如何构建弹性、可伸缩的分布式数据基础设施时,那种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叙述方式,让我茅塞顿开。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故障转移与恢复”的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在节点失效、网络分区等极端情况下,如何设计鲁棒的机制来保障服务的连续性。书中对于“CAP定理”的解读,不再是教科书式的简单罗列,而是结合了实际的工程考量,指出了在实际落地时,如何根据业务需求在一致性、可用性、分区容忍度之间做出明智的取舍。比如,在某个金融场景中,为了保证交易数据的绝对一致性,作者是如何通过强一致性协议和同步复制来实现,以及为此付出的性能代价。反之,在另一个实时分析场景中,为了追求极致的可用性和低延迟,又是如何选择牺牲部分一致性,采用最终一致性模型。这种细致入微的权衡分析,是许多理论书籍所欠缺的,也是我作为一名实践者最渴望获得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